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有什么风俗传说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山西: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晚茬小麦,突击播种。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种上几亩。来年春季,能早收获。
山东:霜降一到,天气渐冷。抓紧收割,地瓜花生。切晒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松。麦田苗情,检查要精。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新疆: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
江苏: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安徽,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福建:十月寒露霜降临,稻香千里逐片黄,冬种计划积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场。
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24个节气。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上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最精炼4句28字,最经典8句56字,字数最多有60句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24节气霜降的含义解释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天气渐渐变冷,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的。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大的表现,故以“霜降”来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令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阴气始凝。霜降节气后,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明显感到早晚较冷。“霜降节气最明显的就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气温渐渐转冷。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霜降后,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这时节冷空气南下,天气越来越冻,我国南方地区早晚较冷;而北方部分地区早已入冬,部分地区温度已降到0摄氏度以下,如东北地区的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地区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霜降节气歌:霜降前后始降霜,有的地方播麦忙。早播小麦快查补,保证苗全齐又壮。糯稻此节正收割,地瓜切晒和鲜藏。棉花摘收要仔细,棵上地下都拾光。复收晚秋遍地搞,柴草归垛粮归仓。大棚瓜菜看管好,追肥浇水把虫防。大葱萝卜陆续收,白菜抓紧来拢帮。敞棚漏圈快修补,免得牲畜体着凉。拴牢牲畜圈好猪,麦苗被啃受影响。捕捞成鱼上市卖,藕苇蒲芡采收忙。城乡害鼠一起灭,既防疫病又保粮。
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而这个轨道是椭圆形的,造成了一年之中公转位置不同地球吸收太阳热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有了四季的变换交替。那么依照四季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里, 霜降 节气排在第几位,你了解吗?
10月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称为霜。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但这个季节却是欣赏枫叶的好时机。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
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发源地。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也是当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也把自己当时的自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由于秦朝的强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们当时的娱乐也只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定势的唱腔和招势,随着一匹匹良马和天水送马人的不断的来往于天水与关中,西部的歌谣和故事被当时的聪明人编成了故事并且带进了当时的秦国。——常识艺术篇。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时令,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我们的词汇量,下面就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以供参考。
古代24节气雅称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季节变化来命名的,所以称呼中常常与四季有关。例如立春,又叫打春、岁首、立春节、正月节,指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到了春分,春分,又叫仲春之月,因为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以此类推,孟夏在农历四月左右,适逢立夏或者小满,此时气温有了明显的升高,预示炎热的夏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农耕,将秋季分为三部分,例如有秋收、秋耕、秋种等,三秋即农历九月,此时已经步入深秋,属于季节的小尾巴。而腊冬在寒冷的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样的节气。
主要来历是什么
其中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们就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的长短记录下来,规定成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是流传很久的一套,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对于气候的观察还有很大的帮助,还影响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有哪些相关歌谣
除了俗语谚语,古代也有很多节气的歌谣适合儿童传唱,以下例举其中的几首:
(其一)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其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霜降节气有什么风俗传说吗?
本文2023-10-24 14:17: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