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著名医生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我国古代著名医生有,第1张

1、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2、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5、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

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

-扁鹊

-董奉

-张仲景

-华佗

-李时珍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中国古代都有那些著名的瘟疫?古人又是怎么战胜这些瘟疫的呢?

人类从什么时候发现传染病,已经无源可考。可以想象的是,传染病史一定是贯穿着人类进化的历史。 我国自公元 2 年至 1911 年共发生有文献记载的大疫 266 次,其中北宋灭亡前的 1126 年中累积发生大疫 68 起,平均 16 8 年发生一起。  

南宋以迄元末 (1127 〜 1368 年)241 年中发生大疫 36 起,平均 6 7 年一次。  明代(1368 〜 1644 年)276 年中发生大疫 53 起,平均 5 2 年一次。  清代(1644 〜 1911 年)267 年中,竟发生大疫 109 起,平均每 2 5 年便有一次。

从疫情的范围和程度上看,宋元以前,一种疫情波及3省以上者仅有 2 次,占该期总数 5 5%; 而明代为 8 次,占该期疫情总数 15%; 清代为 33 次,占该期总数 156 %, 且史料中的用语亦渐趋酷烈。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的疫情,有随封建王朝的衰亡呈不断频繁、加剧的趋势。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每一次的瘟疫攻击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伤。但勇敢的中华儿女每次都会挺直了脊梁重新站起来,那么在古代瘟疫爆发之际,缺少有效卫生条件的中医师,是如何战胜瘟疫的

隔离病人

在古代,中医师们就意识到了瘟疫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诊疗瘟疫患者。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古代战争时期,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有效果的,瘟疫不会大范围的扩散。

注意卫生

古人就非常注意环境的卫生,在秦朝时候甚至有刑罚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着”要被处以罚款或鞭刑,衣冠不整面容不洁者同样有处罚,古人也讲究焚香沐浴。而且在当时城市内就已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

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极为先进的,彼时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垃圾排泄物随意丢弃,甚至有历史学家表示,当时的西方城邦是建立在粪土当中的,这也是西方瘟疫爆发严重的重要原因。

做好消毒

中医在古代就已经有消毒的意识了,在疾病爆发的区域,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处理。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预防瘟疫。这样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

战胜天花

天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瘟疫。但中医在总结经验之后,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以现代医学来解释,被接种的人会感染轻微的天花病毒,但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解决掉,从而获得了免疫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方式,还被引进到欧洲国家,挽救了千千万万人。

中医有哪些特色

中医的诊疗手段多样,使得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按照途径可分为内治与外治,内治指的是各种草药方剂;外治包括针灸、艾灸、砭石等等。这些手段在古代的瘟疫爆发之际,以中医系统的理论观念为指导,起到了极大作用。

比如其中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诊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实践的基石。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但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现代的中医逐渐衰落,西医的不断强化,导致中医生存空间被慢慢压缩,一代代的中医大师相继去世,后继乏力,有太多的精华遭到失传,是时候振兴中医的时候了。

