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31 甘草干姜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疝气证治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汤 51 甘草干姜汤的别名 52 组成 53 制备方法 54 功能主治 55 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56 附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干姜汤 1 拼音
gān cǎo gàn jiāng tāng
2 概述甘草干姜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31 甘草干姜汤的别名干姜甘草汤(《妇人大全良方》卷七)。
32 处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
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33 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主治伤寒误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遗尿,小便数者[1]。
《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功在温中益气。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咽中干,烦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34 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分二次服[1]。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35 摘录《伤寒论》
4 《疝气证治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41 处方甘草5分,干姜5分,蜀椒3分,附子3分。
42 功能主治《疝气证治论》方之甘草干姜汤主治诸疝泄利者。
43 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44 摘录《疝气证治论》
5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汤 51 甘草干姜汤的别名二神汤
52 组成甘草(炙)、川白姜(炮)各等分。
53 制备方法上锉散。
54 功能主治《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汤主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原,无以收约其血。
55 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煎服。
56 附注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二○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糯米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2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糯米干姜汤 1 拼音
nuò mǐ gàn jiāng tāng
2 《普济方》卷二○三 21 方名糯米干姜汤
22 组成糯米2两(为末),干姜(炮,为末)2钱,甘草(生用,为末)2钱,人参(为末)2钱。
23 主治霍乱转筋。
24 糯米干姜汤的用法用量冷水调下3钱,不拘时候。
25 加减
因胃气虚,吐泻转筋,术附汤和木瓜盐煎服,或理中汤煎服亦良。
26 制备方法上拌匀。
古籍中的糯米干姜汤 《普济方》:[卷二百三霍乱门]霍乱转筋(去须各二两)白扁豆(一两焙)上先用生姜水可糯米干姜汤治霍乱转筋。糯米(二两为末)干姜(炮为末)甘
《严氏济生方》:[大便门痢疾论治]香连丸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痢用干姜汤下;赤痢用甘草汤下;赤白《严氏济生方》宋·宝元
《卫生易简方》:[卷之二]诸痢用丁香、胡椒各七十二粒,乌梅、巴豆各六颗,为末,糯米饭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或九丸,小儿三丸。忌生冷,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四三焦门]三焦咳)人参白术当归(切焙各三分)赤茯苓(去黑皮)百合糯米桔梗(锉炒)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济阴纲目》:[卷之九胎前门·下]痢疾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强中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医方类聚》卷一三○引《济生》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强中汤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强中汤 1 拼音
qiáng zhōng tāng
2 处方干姜(炮,去土)白术各30克 青皮(去白)橘红 人参 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制炒)甘草(炙)各15克 草果仁 丁香各90克
3 制法上药哎咀。
4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中消痞。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过饮寒浆,以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者。
5 强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次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呕者,加半夏15克,食面致胀满,加萝卜子15克。
6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7 《医方类聚》卷一三○引《济生》 71 方名
强中汤
72 组成干姜(炮,去土)1两,白术1两,青皮(去白)半两,橘红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厚朴(姜制,炒)半两,甘草(炙)半两,草果仁3两,丁香3两。
73 主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过饮寒浆,多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
74 强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5 加减呕者,加半夏半两;或食面致胀满,加萝卜子半两。
古籍中的强中汤 《杂病广要》:[内因类]胀满滞调中汤,于健脾汤去甘草,加神曲、山楂、麦芽。强中汤,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过饮寒浆,多致腹胀,心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胀满门]药方,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时服。(《济生》)强中汤治食啖生冷,过饮酒浆,有伤脾胃,以致腹胀。人参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论外备用方红丸子(热百九十消食胀)胡椒理中汤(热六虚寒)强中汤(热九二生冷伤脾)复元丹(热百二寒滞)沉香桂附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论外备用方)藿香安胃散(热七一寒呕)四磨饮(和五二行气)强中汤(热九一生冷伤脾)茱萸四逆汤(热十八小腹痛)苏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论外备用方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处方干姜45克甘草(炙)60克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陈180克功能主治治黄疸阴证。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用法用量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摘录《卫生宝鉴·补遗》《伤寒微旨论》卷下方名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温,作4服。制备方法上为末。各家论述《医方考》: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证, 见阴证;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证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证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附注加味姜附汤(《寿世保远》卷三)、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详见百科词条:茵陈四逆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4:08 共5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传说神农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被世人尊称为“药王”。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怎么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就抓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共12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
花蕊公主吃了那个药以后,肚子疼得像A绞。没多长时间,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神农却认为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是宝贝,还给它起个名字叫“花蕊鸟”。
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12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神农还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感觉。12味药喂完了,尝妥了,神农观察到药物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地喂小鸟,一样一样地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
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
有一次,神农手托花蕊鸟来到太行山的小北顶,捉到一只很特别的虫儿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毒断了。神农极为悲痛,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选了一块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中毒去世了。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人们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了“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了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神农尝百草”是久经流传的故事。其实,这里的神农就代表了我国古代研究动植物药用价值的人们。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知识,就被记录在古籍之中。
我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它约成书于东汉时代。全书记载药物360种左右,植物药占大部分,约为250种,动物药近70种。书中将药物按其性能、疗效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一种药物的功能分类,不是用于生物的分类。这种分类法比较简单。
《神农本草经》对每种药物的描述包括别名、生长地、性味、主治、功能等。其中大部分证明确有疗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动植物药效的情况。
如“上品”中的人参、甘草、干地黄、薯蓣、大枣、阿胶等常用补药;“中品”中的干姜、当归、麻黄、百合、地榆、厚朴等都是补虚治疗的有效药物;“下品”中的巴豆、桃仁、雷丸也是利水、活血、杀虫的有效药。
这说明该书的记载是人们长期认识和实践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补和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补和汤 1 拼音
bǔ hé tāng
2 处方人参1两,黄耆(锉)1两,白术1两,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1两,白豆蔻(去皮)1两,苍术(米泔浸1宿,锉,焙,微炒)1两,陈橘皮(去白,微炒)1两。
3 制法上为粗末。
4 功能主治调气进食。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
5 补和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生姜3片,水1盏,同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
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古籍中的补和汤 《普济方》:[卷四十三三焦腑门]三焦虚寒(附论)
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浓朴(去粗皮生为丸。如补和汤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调气进食。人参黄(锉)白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四三焦门]三焦俱虚去滓稍热食前服。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调气进食。补和汤方人参黄(锉)白术甘草(炙锉)干姜(炮)白豆蔻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论外备用方湿肿)健脾散(和六三和中快气)参术健脾汤(和六四补脾行滞)当归散(和六五水气肿)四磨饮(和五二行气
《普济方》:[卷二百十八诸虚门]补虚益气小片)牛膝(细切生绢袋盛各三两)苁蓉同钟乳丸(出和剂方)主五劳七伤。肺气损。疗丈夫衰老阳气绝。手足
《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合和第七甘草干姜汤简介
本文2023-10-24 18:09: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