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名言名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关于书的名言名句,第1张

关于书的名句经典语录有如下: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更多书的名句语录有:

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莎士比亚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李若禅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李若禅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朱熹

5、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一普希金

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一列夫托尔斯泰

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高尔基

8、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笛卡儿

9、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高尔基

1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陆游

11、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一歌德

书是一个汉字,拼音:shū,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书本一般指装订成册的、印刷有文字的纸张集合体。也是人类交融感情,传承知识,获取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传播和记录知识的重要工具。

《仙佛合宗语录》里面有许多经典名句。下面请欣赏我为大家带来的《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

 《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精选:

与弢,名昭,应天府学庠生。弢音滔。

一问曰:如何是摄情归性

伍子答曰:性为人心,虚灵至静,尘念俱无之时,便是先天。真阳之炁,由至静而微动,谓之鸿蒙一判。有可为媾精之具,性真便亦觉其有可为媾精之具,则此发觉便名曰情。俗谓之神情。 复此神觉,还为性真,当摄此炁同归,故曰摄情归性。其实即采取配合之说。是以《参同契》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金即真阳,亦即所谓情也。古云“二五媾精,妙合而凝”者,正同此说。凡言情者,兼神炁。如儒家言气质之性,性附于气质而动为情,则亦从摄于性,而 复性也。

二问曰:昭与弢名闻元精有清浊老嫩之辨,正不知用老为是抑用嫩为是

答曰:至清,而合于无过不及之时,是也。《易》云 “初九潜龙勿用”,喻元精微动而炁嫩,则其发生变化不旺,故云“勿用”。“九二见龙利见”,喻元精壮盛而炁充,故云“利见”。如郑思远真人所云“月生玉蕊生”是也。即其勿用于初,而利见于二;便知用炁足之二,不用炁不足之初;而天机判矣!我《直论》所谓“嫩之炁微不结丹”者,以此之过于嫩,而炁不足补其炁,精不足补其精之谓也。又谓“老之炁散不结丹”者,以极老而太过,言即亢龙之有悔也。亦如“月缺金花卸”,及“金逢望远不堪尝”之说也。但看过嫩过老之皆不宜,则其中自有可用者,在《直论》所谓“非觉而动”者言也,“实动而觉”者言也。“觉而不觉”者,言辨初阳嫩之过也。“复觉真玄”者,言见龙利见之时也。若到此当机,又怕迟慢,失其正炁。所以邱祖门下徐 复阳真人云“披衣又恐起来迟”,亦言防其炁散也。此便是采药时之危险也。凡用工时,于此炁足之元精,只要不着欲念的,便是先天纯清;着欲念计较者,则浊矣。念念在道,自然真清。

又问曰:炼成大药亦有清浊老嫩辨否

答曰:初正则末持,源清则流清。惟清真之精炁,和合神炼,而始生大药。则大药之清真,即由元精之清真而成者。初不清真,则炼药不成,安有大药此不必辨,而辨在中矣。

三问曰:凝神入炁穴,不知还有呼吸升降否若有升降呼吸,不知又如何凝入

答曰:许旌阳老祖云“太阳移在月明中”,又云“金乌飞入姮娥户”,即此义也。升降者,是采取烹炼之要旨。凝入者,是归根 复命之密机。但升降而行也,神炁合一,神在炁中;不升降而住也,神炁合一,神在炁中;不说是“凝神入炁穴”,也不得。

又问曰:昨闻教言,妙于升降者,由颠倒用之,始得其妙。此尚茫然不解,愿再详其说

答曰:当升则专升而不降,谓进阳火者是也。进足,则颠倒之以为降。当降则专降而不升,谓退阴符者是也。惟是升之专,则采取方有得;专于降,则烹炼方有成。非若世人只知以一呼一吸,便为升降者比也。所以纯阳祖翁谓“大关节在颠倒”者,正言此也。若不识此,虽采取,而不得所以为采取;虽烹炼,而不得所以为烹炼。万万不能成丹也!

