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存放四库全书荟要的地点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清代存放四库全书荟要的地点是?,第1张

  清代存放四库全书荟要的地点是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故宫御花园内东北部、堆秀山东侧,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其中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摛藻”意为弘扬文华。

  基本简介

  该建筑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

  摛藻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摛藻抒华"四字,楹联为"庭绕芳毯铺生意;座有芸编结古欢"。其中"芸编"一词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西门外的楹联为"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西室内,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为"宿风",楹联为"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折叠编辑本段编纂过程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乾隆组织整理完《四库全书》后挑出来的精华,收书463种,20828卷,11178册。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乾隆皇帝经常到这里来查阅古籍,堂中书籍按经、史、子、集排列,牙签插架。阅古、吟诗是乾隆皇帝休闲生活的一大内容。

《永乐大典》的编修可谓是耗时耗力,是永乐时期众多文人匠人的心血之作。然而如此浩繁的巨著完成之后却被束之高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以致慢慢遗失。那么封存在皇城之内的永乐大典怎么会流传到了民间?又是那些人为了保护《永乐大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到了清朝初年,有人在皇史宬,就是皇家档案馆发现了这部《永乐大典》。可是当时满族刚刚入关,满族贵族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意识到这部《永乐大典》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再加上又是前朝遗物,所以没人理会它。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决定修《四库全书》,于是这部《永乐大典》再度受到了注意, 可是经过清点发现《永乐大典》少了一千多册,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哪里去了? 有人向皇帝举报说有三个人很可疑,这三个人叫做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他们都是康熙年间的探花,选入翰林院编修。高士奇担任内阁中书,经常给康熙皇帝讲解儒家经典,深受皇帝的信任。王鸿绪也是进士,也进入到翰林当过编修,出任过工部尚书。这三个人饱读诗书,喜欢藏书,所以很喜欢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将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窃取回他们老家。乾隆皇帝一听有道理,立刻下旨两江总督浙江巡抚到这三个人家去搜。并且带去皇帝的口谕说《永乐大典》是 的财产,如果你们收藏了交出来就既往不咎。可是这三家人的后人坚决否认,见过《永乐大典》。没办法,两江总督浙江巡抚只好无功而返。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全国范围内搜查,尤其是贩卖旧书的地方,可是还是义一无所获。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下落不明。其实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的丢失,这三个人虽然洗不清他们的嫌疑,但是全怪他们有点冤。因为《永乐大典》在雍正年间从皇史宬就搬到了翰林院的敬一亭,翰林院的官员们就有机会接触《永乐大典》了,可是当时没有严格的图书管理制度,这帮子官员监守自盗,多年来,这一千多册就这样一本本流失了。不过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永乐大典》加强了管理,可是还是发生了一起盗书案。 有一天,一个纂修官叫做黄寿龄,白天工作没完成,想回家晚上加班,就把六册《永乐大典》带回家里。没有想到被贼盯上了,路上这盗贼窃走了。黄寿龄到处找都找不到,没办法只好如实上报。皇帝一听大怒,立刻下令步军统领英廉彻底追查。英廉下令挨家挨户搜查,结果一无所获。结果盗贼就把这六册《永乐大典》放在了大臣早上上朝路过的御河桥边。第二天一早,《永乐大典》的六册失而复得。 《四库全书》编纂完之后,《永乐大典》再一次被弃置在翰林院的敬一亭里,这帮子官员继续监守自盗,偷书的方式很简单,官员上班来的时候背着一个包袱,包袱里背着一个棉袍,下班的时候棉袍穿在身上,包袱里包几册《永乐大典》,看门人无法发现,就这样一本本地都带出去了。到了嘉靖和道光年间,朝廷要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再次启用《永乐大典》。这一次就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制度了,接触这本书的人又更多了,损失就更惨重了。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了北京,对翰林院的藏书大肆劫掠,《永乐大典》损失惨重。这帮子外国人把《永乐大典》当做战利品运回了自己的国家。其实更 的是大清朝的一些官员,他把偷来的书拿到全国使馆,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格卖给外国人。在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的衙门的时候,对《永乐大典》进行了清理,只剩下大约五千册了。到了光绪二十年,再对《永乐大典》进行清点,就只剩下八百册了。