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方言对汉语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西北方言是汉语重要的一部分,在广大的西北地区使用,在中国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的。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
1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和古影喻晓匣双声的结论。(1)古无轻唇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在上古不存在,而是读成重唇音“帮滂并明”。例如:《诗经》有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经》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释文》:本亦作“扶服”。
(2)古无舌上音指中古“知澈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而是读成舌头音“端头定泥”。例如:《说文解字》中“冲(澄)读若为动(定)”,闽南方言中“猪”的声母为[d]。
(3)古人多舌音指中古“章昌船书禅”这组音在上古也读作舌头音“端透定”。例如:《诗经》:“何以舟(章)之”《传》云:“舟,带(端)也”;谐声字,者(章)——都(端)。
(4)“古影喻晓匣双声”指中古“影喻晓匣”
这四个声母在上古的读音基本相同。例如:“荣(云)怀”(匣),“噫(影)嘻”(晓)。
2章太炎提出娘日归泥的结论。娘日归泥指三十六字母中娘、日两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上古均为泥母。如:《白虎通》爵:“男(泥)者,任(日)也”,《释名·释长幼》:“男,任也。典任事也。”
经过6年的努力,中国第二部莆田方言工具书——《莆仙方言辞典》在三明一位音乐教师笔下诞生。《莆仙方言辞典》共有80万字,对研究莆仙方言有着重要意义,仙游县教育局已表示支持各校将它当作参考书馆藏。
林金火本是福建莆田人,在三明生活多年,现为三明八中音乐教师。
10年前,林金火在创作长篇小说《击流三部曲》时,首次把莆仙方言用到小说中,得到莆仙诸多行家和读者的肯定,于是萌发了编撰一部莆仙方言辞典的念头。
在长期的研究探索中,林金火发现莆仙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不同,他决定以汉语拼音为主,国际音标和英语音标为辅,音按7声调,用阿拉伯数字标在拼音的后上角,方便人们拼读。
以自然现象或社会属性分篇,以字为项,以词为目,以现代词译字,异义则分若干条。为了让读者看懂,还特设“对照表”、“声调表”、“语例表”、“查字表”等。
林金火花了大量时间,翻阅了无数古籍,选择例句来佐证字词,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和莆仙方言的渊源。翻开厚厚的辞典,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字词后面都附有古籍例句。此外,还将莆仙有关的民谚、俗语、口头禅、典故等一一罗列,向读者展示莆仙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林金火想:每一个方言读音,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字。果然,在翻阅古籍的过程中,林金火找到了许多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字词,正好与方言的读音相匹配。
林金火说,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他编撰辞典的目的是想通过研究方言,为挖掘、保护地方文化做点贡献。
本文2023-08-05 01:56: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