四问曰:先生于冲和之理,其中答作用之问,以夫妇昼同行、夜同住为言,固可臆知。第不知彻首彻尾皆如是乎抑有时如是、有时不如是乎愿详其说。

答曰:夫妇为一神一炁之喻,同行同住为心息相依随息之说。初关有神炁,则有小周天,故可以如是言。中关炼炁化神,有炁有神,而至于无炁有神,由大 周天而然。可以如是言其似,而实有不如是之妙。在末后上关无炁,则无火候行住,无昼夜周天,唯炼神还虚,顿然见性地位,则不可以夫妇言者,非二物也。一神且归于无,何况二乎其冲和之炁,本属有 于初关更真切。

 《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大全:

又问曰:小周天如何以子午十二时为言

答曰:一天之周,原有十二位。按斗柄所旋转之度,周一日之时;故借喻言十二时,用九六之理数也。世尊所谓“见明星而悟道”者,此也。世人或闻推移斗柄运周天之说,遂以心运气,行十二位,此亦可笑也。何以故为其心已逐气外驰,则神不定、失真炁,而炁不凝聚,丹已走矣。必不能证圣者!禅宗人拘拘然,只谓“北斗里藏身”,又谓“北斗望南看”之说,落此局中矣。

又问曰:必如何得不如此

答曰:斗柄外移,而天心不离当处。六时进火,六时退符,而天心亦不以进退而离当处。离此,则非我祖钟离仙翁“凝神入炁穴”之理也。

五问曰:先生语胎息之初,谓从无入有而实无;于不息之中,而或暂有;有无兼用。愿详其说。

答曰:依文悟之,自见其妙。再观之北七真之孙不二元君,马丹阳真人之妻。夫妇同拜王重阳真人门下。姓孙名不二,号清净散人,生三子矣。随夫成道,与邱长春、刘长生、谭长真、郝太古、王玉阳七人同师,称北七真。有词 云:“有中无,无中有。有些儿做有,无中里面搜取。无内藏真,有里却如无。无有双亡,还同太虚。”明此,则知亦过半矣。

又问曰:日日精思,犹不得其有无景象,真“聪慧过颜闵”不能者

答曰:任你有精思,有问辩,不过劳心之幻役耳!未若实行工夫所悟之得真实也。所以孔先师云“思而不学则殆”之病,与“学而不思则罔”者等也。君再思中用学,即得其妙。

逾日又问曰:有无二字终难投窾,必详言而后可

答曰:无者无息,有者有息。即如在胞中,成胎之所以息。初结胎本无息,渐有息,而十月成,生而离母,则我心中无息,息在鼻矣。今要在身中无息处,而作为有息,故谓之从无入有。既入有,则有息;若愚人,便强执着有息之相,便堕有相虚妄,是病非真息也。故 云:实无。息相还证不息之胎息。此二乘菩萨厌生灭而趋涅盘寂灭之时,不能顿已于生灭出入;故于不息中,而或暂焉少有微息。此有无兼用,亦未完胎神,未得大定之初机为然。若非有无兼用之渐法,必不能至离相寂灭;便堕强制外道,则非仙佛正宗无息无相寂灭为乐之本者。知此而行,方可得无有双忘,还同太虚。

六问曰:六候进退,但闻其理。请详如何用于实悟时

答曰:理明事,事行理也。本非进退,乃借虚喻以说明此一端之理耳。若必执进退二字,而勉强言之。盖古以子至巳,六时为阳。子丑寅卯辰巳六时也。阳合干,故用干爻干策。干爻用九,而四揲之,为三十六;故阳火亦用九,同于四揲。子 丑寅以次,皆用四揲之三十六。干策,总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故阳总六时,亦二百一十有六。以午至亥,六时为阴,午未申酉戌亥六时也。阴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之,为二十四;故阴火亦用六,同于四揲。午未申以次,皆用四揲之二十四。坤策,总六爻之四揲,百四十有四;故阴总六时,亦百四十有四。合之得三百六十,而完一 周天度数之义。但其中犹有卯酉二时,不用九六四揲,则不满三百六十之数。前言三百六十者,亦只大略言其火符之粗迹耳。我承圣师所授,曰阳火,曰阴符。谓定而静者,属阴以不行火,而阴若符合火之候也,故为阴符。《阴符经》 注,骊山老姥授李筌者,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即此义。如是,则行而动者,即属阳而为阳火矣。凡一切十二时中,分分明明,行九六有数之火,皆当曰阳火。一切时,阴阴暗暗,不行火,而暗合火者,皆曰阴符。行动者似进;定静者似退;若究及精微密悟,必如此悟之,为得真实玄妙。

