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斋典故讨源】“桑间濮上”及“桑中之约”丶“桑濮之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康乐斋典故讨源】“桑间濮上”及“桑中之约”丶“桑濮之行”,第1张

  在香艳诗文中,常出现 “桑间濮上” 这一用典,多用来表示男女相会、幽会及*奔之地。现举实例以证之:

桑间濮上晋•阮籍《东平赋》:“西则首仰阿甄,旁通戚蒲,桑间濮上,*荒所庐。”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五:“才是真正见色不迷,盘古到今,只有此二人。若是柳下惠坐怀不乱,就写不得包票了。其他钻穴逾墙,桑间濮上,不计其数。”又“桑间濮上事堪羞,却认鹑奔作好逑。”明•张凤翼《灌园记》第二六出:“为甚的云髻上点新妆,倒失落在路傍,好教我急煎煎迸断刚肠,说出这行藏,料应是桑间濮上。”清•俞达《青楼梦》第十回:“小素听了,方知是挹香,乃道:‘金公子不可如此造次,小婢虽则小家,稍知礼义,桑间濮上,究非君子所为。还望珍重’。挹香见小素言语温柔,谅情许可,乃笑说道:‘姐姐所言桑间濮上,非君子所为,如今锦衾罗褥,岂非为所当为?’”清•沈起凤《文星榜》第十出:“妾望郎君,明谐婚配,桑间濮上,断断不能从命。”清•钱泳《履园丛话•〈鬼神•陈三姑娘〉》:“年十六七,美丽自命,有桑间濮上之行,其父觉之,遂沉诸湖。”清•渭滨笠夫《孤山再梦》第六回:“且六礼未行,媒妁未通,若跟他去,不说夙世有缘,反是桑间濮上了。”清•李修行《梦中缘》第八回:“往往因爱慕之私,动钻穴逾墙之想,以致好逑之愿,流为桑间,化为濮上。”清•李修行《梦中缘》第四回:“若欲贪目前之快乐,妾与郎君即下楼一会,既会之后,君必悔偷香之可愧,妾亦觉荐枕这足羞,是使关睢河洲之美流为桑间濮之上咏。”清•黄治《蝶归楼》第七出:“(旦)郎君今日之盟,事出从权,已为可耻,若从尊意,便是桑间濮上之行,异日相见,更有何颜?请郎君细思。”清•吴航野客《驻春园小史》第十三回:“**因愁致病,不过欲得面晤,两下相订终身。岂效桑间濮上,徒作终身丑态!若令**知公子女此轻狂,岂不看轻了公子!”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六集卷三《戏拟青年上政府请弛禁早婚书》:“倘或迟之又久,始准成婚,窃恐电力既足之余,无所泄发,其愿违礼教者,将如桑间濮上矣!”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桑间濮上如何情行?自由恋爱怎样态度?”魏明伦《易胆大》第六场:“一条路绿油油桑间濮上,一条路黑沉沉监狱公堂。”

        但引用时又作“桑中濮上”、“濮上桑间”、“濮上桑林”,省作“桑中”、“桑间”、“桑濮”、“桑林”、“濮上”、“桑濮上”,

桑中濮上明•佚名《荔镜记》第二七出:“(贴)共伊断约为荔枝,桑中濮上不负伊。”

濮上桑间唐•王虚中《玉树曲》诗:“圣唐御宇三百祀,濮上桑间宜禁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岂不闻瓜田李下,君子不居;濮上桑间,诗人所制。”清•邗蒙上人《风月梦》第一回:“更有那种不识羞耻的下贱人,他说丈夫在外玩得,他在家也玩得,背着丈夫做下了许多濮上桑间的伤风败俗的事来。”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第十回:“良家女子,深闺寡妇,星前月下,濮上桑间,求一行乐而不可得。”

濮上桑林清•吕阳《江城梅花引·闺情》词:“聊束残妆,归濮上桑林,喜下蔡、仙郎至止,尸上服,解芳襟,语素枕。”

濮间清•周日灏《咏朱淑真》诗:“奈何柳梢月,化作濮间露。”

桑间清•江南随园主人《绣戈袍》第四回:“一朝瓦解无留步,十亩桑间转乐天。”

