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袁枚续子不语的译文,谢谢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求袁枚续子不语的译文,谢谢你!,第1张

子不语 袁枚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子不语》是清代作家袁枚的作品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二十一岁应博学宏词,未中二十三岁中举,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后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四十岁辞官,居于江宁,得小仓山之隋氏旧园,改为随园,崇饰池馆,优游其中近五十年性格豁达,喜好山水,广交四方文士

心态

如袁氏自序所言,这是他从事文史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的自娱之作共二十四卷,又有续集十卷,共约一千则

全书并无明确的思想倾向,只是记录了许多奇特怪异的传闻故事,但作者诙谐而放达的性格和反对旧传统的思想,仍时时有所流露,如嘲讽假道学和腐儒、主张人欲合理等,对官吏的贪暴也多有讥刺如《全姑》一则,系据当时实际发生的事件改写而成,述貌美的全姑与陈生私通,受到“自负理学名”的某县令的残暴凌辱

故事中有一“侠士”刘孝廉与县令为此发生争执,县令称:“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刘斥之曰:“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写得相当尖锐结尾虚构该县令受报应而死,更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心理阴暗的伪道学的极度厌恶而全姑与陈生,在作者看来只是犯了“风流小过”,实际是表示了同情的态度又如《蒋厨》一则,写城隍庙中黑面皂隶借口一厨子“冲犯城隍仪仗”,偷偷将他拿去,敲诈了一笔“孝敬之礼”,十足是人世间这一类角色的惯常行径另外有许多并无深意却写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子不语》的文字,鲁迅谓“屏去雕饰,反近自然”(《中国小说史略》),也有一定特色不过,全书的面目有些芜杂,有些故事记男女之事过于随便,是其不足

文学成就

袁枚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学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其诗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写作风格

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情,继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灵说”这种文学论调与当时的吴敬梓、曹雪芹、郑燮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潮、哲学思潮、史学思潮相互对应着他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认为艳诗可作他的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拟古之作有积极作用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散文思想颖锐,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现实黑暗与官场腐败抒情作品则情感真挚,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笔生动的特点他一生著述很多,随园集有三十六种,除笔记小说《子不语》外,诗文有《小仓山房文集》三十卷,《诗集》三十一卷,《外集》七卷,此外还有《随园随笔》、《小仓山房尺牍》等

袁枚的小说以叙事见长,通过鬼神怪异之事反映了社会的多方面,结集为《子不语》清代文言小说,除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外,《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最负盛名

战国时代的鬼怪书主要有:

  《归藏》

  《黄帝说》(40篇)

  《汲家琐语》

  《穆天子传》

  《山海经》(郭璞注)

  《禹本纪》

  《伊尹说》(27篇)

  ……

  

  两汉时期的鬼怪书主要有:

  《汉武洞冥记》(郭宪著,四卷六十则)

  《汉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汉武内传》(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志》

  《列仙传》

  《神仙记》

  《神异经》(东方朔著,一卷)

  《十洲记》(东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纪》

  《徐偃王志》

  《玄黄经》

  《虞初周说》(943篇)

  《异闻记》

  ……

  

  六朝时期的鬼怪书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张华著,400卷)

  《集灵记》(颜之推著)

  《旌异记》(侯白著)

  《列异传》(魏文帝著,3卷)

  《灵鬼志》(荀氏著)

  《灵异记》

  《冥祥记》(王琰著,10卷)

  《齐谐记》(东阳无疑著,7卷)

  《神仙传》

  《神异记》(王浮著)

  《拾遗记》(王嘉著,10卷)

  《述异记》(祖冲之著,2卷)

  《搜神后记》(陶潜著,10卷)

  《搜神记》(干宝著,20卷)

  《续齐谐记》(吴均著,1卷)

  《宣验记》(刘义庆著)

  《研神记》

  《异林》(陆氏著)

  《异苑》(刘敬叔著,存10卷)

  《幽明录》(刘义庆著,30卷)

  《冤魂志》

  《甄异传》(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说得以发展,主要有:

  《博异志》

  《补江总白猿传》(1卷)

  《传奇》(裴铏著)

  《独异志》

  《古镜记》(王度著)

  《河东记》

  《集异记》

  《秦梦记》(沈亚之著)

  《湘中怨》(沈亚之著)

  《续玄怪录》(李复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录》(牛僧孺著,10卷)

  《异梦录》(沈亚之著)