所以《永乐大典》一方面是清朝官员监守自盗,一方面是外国侵略者的肆意掠夺,仅仅几十年之内,百分之九十流失了。 到了1900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英国使馆北邻就是翰林院。双方交火,不知什么人纵火烧毁了翰林院的敬一亭,整个藏书全部烧毁,一片狼藉。一个翰林院的学士路润庠在废墟中整理出仅仅64册的《永乐大典》。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当时的 就下令,将翰林院这64册《永乐大典》残本交给教育部。教育部把其中的60册交给京师图书馆,剩下的4册由它自己的图书馆收藏。从此中国 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搜寻,收购工作。 到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我们大片国土沦丧。在沦陷区,民间散失着非常多的古籍善本。这些古籍善本面对着一种被日军掠夺的危险,以郑振铎为首的几位文献学家在上海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简称「 ”文保会”。他们向 提出要求,要保存那些流散在民间的古籍善本, 批准并且资助了法币。文保会的工作人员就用这笔巨资在敌占区秘密地搜集收购古籍善本。两年多的时间,一共收购了48000册的古籍善本,其中包括一册《永乐大典》。 可是这个时候,上海已经不安全了,局势越来越危险,文保会工作人员请求 将这批收购来的古籍善本运到重庆去交于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 同意了,但是从陆路走很困难,于是决定走水路,从上海出发,经香港去重庆。当年这48000册古籍善本运到了香港,暂时存放在冯平山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这批书进行登记造册,核对最后装箱。忙了一个半月,装了117箱古籍善本,可是这个时候从香港到重庆的路被日本人切断了,经有关方面的同意决定把这48000本古籍善本运到美国去交给美国国会图书馆暂时收藏,为了日后索取这些古籍善本有依据,工作人员又打开所有逇箱子,在每一本上都盖上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印章。可是这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到了1941年的11月底了,工作人员把这117箱古籍善本运到了香港码头,等待美国来的格林特邮轮把这些书邮到美国去,可是这个邮轮在香港码头仅仅停了两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装货卸货。正当人们感到错失良机遗憾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惊鄂的消息,格林特邮轮行驶到菲律宾的时候被日军击沉了,人们感到逃过一劫的庆幸,所以这117箱古籍善本又运回到了冯平山图书馆。 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几天之后日本人占领了香港。一队日本宪兵进驻冯平山图书馆把所有中国籍的馆员全部赶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收回冯平山图书馆,可是这117箱的古籍善本一本都不见了,显然是被日本人拿走了。就在这个时候从日本传来一个消息,日本商务部为了度过战后的经济危机,想要用战争中掠夺来的文物到西方银行换钱买粮食。中国 听说消息之后立刻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简称「 ”文损会”。文损会工作人员立刻提审相关人士,他们矢口否认。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驻日本东京办事处在东京帝国图书馆发现了盖着国立中央图书馆藏书印章的中国古籍善本。文损会立刻赶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图书馆的地下室发现了这117箱古籍善本。经过艰难的谈判和斡旋,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日本人不得已不把这117箱48000册古籍善本还给了我们中国。 1948年这一批古籍善本和许多故宫文物一样迁到了台湾,这一本《永乐大典》也落户了台湾。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 对《永乐大典》的搜集,收购花了更大的力气,中国国家图书馆更是不遗余力,经过外交斡旋,前苏联 分三次归还我们64册《永乐大典》,德国还了我们3册。在国内也广泛地动员,让民间收藏者捐献他们手中的《永乐大典》。经过过年的努力,我们国家收藏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一共有223册《永乐大典》,全世界范围内有8个国家,30个单位和个人收藏的《永乐大典》总共加在一起有400余册。 嘉靖皇帝叫做朱厚熜,他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嘉靖皇帝在位45年,宠信奸佞,荒*无道,经常不理朝政。其实他之所以喜欢《永乐大典》,是因为《永乐大典》中收藏了大量的道教经典,这就引起了一个一心想当神仙的皇帝的兴趣。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起火,三大殿都烧毁了,大火危及到了文楼,嘉靖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把《永乐大典》从文楼中抢救出来。大火过后,嘉靖皇帝心有余悸,于是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一百多人经过六年的努力,《永乐大典》终于抄录完成了。这样一来《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版本,永乐年间的叫做正本,嘉靖年间的叫做副本。可是嘉靖年间的副本抄录完成之后,永乐年间的正本就不见了。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没有一本是永乐年间的,对此人们纷纷猜测,人们又这么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永乐大典》被大火焚烧了,还有一种猜测是《永乐大典》藏在黄史宬的夹墙上。第三种说法就是《永乐大典》藏在了嘉靖皇帝的陵墓中。 所以现在的专家们根据以上理由都在猜测,很可能《永乐大典》的正本陪葬与嘉靖皇帝的陵墓永陵之中了。事实究竟如何呢?那就只能等待有朝一日条件具备,打开永陵,让真相大白了。