桑中《左传•成公二年》:“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杨伯峻注:“此借用 ‘桑中’ 一词暗指巫臣与夏姬私约。”南朝•梁•刘孝标《淇上戏荡子妇示行事》诗:“桑中始栾栾,淇上未汤汤。”《艺文类聚》卷一八《人部·美妇人》引汉•司马相如《美人赋》:“闻大王之高义,命驾来东,途出郑卫,道由桑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上宫闲馆,寂寞重虚。”明•屠隆《昙花记》第十五出:“(小旦上):亭亭秋水照芙蓉,心许题红,心愧题红,栏杆花影月朦胧,欲赴桑中,怕赴桑中。”清•章炳麟《东夷》诗:“匪寇求婚姻,和亲亦良愿。拜赐待三年,桑中会相见。”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五三回:“听得那女郎低低说道:‘良宵风月,千里姻缘。妾家不远,长板桥头,青楼第二门便是。君如不弃,愿订绸缪。’ 子玉大骇,心跳了一会,说:‘桑中陌上,素所未经,此言何其轻出,一入人耳,力不能拔。知卿虽是戏言,但仆不愿闻此’。”

桑濮晋•潘岳《笙赋》:“偿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桑濮之流已作。”宋•刘黻《太玉洞吸琴》诗:“所以桑濮响,郑卫波嬴秦。”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桑濮之秽德以加主母,帷薄之丑行以激夫君。”又第七二回:“习来桑濮行藏,关盼盼有惭此日薄西山。”清•任绳隗《清平乐•索琴》词:“非桑非濮,弦断须君续。”清•朱素臣《十五贯》第二十出:“萍水相逢,钱贯便作恶贯;桑濮无据,高桥诬作蓝桥。”清•碧圃老人《歧路灯•序》:“以视王实甫《西厢》、阮圆海《燕子笺》等出,皆桑濮也,讵可暂注目哉!”清•张梁《弹琴》诗:“岂徒桑与濮,六代趋荒*。”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六回:“如鲁文姜、卫宣姜辈,为诸侯夫人,且宣*无忌,在位之臣,相窃妻姜,溱、洧、桑濮之民,以*奔为常事。”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第三回:“久慕乍逢,岂不思窃取芳香。今闻正教,只觉桑濮化作河洲,钻窥皆成反侧,令人不敢生爱而生敬,虽然多情而无愧也。今既承说明,断不敢复萌邪念。”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六集卷一《苗妓诗》:“前人谓夜郎之桑濮,在黄丝驿以东归化营,风俗*谬,固亦不减古所云也。”

桑林《中国古代禁书•〈国色天香•龙会兰池录〉》:“风流才子,桑林绝处,奴家作靠。”

濮上晋•阮籍《咏怀》诗:“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晋•葛洪《抱朴子•崇教》:“*音噪而惑耳,罗袂挥而乱目,濮上北里,迭奏迭起,或号或呼。”明•王錂《春芜记•巧诋》:“他监梅自是商家佐,岂向花柳宁甘濮上嘲。”明•周履靖《锦笺记》第二一出:“遥看画鹢如风走,这分明濮上私游,管取沿湖细访求。”明•王廷讷《种玉记》第二八出:“非桑间暗与期,濮上私相配,结就朱陈,是慈母殷勤意,乘龙女壻招。”明•徐复祚《投梭记》第七出:“如云女,如云女,颜如孟姜;秦淮里,秦淮里,宛同濮上。”清•车万育《声律启蒙》卷上:“*声闻濮上,离曲听阳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犬奸》:“会于濮上,古所交讥;约于桑中,人且不齿。”清•元龙《秋胡行》诗:“君意在桑间,妾情非濮上。”清•西冷散人《熙朝快史》第十回:“使无外心,而濮上之*愈炽。”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二十集卷四《春闺杂咏用上下平韵·秀华绩咏序》:“盖自房中乐奏,首吟淑女之章;濮上诗成,细咏硕人之句。”

桑濮上明•屠隆《昙花记》第十六出:“逞风骚,美姿色多才调,桑濮上目挑心招,月下花前、月下花前,偷韩窥宋,荒*不道。”

        而称男女幽会、密约和私奔、*佚的行为为“桑中之约”或“桑中之期”、“桑濮*奔”、“桑间濮上之行”等等,

桑中之期明•詹詹外史《情史•符丽卿》:“女忽回顾而微哂曰:‘初无桑中之期,乃有月下之遇,事非偶然也’。”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七集卷三《吴门画舫续录外编》:“旧与素月有桑中之期,后重游吴下,访素月至再,素月拒之,谢曰:‘此足累公声望也,愿勿复来’。青楼中素有相轻之习,惟素月于同时姊妹,靡不交口誉之,蛾眉能让,岂巾帼中绝无而仅有者哉!”

