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的青蒿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蒿子的青蒿历史,第1张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但从1593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赘品( 假药)。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公元1990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要说臭蒿“狸猫换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纪下叶。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1五月,应南越吴廷琰政府要求,美国肯尼迪总统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标志着越战的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和中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全力以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战逐步升级,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质金钱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6886部队秘密入越参战。身上没有任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解放军战士身着越南人民军的黄绿色军装,头戴胡志明帽,在越南的丛林中周旋。战士们纷纷感染疟疾,其中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极大地影响战斗力。但是当时抗疟特效药氯喹已经产生抗药性,医护人员对战斗人员大量减员一筹莫展,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关注。与此同时,越共军队也因患疟疾大量减员,越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代为研究寻找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恩来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大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担523项目的科研人员把中医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瓶瓶罐罐翻了个底朝天,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花掉了以亿元计算的人民币,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是一无所作获。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的发生,今人何以评说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来见于报端文摘的关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报道,当年“523”工程的盛况可窥一斑。“根据全国“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云南省于1971年成立了“昆明五二三领导小组”,以昆明军区后勤卫生部、省卫生厅、省科委等单位为成员,部队和地方共有30多个科研机构参加,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前后约320多人;全省涉及16个地州的30多个县,1400多个生产队,搜集民间抗疟疾中草药单方、验方4300余个;其他省主要参与研制的单位有6个,主要协作单位有39个。一场全国性协作、全国集团军式的“抗疟”战斗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它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常山”及马兜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

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车到山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写了中药青蒿的历史。1972年底,云南“523”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良书,副主任周建波,李舒从北京参加完全国“523”会议回来,向科研人员传达时提到,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此研究,建议他们筛选一下本地的蒿属植物进行研究。

“1973年新年,罗泽渊到家住云南大学的朋友家玩,在云大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药物研究所。之后,她制备了苦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物,顺利地分得了数种结晶成份。当从事多年抗疟药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看到编号为结晶体三的化合物过筛结果时,惊讶地发现,原本被感染得呈“满天星”状的小鼠血片中,疟原虫竟全部消失了。“会不会只是一个偶然”,黄衡惊喜之余冷静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试验结果重现后,他激动了,“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了。”黄衡把这份意外之喜告诉了组里的其它成员。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

“经过进一步的经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三月底,课题小组成员们证明了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标本送请著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戚育芳告诉大家说四川的青蒿也是黄花蒿,开花期比云南晚,说不定四川会有。没有耽搁,戚育芳和詹尔益马上打点行装赶赴重庆。得知重庆市医药公司正准备处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药材。大喜过望之下,他们一口气买下了500公斤,回到所里加工提取,发现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的结晶。”

黄花蒿素的发现为‘假青蒿’黄花蒿中若干年后“狸猫换太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创制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擅长医治流行传染病;只有人们为了怀念医圣张仲景,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先生”正确.

故选D.

  传播疟疾的按蚊

  《诗经》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首诗就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由来。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注定,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黄花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

  疟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瘴气。该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表现为寒热往来,反复发作,俗称“打摆子”。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类药物来治疗疟疾。但是,喹啉类药物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之后,疟原虫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药物的疗效急剧下降。人们都期待着新的抗疟药物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高发,难以控制。时值越南战争,美、越两军均深受其害。焦虑中的越南求助于中国。党中央、国务院下令,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一个代号为“523”的项目应运而生。作为该项目的一员,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随即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本草文献,“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实验室中培育的黄花蒿

  研究团队两年的艰辛实验都没有突破性进展,这不免让大家产生了困惑。屠呦呦再回过头仔细研读中医古籍,希望从中医古籍上面得到启迪。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她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煎煮可能破坏了其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来提取青蒿素。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近200次实验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的疟原虫抑制率为100%的青蒿的近亲黄花蒿中性提取物。

  从《诗经》到《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再到青蒿素的发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这个过程正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提升的一个缩影。

导读: 医学发现,青蒿效果非常高,青蒿素是中的“法宝”,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青蒿的功效与作用,解析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

宝库中的治青蒿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件事与有点关联,将引起界的极大地亢奋, 究竟与药有多大关联呢首先要知道,屠呦呦是1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在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一种被称为中药的植物----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倍半萜内酯,是西药,已经完全不是中药了。其与中医药存在的一丝关系于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项下,共有三十余方(丛 略),其中的一个 “青蒿一撮,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明。李时珍《》,青蒿项下,“主治:疥瘙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留,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 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痛,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膏煎,治恶疮 息肉魇瘢。”共二十余种症

又在颂曰说:“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又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厅内,可避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服也。”

自从奎宁传入中国,大约有近百年没人用中药治过疟疾;在研究开始时,并 没有那位名中医提示出有效的中药。

《肘后备急方》所说寒热诸疟和《》所说,疟疾寒热,都是泛指发热的病,并不是指疟疾(malaria)。青蒿又是包括青蒿、黄花蒿、牡蒿、 蒿、小花蒿。

从《肘后备急方》“诸疟”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不是指一个病,所以在项 下有三十多个方子。病,虽不能确定,好在提供了一个单方。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要辨症论治,处方是论 君、臣、佐、使,出现单方的很少,这里提供单方,是给研究者开了一条捷径。而《本草纲目》中,青蒿可以治二十几种病,只说了“治疟疾寒热”五个字,实在很少参考价值。如果直接说“青蒿治疟疾”,那完 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屠呦呦是北京医学院毕业,有人说经过中西医结合,我想并没有这个阶段,应是毕业分配或调往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与中医学院分的也不是很清,她应是研究或前期教学人员,或两者兼作。不是临床医生,是无法进行中医培训的。她用现代科学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个青蒿素是西药,为西医的 治疟药中增添了一员。