2012年,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以216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古籍类藏品的成交纪录,这或许令很多藏友记忆犹新。近年,古籍类藏品以稳健的价格表现,丰厚的历史价值,深厚的学术底蕴,逐渐吸引着藏家的眼球。时至今日,这个项目已经不容小觑,很多大型拍行纷纷开设古籍专场。古籍收藏成为市场中的一颗明星。古籍收藏,历来是收藏界中品味较高的一个项目。不仅需要藏家具有欣赏、鉴别的能力,更需要藏家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历来大学问家大多嗜好收藏古籍。为了探寻古籍类藏品的魅力,记者走进中国书店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拜访了资深古籍鉴定专家窦水勇老师。在业内,人们都称他“窦师傅”。访谈之中,故纸墨香扑鼻而来。古籍收藏,投资正当时古籍收藏自古就是文人雅好,而古籍类藏品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在艺术品市场中异军突起还是十几年前的事。

您好;楼主这里有些资料可以给你参考天一阁西大门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西岸,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天一阁西大门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西岸,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座私家藏书楼之一。天一阁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31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藏书家范钦范钦(1506----1585),明宁波府鄞县人,字尧卿,一作安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进士。由随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忤武定候郭勋,杖谪为袁州知州。三十八年,以副都御史提督南赣,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等,刊刻过《范氏奇书》。范钦性喜藏书,自嘉靖九年开始藏书活动。他宦游四处,悉心求购。他是一位兼收并蓄、兼综四部的藏书家,不仅“喜收说经诸书”,也重视明朝当代文献的收藏。藏书达7万余卷。其收藏有五大特点:孤本多、抄本多、可与他本印证者多、明代文献多、碑帖多。

天一阁外景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主要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第和宝书楼。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天一阁又称宝书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书楼主人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历史上,绝大多数藏书家往往不数传而散,而范氏天一阁能十三代人薪火相传,既得益于良好的管理制度和藏书措理之术,更得益于范氏子孙的贤孝。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天一阁原藏明代方志有400余种,现存271种,其中164种为海内孤本,为我国收藏明代方志最多的单位之一。天一阁也为收藏科举录最富者,现存370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孤本。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除此以外,天一阁博物馆内还包括园林休闲和陈列展览的区域。由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南园,百鹅亭、凝晖堂、秦氏支祠、天一阁书画馆、水北阁、花轿厅和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组成。 谢谢希望可以帮帮你祝你旅游愉快

《四库全书》在紫禁城内平安地度过了130余年,历经战火磨难,书、阁分离近百年。目前,影印版《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入藏故宫。