桑中之约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九回:“只是多了眼光如醉,主桑中之约;眉眉靥生,月下之期难定。”清•唐仲冕《六如居士遗事》:“美人者某挥使女也,慕伯虎才名,暗以手书订桑中之约,期以八月十五试毕赴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女促之曰:‘桑中之约,不可长也,日在帡幪帐之下,倘肯赐以姻好,父母必以为荣,当无不谐,宜速为计’。”又《陈云栖》:“果相见爱,当以十二金赎妾身,妾候君三年,如望为桑中之约,所不能也。”清•王韬《后聊斋志异•郑芷仙》:“渠今夕往戚串家张筵赏月,作长夜饮,恐无暇桑中之约也,明夕当偕之来。”清•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卷一二:“两人情重,所以见之梦寐,岂非五百年前结下之缘乎?又何言桑中之约耶?”清•醉月山人《狐狸缘全传》第三回:“今夕奴家特来相会,以求公子日后照拂我母女,别无他意,望祈正眼相看,勿为桑中之约,目作*奔之女。”清•西冷散人《熙朝快史》第三回:“最可恶者,青年**,不知男女之嫌,当一榻横陈而私语往来,藉以结桑中之约,则烟固为奸邪之媒也。”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四集卷三《闺律•兵律凡六条》:“或因金锁偷开,巧赴桑中之约。”《中国公案小说•〈包公案〉卷一〈招贴收去〉》:“审得方氏,水性漂流,风情*荡,常赴桑中之约,屡经濮上之行。”

桑间*奔清•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卷十二:“女子大怒道:‘以吾深闺守礼之女,几同桑间*奔之妇,幸尔败露’。”

桑濮*奔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一八回:“若夫五伦之中,均须以情字维系。仅把男女之爱,当作情字,虽亦包括在里头,然犹见其小至于桑濮*奔,草田邂逅可谓之邪,不可谓之情。”

桑中之奔明•吴敬所《国色天香》卷七:“两人同心,誓不殊改,岂同不知桑中之奔为女子所耻,不告而娶为男子之非乎?”清•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卷十二:“今伺父母睡熟,乘夜至此,欲与郎君夜话,又念桑中之奔,有玷于闺门。”

桑间濮上之行清•白云道人《赛花铃》第七回:“但妾今夜潜来会君者,非敢效桑间濮上之行,实因慕君才貌,不耻自媒。倘君不弃葑菲,愿作丝萝之托。”

桑濮之行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传乃因误入欧阳叔《生查子》一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云云,遂诬以桑濮之行,指为白璧为暇。”清•佚名《列女惊魂传》第三回:“小女虽属绿窗贱质,以礼自持,桑濮之行,素所鄙斥。”《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杨慎升庵《词品》载其《生查子》一阕,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语,晋跋遂称 ‘白璧微暇’。然此词今载欧阳修《庐陵集》第一百三十一卷中,不知何以窜入淑真集中,诬以桑濮之行。”

          以上诸引典, 均离不开 “桑间”丶“濮上” 这两个地名,这两个地名成为典故引用,当是由《汉书》中记卫地中一段话语影响而来的。

      《汉书•〈地理志〉下》记卫地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相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之记 “桑间濮上”,属春秋时卫国境内的一个小地名。但细推此记之由来,当受《诗经•〈鄘•桑中〉》诗影响而来的。诗的内容是述写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桑中自由恋爱的幸福情景,其中有诗句云:

“期我乎桑中,要 (同“邀”) 我乎上宫 (卫国的小地名) ,送我乎淇 (卫地之一河水名,在今河南北部) 之上矣。”

