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翻译的文言文解释
1 世上最难的文言文翻译
恐怕是屈原的离骚吧 追问: 那你翻译试试 回答: 原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我一面擦泪一面长叹, 哀叹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原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翻译:我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 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 原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翻译:他们既诽谤我佩带蕙草,又指责我采集苗兰。 原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这原是我一心追求的理想, 虽然死九次我也不后悔。 原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翻译:我埋怨王上太肆无忌惮, 始终不考虑人民的情感。 原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翻译:众女(诸臣)嫉妒我的美貌(才德),造谣诬蔑说我放荡不羁。 原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翻译:庸俗之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 他们违反规矩,改变措施, 原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翻译:违背标准,追求邪曲,争着取悦于人成为法度。
原句: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翻译:我忧愁抑郁失志无聊, 现在我多么孤独穷困! 原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翻译:我宁愿马上死去魂离魄散, 也不愿采取这种态度取悦于人。 原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翻译:雄鹰不与燕雀同群,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原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翻译:方与圆怎能互相配合? 志向不同怎能彼此相安? 原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翻译:只好暂时委屈心志,抑制感情, 忍受责怪,容忍咒骂。 原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翻译:保持清白,死于直道, 这本是前圣所称道。 原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我后悔没有仔细观察道路, 长久站立后我又反回。 原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翻译:我调转车子走回原路, 趁我迷途还不太远的时候。 原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翻译:我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 跑上椒木林立的小山稍事停留。 原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翻译:我进仕未成反遭怨尤,不如退休重修旧服。 原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翻译:我把菱叶制成上衣, 并把荷花织就下裳。 原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翻译: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 只要我的感情真正芳洁。 原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翻译:我把帽子高高戴上,又把佩带增得长长。 原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翻译:芳洁(贤士)与污垢(佞臣)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败。 原句: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翻译:我忽然回头纵目远眺,将往观四面遥远的地方。 原句: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翻译:我佩戴五彩缤纷华丽服饰,它散发出浓烈的芳香。 原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 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原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虽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受到惩罚?。
2 初一语文文言文太难无法翻译请详细解答,谢谢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
3 搜集两句最难翻译的文言文及其翻译、语文老师总找偏的怪的考我们、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
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
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饥鸡集矶记》 唧唧鸡,鸡唧唧。
几鸡挤挤集矶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
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挤集矶级际。
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熙戏犀》 赵元任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
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
惜犀嘶嘶喜袭熙。 >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
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余语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
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4 急求最难翻译的文言文原文: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
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
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翻译: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一带某个官员做妻子。
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地不让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
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车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第。毕竟没有给女胥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
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 王翱坚决推辞。
太监抽泣着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
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
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