这样说,是否是西医抢夺了中医药的果实呢否,中医完全可以用这个药, 但你必需是辨症的疟,不可以到化验室查疟原虫。

中药是不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库,从中医的观点看,本来就是个宝库,不存在开不开发的问题。在科学的观点看,诊断的病和所用的药,没有相对的,两者互相滑动,随意(辨症)配对,这所谓的药,只能是它的本体,矿物和植物。 如果现在需要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在《伤寒论》所载数百成千 药物中,就可能找不出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

在《本草纲目》中医典籍中,所载数千种药中,用科学手段,再发现几种有效的药,并不容易。如能在近期再发现几种,加以青蒿素、麻黄素,并且 仍归作为中药,这也无法改变中医的面貌。

青蒿素与中医中药的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是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人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滨》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青蒿素是好药但不能宣传过头

青蒿素是好药,这个没有疑问。现在又恰逢屠呦呦得奖,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时几乎将青蒿素拔高到了天下无双的地步,我想这个就有点过头了。

前天恰好看到广西一个名叫肖常青的博客,他曾经是一位支援非洲的中国医生,在非洲的尼日尔工作了两年。尼日尔是疟疾重灾区,肖医生身临抗疟第一线,发现当地医生在治疗疟疾时的首选药物是法国生产的强力奎宁,并不是某些媒体吹嘘的中国生产的青蒿素,因为青蒿素的疗效不如强力奎宁。甚至,中国援非人员回国时都要带上奎宁,以防染上了迟发型疟疾。

肖常青医生的原文如下:

每个国家的疾病谱与其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的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贫穷落后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作为地球村里最出名的贫困户之一,尼日尔的传染病可以说是肆虐横行,比比皆是。主要的常见病有疟疾、伤寒、痢疾、乙肝和肝硬化、肺结核、艾滋病等等,其中以疟疾为之最。当地的极差,蚊子猖獗,疟疾盛行,大部分人每年都会得1~2次疟疾,有些甚至得更多次,因恶性疟疾死去的人屡见不鲜。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发烧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疟疾引起的。

医务人员已经形成传统的经验,见到发烧者,除非有明显的其他原因可解释,否则都首先考虑为疟疾,给予抗疟治疗再说。法国人生产的一种抗疟药名为“强力奎宁”,对疟疾治疗效果非常确切,一般静脉用药一天就会退烧,连用三天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转阴。用药三天后体温仍未下降者,即基本可以排除疟疾的诊断,医生们这时才开始寻找其他的发烧原因。这种药疗效好,对任何类型的疟疾都管用,每年都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当地深受欢迎,但我们国家没有生产,青缟素的疗效还不能与之相比。所以,在非洲工作过的中国同胞们,回国时都愿意带上一盒“强力奎宁”,唯恐自己在非洲时染上迟发型疟疾,回国后发作找不到更好的救命药。

总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想大家都了解了青蒿的治病疗效是很多的,只是要记住青蒿素是好药,但不能宣传过头!

中医药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青蒿鳖甲片 1 拼音

qīng hāo biē jiǎ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Qinghao Biejia Pian

22 标准编号

WS3B135593

23 处方

青蒿 80g 鳖甲胶 13 4g 地黄 160g 知母 80g 牡丹皮 120g

24 制法

以上五味,牡丹皮粉碎成细粉,取用 104g,余作粗头留用;青镐蒸馏提 取挥发油;药渣、粗头与知母、地黄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 加入鳖甲胶使溶化,浓缩成稠膏,与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研细,制成颗粒,干燥,加 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压制成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片;气微,味淡。

26 检查

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1页)

27 功能与主治

养阴清热。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阴虚低热,热退无汗。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4~6 片,一日 3次。

29 规格

每片重 0 45g

210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青蒿鳖甲片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暑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五劳瘵门]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

实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气乌梅秦艽柴胡血青蒿鳖甲蛤蚧小麦牡丹皮肺鼻(干)乌梅天门冬紫菀麦门冬皮(白舌吐血

《医学心悟》:[卷三虚劳]丁字号方

(各一钱)秦艽(七分)甘草(五分)丹皮地骨皮青蒿鳖甲(各一钱二分)知母黄芩胡黄连(各四分水煎服。加童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五妇人痨瘵叙论第一]猪肚丸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圣惠》卷三十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青蒿煎 1 拼音

qīng hāo jiān

2 处方

青蒿汁600毫升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3 制法

上药将后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潮热有时,五心烦热。

5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食后服20丸。

6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7 《圣惠》卷三十一 71 方名

青蒿煎

72 组成

青蒿(切)1斗,童便1斗,麝香1钱(细研),阿魏1两(面裹煨,令面熟为度,细研),桃仁5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天灵盖2两(涂酥炙微黄,捣末)。

73 主治

骨蒸劳气,四肢羸瘦疼痛。

74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食前以清粥饮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件药,先将青蒿于小便中煮取5升,研绞去滓,即下诸药末熬成膏,瓷盒中收。

古籍中的青蒿煎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痨瘵治法

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黄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3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痨瘵治法

治之。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黄虫丸大黄青蒿煎传尸将军丸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煎,癸亥腰

《医碥》:[卷之二·杂症]虚损痨瘵

血,而积热不除,非下行无以折其势,亦当暂用大黄青蒿煎导之,(古方柴胡饮子、防风当归饮子、麦煎散,皆

《全生指迷方》:[卷四]咳嗽

五心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青蒿煎青蒿(汁,一升)人参麦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草部上品之上]草之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