        虽然《桑中》诗在今本《诗经》中列在《鄘》中而不在《卫风》中。表面上看来是鄘地中的一个小地名,但实际上这首诗也出自卫国。何以言之?有三个理由足以证此:

①桑中此诗中有 “淇” “沫” 二水名,古春秋此时二水均在卫国境内,即在今河南省北部。

  ②今本《诗经》中《邶》十九篇、《鄘》十篇、《卫》十篇合计三十九篇诗的分法,当系汉代学者随意分的,春秋时将此三十九篇诗都混在一起,认为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邶》、《鄘》、《卫》,曰:‘是其卫风乎?’”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记有卫北宫文子引《邶风》,亦称为卫诗,这些都是明证。

③按卫国当时的疆域,鄘也是卫境。卫国的疆域在今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西周初年,成王封他的叔父姬封于卫,称卫康叔或康叔封,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城)。春秋时卫文公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西南的颛顼城)。旧说邶在朝歌北(今河南汤阴县东南的邶城镇即古代邶城),鄘在朝歌南(今河南新乡县西南的鄘城即古代鄘城)。

        由此可见,《诗经》中的 “桑中”,是卫国的一个小地名,那里有一片桑林,适合男女约会。但具体在哪儿?《诗经》中未曾道出,而《汉书•<地理志>》下》卫地志中与 “濮” 牵合在一起,说是在濮水(即今濮渠水,当时在卫国境内)之上,只不过将原来的 “男妇约会恋爱的场所” 的桑中变为男女私奔之地之称。另外,汉代郑玄替《礼记〉作注,也认定 “桑间”是濮水中的一个小地名。

      《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汉•郑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

        但这种说法,细朔其源还是始于《桑中》诗,因诗中乃是写男女青年相会于桑中自由恋爱的情景,这种现象在礼教极为严酷的社会里,是严加禁绝的!自由恋爱、男女相聚,往往被诉为*佚行为。《左传•成公二年》:“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就已开始歪曲《桑中》诗中之 “桑中” 的原意,变为男女私奔之所,故《汉书》及郑玄均承之。

太多了啊

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五绝·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排·诸葛庙

唐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五古·先主武侯庙

唐 岑参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五绝·武侯庙

唐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后二首)

唐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五律·哭吕衡州六首 (前三首)

唐 元稹

气敌三人杰,交深一纸书。

我投冰莹眼,君报水怜鱼。

髀股惟夸瘦,膏肓岂暇除。

伤心死诸葛,忧道不忧余。

望有经纶钓,虔收宰相刀。

江文驾风远,云貌接天高。

国待球琳器,家藏虎豹韬。

尽将千载宝,埋入五原蒿。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势激三千壮,年应四十无。

遥闻不瞑目,非是不怜吴。

七绝·上卿翁请修武侯

唐 杜甫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五排·武侯庙古柏

唐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

宋 苏轼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楇。

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

顾瞻三辅间,势若风卷沙。

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

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

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题定力院壁

北宋 王安石

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

思量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八阵碛

北宋 苏辙

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

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

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

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

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

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

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视不能去。

诸葛武侯

北宋 王安石

恸哭杨顒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诸葛武侯

北宋 王安石

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

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掉头梁甫吟,羞与众争光。

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

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

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

竖子祖余策,犹能走强梁。

隆中

宋 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七律·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

南宋 陆游

雨止风益豪,雪作云不动。

凄凉汉陵庙,衰草卧翁仲。

画妓空笙竽,土马阙羁鞚。

壤沃黄犊耕,柏密幽鸟哢。

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

整整渭上营,气已无岐雍。

少须天意定,破贼宁患众。

兴亡信有数,星陨事可痛。

陵边四五家,茆竹居接栋。

手皲纸上箔,醅熟酒鸣瓮。

虽嗟生理微,亦足逭饥冻。

刘葛固雄杰,阅世均一梦。

论高常近迂,才大本难用。

九原不可作,再拜临风恸。

谒诸葛丞相庙

南宋 陆游

汉中四百天所命,老贼方持太阿柄。

区区梁益岂足支,不忍安坐观异姓。

遗民亦知王室在,闰位那干天统正。

公虽已没有神灵,犹假贼手诛锺邓。

前年我过沔阳祠,再拜奠俎衰泪迸。

洁斋请作送迎诗,精忠大义神其听!