乾隆好大喜功,对修书这种既能展示国力、控制文化,并且名垂青史之事自然是异常喜欢。乾隆37年,乾隆皇帝任命纪晓岚等3人为总纂官,360多名学者参与编撰,3800多人抄录。经过13年苦心收录,《四库全书》编撰并抄录完成。本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故称四库。首次抄录四部,分别放置于紫禁城的文渊阁、奉天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专供皇帝赏阅。后又抄录三部放置在文汇阁等“南三阁”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溥仪伙同其近臣、兄弟等有预谋地盗窃宫内珍贵古籍善本、字画、珍宝等。《四库全书》因为是编纂较近且部头太大不便运输,得以幸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将文物精品迁往上海储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其他文物分五批运往了上海。此后的近20年中,这批文物为避战火开始了漂泊之旅,经南京、贵阳等多地后,于1948年被运往台湾,目前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近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一套再现的影印《四库全书》文津阁本,目前,该部书分别存放在文渊阁一层、建福宫、昭仁殿等3处。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宁波市中心月湖西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清乾隆卅七年下诏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六百三十八种,于是乾隆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1808),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民国廿九年(1940),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管理机构,探访得到流失在外的三千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八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范钦认为水能克火,为藏书楼之大吉,故名。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应也是取《易经注》中“地六成之”之意。楼前有天一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如今的天一阁是座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为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有“南国书城”之美誉。整个博物馆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藏书文化区以藏书楼为核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的书库;陈列展览区包括秦氏支祠、芙蓉洲及新建的书面馆;园林休闲区内修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书籍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以藏书而著称于世的天一阁,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藏书、聚书、汇书的知识中心,更在于它体现出了范家为知识而藏书的一种顽强意志,这种意志完全能够超越时代而为现代人所推崇、感慨。

  天一阁大门朝西,门外有对石狮,大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上悬“南国书城”匾额,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手书。外柱上的对联为很难辨认的钟鼎文,由顾庭龙所写,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内柱上的对联为郭沫若所书的“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洲”,中悬“天一阁”横匾。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天一阁的主人的全身坐像,后面有块照壁叫“溪山逸马图”,可以看到上面有八匹骏马在溪边媳戏。此为近代已故的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力作,并非建楼时的遗留。

 从旁边的月洞门进去就是东明草堂,前方照壁上有一只龙角、牛嘴、狮身、鹰爪、马尾的奇怪动物,名为“獬豸”,是种生性梗直、专顶坏人的动物,所以是正义的象征。照壁面对的这些房子是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而东明为范钦的号。

司马第为范钦后人居住的地方,中间有很高的防火墙与藏书楼分隔开,内有范钦官服的复制品和范家的系氏表,还有多块写明禁规的牌子,比如烟酒切忌登楼、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等。

  天一阁最重要的地方是宝书楼,是清代留下来的两层木结构建筑,楼上只有一个通间,而楼下却有六间。外面的水池为天一池,是当时范钦建造用来防火的,池水是和月湖相通的。

  那座三层歇山顶的建筑是尊经阁,里面主要收藏皇帝御赐的书籍、十三经以及儒家书籍等,但现在看到尊经阁是在民国廿四年的时候从别处移建过来的。同样,旁边的很多石碑也是从别处移建过来的,叫做明州碑林,多为某年筑路时出土的石碑。

 当年与石碑同时被发现的还有许多汉晋时期的砖块,曾有一千多块,存放处遂名“千晋斋”,不过经过战乱和文革,现存五百块左右。

石老虎,铁牛

  继续向前有一片很大的园林,为天一阁的东园,可以看到有一些亭子,铁牛,石老虎等,都是从别的地方移建过来的。园中的大水池叫做明池,东园和明池呢是人们为了纪念范钦而以他的字号东明命名的。

  明池东边是凝辉堂,里面收藏了许多有名的石刻,包括天一阁的镇宅之宝“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代神龙年间遗留下来的。其他著名石刻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文章,还有薛氏父子的千字文等。

  明池西侧为南园,也有个小水池,旁边是“中国地方志陈列馆”。天一阁藏书中有两种很有名,一是登科录,即历代考生们的资料;另一种是地方志,此处收藏近七千册的地方志书,可以查询到各个地方的风土民情、礼仪习俗、饮食特产等资料。

  建筑群落的东南角有座麻将陈列馆,麻将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由宁波人陈鱼门整合发明了新的种类麻将,麻将的发源地居然是宁波。陈列馆有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多付麻将。

三缺一

  外面“平和堂”匾额下有“三缺一”的牌局,中间这位人物是陈鱼门,而旁边两个一位是西洋人,一位是东洋人,或许寓意着麻将会世界流行吧。整个院子的地板墙壁都是用麻将牌镶嵌而成的,有两根柱子上面写了一幅对联:“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筒来索去犹半日,黎横月落不曾知”,形象地描写了打麻将时人的心态。

