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5收藏

少阴郄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少阴郄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阴郄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阴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肺结核盗汗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173 对心脏的影响 174 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少阴郄 1 拼音

shào yīn xì

2 英文参考

Yin Crevice

Yinx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īnxī HT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少阴郄为经穴别名,指阴郄穴[1]。出《外台秘要》。

穴位 阴郄 汉语拼音 Yingxi 罗马拼音 Yinhsi 美国英译名 Yin Tortuosity 各

号 中国 HT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C6 富耶氏 德国 H6 英国 H6 美国 He6

阴郄为经穴名[2](Yīnxì[3]HT6)。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名手少阴郄[4]。属手少阴心经[2]。阴郄是手少阴心经的郄穴[2][3]。阴为阳之对,郄即孔隙,此穴为手少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2]。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4 少阴郄的别名

手少阴郄(《针灸甲乙经》),少阴郄(《外台秘要》)。

5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阴郄在掌后动脉中,去腕半寸,手少阴郄也。

6 特异性

阴郄为手少阴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郄即孔隙,此穴为手少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2]。

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之脉。郄同隙,有孔窍、空隙之义,隙为狭长之罅隙,俗称裂缝。此穴在神门穴之上5分,为少阴脉气所深集之孔隙是气血聚会的空隙之处。故曰阴郄,或称手少阴郄。[5]

8 所属部位

前臂[6]

9 阴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3][7]。

阴郄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4]。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仰掌取穴[2]。

阴郄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阴郄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阴郄穴的位置

阴郄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阴郄穴的位置(肌肉)

阴郄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取穴。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仰掌取穴[2]。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肌腱桡侧缘,神门上05寸,横平尺骨头的下缘(头部)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阴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皮薄,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尚有起于手背静脉尺侧部的贵要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可达尺神经和尺动、静脉之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尺神经[2]。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肌[7]。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7]。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4]。

12 阴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阴郄有清心滋阴、安神固表作用[2]。

心主血脉、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8]。

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之[8]。

阴郄有行气活血、养阴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宜泻而通之。《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5]

13 主治病症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阴郄穴主治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7]。

阴郄主要用于心肺及阴虚疾患等:如头痛、眩晕、心痛、惊悸怔忡、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衄血、失音、胃脘痛、霍乱等[2]。

现代又多用阴郄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胃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局部软组织损伤等[2]。

阴郄主治心痛,惊悸,盗汗,衄血,失音等[4]。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悸;头痛,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吐血,衄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骨蒸盗汗,胃脘痛,霍乱吐泻,惊恐,胸中热[8]。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其它: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2~05寸[2][7]。

直刺03~05寸[4][8]。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循经下行至环指和小指,或循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上臂内侧,有患者针感还可传向胸部[8]。

注意:针刺时避开尺尺侧动、静脉。

14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1~3壮,艾条灸10~15分钟。

15 配伍

阴郄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痛[2]。

配百劳、肺俞、定喘治肺结核[2]。

阴郄穴配后溪治盗汗[2]。

阴郄配心俞、神道,有通阳行气,宁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阴郄配尺泽、鱼际,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阴郄配中冲,治心烦、舌强[8]。

阴郄配间使、二间、厉兑,治多惊[8]。

阴郄配迎香,治衄血[8]。

阴郄配后溪,治盗汗[8]。

阴郄配后溪、三阴交,有清虚热,敛阴液的作用,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

阴郄配二间,治寒栗、恶寒[8]。

阴郄配三阴交、神阙,治盗汗[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少阴郄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

《针灸大成》: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肺结核盗汗

针刺用补法,有酸麻感到达掌侧和指根便出针,出针后艾炷灸3~5壮。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针刺阴郄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向规则化。

173 对心脏的影响

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PT,造成家兔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分组针刺“阴郄”、“内关”,观察心电图的恢复情况,PPT注射后10 min,“阴郄”、“内关”二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即有显著差异,而心电图完全恢复时间与对照组亦有显著差异,而“阴郄”、“内关”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本穴可用于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且与内关相当。[8]

174 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

藏象第六节:心主神的意义

课程总结:

一正常:

眼:有神2面:表情丰富3声音:洪亮4语言:表达准确,流利5肢体:灵活6眠:安7精神:正常

病理:

心血亏虚:失眠,心烦,多梦,健忘

痰蒙心包:轻则表情呆板,喃喃自语(癫), 重则意识丧失,甚则仆倒,口吐涎沫,不省人事(癎)

痰火扰心,轻则心烦,急躁易怒,重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狂),不避亲疏,打人毁物

精神病:癫,癎,狂。

思考题:

1心主神功能正常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可以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意识,思维,睡眠,以及情志活动等得以反映。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神志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捷,睡眠正常。

2心主神的功能失常有哪些表现?