又问:有言夜半子时行阳火,日中午时行阴符。似说只子午二时行者,不知如此亦似此理否亦可成个甚么否

答曰:甚非也,绝无所成!但有犯说拘于天时,即是邪妄诳语。为我命由天,非我命在我不由天者。只因自己无传,不知所以然之理,扭捏造为此言,以欺世耳。或却病家,亦借其说而言之,非仙道中和自然之理也。仙家火子之后六时,皆用阳火干爻;午之后六时,皆用阴火坤爻;乃身心中虚比。活用子午十二时,何等直捷自然!非止子午二时之太少,何等适宜若用天时子午二时以行火,则我身中药生时,全不相遇,故不用天时也。

又问:得传所以然者,何法何义

答曰:总是要遇阳炁自生时,取回以补阳炁,令满足耳。故将呼吸者,以收还阳炁,归于炁根,以熏蒸补助。若无呼吸,不能调和。若无熏蒸,不能补助。及至呼吸熏蒸, 周天一周,则阳炁得补,复纯静矣。于此,若再加呼吸熏蒸,是不宜于静中强加功。必俟静而自动,又得阳炁发动之机,为可补阳炁者。总是要补,必求再生再补之理,要得真传也。

又问:火候不宜断而不续,卯酉二时,不行火候,莫似断否

答曰:非也。神炁相抱而不离,焉得断

又问:采封是子时前,是子时内

答曰:前也。子起则名烹炼。

又问:采法与封法,如何分别而行

答曰:当采时则用采法。当封时则用封法。当沐浴则用沐浴法。每次用周天,皆不异。《心印经》云:“三品一理。”《大涅盘经》佛言:“达一切境,不离一法。”达摩祖亦言:“六候别神功。”是也。

引语曰:古今来学道,必仙道大明,从仙师降授而得者,而后可以说仙话、垂仙教。不然,妄言之,罪莫大焉!若不明宗旨,唯蹈袭古人几句糟粒旧说,惑世坑人者,元太虚、阳葆真之作《直议真诠》,尹蓬头之作《万神圭旨》等书是也。他如卢丹亭之作《广胎息经》,最邪妄、最*恶,诈托旌阳为说,僭渎帝经为名,罪深无间地狱。不必言之,而可易知其为邪。唯是似是而非者,最害人之深。不知道者,信其为道;余则见其非道,每欲为众辟其邪说而未及。兹因 周友携至,命之评阅。余因得以所欲言,数彼之妄。令后贤不堕其坑阱,是所愿也!

一问曰:紫阳、玉蟾二真人皆言“凝神入炁穴”,《直议真诠》云“神至灵妙”,如何凝聚得他此一句,是《直议》之说,甚错处。盖息念而返神于心,此一句,是张紫阳自释凝神二字之说。葆真引来,释入炁穴之义,犹觉差些。则炁亦返于身,渐渐沉入炁穴去,此二句,皆阳葆真《直议》之说,亦差。二说不同,请问如何即是

伍子答曰:彼言神返于心,则神归本位矣。炁亦返于身也,只言归得本位。不似张白二真人所说,神入炁穴是神炁有交媾在此,正有修为处。非神返炁返,各归而不合一,便谓可证道者。此《直议》之错认心与炁穴,大悖道也。况张白二真之言,出于 钟离祖化神前之言,安可妄议之欤

