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竹叶简介
《中医大辞典》·竹叶竹叶为中药名,出自出《名医别录》。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xRendle等的叶。性味归经甘、淡,寒。入心、胃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除烦,凉心止惊。主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儿惊痫,热淋、茎中涩痛。用法用量煎服:6~9g。运用竹之初生嫩叶卷而未放者,名竹卷心,又名竹心、竹针,具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功效,多用于暑热烦渴及温病神昏谵语等症。《辞典》·竹叶出处《别录》拼音名ZhúYè别名淡竹叶(《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性味甘淡,寒。①《别录》:"味辛平,大寒。"②《药性论》:"味甘,无毒。"③《履巉巖本草》:"苦,甘,微寒,无毒。"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归经入心、肺、胆、胃经。①《滇南本草》:"入肺。"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
详见百科词条:竹叶 [ 最后修订于2016/3/30 13:18:49 共168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全国中草药汇编》:附地菜拼音名FùDìCài别名伏地菜来源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peduncularis(Trev)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拔取全株,除去杂质,晒干备用。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附地菜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陶弘景:人家园庭亦有此(鸡肠)草。小儿取挼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2《通志》:鸡肠,似草而小,不辛,《本草》以合于蘩萎共条,故苏恭误谓即蘩萎也。3《本草纲目》:鸡肠,生下湿地,三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拼音名FùDìCài英文名allgrassofPedunculateTrigonotis别名鸡肠、鸡肠草、地胡椒、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菜、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gonotispeduncularis(Trev)BenthexBakeretMore[MyosotisPdluncularisTrev;MchinensisDC]采收和储藏:初夏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cm。茎基部略呈淡紫色,通常自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斜升,具平伏细毛。单叶互生;下部叶无柄,上部叶具短柄或长柄;叶片匙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520mm,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宽楔形或渐狭,两面均具糙伏毛。聚伞花序成总状,顶生,幼时卷曲,后渐次伸长,长520cm;花小,通常生于花序后侧;叶状苞片2
详见百科词条:附地菜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04:06 共16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堇拼音名ZǐJǐn别名蝎子花、断肠草[贵州]来源**科紫堇属植物紫堇CorydalisedulisMaxim,以根或全草入药。根于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夏季采集全草,晒干或鲜用。性味苦、涩,凉。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头痛,腹痛,尿桶,肺结核咯血;外用治化脓性中耳炎,脱肛,疮疡肿毒,蛇咬伤。用法用量2~3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煎水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紫堇出处出自《本草图经》。1《本草图经》:紫董生江南吴兴郡,淮南名楚葵,宜春郡名蜀董,豫章郡名苔菜,晋陵郡名水卜菜。2《纲目》:苏颂之说,出于唐玄宗《天宝单方》中,不具紫堇形状。今按《轩辕述宝藏论》云:赤芹即紫芹也,生水滨,叶形如赤芍药,青色,长三寸许,叶上黄斑,味苦涩。又《土宿真君本草》云:赤芹,生阴崖陂泽近水石间,状类赤芍药,其叶深绿,而背甚赤,茎叶似荞麦,花红可爱,结实亦如貔荞麦拼音名ZǐJǐn英文名HerbofCommonCorydalis别名野花生、断肠草、蝎子花、麦黄草、闷头花、山黄连、水黄连、羊不吃。来源药材基源:为**科植物紫堇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edulisMaxim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阴干或鲜用。原形态紫董一年生草本,高1030cm,无毛。主根细长。茎直立,单一,自下部起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轮廓卵形至三角形,长39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7枚,有短柄,二或三回裂片轮廓倒卵形,近无柄,末回裂片狭卵形,先端钝,下面灰绿色。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310cm,疏着花58朵,苞片狭卵形至披针形,长153mm,先端尖,全缘或疏生小齿;萼片小,膜质;花冠淡粉紫红色,长1518mm,距约占外轮上花瓣全长1/3,末端略向下弯;子房条形,柱头2裂。蒴果条形,长253