  《游仙窟》(张文成著,1卷)

  《酉阳杂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阳杂俎续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记》(沈既济著,1篇)

  《周泰行记》(韦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广记》(344种,含鬼40卷)

  《稽神录》(徐铉著,6卷150事)

  《江淮异人录》(吴淑著,3卷)

  《乘异记》(张君房著)

  《括异志》(张师正著)

  《洛中纪异》(秦再思著)

  《幕府燕闲录》(毕仲询著)

  《睽车志》(郭彖著,5卷)

  《夷坚志》(洪迈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记》

  

  金元时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闻夷坚续志》

  《诚斋杂记》

  《续夷坚志》

  《子不语》

  ……

  

  

袁枚的诗作在清朝中叶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写诗直抒胸襟性情,表现自我感受,所作之诗大多风格清新灵巧,潇洒秀逸,开创一代诗风,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他的文章也很有才气,明丽自然,典雅超脱,尤工于骈文和尺牍,颇受时人推崇。其诗文集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子不语》一书专记鬼神怪异之事,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书成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名与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业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清代文言笔记小说中最负盛名者首推蒲翁的《聊斋志异》,其次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再其次就要算袁枚的《子不语》了。三者鼎足,文章笔法各有千秋。大致《聊斋志异》寄托“孤愤”,爱憎分明,《阅微草堂笔记》劝善惩恶,强调因果,《子不语》则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的鬼神怪异之事或采自民间传说,或源于亲朋好友述闻,或直录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与世风的浇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袁枚撰写《子不语》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封建统治从“盛世”向“衰世”转变的乾隆年间。当时贪官污吏充斥官场,徇私枉法,贿赂公行,风气大坏。素有清廉正直之名的袁枚对比深恶痛绝,在书中或用直接写实手法予以刻绘鞭挞,或借助鬼神之事予以披露谴责。如《七盗索命》、《土地奶奶索诈》、《雷部三爷》、《阎王升殿先吞铁丸》、《一字千金一咳万金》、《饶州府幕友》、《悬头竿子》等篇章,或实写或影射人世间大小贪官以权谋私、贪得无厌、残暴虐民、曲断案情的丑恶面目。特别是《土地受饿》通过冥中低级官吏的控诉,声讨了阳世间贪官污吏通过欺下媚上而不断升官发财和清官为官场所不容甚至挨冻受饿的真实现象。

在《子不语》中,袁枚还以辛辣的笔调对人情势利、道德沦丧等社会恶习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笑。如《地藏王接客》着意刻绘人情冷暖;《鬼借官

街嫁女》描写鬼嫁女儿时求借阳间同姓之官衔封纸以装饰门面的可笑举动,并在篇末以感慨的言语一针见血地直刺世风的爱慕虚荣和趋炎附势:“鬼亦如

人间爱体面而荣势利,异哉!”再如《风水客》言迷信荒唐,《科场二则》写考官昏庸,《狐道学》斥理学虚伪,《鬼宝塔》讥世态炎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奇形怪状。还有《奇骗》、《骗人参》、《偷靴》、《偷墙》等篇章,揭露了形形色色的骗子、骗局与骗术,道尽了当时阴暗险恶、尔虞我诈的世情人心。

袁枚是清代中叶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诗文大家。他提倡人道天性,反对程朱理学禁锢和扼杀人性的说教,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向异性表露爱情的女子抱着赞赏的态度,同时对青楼卖笑的妓女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如《赑贝精》描写了一女妖与华生一见钟情,深夜幽会,虽屡经磨难但两情难绝的动人故事;《紫姑神》叙述了一神女下凡私奔,与尤琛共结伉俪并再生姻缘重续的爱情喜剧。《平阳令》写平阳县令朱铄以种种惨无人道的手段摧残凌辱妓女,最后遭鬼神报复,误杀妻妾子女,自己也被活活气死。以如此结局斥责和警告那些道貌岸然却心地肮脏的“正人君子”,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出了一口恶气

《子不语》虽然是一部专写鬼怪神道的著作,但其中也有一些讥刺佛道虚妄误人的篇章,讲述了很多人们戏鬼、打鬼和捉鬼的故事。这些并非表明袁枚就具有破除迷信的进步思想,其本意无非是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信佛崇道和一味地尊神事鬼。如《李通判》、《炼丹道士》、《道士作祟自毙》等篇,讲