二问曰:葆真子议无炁穴,谓元阳真炁散于四肢百骸,又为视听言动,岂有区区藏一穴之理。此议如何

伍子答曰:人当受天命而生时,则元炁是本根,原自有着落处,故发明之曰炁穴。及在四肢百骸,视听言动时,炁之绪余为用者也;犹为本根仍在炁穴内。虽有不为身外之用时,亦有本根仍在炁穴内。且人不能一日无元炁,即自有所在。有穴无穴,虽不可见,何必议有穴无穴哉不过炼精化炁时,以下丹田为主。炼炁化神时,以中丹田为主。皆由三田反复,有行所当行、住所当住。化炁时,固在下丹田,而炁穴又岂在下丹田之外而别议之耶元精藏于肾,不发动时,即是元炁;而可谓炁穴远 于下丹田乎强议无炁穴,自己落空亡,则归根无所归,复命无所复。后学毋为所惑也!

三问曰:元太虚议云“凝神入炁穴”,只是收视返听,回光内照而已。葆真子议云,非是执着所在,而用意观照之,不过虚静以返神于内。其师徒二说孰是

伍子答曰:元太虚所议八字,乃阴神家活计,非仙理也。葆真子所议,乃空亡之妄语,无果证者。殊不知,钟离仙翁所言“凝神入炁穴”者,正世尊所言“心目所在”之谓也。彼借回光内照四字为训,但可训凝神,不能训入炁穴。要知仙真所谓回光内照者,异于是!当炼精化炁之时,即回照精炁;当炼炁化神之时,即回照炁存神;当炼神还虚之时,即回照虚。固不可着不相关之处用照,亦不可着内用照,皆落空之境耳!去仙机颇远。所以佛说:“七处 征心,皆无有是。”独俞玉吾所言“回光内照,呼吸太和”,是炼精化炁时之内照,以其有呼吸太和四字而知之。至炼炁化神,非呼吸之可言,所以钟离正为炼精化炁而发。元葆二说,不足以语此。

四问曰:李清庵云:“毕竟如何是道,须向二六时中校勘。”不与诸缘作对的,是个甚么

伍子答曰:此禅家套语耳!不知仙真上圣、诸佛世尊之所谓道者,无形、无情、无名,至虚极之妙也。其所谓道生一,一而生二。今言缘、言对,当知缘一也;对缘者我,又一也;则二非道矣。此之缘,即尘也。对缘者,即根也。亦是有人相、我相之二者。不与缘对者,去缘而尚有我在,着校勘亦有我在。此世尊所谓我相未除,皆为虚幻耳。我为道中之一物,一为道中之一数。一在,故未至虚极之妙,安可指一谓之道一在,即神在也。佛宗中,所谓万法归一,一毕竟要归无。化神时,此心着不得缘境。一着缘境,即堕六道。虽化炁时,对缘而心着之则不化炁。何莫非不对缘而遽称为道唯如斯而已哉!殊不知炼神还虚,还之无极而至极,方为与道合真,齐肩于仙佛者也。今古尚无,又岂可以二六为言耶

五问曰:《坐忘论》云:“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急则伤定,伤定则无慧。”此说是否

伍子答曰:此言非也。何以知其非盖人之性体,灵照是慧;动而发用,从耳曰聪,从目曰明,逐于外不定于内,则失慧矣。张紫阳真人谓之走丹,即此。不用聪明于耳目,而回光复其本体,则名慧、名定;是名慧于定,不名慧于不定。定此慧,即名定。不定此慧,则不名定。彼 云定中求慧,则视为二矣。果定于先者何物而反言求慧于定中,不知已定者便是慧,何待于求此所以非我天仙顿法道理,一性而二称者,同语也。观定慧,是一不是二之言,亦相应,能已知此矣。