详见百科词条:紫堇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15:30 共13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文 | 妖师
所谓五果者,李、杏、桃、枣、栗也。
栗者,板栗也,是中国驯化利用最早的果树之一。参《吕氏春秋》载,“ 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 ”。《史记》亦载:“ 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
即栽培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素有“ 干果之王 ”美誉。
枣者,与栗相比亦是不遑多让。《诗·豳风》中有“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魏风》中有“ 园有棘,其实之食。 ”《秦风》中亦有“ 交交黄鸟,止于棘。 ”其中‘棘’,指的就是枣树。
《尔雅·释木》中记录周代枣之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之多。
参《仪礼·聘礼》载, 枣、栗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之礼物 ,用两个一斗二升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
《仪礼·既夕礼》亦云,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 枣糗、栗脯 。
同时《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皆有不同之学问。
《礼记》上有“ 枣栗饴蜜以甘之 ”,并用于菜肴制作。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曰“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 ”即枣、栗是当时燕国北方之经济命脉,甚至是帝王参考国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韩非子》中亦载有秦国饥荒时,以枣、栗救民之事。故而民间一直视枣、栗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
桃者,是谓五果之首。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即发现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掘出外形完整的两枚桃核和六枚桃仁,与今栽培之桃完全相同。
《诗经》中即有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园有桃,其实之淆 ”之语。
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皆有关于桃树之记载,《尔雅·释草篇》曰,“ 旄,冬桃;榹,山桃。 ”《礼记》中甚至将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之一。
著名植物学家第康道尔于《农艺植物考源》中道,“ 中国之有桃树,其时代数希腊、罗马及梵语民族之有桃犹早千年以上 ”。
李者,殷墟出土的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李”字,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亦曾出土过郁李或欧李的核仁。《诗经》中有“ 华如桃李 ”和“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之句。
但所谓“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 ”,李子却是不宜多食。
北魏《食经》有云,“ 味酸,大热……不可多食,生痈疖,伤筋骨 ”。唐·孙思邈尝言:“ 不可多食,令人虚 ”。《滇南本草》中亦载:“ 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
之所以成为“五果”之一,参《尔雅》云,“ 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
杏者,一九九二年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了夏代的杏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亦有“杏”字。
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即有“ 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 ”的花信和果期,指明杏在当时已是园囿之物,在我国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先秦至秦汉之际《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以及食用情况。
早在先秦,《礼记》即将杏与枣、栗、榛、柿、瓜、桃、李、梅等一起列为宴享、祭祀之食品。
汉以后则出现杏脯、蜜渍青杏等制作加工方法。如此杏不仅鲜食,还可捣烂果肉,薄涂在布帛上晒干,掺入谷物面粉,制成“杏油”、“杏麨”等干粮食用。
其中杏仁不仅可食,亦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 杏核,味甘温,生川谷,治咳逆上气 ”。
与李子相同,杏被列入“五果”之一,亦并非口味上佳。唐慎微《证类本草》云,‘ 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 ’。古籍中少有称赞杏果是美味佳果,《诗经》中涉及植物近一百五十种,亦未见有杏。
故杏者,实则救荒疗饥、应急活命之物,而被尊为五果之一。