的都是道士法师装神弄鬼,骗人妻女钱财的故事。《赵大将军刺皮脸怪》、《鬼畏人拼命》、《鬼有三技过此乃穷》、《陈清恪公吹气退鬼》、《油瓶烹鬼》、《丁大哥》等篇,记述了人们凭正气、勇气和机智战胜恶鬼凶妖的故事。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就是《子不语》中时时显现的笔法涤意。

《子不语》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袁枚身为一代诗文巨擘,文学造诣很高,又深得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笔法,写起笔记小说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文笔流畅,风格多变,气象万千。《子不语》有些篇章写得文辞简约,质朴无华,有些写得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些写得正气凛然,鼓舞人心;有些写得

古怪幽默,妙趣横生;有些写得电闪雷鸣,石破天惊;有些写得委婉幽峭,缠绵凄恻……这些都使得全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令人过目难忘,久久萦怀。呈现给读者的这个选注本,即力求选编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曲折,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篇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里还应当指出的是,《子不语》是袁枚的遣兴娱心之作,自题为“随园戏编”,自然难免精华与糟粕并陈,神奇与腐朽纷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对《子不语》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极为精辟:“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

《子不语》传世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其后有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刻本、1914年上海锦

江书局石印本、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等。这次选注即以随园刻本为底本,参校以笔记小说大观本,并做了标点、分段、改错的工作。漏误之处,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在白化文的《子不语》卷二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张元妻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河南偃师县乡人张元的妻子薛氏回娘家省亲后返回,薛氏的小叔前来迎接。二人路过一座古墓时,树木阴森可怕,薛氏想要小便。于是,她把所乘的驴交给小叔,请他帮忙看守,并把身上穿的红布裙挂在树上。然而,当薛氏小便后回来,她发现挂在树上的裙子不见了。

等到薛氏和小叔返回家后,薛氏与丈夫张元一起睡觉。然而,第二天早晨,家人发现夫妇二人有身体却没有头颅。家人向官府报案,但官府表示无法审理此案。

在调查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薛氏丢失的红布裙,就在古墓的洞穴外。这个洞穴的洞口很小,只能通过一只手,人们推测是薛氏在小便时挂裙子的地方。在深入挖掘后,人们找到了张元和薛氏的头颅,但是并没有发现其他棺椁或遗骸。

这个故事以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结束,人们对于这对夫妇的头颅被偷走的原因以及他们的身体下落仍然不得而知。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神秘事件,也展示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子不语》是清代袁枚(1716-1797)所著,共二十四卷,又有续集十卷,合计三十四卷,约一千则。《阅微草堂笔记》则是清代纪昀(1724-1805)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的,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共五种,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为《阅微草堂笔记》,合计二十四卷,收文言笔记一千一百九十六则。

《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中都有很多以鬼魅为主人公的故事,二者所塑造的鬼的形象有着相同之处。

《子不语》卷十四中,写到鬼“喜气暖,人旺处则聚而居,如逐水草者然……贫苦寥落之家,鬼往来者甚少,以其气衰地寒,鬼亦不能甘此冷淡故也……”,从中可以看出袁枚笔下的鬼喜欢人多的地方,是害怕寂寞的;同样的,《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中,鬼经常聚集在人烟稠密处,僻地旷野很少有鬼。《子不语》卷九,人呼吸就可以把鬼吓跑。更有胜者,鬼被人撞散后要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还颇为费劲(《子不语》卷十四)。《笔记》中则说,鬼遇见了人就要避开,因为他怕阳气。(卷二《滦阳消夏录》二)。《子不语》卷二十二,提到了饿死鬼抢馒头的事情;而在《笔记》中,鬼也能吞吸酒的气味,(卷十一《槐西杂志》一)。《子不语》数卷提到鬼为自己找替身的故事;而在《笔记》中,作为鬼,最大的愿望就是再次托生人世,(卷三《滦阳消夏录》三)。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书中,居然有内容完全一致的作品,《续子不语》卷五和《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所载的故事,除了极个别的字句有所出入外,行文完全一样。按照两篇文章的相似度来看,应该是其中一人收入了另一人集子中的故事,究竟是谁收入了谁的,有待考证。

究其具有雷同或相同故事的原因,两位作者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所听闻的故事情节类似也是情理之中。两位作者又都是当时具有渊博学识的文人,还都采用文言进行写作,两部作品存在相似之处在所难免。