游诸葛武侯书台

南宋 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锦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邓州西轩书事十首

宋 陈与义

诸葛经行有夕风,千秋天地几英雄。

吊古不须多感慨,人生半梦半醒中。

有感

南宋 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七律·秋晚即事

元 王冕

十年湖海挟飞仙,今日凭高思窅然。

关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别是一般天。

紫髯老将悬清梦,白面儿郎减少年。

说与南阳诸葛道,草庐虽好莫贪眠。

五律·渭河道中 其二

元 王冕

披雾青天近,梳头白发明。

山河千古恨,风雨五更情。

塞北浮云惨,关中王气清。

草庐诸葛在,未得话平生。

词·满江红

宋 吴潜

岳后湘灵,曾孕个、擎天人物。

临古岘、纶巾羽扇,笑驱胡羯。

护塞十年高叔子,出师一表侪诸葛。

有孤忠、分付与佳儿,真衣钵。

刘家骥,驰空阔。

薛家凤,飞横绝。

比君家兄弟,可能豪杰。

草木声名如电扫,毡裘心胆闻风折。

待安排、江汉一篇诗,归来说。

词·满江红 送李正

南宋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豢袄氡稹,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革是〕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沔县谒武侯祠

近代 老舍

淡泊于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竟贤臣志,一表应怜庸主师!

大汉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当时;

