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5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5篇,第1张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便有无限温暖激荡在心中。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关于美的 议论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1

听着窗外风吹着树叶的声音,一片片枯叶盘旋着落了下来。如一只只蝴蝶,盘旋飞舞;如一个个气泡,在空中飘扬;如一颗颗黄宝石,滴撒而下。

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说它纷纷扬扬落下,它随风飘舞,展示它优美的舞步。它自信,它满足,它兴奋。因为,在它落下的地方,将会长出带着它的影子的小草,它无怨无悔,任由风儿带着它飞向何处,它知道它带着一身使命,这使命,出现在它的一生当中,那就是——为自然出分力。

落叶飘飘扬扬,我的心也随它而去。它的生命即将完结。它的生命固然很短,但却充实有趣。它年轻过,光辉过,或许当年它那旺盛的生命力与华丽的外表是那些骄花贵草所不能比拟,但它所想的绝不是对生命的留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领悟。

或许它认为即使在生命的末端被人烧毁也是值得的,至少把它最后一丝温暖留在了人世间的某个角落。落叶纷纷扬扬得下,时间已扒下了它那美丽的外衣,为它穿上了又黄又丑的旧大衣,并夺去了它的工作证。望着它们孤独的身影,我看见了那些年老 离职 的人,它们不正像那样的人吗虽已离职,但心却永远停在了工作上,希望在有生之年,把爱献给社会。

风越加猛了,落叶依然络绎不绝,看着一地的落叶,拾起了几片,不由地说了声:“落叶,真美!”

我将落叶做成标本,贴在家中墙壁上,看着它,我也想到落叶对生活的感悟,让我越发努力生活,为社会出力。起风了,风儿带着落叶来到大地,它们欢笑,它们满足,它们骄傲……我带着微笑与它们道别:“落叶,真美!”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2

千百年来,人们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歌来赞颂黄河的汹涌澎湃,长江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深沉浩瀚,湖泊的美丽温柔……更是将它们描绘到了极点,特别是湖泊。湖泊永远都只给人们留下一种温柔美丽的印象。

我的故乡——安溪,有一个而美丽的湖泊——大龙湖。漫步在湖畔,只见那伴随着习习微风而翩翩起舞的柳枝,就像一个个身材苗条的少女正在跳着悠闲的舞蹈,那优美的舞姿,另人陶醉。柳树的旁边是一株株美丽的鲜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蓓蕾初绽;有的迎风怒放,有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令人百看不厌。还有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奋发着小草的芳香。湖畔上还有一些健身器材,可以供人们使用。晚上,来到湖畔,习习微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格外凉爽,心情格外开放,格外舒畅。在这个“人间仙境”里,不管你有多少烦恼,都会忘得烟消云散。人们三五成群的在湖畔上聊天,玩耍……别提有多开心。那阵阵花草的芳香也随着微风飘过来,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时候,你会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位神仙,生活在仙境里。

清晨,平静的湖面上升腾起了一层乳白色的烟雾,给周围的高楼大厦披上了一乘薄薄的轻纱。一会儿,太阳冉冉升起,渐渐地,把湖面上的烟雾冲散了。那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只只小鸟在湖面上自由自在的翱翔,来回盘旋,互相追逐。大龙湖上有着四座人所皆知的大桥,分别是南门大桥,铁索桥……其中最漂亮的是铁索桥,桥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特别热闹。尤其是晚上,桥上灯火通明,五光十色的。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龙湖上,整座桥倒迎在大龙湖里,可漂亮了。走在桥上,凉爽极了。

站在了望塔上,望着那雄伟壮观的笔架山,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茶树,温柔美丽的大龙湖……心中不禁感慨沧海桑田,我要用三分李白的诗情,三分齐白石的画意,来描绘大龙湖的美景。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3

深邃的太空,是一种宽广的美;湛蓝的大海,是一种释怀的美;雄壮的瀑布,是一种震撼的美;辽阔的草原,是一种灵性的美;茂密的丛林,是一种生机的美。开心最美,自信最美,坚持最美,勇敢最美。一句鼓励的话最美,一首励志的歌最美,一抹友好的微笑最美,一个相信的眼神最美。其实,美,很简单,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你就能欣赏到世界千姿百态的美。这种美,难以言喻,却深深打动着你。