但是,《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中鬼魅的形象又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子不语》中,善鬼很少,多数为恶鬼。

①有毫无瓜葛,被鬼纠缠的。《子不语》卷三,恶鬼马大一定要娶阳间女子朱氏为妻,不从,就殴打朱氏。后朱氏去城隍祈求,才保平安。后来却又有同为鬼魂的马大之妻张氏为

夫报仇,差点把朱氏的眼睛抓瞎,朱氏只好又祈求于城隍,鬼夫妻都受到了惩罚,朱氏才得到了安宁。《子不语》卷九,说有五个鬼,只有一个有一只眼,其他都是盲的,因此四鬼都听这个鬼的话。他们到一家旅店,听从这个鬼的命令才敢吸食旅客们的阳气。被一个鬼吸就会生病,被五个鬼一起吸就会死掉。旅店的客人倒了大霉。

②有得罪了鬼,被鬼报复的。《子不语》卷六,尹月恒怀抱菱角,路经坟地,有鬼想吃菱角,但是尹月恒不给,鬼就来到他家里,作祟,直到把尹月恒害死才作罢。《子不语》卷十一,陈庶宁因为笑话一个名叫张文华的鬼的诗文,就被鬼害死了,从中可以看出能咏诗的不一定就是善鬼。《子不语》卷八,吴云从的小公子无意把尿尿在了鬼头上,鬼就附身在小公子的身上,要吃要喝,还带他的兄弟来一起吃喝,家人没有办法去城隍祈求,鬼才作罢。《子不语》卷十六,潘淑聘妻未嫁,就死了,在临死前,嘱咐岳丈要妻子为他守志。但是,岳丈又把女儿嫁给了别人,即将成婚时,潘淑附身在妻子身上作祟。岳丈家的教书先生张生用“未嫁之女,有何守志之说”问鬼,鬼不能回答,就走了,却把妻子变成了歪嘴。《子不语》卷一,有武艺的张士贵买了有鬼的房子住,看到鬼就用箭射他,射中了,鬼大笑说,“必灭汝家”。第二天,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死了。一个月后,他在墙壁的夹层中发现了妻子和儿子,他们又复活了。那个鬼想害人,但是生死有命,鬼也没有办法。

③有鬼用各种手段索要祭品的。《子不语》卷八,一个小鬼假装雷神,骗吃骗喝,戏弄人。《子不语》卷二,有鬼附人身,自称“纪大将军”,索要饮食,被一个豪士陈对轩怒骂之后,才逃走了。《子不语》卷二,某侍卫不小心把一老翁推入井中,没有救他就逃走了。晚上就有鬼来作祟,要求“欲我安宁,须刻木为主,写我姓名于上,每日以豚蹄享我,当作祖宗待,我方饶汝”,侍卫家只好听从。后来在路上又遇到老翁,才知道他并没有淹死,是一个鬼冒名前来索要饮食。《子不语》卷二十四,胡某外出,有鬼附胡妻,说,胡某客死他乡,需要“供木主祭我,并广招名僧超度我”,胡家就为他举行了祭奠仪式。后来,胡某回家,才知道是诈酒食、骗超度的无赖鬼。

④有鬼戏弄人的。《子不语》卷二十四,鬼假扮神仙骗沈济之,他家后院有金子,沈挖了半天也没有,因此脾气变得很暴躁。《子不语》卷二十四,鬼假扮神人告诉冯香山科举的试题,入考场果然是,但是沈生却名落孙山。他后来又听到鬼诵读他的文章,鬼说这是榜首的文章。沈生就以为第一名偷了他的卷子,上告官府,查实第一名的文章并不是他的,判他诬告,发配黑龙江。