病理情况下,若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则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若心阳暴,则意识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若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志不清。若痰浊蒙蔽心神,则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甚至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扑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之痫病。若痰火扰乱心神,常致心烦失眠,神昏谵语,或出现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之狂病。

3心主血脉与心主神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心神主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包括心脏本身的搏动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另一方面心神有赖于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主宰作用。在病理情况下,两者常常相互影响,如紧张,焦虑等心神变化,常可伴有面色和脉象的改变,以及心胸部感觉的异常。反之,心血不足或血行失常,则会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烦躁,神昏等精神失常的表现。

知识点梳理:

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有什么表现?

心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则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

2心阳暴脱的表现是什么?

心阳暴脱,则意识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心火亢盛有什么表现?

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4痰蒙心包的表现是什么?

轻则表情呆板,喃喃自语(癫), 重则意识丧失,甚则仆倒,口吐涎沫,不省人事(癎)

5痰火扰心的表现是什么?

轻则心烦,急躁易怒,重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狂),不避亲疏,打人毁物,哭笑无常之狂病。

6中医里三大精神类疾病是什么?

癫,癎,狂

7“癫”的表现?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为特征

8“癎”的表现?

意识丧失,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二便失禁,或发则怪叫,移时苏醒,除疲乏无力外,一如常人。

9“狂”的表现?

狂病以动而多怒、兴奋性精神失常为证候特征。常以喧扰不宁,躁妄骂詈,不避亲疏,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哭笑无常等。

心为君主之官的主要机制是心主神明。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君主是主宰、领导的意思,《黄帝内经》把人体五脏比喻成一个小朝廷,比喻成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心即为君主(皇帝),主宰着这个国家,主宰着其他的脏腑,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而言。

药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它的保健机理同其它中药方法治病的机制一样,同样通过药性与病性的相互对抗、药性对机体正气的协调补充来达到治病目的。如热性病表现出大热、大汗、口渴、喜冷饮、烦躁等症状,用寒凉药物甚或以冷饮的方式饮用,就可以有效地抑制亢盛的热邪,最后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

三国华佗的《食论》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说。晋代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唐代时,人们对茶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已经较为普遍。著名药学家陈藏器称“茶为万病之药”,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茶的药理成分之多和药效作用之广却是不争之事实。自唐至清,可以搜集到的有关论述药茶的古籍,不下近百种。

一,清心祛火茶:

五代蜀毛文锡撰的《茶谱》中称茶能益思。宋代苏轼撰的《东坡杂记》中称茶能除烦。元代忽思慧撰的《饮膳正要》中称茶能清神。明代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爽。清代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清心神。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心神得养,神态活动才能正常,精神振奋,神态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态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

茶材推荐: 绿茶、红花、桑葚、淮山、酸枣仁、五味子、黄连、淡竹叶、远志、芦荟、金银花等。

苦瓜茶: 苦瓜片五克,绿茶三克,蜂蜜适量。将苦瓜片、绿茶放入茶杯中,倒入沸水冲泡,闷泡十分钟,调入蜂蜜饮用。

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明目、解毒功效,内含的苦瓜素能减少摄取的奎宁和糖,苦瓜苷则具有降糖作用。此茶饮适宜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若不搭配糖类,单味入茶,效果更佳。

二,润肺滋阴茶:

唐代孟诜撰的《食疗本草》称茶能解痰。苏敬撰的《新修本草》称茶能祛痰。元代忽思慧撰的《饮膳正要》称茶能祛痰热气。明代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吐风热痰涎。清代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涤痰清肺,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入肺清痰。张璐撰的《本经逢源》称茶能消痰。

肺主气,肺的功能决定了它与呼吸有关。中医认为肺的治节功能,即“通调水道”实际上是代表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节功能失常,即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散布,也因肺气虚衰,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

茶材推荐: 杏仁、薄荷、胖大海、百合、鱼腥草、桔梗、金莲花、乌梅、牛蒡、玉蝴蝶等。

桔梗茶: 干燥桔梗十克,千日红五克,蜂蜜适量。将桔梗和千日红放入一杯热开水中,浸泡十分钟左右,过滤取汁,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桔梗具有利咽、宣肺、化痰、排脓的功效。千日红具有消肝解郁、止咳定喘的作用。二者搭配饮用,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有不错的疗效,更适宜咳嗽多痰者饮用。

三,提神解乏茶:

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唐代苏敬撰的《新修本草》、清代张路撰的《本经逢源》以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令人少、令人少眠、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唐代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五代蜀毛文锡撰的《茶谱》、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分别称茶能“少睡”,“睡少”和“不睡”。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图解》称茶能醒睡眠;清代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醒睡。

现代生活压力大,很多人经常加班。熬夜,加之缺乏运动,整日感觉昏昏沉沉,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通过饮用一些茶方,可以达到解乏提神的效果。