六问曰:金丹必言鼎器,如何即是

伍子答曰:“先把乾坤为鼎器”,此乃仙家起首之定论。

又问曰:李清庵乃云:“身心为鼎器”。又云:“干心也,坤身也。”是否

伍子答曰:干非心也,乃《易》所谓“干为首,坤为腹”者,是也。行得三田反复之工者,方能真知炉鼎之妙。

又问曰:然则清庵云干心坤身之说,非欤

答曰:彼亦误也。古云干心坤身者,是取将坎位中心实者,点化离宫腹内阴之理。言坎肾中阳,抽出而成坤。心离中虚,填实成纯阳之干。乃百日关中,炼金丹时之造化,及十月成神之所证也。彼清庵遂混一言之,不发明所用之理,不分辨所用之时,则非也。若必求鼎器于身心,唯百日炼金丹,其烹炼之工,用下丹田为鼎器,可以坤身言,不可以干心言。心离虚,尚未得坎阳填实成干也。盖干为首,乃有妙用在干,而归根在坤,非言心穴也。十月炼神丹,用中丹田为鼎器,可以心言,不可以干言,亦不属于坤身,而其妙用归根,皆在心,非身也。则知清庵之说,与张紫阳真人所言乾坤共为鼎器者不相合。此秘密天机,学者须要得个真知实授来,始能用真鼎器、真皈依而后可成道。不然万炼千修,毫无所益。

又问:鼎器之说,更多有言脐者;言非脐者;言脐下一寸三分者;言外肾上之毛际者;言心肾两间,折中之当脐上者。诸说,亦有可用否

伍子大笑曰:皆非也。此巧言惑众者,无根之可归,无命之可复也。金丹大道,因有丹之名,曰丹田,就是生长金丹之田也,非针病灸艾,何用点穴为也

又问:今言金丹、神丹,何所分别而二名之

答曰:肾中真阳之炁,名水中金;炼肾中精而化金炁,故曰金丹。炼炁化神,故曰神丹。

七问曰:昔紫阳真人云:“元性非他物也,亦炁凝而灵耳!”请详其旨

伍子答曰:但看天地,亦炁凝而灵,而人之小天地者,即如是。此张真人发万古之所未发,令人真知性命之宗。

又问:如何是炁凝而灵

答曰:人从父母二炁初合,只为一炁耳!此炁渐化成微形,中即有一点灵光,如荧光朗耀,渐微动为呼吸之状,呼吸成,形体全,而神明具也,以生。由是而观,非炁凝而后灵乎且谓仙道炁凝而灵之妙者,原夫精化炁者,精由炁化,使炁不化精,而复补全其炁;炁以化神,而仙道成,则纯是一神,而不见有炁;非炁凝而灵如何唯此一灵,以动而用,则曰元神;在静时,则曰元性是也。

又问:如何补

答曰:古云:“以精补精,以炁补炁”。凡人当至虚极之时,元精元炁将发生,而为世法用,此正元精元炁生长之微机也。我则不以世法用,而还归之于原,则元精元炁得外来生长之机而生长之矣。正所谓“金丹内药自外来”者,于此。生而采取之时,即补之时也。运小周天火候,烹炼熏蒸之工,即补之工也。得此时此工,则机相乘而相投也。不得此时此工,则后天呼吸之气,无可施之理,亦无有益之用,先天精炁亦不得其所补以生长也;则炁不凝而不灵,何以脱凡而证圣哉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

非诚勿扰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水往低处流,树向天空长,春天众花开,寒至百草衰这是自然之诚。

对父母不忤逆,对朋友不欺瞒,对事业不敷衍,对自己不妄求这是人性之诚。

人类只有时刻谨守一个诚字,才会有立身的基础和境界的提升。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

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

一有着,则私也。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一面明镜,人来时照人,物来时照物;人未来灵明虚空,物已去不留痕迹。

如果镜子心想:等会儿来的是人还是物?是美还是丑?对美心生渴望,对丑心生焦虑。

人去时,漂亮的想竭力挽留,丑陋的想努力擦去。

那么,这面镜子是否还明亮如初?