刘洋的美在于她艰苦的训练后成功登天的喜悦;叶诗文的美在于她站在体育领奖台上宣布着我是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刘翔的美在于他或成功或失败时的从容淡定;托尔斯泰的美在于他决定实现“平民化”的夙愿。每个名人之所以能轰动世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灵魂。也许我们很普通、很平凡、很渺小,但我们依然有资格去探索美的真谛。因为美,就在你身边,在每个人身边。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等,他们也曾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只是因为他们心灵美、行动美,所以他们变成了最美。自然美,是小美,道德美,才是大美。若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大美,生活处处皆风景。公交车上让座,拾起一张纸片,扶老人过马路,义务捐款捐血,当志愿者等,这些不都是美的诠释吗无论你是学生还是白领,是明星还是清洁工,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只要有一颗美丽的心,我们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的辉煌。

和平鸽的飞翔象征着和平之美,雏鹰的展翅意味着勇敢之美,石缝里的小草挺胸包含着坚强之美,凌寒中的傲梅体现着贞洁之美。文质彬彬的美在于优雅,其乐融融的美在于热闹,书声琅琅的美在于勤奋,流水潺潺的美在于动听。亭台楼阁、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这就是美。然而,青少年的美,在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最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把美体现在好好学习上。祖国需要我们去建设。也许,前方是一片荆棘,是看不到未来的高山巨岭;也许,在努力学习的路上,我们会受伤、会摔倒,会哭会痛,但只要我们坚持自身的梦想,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总有一天,我们会破茧成蝶。这时你会发现,曾经的汗水铸造了梦想之剑,而那些辛酸则变成了美的化身,不仅留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也使祖国更强大,生活更美好。

记住,美,在于拼搏,在于奉献,美,就在你身边,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美的栖息地,只要你愿意观察,愿意创造!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4

在我家的阳台上,有一盆半残疾的仙人掌和一个空空的花盆,盆里还有少许的、小小的、暗色花瓣……

那一年夏日,科学老师让我们观察一 种植 物并做观察笔记,我和妈妈就来到了花鸟市场。

在那儿的大门口,有几个小商贩在那儿叫:“红玫瑰!红玫瑰!10元一盆!”我把目光投向那儿,不自觉地惊叫起来。那一盆盆红玫瑰,花瓣上都还滴着水珠,那刺目的红啊,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我选了一盆最美的,并在心中想:这红玫瑰这么美,我的植物和笔记一定是最出众的!

可母亲却要为我买了一盆仙人掌,还说,要让玫瑰和仙人掌比比赛,看谁活的时间久。

我看了看母亲手里的仙人掌,灰绿灰绿的,上面还有青白色的小毛刺,钝顿的,看起来丑极了。

哼,这分明就是挑衅我嘛!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精心照顾红玫瑰,希望它长得更茁壮;对仙人掌我不予理睬,希望它“自生自灭”……

就这样,我也体会到了玫瑰的烦恼了:美则美矣,可每天都没有什么变化,观察笔记也都大同小异。这样下去,我怎么能成为“观察小能手”呢

慢慢的,我对玫瑰得热情也消退了。

不久,我的玫瑰花死掉了,它只活了几个星期。现在只有一个空空的花盆,盆里还有少许的、小小的、暗色花瓣……

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得观察仙人掌了。

仙人掌有不规则的身子,上面有黄白色的小刺,好似一个丑陋的刺猬;再看,好似有一种黄瓜绿在里面;再一看,好似一座座巍峨的大山,给人敬佩感。观察笔记也勉强进行着。

今天,我洗脸时,发现自己的右脸肿起一大块,妈妈带我去医院看,医生说:“这是腮腺炎,得用仙人掌治。”妈妈的眼睛里闪出了“光”。

回到家,母亲赶紧切下一半的仙人掌,捣成绿色的浆糊,挑起汁水,敷在脸上。冰凉凉的,不过几天,我的脸果然恢复如初。

我这才明白仙人掌的内心,不娇柔,不造作,不管他人的眼光,过好自己的生活,静待自己的绽放。其实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的啊,有人是玫瑰,美丽娇艳,依附别人而活着;也有人是仙人掌,独立,坚强……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更美呢我想,你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5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拉长了那个佝偻的身影,与山间景色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夏季的余热依旧肆虐,为了躲避这来势汹汹的秋老虎,我们决定去山间寻找一丝凉意。