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
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 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
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
5 世上最难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我认为是赵元任的《熙戏犀》。
一丶原文: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西溪的犀牛,喜欢玩耍,席熙每天带犀出去,席熙忙着细心帮犀牛洗澡,犀牛吸着溪水喷向席熙逗他,席熙笑嘻嘻让犀牛不要闹,可是犀牛乐此不疲,就爱嬉戏。
二丶作者介绍: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三丶代表作:
《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丶《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6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戴震难师"一条有祥细分析。
养竹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具体如下:
翻译: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正迅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孙清派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
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
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注释:本:根。固:稳固。树:树立。倚:偏颇。体道:体悟仁德。虚受:虚心接受。贞:坚定。砥砺(dǐ lì):磨练,锻练。名则贺行:名节操行。如是:像这样。树:种植竹子。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常乐里:长安的里名。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殄(tiǎn):灭绝,此指摧残。 瘁:劳伤,此指毁坏。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繇(yóu):同“由”。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篲箒(huìzhǒu):都是扫箒。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寻:古时八尺为一寻。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芟(shān)蘙(yì)荟,剪除茂盛的杂草。封:培土。斯:指这所房子。
养竹记文言文原文:
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1 《国语》的文言文及释义是什么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日:“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日:“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日:“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豁,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豁谏日:“豁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于是对三军发出号令说:“不论是我的父老兄弟或我国君的同姓,只要能够帮助我出谋献计并且击退吴国的人,我将与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上前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冬天就要储备细葛布旱时就要准备舟船,涝时就要准备车辆,用来等待缺乏时使用即使没有四邻各国进犯的忧虑,但是文臣和武将这类人,不可不培养,以备选择录用啊这就像蓑衣斗笠,天一下雨,人们必定要用它如今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了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谋臣,只怕太迟了吧?”勾践回答说:“只要能听到您大夫的话,怎么会太迟呢?”握住他的手并和他商量起复国大计来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 吴王夫差想听从文种的话与他讲和伍子胥进谏道:“不能这样做!吴国与越国,是互相仇视、互相敌对、互相征战的国家呀;三江环绕着吴越两国,两国的人民没有迁移的地方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将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了我听说,住惯陆地的人喜欢居住在陆地上,住惯湖泊水网地带的人喜欢居住在湖泊水网地带像中原诸侯各国,即使我国打败了他们,而我们不能居住在他们的地方,不能乘坐他们的车子;但对越国,我们战胜了他们,我们就能居住在他们的土地上,我们能够乘坐他们的船只这是我国与越国作战有利的地方,不要失去它啊君王您一定要灭掉越国!坐失这样的好机会,以后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美女八人,送给太宰伯豁,说:“您如果能让吴王赦免越国之罪,还有比这更美的女子将进献给越王”于是太宰伯豁向吴王进言道:“豁听说古代国与国打仗的,让对方降顺驯旧艮就罢了;如今越国已经降服了,还要再追求什么呢?”夫差听信了伯豁的话,与文种签订了和约,让他回了越国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1] 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
《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2]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
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2 《国语》文言文及白话文释义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译文: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参考·: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系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
《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
《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记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3 《国语·吴语》的文言文翻译“您何不也以人为鉴,不要只是用水作镜子。过去楚灵王不行君道,臣下的告诫劝谏都听不进去。他在章华这个地方建造台榭,凿石为椁,引来汉水,仿效舜的陵墓。他使楚国疲惫不堪,还窥伺着消灭陈国和蔡国。他不修内政,却想越过邻国去征服东方的诸侯,他化了三年时间才渡过沮河和汾河,想征服吴越两国。他的民众再也忍受不了饥饿劳累的痛苦,全军在乾溪发动了叛乱。楚灵王只身逃亡,惶惶不安地流窜于山林之中,三天后才碰见侍卫的涓人畴。楚灵王向他呼救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畴赶快走到灵王面前,灵王枕着他的腿就在地上睡着了。灵王睡着后,畴用土块代替枕头抽身离去。灵王醒后不见畴,就自己爬着想进棘城的大门,棘城的人不接纳他,最后总算被申亥收容。灵王上吊自杀,申亥背着灵王的尸体回到家中,用土把他埋在屋内。这些应该牢记的事,难道很快就被诸侯们遗忘了吗?”
“现在您改变了当年鮌和禹治水的功业,筑台修池以享乐,使民众为修姑苏台而疲惫不堪。上天又用灾荒夺去了我们的食粮,都城边邑连年饥荒。您违背天意而去攻打齐国,吴国的民众都要离弃你了。国家的倾复,就像一群野兽那样,一个野兽中了箭,整群野兽都会逃去,您还有什么方法收拾局面呢。越国人必定会来侵袭我们,那时您即使后悔,还来得及吗?”