其他本土水果,如梨、梅、柿、山楂、桑椹、樱桃等,以及后来南方之柑橙、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
其中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海南和云南的森林中至今仍有野生荔枝分布。汉·刘歆《西京杂记》载,“ 南越王佗献高帝鲛鱼、荔枝 ”。司马相如之《上林赋》中称其“ 离支 ”。
猕猴桃,古称“苌楚”,《诗·桧风·隰有苌楚》曰,“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 南朝谢灵运在《庐山慧远法师诔》中曰“ 粳粮虽御,独为苌楚。 ”
至唐·岑参诗云:"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 "。即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猕猴桃。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
二十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改良为奇异果,如今新西兰已是世界最大猕猴桃出口国。
甜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后经印度而辗转传入中国。《国风·豳风·七月》中载:‘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
但此‘瓜’是否特指甜瓜,尚不得而知。但考古人员曾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女尸的胃里发现了尚未消化完的甜瓜籽,考证了甜瓜传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晚于汉朝。
石榴,原产地伊朗、阿富汗等国,据晋·张华《博物志》载:“ 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
别称安石榴,抑或丹若、沃丹、涂林、若榴。西晋·潘岳《安石榴赋》曰,“ 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华夏民族视石榴为吉祥,象征“ 多子多福 ”。至唐代,流行结婚赠石榴的礼仪,并开始有‘石榴仙子’之神话传说。
葡萄,起源于古巴比伦,至今五千年历史。后逐渐传入大宛、乌孙、唐居等西域诸国,由张骞带回葡萄以及葡萄酿酒技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道:‘ 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葡’是聚饮之意,‘萄’是大醉之状,因其酿成之酒能使人饮后而醉,故曰葡萄。 ’
其实在中国上古亦有类似水果,《诗经·豳风·七月》中载,‘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
《注》曰:薁,蘡薁也。《疏》云:蘡薁者,亦是郁类而小别。晋·宫阁铭云: 华林园有车下李三百一十四株,薁李一株。 车下李即郁,薁李即薁,二者相类而同时熟。而‘郁’及‘薁’即是一种山葡萄。
哈密瓜,种植于新疆已有四千年历史,中国唯有新疆、甘肃敦煌一带出产。
汉武帝平定河西走廊后,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部,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太平广记·阴贵人》载,“ 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有敦煌献异瓜种,……名穹窿 ”。‘穹窿’即是哈密瓜。
开心果,原产于波斯和叙利亚。又名阿月浑子,别称胡棒子、无名子。
《本草拾遗》云:‘ 阿月浑子……生西国诸蕃,云与胡榛子同树,一岁棒子,二岁浑子也。 ’《本草纲目》亦录着,引《海药本草》云:“ 按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 ”唐代后,由中亚传入中国。
无花果,原产阿拉伯南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自公元前三千年,在西南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居民即已开始种植无花果,并作为祭祀的果品。
古埃及、古巴比伦之浮雕、以及希腊神话中,均有关于无花果之记载,《圣经》亦称无花果为‘ 天堂之果 ’。
唐时由波斯传入。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称无花果为‘底称实’,曰‘ 底称实,波斯国呼为阿驿,拂林(叙利亚)呼为底称,树长四、五丈,枝叶繁茂,叶有五出似蓖麻,无花而实。 实赤色类蓖子,味似干柿而一年一熟。 ’
香蕉,发源地位于太平洋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但未经驯化,香蕉中包含很硬的种子。
后由葡萄牙商人,把香蕉从东南亚带入中美洲,经过不断的选育,而籽少肉多,成为如今只香蕉,并开始大规模种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最广泛种植的香蕉品种是「 大麦克 」。
因香味浓郁,皮厚耐储,而深得各个国家喜爱。后却因疫病,而毁灭了几乎整个品种。 如今的主流香蕉,则属于香芽蕉。 「大麦克」虽并未完全灭绝,但却仅存在于东南亚小规模种植园里。
我国野生香蕉和野生芭蕉在古代皆被统称‘芭蕉’。据传,汉武帝起扶荔宫时,收集天下奇花异木时,即有香蕉。
西瓜,原产非洲,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即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唐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宋时传入中原。
所以称之为“西瓜”,据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载:“ 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榴莲,相传明朝传入中国,原产于东印度、马来西亚。马来语称榴莲为“ 徒良 ”,中文译为“榴莲”,具有“ 水果之王 ”的美称。