雏鹅初次放牧与放水时间视外界气温而定。天气暖和时间在7~11日龄开始放牧,冷天在15~20日龄。必须选择风和日暖的天气。待饲喂完后,将其赶到附近平坦草地上放牧,任其自由采食青草,放牧05~1小时左右,赶到清洁的浅水塘中嬉水几分钟,再赶到岸上让其梳理绒毛。切忌在日光暴晒的中午放牧,暴风雨来临时,立即将雏鹅赶回舍内或避风遮雨的场所。初次放牧后,只要天气好,要坚持天天放,随雏鹅日龄增加逐步延长放牧时间,加大放牧距离,相应减少喂青次数,白天甚至不喂,只需夜间补饲1次。每天争取放5~6个饱,所谓吃饱,即鹅的嗉囊发鼓发胀到喉部下方处,即为一个饱的标志,收牧时清点数,毛干后再赶回育雏室。 防疫灭病在1~2日龄注射小鹅瘟抗血清05~1毫升/只或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1毫升/只,也可在雏鹅3日龄皮下注射1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02毫升/只;5~7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只;在鸭瘟常发生地区雏鹅在5~10日龄取鸭瘟弱毒疫苗2~3只份,用0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30日龄左右用01%的敌杀死对鹅体喷洒,杀灭体外寄生虫。 雏鹅初次放牧与放水时间视外界气温而定。天气暖和时间在7~11日龄开始放牧,冷天在15~20日龄。必须选择风和日暖的天气。待饲喂完后,将其赶到附近平坦草地上放牧,任其自由采食青草,放牧05~1小时左右,赶到清洁的浅水塘中嬉水几分钟,再赶到岸上让其梳理绒毛。切忌在日光暴晒的中午放牧,暴风雨来临时,立即将雏鹅赶回舍内或避风遮雨的场所。初次放牧后,只要天气好,要坚持天天放,随雏鹅日龄增加逐步延长放牧时间,加大放牧距离,相应减少喂青次数,白天甚至不喂,只需夜间补饲1次。每天争取放5~6个饱,所谓吃饱,即鹅的嗉囊发鼓发胀到喉部下方处,即为一个饱的标志,收牧时清点数,毛干后再赶回育雏室。 防疫灭病在1~2日龄注射小鹅瘟抗血清05~1毫升/只或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1毫升/只,也可在雏鹅3日龄皮下注射1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02毫升/只;5~7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只;在鸭瘟常发生地区雏鹅在5~10日龄取鸭瘟弱毒疫苗2~3只份,用0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30日龄左右用01%的敌杀死对鹅体喷洒,杀灭体外寄生虫。 预防性投药一般出壳羽毛干后运到育雏室,稍加休息就可以饮水,1日龄饮5%多维葡萄糖水或5%~8%蔗糖水,以增加雏鹅能量,促进胎粪排除;2日龄饮002%高锰酸钾水,以清洗和消毒胃肠道,并补充锰元素;3日龄饮01%穿心莲和板蓝根(大青叶)水,以清胃解毒,健胃杀菌;4~7日龄投喂002%土霉素和强力霉素10~20毫克/只,以及沙星类等药物,以防止雏鹅胃肠道疾病。一旦发现雏鹅食欲不振、打蔫、粪便异常,立即投喂003%土霉素或卡那霉素,与水混合内服,每升水加入30~120毫克,每天2次,连用2~3天。 饮水与开食头3天最好饮温开水,每昼夜饮水不少于6~8次。经过长途运输或饮水不足容易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粘膜干燥,眼凹陷、脚蹼皮肤干瘪、皱缩、羽毛逆立、体重减轻,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育雏室温到30℃~32℃,用09%的食盐水浸泡细菜叶,令其充分采食,然后喂精料,最后再饮水,发现雏鹅脱水或极度口渴时,第1次饮水必须限制饮水量,逐渐增加饮水量,切忌暴饮,以防水中毒。饮水后1小时就可以开食,开始以细小的谷实类饲料为好,如小米、碎米等,经水浸泡2小时左右,喂前沥干水分,或喂半生不熟的米饭,不粘不烂,或蒸六七分熟的玉米面窝头,用麸皮或玉米面将窝头搓成小颗粒喂给。开食时可把精料撒在草席或暗色塑料布上,任其啄食。然后再喂青绿饲料。每昼夜喂6~8次,其中夜间2~3次。每天喂的次数宜多不宜少,每次喂量宜少不宜多。喂的方法是“先饮后喂,定时定量,少给勤添,防止暴饮暴食”。2~3天后按定时、定量、定质饲喂。4日龄开始喂不溶性河砂,以帮助消化,喂量占精料的1%,大小1~15毫米,喂前砂砾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砂锅消毒,每周喂量一次性喂完,切勿天天喂和敞开喂,否则招致“食砂癖”,影响对其他饲料采食。 “三度”的控制“三度”系指温度、湿度和密度。一般雏鹅的保温期为3~4周。舍内温度要平稳。稳中有降,切勿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否则影响雏鹅健康与整齐度。温度计应悬挂在鹅群中央,高度距垫料8厘米左右,应尽量保持雏舍干燥,有利于减少胃肠疾病和球虫病的发生。1~5日龄:温度27℃~28℃,相对湿度65%~75%,饲养密度:中、小型鹅种每平方米15~20只,大型鹅种12~15只;6~10日龄:温度25℃~26℃,相对湿度60%~65%,饲养密度:中、小型鹅种10~15只,大型鹅种8~10只;11~15日龄:温度22℃~24℃,相对湿度60%~65%,饲养密度:中、小型鹅种6~10只,大型鹅种5~8只;16~20日龄:温度20℃~22℃,相对湿度65%~70%,饲养密度:中、小型鹅种5~6只,大型鹅种4~5只。 通风与光照育雏室空气越新鲜,雏鹅长的越快,成活率越高。若发现育雏室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多,有刺鼻、眼感觉,应先把雏鹅赶起来活动一会,再逐渐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不要有过堂风吹到鹅身体上。一般以人进入鹅舍时不觉得闷气,没有刺鼻眼的臭味为宜。 育雏期间,一般要保持较长的光照时间,有利于雏鹅熟悉环境,增加运动,便于采食、饮水。1~3日龄24~23小时光照,4~15日龄18小时光照,16日龄逐渐减为自然光照,晚上需开灯喂料。光照强度0~7日龄每15平方米用1个40瓦灯泡,8日龄后换用25瓦灯泡,高度距鹅背部2米左右。 放牧与放水雏鹅放牧地应“就近、平坦、草嫩、水洁、僻静”。鹅群大小以300~500只为宜,将日龄、大小、强弱接近的组成一群,最好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管理方式。 雏鹅初次放牧与放水时间视外界气温而定。天气暖和时间在7~11日龄开始放牧,冷天在15~20日龄。必须选择风和日暖的天气。待饲喂完后,将其赶到附近平坦草地上放牧,任其自由采食青草,放牧05~1小时左右,赶到清洁的浅水塘中嬉水几分钟,再赶到岸上让其梳理绒毛。切忌在日光暴晒的中午放牧,暴风雨来临时,立即将雏鹅赶回舍内或避风遮雨的场所。初次放牧后,只要天气好,要坚持天天放,随雏鹅日龄增加逐步延长放牧时间,加大放牧距离,相应减少喂青次数,白天甚至不喂,只需夜间补饲1次。每天争取放5~6个饱,所谓吃饱,即鹅的嗉囊发鼓发胀到喉部下方处,即为一个饱的标志,收牧时清点数,毛干后再赶回育雏室。 防疫灭病在1~2日龄注射小鹅瘟抗血清05~1毫升/只或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1毫升/只,也可在雏鹅3日龄皮下注射1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02毫升/只;5~7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只;在鸭瘟常发生地区雏鹅在5~10日龄取鸭瘟弱毒疫苗2~3只份,用0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30日龄左右用01%的敌杀死对鹅体喷洒,杀灭体外寄生虫。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