我们所爬的山四周都被各色树木包围着,山脚下有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泊,在阳光的照射下如钻石般闪耀着光芒,周围被山石勾勒出一圈若隐若现的边界仿佛是面巨大的镜子。

刚到山脚便觉得十分清凉,我们走在石阶上,四周葱茏俊秀的树木为我们投下绿荫,各种奇怪的山石蹲踞在石阶两侧,石间的裂缝中开着不知名的小花,或露或藏,仿佛是顽皮的孩童,脚下行走的任何一处,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走走停停,慢慢游荡,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山顶。在山顶俯瞰,大好景色尽收眼底。与我们同时到达的还另有一人约莫五十出头的老妇人,汗珠从她额头上不断滚落,有些花白的头发被汗水凌乱地粘在通红的两颊,瘦削的身体背着一个竹筐,双手紧紧拉住背带以减少竹筐对肩膀的压力,手臂上的青筋像蚯蚓般条条尽现。虽然她走得很慢,但一刻也不放松。到了山顶,她褪下竹筐坐在石阶突出的一块岩石上。

休息片刻后,她用粗糙的双手打开竹筐,先是一层棉布,再是两层塑料袋,接着便是一阵阵诱人的玉米香味。这竹筐里竟放着一整筐煮熟的玉米,又饥又渴的我们不禁被吸引过去,一人买了一根坐在石阶上啃起来,顿时玉米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山间。当我正陶醉地享受着美味时,那个瘦弱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她拖着一只长长的黑色垃圾袋,走到我们面前,将我们吃剩下的玉米棒收集起来。我不解地问她:“几米远的地方就有垃圾桶,为什么要亲自来收呢”她说:“虽然这里有垃圾桶,可是你们不一定会往垃圾桶里扔。”她笑着弯下腰,一边捡起垃圾一边说:“这么好看的地方,垃圾扔得到处都是,那就可惜喽。”随即她背上了竹筐走向更远处。

夕阳西下,我们走下山,发现那位老妇人就在我们前面,拖着长长的垃圾袋,里面装满了“战利品”,肩上的筐子似乎已经空了,背不再那么弯了。她瘦弱的身影融进山色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淳朴的心如山风般飘荡,吹美了山景,吹进了你我的心中。

高中关于美的议论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美的话题作文800字5篇

★ 关于美话题的作文800字5篇

★ 高考关于美的议论文作文题目范文

★ 高中关于美的叙事作文800字

★ 高中议论文800字

★ 议论文范文800字

★ 发现身边的美优秀作文高中5篇精选

★ 成功的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

★ 幸福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精选

★ 常考高中议论文800字优秀范文

  清朝社会变革的原因探究

  摘要: 清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二百多年间,社会得到不断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统治者的社会改革。清代的社会变革举措很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的。研究这些变革的前提是了解其提出的背景:清改革的原因具有很大特殊性,传统因素的束缚,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外因的影响等。探究清社会改革的原因,不仅会对今天社会发展提供经验,也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

  关键词:传统;民族特色;社会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改革和进取的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从始皇帝定制以来,历朝历代,几乎每一个君主都有新政策出台,这些社会变革使封建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自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中原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清王朝是以我国少数民族满族上层为主而建立的封建统治机构,也是我国悠久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统治中国268年。1644年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经过清初统治者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到18世纪中叶,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发展到一个高峰,又过了一百多年,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傀儡,最后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同时也结束了,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在这二百多年的统治时期,清统治者不断地在进行社会变革,以推动社会的前进。在清推出的众多变革措施中,笔者认为,在清朝前期和中期时的政策最有生命力,或者可以说,清后期的统治政策,因受列强、农民起义等外界因素干预过强,不能看作是统治者对社会主动地、积极地变革。用这些来证明满族统治者的变革思想,势必显得苍白和单薄,对于特殊的历史对象,我们应区别地加以探讨,所以清后期的社会变革未被列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