有时人心就如同这面镜子,在利害得失中摇摆,困顿于浮华的宠辱,滋生千般妄想,在幻境中裹足不前,忘记了本来的使命。

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只有将心灵融入当下,用明净的心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毁誉由人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

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

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流言像风浪,当你摇摆不定时最具杀伤力。

风浪像流言,你把稳航向径直前行,它就会化于无形。

动什么也别动心

军事两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惟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日待民不可骚扰,二曰禀报不可讳饰,三曰调度不可散乱。

譬如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未可知,要胜于他舟慌乱者数倍。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为事之帅,心为我之帅。

任何事情,到了任何时候,都未必不可把握。

只要我手中有令箭可发、有将士可用,就不能说是失败。

只要我手中有剑、一息尚存,谁也不能认定大势已去。

待手中一无可用,只要我心未死,也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8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8

研究一粒石子的构造,才能了解一座大山的变迁。

品味一颗米饭的香甜,才能明白整个自然的慷慨。

智慧来自于明察,对大局的把握源于对细节的了然,果断干练离不开对事物最细微之处的探究。

每遇一件事,都从利害两个方面去考察,放在特定环境之中,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追其肇因,预其结果,再根据需要解决主要矛盾。

事事这样做,就容易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由细察而生明智,由明智而成智慧。

常存愧心以自警

夫使居高位者,而常存愧不称职之心,则其过必鲜。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一个人在社会上会担任很多角色:父母、儿女、上司、下属、夫妻、师友等等。

对于每一个角色,如果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能做到警钟长鸣。

偶欲犯错,内心就会发出警告;即便有些小失误,下次也能够避免。

反之,则自身的预警系统就会关闭。

防空没有雷达,战备不设防线,不错则已,错则追悔莫及。

克制心魔,立地成佛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面对欲望,疯狂追求,无餍无足;面对困难,心生恐惧,缩手缩脚这些敌人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贪欲是攀附上了虚幻之物,是拔苗助长;畏缩是被自己心造的魔鬼所吓倒,是对本初之心的无情打压。

一个助长、一个打压,都远离了本来面目。

自古圣贤,无不一日三省其身。

每日每事反观内心,对非分的欲望及时加以克制,对不良情绪及时看破其源头。

当你开始审视内心,那一刻,你就是圣贤。

守护善念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

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临事之际的一念善意,往往是最珍贵的。

因为它不受外来的任何影响,不受私欲的干扰,不受内心聒噪絮语的左右。

人要成事,一定要守护这一念之善,然后涵养扩充,终至自动自发,蔚为大观。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10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10

不可随声附和

群毁群誉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能附和。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我们都是演员,社会却不是戏台,没有可辨忠奸的脸谱。

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听其言、观其行,才是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把截人心的十字路口

除却进德修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修身养性,不是细雨霏霏的工夫,需要雷霆万钧的勇气。

人只有一颗心,却似统率着千军万马,里面有君子,更有小人和歹徒有的贪美酒,有的溺肉欲,有的想劫掠,有的想篡逆。

柔弱的统帅,往往被裹挟着踏上不归路。

管住这些人,必须严明军纪,一言九鼎。

对妄图逃逸者,关紧门扉,把严路口;对守纪不严者,痛下杀手,不留后患。

只有这样,三军将士才会勇猛精进,往那提升德行的路上去。

经营内心的春天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头。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也许反过来说更合乎逻辑撑起二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

人生天地之间,本身就是生机与活力的彰显。

既有心灵与体魄,就要用来担当。

担当柴薪者为樵夫,担当一国者为帝王。

不愿担当者,则等于行尸走肉,春天已离他远去。

无论大小与轻重,担起你应该承担的,你就担起了整个春天。

岁月是把雕刻刀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

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岁月是一位雕刻师,善待他、培养他、成就他,他才能完成精美绝伦的作品。

妄念随生随克

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妄念是天上的云,是水中的浪,其存在是必然。

凡人谁也做不到妄念不生。

然而,同是心生妄念,却有圣患之分。

根源在于对妄念的处理方式不同。

妄念一生,随声应承,沆瀣一气这就会导致愚妄。

其实,妄念只是你的一个孩子,一个顽皮的孩子,而不是你的朋友,更不是你的导师,当然,也不是你的敌人。

妄念出来捣乱,要如慈父一般包容他,原谅他,但千万不要纵容他。

对其顽劣的一面,以慈父的爱心加以引导、规范,必要时也要痛加呵斥。

这样,妄念就不会伤害你,也许还会变为正念。

乌云滚滚,不会破坏天空。

浪花飞涌,何尝伤害了大海?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5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5

