古文中有“信”的例句和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古文中有“信”的例句和翻译,第1张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首句。 信,确实之意。

常在海上的人谈论起天姥山,说那里烟雾缭绕,海浪茫茫确实难以找到。

《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扩展资料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

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参考资料来源

-书信

古代对信件的别称有简、牍、柬、尺素、笺、函、札、手书、手翰、书邮、书呈、寸纸、函片、简牍、简帖、函柬、翰扎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的演变,以及各种表达的需要,书信也因此有了很多的别称。

1、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中的汗青即为竹简。青竹在微火上烤时会渗出水珠,类似“出汗”,故称为汗青。在人类纸张出现之前,用削成的狭长的竹片作为的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称为“书简”,指信件。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老祖宗拿竹子当纸往上面写字,称之为“竹简”。

2、牍

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文章,有明确规定:政府写诏书律令不得宽于三尺,民间写书信不得宽过一尺。故书信又名“尺牍”。

3、柬

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帖子之类的通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4、素

古人有“鱼传尺素”之说,古代称白绢为“素”。用一尺见方的白绢(或白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为书信代称。

5、笺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笺原指供题诗作画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纸也称为“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也指写信或题词用的纸,如“便笺”“信笺”等)

6、函

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鱼形木匣递送,这种木匣称为“函”。后称信件为“函”,如“函件”“信函”“来函”“公函”等。

7、札

原指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后指书信,如“信札”“书札”“手札”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扩展资料:

古代的通信有三种方式:“传”指车递,“邮”是步递,“驿”是马递。车传成本高效率低,逐渐废除。短距离的靠步行递送,长距离靠马递。驿站为中转站,即为传递军情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所。

周朝开始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唐朝有1600多个驿站,从业人员超20000,因为已有大运河,是水陆兼能传递,通讯业有极大发展。官方为传公文书信设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汉旧仪》),刘邦开始担任的泗水亭亭长(沛县邮局局长)。

嘉峪关的魏晋墓中有壁画,画有一个骑快马的人,手举简牍文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邮递员”。古代邮递员叫“驿使”,为了醒目,红色是邮驿、驿使的标志性颜色且一直沿用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使用绿色。

古代还专门训练狗来当邮差的。唐代诗人李贺曾有“犬书曾去洛”之句。不过这个并不像驿站一样普及。有些地区设置了许多“狗驿”,养着许多“邮犬”。前面说的都是传递书信,再来看看传递物品。

安禄山起兵的紧急军情,六天后传到三千里外正在骊山看霓裳羽衣舞的唐玄宗耳朵里的。换成现在三千里的两地寄平信,真实收信时间也差不多。由此来看,古代的官方快递还是蛮快的,只是这种紧缺资源成本较高,只能由少数人占有。

普通人的传信方式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很少使用传信,一般就是托人捎口信。同时交通业不发达,一般百姓活动范围小,捎信的任务落到流动人群身上,比如出外经商的人和镖局。但托人传信属于私人行为,并非商业行为。

明朝出现了“民信局”,民间也才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属于私人经营的商业机构,可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款兑款。至清代晚期,民信局遍布全国达数千家,就连海外地区的华侨聚居也能与大陆亲友互通信物。

古代文人好写书信,创造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等关于通信的美好故事,还想象出了青鸟、鸿雁等“通信员”,让情感能够穿越千山万水。辛弃疾与陈亮是喜欢互相写信和诗词以表诚心的。陈亮离开辛家后,辛觉得失落,快马追朋友,结果两人走得不是一条道。

辛弃疾提笔为陈亮写了一首词。陈亮路上也想念辛弃疾,到家正好收到了辛寄来的词,可想而知心情有多么激动。喜欢古人那种生活,那种意境和情怀。在平常日子里,“车,马,邮件都慢”。要是遇到战事,那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收件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函牍

问题一:信的含义帮忙解释 信,我们从字上就可以看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是用的会意的方法造的这个字。意思的‘人言为信’。也就是说,人说出的话,就要遵守诺言,要有信用!所以最早信是指的‘信用’的意思。写信的信,则是后来引申的意思了。写的‘信’也是写信人想说的话,如此而已。

问题二:书信的基本含义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乎下。”(扬雄:《太玄经・应》);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预见,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 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值得注意。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另外,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问题三:诚信的含义及当代价值 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人虽利用科技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现代人每天营营役役,为的是赚多点钱,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但道德价值观念却开始失落。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

当现代人意识到自己可以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时,却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无规定和不受约束地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合约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种种自私行为。例如中国大陆的经济开始急促发展,但信用制度、市场规则尚未健全,于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就钻制度、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的空子,不讲信用,形成现今「见利忘信」现象,而导致了一连串的严重后果。

问题四:信用的基本含义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得以实现。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年轻人不因一点小事而失去信用,因为是人生开头时期,留下一道小小的伤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正如伊索寓言--《狼来了》告诉了我们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信用是指我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还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的借贷行为。”

问题五:诚信含义 诚信是什么?