吴王不听劝谏。在他执政的第十二年起兵攻打齐国。齐国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交锋,齐军战败,吴国暂时取得成功。
4 翻译:《文言文国语晋语四》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有马车二十辆,死在齐国就算完了。
说:“百姓生活都很安乐,谁管其他的事?”齐桓公去世,齐孝公即位,诸侯列国背叛了齐国。子犯(人名)知道齐王不能被打动说服,而知道晋文公(重耳)在齐国安身却有离开齐国(结束在齐国的避难)的意图,重耳打算走,又很担心,和跟随他的人在桑树底下商量。
采桑的侍女正在桑树上采桑,大家却都不知道。侍女回去以后告诉了姜氏(重耳的妻子),姜氏把她杀了,对公子重耳说:“跟随你的人都劝你离开,听说这件事的侍女我已经除掉了。
你一定要听从跟随你的人的建议,不能背叛他们,如果背叛他们就不会成功了。《诗经》说:‘天命降临于你,不要背叛你的意志。
’先王已经明白了,你能变心吗?你逃避晋国的灾难到这里。自从你离开晋国,晋国就没有一年安定过,百姓没有正经的君主。
上天没有灭亡晋国,也没有改变公子你,将来得到晋国的,不是你是谁?你要进取啊!天命降临到你身上,变心就会遭到报应。”。
5 文言文《国语楚语》原文: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赢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翻译: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6 的翻译,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
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
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 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
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
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7 文言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 爱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
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
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
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
8 这段文言文怎么翻译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9 《国语原文: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只。碟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更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
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言文言文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意思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释义
方意思是:刚刚。
蚌意思是: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意思是:晒。
支意思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意思是: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意思是: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意思是: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意思是: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意思是:就,那就。
谓意思是:对……说。
舍意思是:放弃。
相舍意思是:互相放弃。
并意思是:一起,一齐,一同。
禽意思是:同“擒”,捕捉,抓住。
且意思是:将要。
弊意思是: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意思是:通“擒”,捕捉。
恐意思是:担心。
为意思是:替,给。
作者简介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出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建平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贾岛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简练,语言优美动人,深受后人喜爱。在他的诗歌创作之外,贾岛也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和翻译水平。他对文言文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尤为精湛,同时还发明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拼音文字。
贾岛的文言文翻译注释功力深厚,他熟练掌握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特点,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诠释古文中的意思。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他不仅注重翻译的准确性,还注重翻译的语言美感和文化内涵。他常常会通过注释的方式,为读者解释古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除了翻译和注释,贾岛还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拼音文字,称为“注音”。这种拼音文字采用了五声调的表示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同时,这种拼音文字还被广泛应用于古籍整理和注解工作中,成为了后人进行古籍研究的重要工具。
贾岛的文言文翻译注释和拼音工作,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人进行古籍研究和阅读提供了便利。他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句话的意思为:关羽曾经被流箭所伤,把左臂都射穿了。后来,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每到阴雨天,左臂总感觉到骨头痛,医生说:“箭头里有毒,毒已经渗入骨头了。
出处:三国·陈寿《三国志》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白话释义:关羽曾经被流箭所伤,把左臂都射穿了。后来,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每到阴雨天,左臂总感觉到骨头痛,医生说:“箭头里有毒,毒已经渗入骨头了,必须割开胳膊,刮去骨头上的毒质,这样就可以治好病。”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
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屡遭贬斥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一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 [6] )。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
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人物背景: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东方朔设奇相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东方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帝怆然,遂舍之。
翻译
汉武帝要杀乳母,乳母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武帝残忍而又执拗,旁人劝说,愈发加速死亡。你临刑前,只要多次回头看我,我一定筹划妙计来激发起武帝的感情。
乳母按照东方朔的话去做,东方朔在武帝的一旁说:“你应该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怎么要惦念你哺乳时的恩惠呢?”武帝大为悲伤,于是就赦免了乳母。
注释:
忍而愎:残忍而执拗。
顾:回头看。
设奇:筹划妙计。
激:激发感情。
舍:赦免。
知识扩展: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道家学者、政治家。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璧》、《试剑论》、《答关公书》、《遗言》、《上书武帝》、《自叙书》、《答宾客书》、《客难》、《自题书》、《对宾客谈》等。
东方朔性格豁达,为人机智,善于辞令。他常常在汉武帝面前谈论天下大事,言辞诙谐幽默,深得汉武帝的喜爱。然而,他虽然才情出众,却一直未能得到重用。
东方朔的文学造诣极高,他的辞赋作品被鲁迅称为“汉人五言诗之佳作”。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他通过诗歌和赋文等文学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向往。
除了文学作品,东方朔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严刑峻法,提倡“仁政”。他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业、注重教育等。他的政治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赞许,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东方朔还是一位道家学者,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反对过度干预。他在《答客难》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认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东方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辞赋家、道家学者、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政治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赞许,他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难翻译的文言文解释
本文2023-10-24 16:52: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