治心之道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

阳恶日忿,阴恶曰欲。

治身之道,必防其患。

刚恶日暴,柔恶日慢。

治口之道,二者交惕。

日慎言语,日节饮食。

凡此数端,其乐维何?

礼以居敬,乐以导和。

阳刚之恶,和以宜之。

阴柔之恶,敬以持之。

饮食之过,敬以俭之。

言语之过,和以敛之。

敬极肃肃,和极雍雍。

穆穆绵绵,斯为德容。

容在于外,实根于内。

动静交养,啐面盎背。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人性本善。

之所以有不善,是因为本初之心受到了干扰。

因此,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清净自己的内心,无他,只需去除干扰因素。

对待恐惧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

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曾文正公全集文集》)

不良情绪中,恐惧最扰人。

然而,细细想来,我惧的是什么?过去不可惧,事情已经解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当下不可惧,目所能及,手所能触,心所能思,证明我命堪当,何惧之有?唯一令人恐惧的,是还没有到来的事情。

可是,事未发生,皆为幻觉。

我们恐惧的,只是一个幻觉。

凝神静虑,守住当下,收回驰骛的心,再复杂纷乱的事情,我只是位看客罢了。

君子小人一念间

仁者物我无间之谓也,一有自私之心,则小人矣。

义者无所为而为之谓也,一有自利之心,则小人矣。

同一日也,朝而公正,则为君子:夕而私利,则为小人。

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余今闷损至此,盖因身皆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日自新,重起炉冶,痛与血战一番。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君子小人是一种动态的道德,不是一劳永逸的标签。

做人处事,当时时以仁义为标准规范自己。

做事对人,内心往往有大大小小的斗争,关乎利益小的,有小争执;关乎利益大的,有大战役。

在二者对抗中,要事事让仁义占了自私自利的上风,而终于息兵止纷,忠恕之情自动自发,此心方能中正和顺。

心忧天下为君子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尤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尤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尤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尤之,蛮夷猾厦则尤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尤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尤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尤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尤及此也。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一个做大事的人,不会为飞短流长、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

为自身利益之一分一毫而不能释怀的人,度量只在毫厘之间:内心厚重为豪杰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

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

真豪杰之士,足以振砺百世者矣。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追名逐利,虽千万人吾往矣,只可谓下人;好名趋利,心有忌惮不逾矩,此之谓常人;淡泊名利,是非于我如浮云,亦只是中人;和光同尘,危难之际挽狂澜,方称得上人。

追求上人的境界,需要坚定不移的志向,也需要深厚的积累。

汪洋大海,不会因表面飞溅的浪花而有丝毫改变;巍峨的高山,也不会因滚落几块巨石而有损它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不是表面的魁伟,而是内心的厚重。

东风压倒西风

芳草成林,荆棘不锄而自悴:鸾凤在境,鸱枭不逐而自逃。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如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正邪虽不并立,却常交替往复。

而涵养心性,使正气沛然浩荡,正念朗照乾坤,便是修行的法门与境界。

内在决定外在

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

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阳刚与洪亮的声音无关,与发达的肌肉无关,与雷厉风行的做派也无关。

阳刚,是气质自内而外的自然体现,是心灵得到充分滋润后向外散发的光华。

多读书,饱经事,胸中有韬略,其言语就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志向高,襟怀阔,心中充满正气,其仪表就会凛然威武、气宇轩昂。

阳刚,是果子成熟后的润泽,是百炼精钢的烁华,是学不来,也装不来的。

仁民爱物是天道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张载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是推己及人的大爱与人性根本。

关于书的名言名句

关于书的名句经典语录有如下: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任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