  对于清社会变革原因的探究,笔者主要是通过清朝统治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传统的变革思想的对比,找出满族统治政策的特点,再针对其特别的历史现象,对清代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

  一、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特点

  1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变革思想,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内容丰富,但其主旨却是唯一的——为封建国家服务。在社会变革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各项政策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古代的社会改革多直接表现在经济政策上。中国的经济改革始见于文字是在奴隶社会时期,那时的经济是政治的从属品,所有的经济政策都是建立在为国家统治,为政治服务的。那时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被定义为“小人”,而真正的“君子”应该立志于国家的治理,因此提出经济政策的人是政治家、是知识分子,他们利用经济改革来迎合政治需要,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具有宏观性,致力于宏观调控,而不是解决微观经济问题。在古代社会,经济变革的方法不胜枚举,如减免赋税徭役,奖励耕织,奖励垦荒等等,都是稳定经济,稳定社会行之有效的政策。

  2传统的变革都是在符合封建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以推行的,而这个所谓“国家利益”,只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直接反映为国家政策,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趋势,这就不难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变革思想的封建性。为了确保社会性质的不变,最直接的政策就是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变革形式有很多种,譬如,沿用多年的三省六部制、郡县制,形式多样的监察制度以及文化领域的种种限制等多方面,而加强中央集权的实质,往往是加强皇权,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

  二、清朝社会变革的特点及原因

  1清朝初期的变革,受历史因袭性和现实社会条件的约束,所实行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变革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从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为始,以后历代的变革都是对同一种社会模式发展的有益补充,而在这些变革中,又具有很严重的延续性、传承性。因此,所有的改革都是渐进的、缓慢的。清朝的社会改革虽然能直接体现满族统治者的意志,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性,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国家政策又要顺应汉族地区的经济关系和实际需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清朝承袭了中国古代历朝的制度和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减免赋税,另外一个是加强皇权。减免赋税方面,清代初期,长期的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荒多丁少。”

  清统治者遇到了所有新王朝所遇到的同样难题,于是“轻徭薄赋”的政策出台,针对各地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免除明末“三饷加派”。为了防止官吏在收税过程中的舞弊现象,1649年,颁刻“易知由单”,并解除了“小民”解运粮食的义务。加强皇权方面,清初沿用了满族旧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就把皇权分散给了一部分王公贵族。顺治时,废三院设内阁,内阁是专为辅助皇帝理政而设的。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康熙帝把大权交给皇帝的秘书班——南书房,只给大学士以恩荣,没有正式权力。1730年,雍正帝设军机处,职权广泛,是皇帝的私人工作班子,至此,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应该说,这些方面的改革,清统治者是完全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变革思想。清统治者废除了满族统治旧制,吸收和借鉴历代改革措施,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环境。

  2在清代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也存在很大一部分不能被汉族人民认可的举措,这些举措主要是源于满族本身的文化特质,以及统治者对本民族的政策倾斜。汉族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以崇尚古代文化为荣耀,加之,五千多年年的文化积累,缔造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遵从这种文化,延续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然而,这种无意识却没有影响到远在边陲的满族,他们统治中原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但我们从清朝统治政策上,仍然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也同样遵从着他们自己民族的无意识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非常重要的方面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上。渔猎和畜牧是满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满族人民无可选择地继承了先人的文化传统,并把其应用在对中原的统治上。再加上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民族政策上的倾斜也是很难避免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清朝初期圈地、雉发令、投充和逃人法的出台。

  3外在因素的影响,时代的积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行过无数次的赋税改革,唐中期的两税法,明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这三次改革是赋税改革的三个里程碑。这三次改革是渐进的发展过程,两税法说明以丁为本的征税方式开始转变,一条鞭法使赋税基本货币化。到了清朝,面对本国经济的凋敝,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并不断以各种方式侵入,以上种种,引起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统治者必须采取更彻底的改革,才能恢复经济。千余年的积累和现实社会的需要,要求有个彻底的改革,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应运而生。废除人头税,是赋税改革的壮举,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救世之方,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相。