  麻将馆旁边是秦氏支祠,有个富丽堂皇的戏台,外面涂有铂金,据说当年建造时祠堂和戏台共花费二十多万两银子,以购买力换算成今天的币种会是天文数字。

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馆

  秦氏支祠的一部分被改成“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馆”,里面有中国各地现存藏书楼的介绍。门上的浮雕非常精美,尤其是最上面一层各种栩栩如生的儿童游戏组雕。

  经过南边的状元厅可以从南门出去,天一阁游览大约两个多小时,但如果是书籍和古建方面的爱好者,怕是要耗费更长时间。里面知识蕴藏丰厚,建议一般旅游者在购票入园时从管理处请一位专职解说员。

对很多爱书的人来说,家中都有不少曾爱不释手的书,扔掉不舍得,但如何保存也让他们颇为困扰。下面来听听几位业内人士,他们对家庭如何藏书给读者的支招。

线装书比现代书更好保存

一直以为,线装的古籍善本是文物,颇为珍贵,也是比较难以保存的。但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告诉记者,其实线装古籍善本相比现代书籍,还属于相对容易保存的一类:“线装书的寿命在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保存得宜,线装书至少能保存千年,相较之下,现代书籍的寿命只有三百年。因为古代线装书所用的纸张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成的,而现代的造纸技术中会加入很多化学原料,如荧光剂等,所以现代书籍反而不如线装书容易保存。稍微有点年头的现代书籍就会出现书页泛黄,纸张脆弱的情况,所以说,现代书籍的保存也不能忽视。”这也是北京同雅文化印刷定制图书产品的特点,采用宣纸水墨为印刷材质,保存持久,更利于文化传承。

张鸣经理还说,除了放樟脑球等方法,也可在旧书中夹带晒干的灵香草。灵香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天然香料,其干品是防虫防蛀的佳品。也可以用特制香樟木、楠木书柜保存旧书,此外还可用烟叶,将烟叶晒干后用纱布包好放在书柜、书箱的角落里。而一位名叫“小八娃娃”的网友在网上分享了她的存书之道,就是将晒干的薰衣草洒在书页中,“不但能防虫,还会给书页增添一种别样的香气。而在图书摆放时,精装书、平装书可直放,书脊朝外,便于查找。摆放时,如一层未装满,可放一个书档,以免书松散歪斜,造成书背弯曲、书页卷曲。线装书书体较轻,不宜直放。”

古老的晒书日是一个好传统

读者郑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从小就爱看小人书,并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大量小人书。但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时间仔细打理这些书籍,只能放在床底下。他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五百本小人书,有很多现在看来都非常珍贵,以前空闲时他会把小人书取出来翻看,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近日由于工作繁忙,他花在小人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部分小人书受潮或损坏。郑先生希望自己能将小人书作为一项文化收藏继续下去,于是向记者咨询收藏和保存小人书的相关知识。

其实不光是郑先生,记者周围很多人都反映过类似情况,因为收藏于图书馆、档案馆中的图书,都有专人管理,存放条件也相对较好,而个人收藏的家庭图书如何保存呢?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介绍说,藏书其实最重要的几点就是要防水、防火、防尘、防虫蛀、防鼠咬。而西大图书馆工作的商女士告诉记者,家庭里收藏图书的时候,在书柜里放些樟脑球可以防虫,樟脑球最好用纸包起来,以免挥发过快。书柜要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如果书籍受潮,可以把图书装在塑料袋里,放到冰箱冷冻室中冻上几个小时,然后把书拿出来,再搁到室内通风处吹干,这样就可使受潮的图书基本恢复原貌。

据悉,古代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晒书日。每到这天,若天气好,读书人就要拿出自家的藏书放到太阳下晒晒。商女士告诉记者,现代人虽然忘记了晒书日,但对家庭图书而言,藏于箱底秘不示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家庭图书慢慢进行的潜在变化人们不能及时得知,等发现问题已为时太晚。所以,尽管没有晒书日,对家庭图书都要间隔地挂晾一段时间。挂晾的时候注意除尘,用鸡毛掸轻轻扫一下书面。或用开到低风档的吸尘器一边用软毛刷扫书面,一边用吸尘器吸尘。

清代存放四库全书荟要的地点是?

  清代存放四库全书荟要的地点是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故宫御花园内东北部、堆秀山东侧,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