诚信 是什么?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 。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打算从民间遴选一个小孩做王子,于是给候选者每人一棵牡丹花种,看谁种的花最漂亮、花朵最多。到了评比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捧着鲜艳漂亮的牡丹花相互争奇斗艳,只有一个小孩捧着那棵种子伤心落泪,他没有种出花来。但是,恰恰是他被选中了。原来,之前所有的花种都煮熟了,是不能成活的,国王用此来试验他的继任者的品质。 这个故事说明,诚信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一种契约精神下的道德垂范,更是一个可以改变现实的“技巧”。中国传统文化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诚信其实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诚信就是那把打开市场之门的金钥匙,有了它,阿里巴巴的财富之门将轰然为这洞开。

由此看来,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好多人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那端是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唯有诚信这端高高翘起。诚信,变轻了!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风谲云诡;且不必说市场内小贩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也不必说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自来水掺甲醇;就是某一天天气晴好,你也心情愉快,一不小心在马路边发现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你敢捡吗?且住!要是事情发生在××年前,你会乐呵呵地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赢得人们称赞,可是在今天,在人流如织的大街上,我客观一点说,只要你手一触到那包,麻烦就上身了。诚信之风将止将息,有识之士扼腕叹惜。

我们始终坚持:诚信事业,是大家的事业,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大家的合作。虽然前进道路上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我们正在不断地探索,进取。服务,会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强大。我们坚信:我们会做到更好!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在此,我呼吁所有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问题六:诚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社会诚信度在逐渐下降。同时,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青少年一代。为了准确了解中学生的诚信现状,最近,笔者对临湘市职业中专3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一、中学生的诚信现状

从调查问卷表中显示,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风气不正,虚假事物过多,严重腐蚀了中学生的健康思想,使中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诚信度逐渐下降。现从中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诚信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1、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10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残疾人在路边讨钱,你会不会向他(她)投钱?结果认为“会”的占50%,认为“不会”的占50%。

(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要你帮他(她)照看行李,你会不会帮他(她)照看?结果认为“会”的占37%,认为“不会”的占63%。

(3)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光了,不能回家,要你资助他(她)车费,你会不会给他(她)钱?结果认为“会”的占15%,认为“不会”的占85%。

(4)如果走在街上,看到名目繁多的招工广告、购物广告等,你对它们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14%,70%以下的占86%。

(5)如果你在摊位上购物,与店主讨价还价时,店主说你所购商品进价太高,没有钱赚,实在不能再便宜了,你会不会相信?结果认为“会”的占7%,认为“不会”的占93%。

(6)你讨厌不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讨厌”的占100%,认为“不讨厌”的占0%。

(7)你有没有在社会上受过骗?结果填“有”的占65%,填“没有”的占35%。

(8)你认为你自己是个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是”的占93%,认为“不是”的占7%。

(9)你认为现代社会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32%,70%以下的占68%。

(10)你认为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大部分认为现代社会风气不正,骗子较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

2、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4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你对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70%,70%以下的占21%。

(2)如果你班同学找你借钱物时,你会不会相信他(她)一定会还给你?结果认为“会”的占88%,认为“不会”的占12%。

(3)你相不相信学校的收费是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的?结果认为“相信”的占6%,认为“不相信”的占94%。

(4)你对你所就读的学校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48%,70%以下的占52%。

3、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4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你对你的亲戚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87%,70%以下的占13%。

(2)你认为你的父母对你信不信任?结果认为“相信”的占93%,认为“不相信”的占7%。

(3)你认为你父母会不会对你说谎?结果认为“会”的占18%,认为“不会”的占82%。

(4)你对你的父母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98%,70%以下的占2%。

二、中学生诚信现状的成因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中学生对调查中的诚信>>

古文中有“信”的例句和翻译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首句。 信,确实之意。常在海上的人谈论起天姥山,说那里烟雾缭绕,海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