芒果,原产印度及马来西亚。《大唐西域记》载“ 庵波罗果,见珍于世 ”,即芒果。不过亦传芒果是荷兰人在台时引入。
野生草莓中国自古有之,但今日之草莓,属于大果凤梨草莓,却是原产于南美。据《 北满果树园艺及果实的加工 》载,一九一五年一个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五千株草莓品种‘维多利亚’到黑龙江省亮子坡栽培……
菠萝,起源于今巴西,由印第安人于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十八世纪开始驯化和栽培。十七世纪伊始,葡人将菠萝种植传入中国澳门。
如今在台湾以及周边地区曰凤梨,二者虽同属,却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
其中菠萝的叶子边缘有锯齿,而凤梨的叶子却光滑;菠萝的芽眼凹槽呈橙红色,而凤梨的如芽眼凹槽却是深绿色;且凤梨并无肉刺,去皮可吃,味道亦并无生涩、刺激之感。
《诗经·木瓜》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木瓜虽中国自古有之,但却并非今日之木瓜……
《诗经》之木瓜,拳头大小,椭圆光滑。 不适生食,味道酸涩,通常蒸食、制药。 而今日之木瓜,却是番木瓜,原产于东南亚,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方才引入中国。
苹果,古曰“柰”、“来禽”、“林檎”等。‘来禽’、‘林檎’者,有飞鸟来集之意。
尽管中国自古即有与其十分接近之水果,但今之苹果,却是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土耳其以及高加索一带。一八七〇年前后开始传入中国山东,而中国本土苹果栽培则逐渐消失。
苹果之名则出现于明朝。究其渊源则是‘苹婆果’之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
称“苹婆果”者,据说是出自佛经《采兰杂志》云:‘ 燕地有苹婆果,味极平淡,夜置枕边,极有香气,即佛书所谓苹婆,华言于思也。 ’
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的全草或根·水通草水通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龙须草之别名。别名野席草、水通草。来源及产地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JuncussetchuensisBuch的全草或根。分布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陜西、四川、云南等地。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安神。治口咽诸毒火证,牙痛,目赤肿痛,鼻衄,小便淋涩,肾炎水肿,心烦失眠,心悸,梦遗。用法用量煎服:9~30g。豆科植物田皂角茎的木质部·水通草水通草为中药名,出自《江苏中药名实考》,为《饮片新参》记载的梗通草之别名。别名白梗通、水通草。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田皂角AeschynomeneindicaL.茎的木质部。主产浙江、江苏。性味归经微苦,凉。入肺、胃、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乳。治水肿,热淋,小便不利,乳汁不通。用法用量煎服:3~6g。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详见百科词条:水通草 [ 最后修订于2015/12/7 15:38:48 共4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萝藦科植物通光散的藤茎·《中医大辞典》·奶浆藤奶浆藤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滇南本草》记载的通光散之别名。别名奶浆藤、乌骨藤、黄木香、下奶藤、通关藤。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tenacissima(Roxb)WightetArn的藤茎。分布云南、贵州等地。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功在清热解毒,止咳平喘,通乳利尿。1治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炎。2乳汁不通,小便不利。3疔疮肿毒。4近试用于食管癌,贲门癌,宫颈癌,及淋巴网状细胞瘤等。用法用量煎服:9~15g。运用通光散叶:鲜叶捣敷治疔疮肿毒。化学成分藤茎含苦味甾体脂苷,其主要苷元为通光素(Tenacissigenin)及通光藤苷元(Tenacigenin)。药理作用苦味甾体酯苷能对抗组织胺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给麻醉犬静注,可见短暂的轻度降压。总苷对小鼠有止咳作用,在体外能抑菌。萝藦科植物萝藦的全草或根·《中医大辞典》·奶浆藤奶浆藤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萝藦之别名。别名白环藤、羊角菜、婆婆针线包、奶浆藤。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萝藦Metaplexisjaponica(Thunb)Mak的全草或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味甘、辛,平。功能主治补气益精,通乳消肿解毒。1治虚损劳伤,阳痿,遗精,白带,乳汁不足,小儿疳积。煎服:6~15g。2治丹毒,疮肿,蛇、虫咬伤。捣烂敷。药理作用本品含酯型苷,从中分得萝蘼苷元、肉珊瑚苷元、去酰牛皮消苷元、夜来香素(pergularin)等。茎所含孕烯类苷的水解产物有洋地黄毒糖、苯甲酰热马酮等。
详见百科词条:奶浆藤 [ 最后修订于2016/1/21 13:40:22 共71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竹叶简介
本文2023-10-24 19:18: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