而在《笔记》中有那么多的善鬼。

①有善论诗文的斯文鬼。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写王执信随父在榆林时,曾在野寺经阁下闻鬼论诗。一鬼评唐彦谦诗格不高,但又称赞唐“禾麻地疫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是佳句,另一鬼则自荐其诗,“阴碛日光连雪白,风天沙气入云黄”乃写边塞风景的绝句。评唐彦谦诗的那个鬼很不服气,亦自夸其“山沉边气无情碧,河带寒声亘古秋”写边城日暮之状最为逼真。两鬼自吟自夸,得意非凡。卷十《姑妄听之》二写清秘堂两诗鬼评诗。一鬼说,“今日楼上看西山,知杜紫微‘雨余山态活’句真神来之笔!”一鬼说,“此佳句在‘活’字又佳在‘态’字,烘出‘活’字。若作‘山色山翠’则兴象俱灭矣!”鬼既为鬼,却也颇有雅致。卷十四《槐西杂志》四,写两鬼论文章格调流派之高下。鬼说道:“大抵能挺然自为宗派者,其初必各有根底,是以能传。其合亦必各有流弊,是以互诋。然董江都、司马文园文格不同,同时而不相攻也。 李杜王孟诗格不同,亦同时而不相攻也。彼所得者深焉耳。后之学者,论甘则忌辛,是丹则非素,所得者浅也。”两鬼之论深刻而切中要害。

②有充满感情的柔情鬼。卷十二《槐西杂志》二,写有男女二鬼,到了重新投胎做人的时候,感情太好,不想分开。因为他们在生前就很恩爱,死后情意更笃,比起人间同床异梦的夫妻胜过千万倍。卷四《滦阳消夏录》四,写佃户何晚上在麦田守夜,遇到一老翁自称其曾祖父,自诉其情道:“鬼自伺放焰口求食外,别无他事,惟子孙念念不能忘,愈久愈切。但幽明阻隔不得音问。或偶闻子孙炽盛,则跃然以喜者数日,群鬼皆来贺。偶闻子孙凋零,亦悄然以悲数日,群鬼皆来唁。较生之望子孙,殆切数倍。”这位老翁即使死后也没有忘记子孙,他的语言中饱含着长辈对后辈的眷恋。可见鬼虽为异类,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极富感情的。

③有明辨是非的正义鬼。卷二《滦阳消夏录》二,写卖糕的小儿二格,观灯时被苑户常明所杀。常明因官库丢失玉器收监受刑,二格之魂为他辩护,“玉器非所窃,人则真所杀,我即所杀之魂也”。二格虽然是鬼,但是仍然罪罚分明,对于如此深仇大恨的仇人,他大可以把玉器失窃之事也推到常明身上,加重他的刑罚。卷四《滦阳消夏录》四,写鬼议论人间义理,对某公以道学自任甚为不满,厉声呵斥,“时方饥疫,百姓颇有死亡。汝为乡宦,既不思早倡义举,旋粥舍药,即应趁此良夜闭户安眠,尚不失自了含。乃虚谈高论,在此讲民胞物兴。不知讲之天明,还可作饭餐,可作药服否?”之后就拿砖打道学先生,先生仓惶而逃。

《笔记》中,作者借冥界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理想化的世界:死生虽殊,性灵不改,境界亦不改。山川风月,人见之,鬼亦见之; 登临吟咏,人有之,鬼亦有之; 鬼何不如人且幽深险阻之胜,人所不至,鬼得以魂游; 萧寥清绝之景,人所不睹,鬼得以夜赏,人且有时不如鬼。彼夫畏死而乐生者,如嗜欲攫心,妻孥结恋,一旦舍入冥漠,如高官解组,息迹林泉,势不能不戚戚; 不知本住林泉,耕田凿井,田熙相安,原无所戚戚于中也(卷七《如实我闻》一)。这分明是借鬼域投射现实人生,在这里,做鬼的乐趣比做人的乐趣要多得多,这个理想化的世界,多少表达了作家的向往。

探究形成两部作品不同的原因。袁枚的《子不语》取意于《论语·述而》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大圣贤所不想说也不愿说的。正如袁枚在自序中所言,这是他从事文史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的自娱之作。袁枚在文学传作中,就倡导“性灵说”,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主义的流弊。性灵说,即要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这也影响了《子不语》的创作,作品中表达了作者诙谐而放达的性格和反对旧传统的思想。而纪昀作为一代大儒,身居高位的他是无法完全逃脱礼教对他的束缚的。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常常依托鬼魅故事寓意现实人生,通过鬼魅与人的爱恨情仇,鬼魅的世界来影射真实生活。在作品中,作者做了大量有意识的改造,很多故事都融入了他深刻的思想(大至对人生的感悟,小到对诗文的理解),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笔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借“神道设教”来劝导世人的主旨,作品就是要借题发挥以达到劝善惩、挽救世风的效果。

《鲍氏之子》翻译:

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鲍氏之子》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ruì,吸血昆虫)囋(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出处:《列子》。

解析:

本文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批判了那种认为万物由上天制造出来的唯心主义,赞扬了鲍氏之子的唯物论思想。启示我们应当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鲍氏子的故事:

鲍氏子小的时候,有一天,当地一位姓田的大贵族家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此人是鲍氏子父亲的朋友,父亲应邀前去参加,也带儿子去了。

这个大贵族家祭祀祖先的仪式特别隆重。应邀去的客人很多,按照传统的习惯,人们都要贡献礼品。仪式开始了,只见人群中有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黑色的描金漆盘,恭恭敬敬地献上一条名贵的鱼和一只毛色闪亮的大雁。

姓田的贵族看到那条曾经在河里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和那只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大雁,现在却被人送来当作祭品,联想到自己的富贵和权势,不禁感叹道:“上天对于我们,赐予的东西可真是太多了。你们看,生长五谷,繁殖鱼鸟,都是用来供我们食用的啊!”

满厅的宾客一齐附和着说:“您说得对极了!”

一时间,赞同声响彻整个大厅。

就在这时,年仅十二岁的鲍氏子一下子站了起来,快步走到主人面前,郑重其事地说:“您说得不对。”

在座的客人都惊呆了。整个大厅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惊恐地注视着这个大胆的少年。鲍氏子毫无惧色,镇定自若地扫视了一下周围的人群,大声说道:“天地间的千万种生物,实际上和我们人一样,共同生长在世界上。

之所以有的变得高贵,有的显得低贱,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智谋多、势力大的人,制服了那些智谋少、势力小的人,而且还要吃掉那些智谋少、势力小的人罢了。人们拿可以吃的东西来吃,并不是上天本来就是为人而造就这些东西。蚊子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人也是上天为蚊子和虎狼安排的食品吗?”

鲍氏子的这番话雄辩有力,说得大家面面相觑。在座的人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蚊子和虎狼的食品,所以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驳。

 卖蒜老叟文言文翻译: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篙刺他,篙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凭着这一点他名声大震,名动一方。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

 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笑着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

 老人让杨二歇息了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卖蒜老叟》原文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两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劵。

 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卖蒜老叟》注释

 1、精:精通。

 2、率:带领。

 3、至:到。

 4、堵:墙。

 5、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6、伛偻:驼背;伛偻龙钟。

 7、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8、绝:停止。

 9、揶(yé):出言嘲笑、讽刺。

 10、揶揄:耍笑;嘲弄。戏弄,(侮辱)。

 11、骇:惊骇。

 12、走:跑。

 13、傲:轻视。

 14、以:用。

 15、是:这样。

 16、打死勿怨:怨;埋怨。

 17、缚:捆绑。

 18、故:一般解释为所以,这里取因此的意思。

 19、奋:举;举起。

 20、寂然:安静的样子。

 21、良久:很久。

 22、纵:放。

 23、徐徐:慢慢地;迟缓;缓慢。

 24、负:背。

 25、卒:最终。

 26、怨:抱怨,怨恨。

《卖蒜老叟》赏析

 《卖蒜老叟》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可骄傲自大,要时刻记住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战胜别人。

《卖蒜老叟》创作背景

 《卖蒜老叟》出自《子不语》。

 《子不语》成书于乾隆年间,这个时期是清朝国力正值强盛的阶段,也是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严重的时代。乾隆皇帝坚持以文治来控制天下百姓的行为和思想,要求“思不出其位”,满朝官员不敢妄谈时政,读书人不敢轻易著述,对文字带来祸患的惧怕,使他们在创作上畏首畏尾,一旦有所逾矩,就会付出失去生命的沉重代价。

 整个乾隆朝所发动的文字狱是有清一代数量最多、波及最广、历时最久的。在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压和紧张的社会氛围下,小说作为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的“小道之言”,只要不涉及到当朝的政治问题,被查禁的尚属少数,但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文言小说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一部分文人于是转向以想象和虚构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如清初出现的《聊斋志异》,对同时期和后期文学作品有着深远影响。

 《子不语》的材料多数来自袁枚的亲朋好友口述,其次是作者所亲历或目击加以演绎而成,也有一小部分出自当时官方的邸报或公文,还有采用他人著作的。

《卖蒜老叟》作者介绍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应是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符合孔子之为人。而不应该讲这段文字分成各自独立并无关联的四段话。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的。

  要之,笔者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求袁枚续子不语的译文,谢谢你!

子不语 袁枚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子不语》是清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