茶材推荐: 北五味子,川芎、红枣、绿茶、菊花、西洋参、党参、迷迭香等。

专心茶: 绿茶十克,炙黄芪二十五克。将两种茶材洗净精研为粗末,用500毫升,冲泡十五分钟即可饮用。

黄芪可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加上绿茶的提神醒脑作用,此茶是集中精神,减轻疲惫的佳品。

四,调理气血茶:

理气即帮助缓解气滞、气逆,疏理气机,当人发生气滞或气逆时,主要表现为器官功能下降,如脾胃不和,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肝火旺盛,月经不调,胸闷胸痛等。而通常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较多,如饮食不节、寒暖失调等。

茶材推荐: 陈皮、玫瑰花、枳实、檀香、佛手、薰衣草等。

龙井山楂茶: 龙井茶、山楂各五克,陈皮少许。将洗净的山楂和陈皮用200毫升的冷矿泉水浸泡四小时以上。用盖碗冲泡龙井茶,滤出茶汤,加入浸泡过山楂和陈皮的汤汁饮用。

陈皮是理气类中药,有行气止痛、健脾化痰之效,可用于缓解脾胃气滞、恶心呕吐、腹胀等,与龙井茶、山楂一起服用,是健胃消脂的良品,可降血脂、降胆固醇、预防脂肪肝。

五,瘦身消脂茶:

唐代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去人脂。宋代苏轼撰的《东坡杂记》称茶能去腻。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图解》称茶能解炙毒。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称茶能解肥浓。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解油腻、牛羊毒。

肥胖族最大的烦恼并非是羡慕别人曼妙身姿,妒忌穿在别人身上漂亮衣服,而是自己的 健康 。由于过多脂肪的堆积,脂肪沉积于血管内,会使血管硬化狭窄,因此容易患各种心血管疾病;此外由于代谢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便秘。

利用茶疗消脂、减肥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法,也是容易长期坚持的方法。

消脂减肥茶: 绿茶五克,大黄二克。将绿茶、大黄一起放入茶壶中,沸水冲泡十分钟后饮用。此茶有很好的清热、泻火、通便、消积作用。其他还有:香蕉绿茶、金银花瘦身茶等。

六,延年益寿茶: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祛宿疾,当眼前无疾。明代程用宾的《茶录》称茶能抖擞精神,病魔敛迹。清代俞洵庆的《荷廊笔记》称茶能 养生 益。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气血渐渐衰退,体内代谢也会减缓,抵抗力下降,此时需要滋补身体,调养气血,以达到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另外,茶疗相对于市面的保健品价格便宜,冲制简单,省时省力,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选择。

乌龙冬瓜茶: 乌龙茶五克,冬瓜皮二十五克,山楂肉二十克。将冬瓜皮和山楂肉放入沙锅煎煮二十分钟,用煎煮的汤汁冲泡乌龙茶饮用。此茶饮适宜痰多久咳,体虚浮肿的人服用,能抗衰老,防病保健。

除了以上介绍药茶保健还有:少儿强身茶、护肤美白茶、醒酒解酒茶、安神助眠茶、解腻消食茶、固精养肾茶、健脾养胃茶等等。

随着 社会 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茶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尽管如此,迄今茶的应用主要的还是在食用和药用两个方面,这是茶的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决定了的。营养与药效,虽有一定区别,但对人体而言,均属保健效果之列。能于品饮香茗之际获身体保健之功效,真可谓是“善莫大焉”。

撰文:李海军

这种说法来源于法象药理学。水蛭、虻虫以饮血为生,中医就拿它们当作破瘀血的药,荷叶、泽泻生长在水中,中医就拿它们作利水的药,海风藤、络石藤长得像人的经络,中医就拿它们作舒经活络的药

法象是药物的外部现象,其中既包括药物外部特征(外形、颜色、质地等),也涉及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

吃什么补什么属于法象中外形的一部分,比如吃肝补肝、吃鞭补肾等等。

应该说中药理论的起源之时就包含了法象的意思,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在宋代由于受理学的影响达到鼎盛。北宋末期《圣济经》有“药理篇”,为中医最早的药理专论,就是用法象来解释药理。

最初的药理是通过临床疗效来确定的,确定疗效之后才去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它,以便于形成一定的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比如人们先发现了海风藤可以舒经活络,然后才用藤蔓长得像人的经络来解释这一功效。即先有药理,后用法象来解释药理。后人就直接用法象来推导药理,而不是以临床疗效为根据,所以就有很多讲不通的地方,比如说有些藤蔓就没有舒经活络的功效,也直接导致了中医药被称为伪科学。

心主血是对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指心脏是主持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器官。包括:1心主血指心主导全身的血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诸血者,皆属于心。”2心主血指心主血脉。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详见百科词条:心主血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5:51:10 共23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简易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少阴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少阴郄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