死而后已同肝胆,海内飞传荡寇旗

〈登楼赋〉传诵已久。晋代陆云在同他的兄长陆机切磋文章技巧时,就以它作为标的,说:「〈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与兄平原书〉)。南朝梁代刘勰在谈论「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诠赋》)时,也以王粲列为第一家。宋代朱熹则认为〈登楼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楚辞后语〉),到元代,更有郑光祖以此为题材,编了一出杂剧《王粲登楼》,开了敷演赋意为舞台艺术的先例。当然,〈登楼赋〉的盛名,不是虚揽而得的。这篇作品篇幅短小,内容充实,艺术上很见特色,在辞赋发展史上,它是抒情小赋成功地显示其优点的代表作之一。 赋共三小段。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 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 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 少留! 首二句述登楼缘起:是为了「销忧」。次十句写楼上所见景物,同时交代楼的地点方位:它在荆州漳、沮二水之侧,靠近范蠡之坟陶牧、楚昭王之墓昭丘。末两句点明作者之忧乃是出于对故土的思念。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雍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本段先回顾作者经历:他适逢汉末战乱,避难至荆州,已逾十二年。「情眷眷」句以下,宣泄因旧乡壅隔而不能北归的悲思,他涕泪交坠,悲情强烈。接着用孔子困于陈时曾叹息「归欤,归欤!」(《论语˙公冶长》)以及春秋时楚人钟仪被囚于晋国而操南音、越人庄舃在楚国任显职而喜越声的故实,进一步衬托自己对故土的强烈眷念。这里「钟仪」句和「庄舃」句,所诵事迹相反,而用意正同,它们是所谓「反对」修辞手法。从这一「反对」中又引出末两句来:穷达虽异,而怀土情同。这一段里表现了更深的忧思,到了「孰可任」的地步。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分,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潜测。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本段在内容上进一步发展。作者提出了他期待着「河清」之日的到来,希冀「王道」普施,天下清平,说如此则可以藉之驰骋才力,改变如徒悬的匏瓜和无人取饮的洁井那样长期被弃置埋没的处境。从情绪上说,本段也比前二段更加强烈。作者始登楼为了「销忧」,至此循阶而下时,不仅忧思未消,反而更凄怆愤慨起来,甚至夜半不寐,怅恨不已。总的来看,本篇的三个段落,也就是三个层次,它们是层层转进的关系,以「销忧」始,而以更加强烈的「气交愤」结束。 怎样理解赋中的这种强烈的思乡怀土内容?它的思想实质是什么?这是应当结合作者的身世志尚做进一步考察的。 王粲在十七岁时遭逢董卓作乱,不得已逃离长安到荆州避难。对于汉末军阀肆恶、荼毒生灵情状,他是亲眼目睹了的,他在〈七哀诗〉中就曾记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象。他在国家蒙难,自身又多年远适他乡的情况下,忆念桑梓,希冀治定,这是一种很朴素自然的感情。不过这还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看,王粲出身名门,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在汉末极重视门第的风气中,他自少即出入洛阳、长安两京,很得势要者赏识。史载他初访蔡邕,邕即「倒屣迎之」,而蔡邕「此王公孙也」的一句介绍,就使在场众宾客肃然起敬。因此,王粲对功名一向怀有很强的信心。他虽然不得不到荆州避难,但是甫到时政治热情并未为之稍歇,还曾积极参与荆州牧刘表的一些政治活动,并赞讼刘表「荆衡作守,时迈淳德,勋格皇穹,声被四宇」(《荆州文学记官志》)等。在当时,并未见他流露出什么厌倦怀归心情。王粲在荆州后期才有思乡情绪的大迸发,这是同他的政治处境有很大的关系的。 原来刘表其人「外貌儒雅,心多疑忌」(《魏志˙刘表传》),对于王粲这样的名门公子,一时尚能礼遇,根本上却不可能加以重用。刘表还颇以貌取人,而王粲又偏「貌寝」,仪表上略差些,就更为刘表所轻。于是随着岁月流逝,王粲就愈感到自己受着冷落。这种境况,对于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长期忍受的。所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话至少有一半是从政治上说的,意思是荆州的政治环境使他不能久留。他在赋中还说要「假高衢而骋力」,又说「惧匏瓜之徒悬」、「畏井渫之莫食」,都表现了求取功名的内心愿望。总之,在〈登楼赋〉的思乡怀土内容中,很大程度上包含著作者因功名不遂而产生的怀才不遇成分。 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当曹操挟战胜之威,长驱占领荆州后,王粲为什么尽管身尚在荆州,他的「忧」、「怅」却不翼而飞,他的情绪突然高涨了起来。这除了他看到了回归故土的希望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甫据荆州,即辟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满足了他的功名心。曹操曾在汉水之滨举行庆祝收取荆州的宴会,会上王粲发表了一篇祝辞,其中有几句话可以视为他对自己在荆州前后状况的说明,他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刘)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魏志》本传)。可知王粲在荆州的不满,主要由于未得刘表「所任」,一旦被曹操「置之列位」,他也就立即「望风」而「回心」了。王粲把「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说成是「三王之举」,这也正好可以给〈登楼赋〉中「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二句做注脚,证明王粲所希冀「王道」亦即理想政治,是同他个人的功名心紧密联系著的。 这篇赋在艺术上最可注意的是他的景物描写。此赋每段都写景,而且写得极有特色。首先是写得精练。在两汉大赋中,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实在是过于铺张扬厉了,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细致周详,面面俱到。王粲完全舍弃了那种传统。试观本篇第一段,从第三句以下十句为写景,它们固然写得「局面阔大」(清姚范语),而且形象清新,但并不专事铺采摛文,唯以描写的必要为限。这里有北而无南,取西而舍东,看似不够全面对称,实则十分精要,略无冗言赘语。 更重要的是,赋中的写景与作者感情的抒发之间,有巧妙的契合。如上所说,此赋的三个段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三个层次;而其中的景物描写,也随著作者思路的转进和感情的发展,表现了不同的色调和风貌。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是承「四望」而来的,它们重在衬托作者心目中的「显敞」和「信美」两点,所以就写「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配合著「怀归」、「怀土」之思的,所以就写「平原远」、「路逶迤」、「高岑」、「修迥」等。至于第三段,作者的情绪已发展到「心凄怆」、「意忉怛」的程度,所以景物描写也一变而为「风萧瑟」、「天惨惨」,白日西匿,鸟兽狂顾等。它们不仅具有陪衬意味,而且起著「感发」情绪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情与景的融合。王粲的这种紧密配合感情发展的、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很高超的技巧。这在整个建安文学中,也称得上是杰出的一例。看来「魏晋之赋首」,王粲是当之无愧的。

【康乐斋典故讨源】“桑间濮上”及“桑中之约”丶“桑濮之行”

  在香艳诗文中,常出现 “桑间濮上” 这一用典,多用来表示男女相会、幽会及*奔之地。现举实例以证之: 桑间濮上晋•阮籍《东平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