  清朝是一个比较具有历史特殊性的王朝,其统治的二百多年间,不断地有新政策出台,针对社会时弊,也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在这些社会变革中,有发展经济的,当然也存在历史倒退的现象,无论如何,整个社会是在进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变革的,在要求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的借鉴历史。清代社会变革的功过,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戴逸简明清史: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3]萧一山清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张杰满族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楮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

  [6]叶世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J]财经研究,1985,(4)

  [7]乌廷玉清朝屯田[J]史学集刊,1996

  [8]清世祖实录:卷十三[G]//戴逸简明清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楮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

《郑魏公谏录》记载,魏征后来病势日渐沉重,但他仍挣扎着给李世民上了最后一份谏书,所告诫的依旧是人品问题。他说:”一个君子自己先做到,再去要求别人;先要自己不违犯,才去指责别人。自己身上藏着污点却能教育别人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现在你在朝堂之上说的尽是一心为公的漂亮话,下了朝堂做的却是些只为一己之私的邪僻事。有时被我知道了,你又怕自己行事不方便,就故意大发雷霆,企图借着*威掩饰搪塞过去。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欲盖弥彰,你掩饰半天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帝王身份地位至高,声誉影响恒久。诸葛亮那样的小国之臣,尚能以诚信、公心、道义取信于民,现在的为政,是既不讲诚信也有亏于公理道义。你喜欢的事情,即使不正当你也不当它是错的;你厌烦的事情,即使再正当你也不认为它是对的。居上位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必然是上行下效,即使你给人定罪,人家也一定心里不服。。。"这次上谏之后不久,魏征就去世了,虽然侍奉这样的主子让人无可奈何,但他这一辈子该说话的也说尽了,没什么可愧疚的了。

唐太宗担心自己的种种不良行为被史官记述下来, 首开皇帝查看当朝起居注并干预史官著述实录的恶例, 授意篡改历史记录, 对贞观政治进行隐恶饰美。 但高宗审阅<太宗实录>等著述,仍认为对唐太宗美化得还远远不够全面, 对刘仁轨说"朕观国史所书, 多不周悉, 卿等必须穷微索隐, 原始要终, 盛业鸿勋, 咸使详备。"于是唐太宗就在史官们" 穷微索隐"中得到符合儒家圣明君主理想标准的润色, 美政不够就用美言来凑, 在< 实录>基础上写成的有关史书自然就有了唐太宗语录连篇的特征。

经过两代帝王的精心删改与美化, "贞观之治"的光辉形象便正式树立起来。待印刷术和文史之学繁盛之后, 人们由皇室定调润饰过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对唐太宗的光辉语录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夸饰过的贞观之治产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构想出一个太平盛世的太宗时代, 传讹出教训后世的典范。

然而细读史书, 还是能发现唐太宗说得比唱得好听,贞观之治做的比写的难看。

到了贞观晚期, 天下渐乱而唐太宗也人之将死,在<帝范>中对接班人说了几句其言也善的实话, 谈到自己的若干过失: "吾在位以来, 所制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此非防欲也; 雕楹刻角高台深池每兴其役, 此非俭志也; 犬马鹰鹘无远必致, 此非节心也; 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此非屈己也。斯事者, 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对自己仅仅作奢华享乐方面的检讨, 主要是针对太子亦步亦趋地奢靡好内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种种严重的贞观之失。

不过, 唐太宗贞观之失虽多, 却能够部分继承唐高祖广用贤才的传统和直言纳谏政风, 以众贤能的忠智补救自身的不足, 故终有一得, 即得"人", 使贞观政治在若干失误和风浪中有惊险而无倾覆。或许, 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乐于称颂他的根本原因。所谓为政之道, 首在得"人", 岂虚言哉!

安妮宝贝对谈著名藏书家韦力——关于古书、古典文化,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不失信仰。

含大量珍贵古籍照片,四色全彩印刷,还原古书沉淀百年之精之纯之美。

“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这样的辰光貌似已一去不复返……被新世界的衍生物所包围的我们,对历史及传统,如何欣赏、表达、维持和保护。”——安妮宝贝

“我们今天所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怎么体现?靠的就是这些古书。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韦力

试论利用考古学资料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相关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0-22 15:53:00 ] 作者:杨杰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兴盛时期。在当时和其后的研究中,出现了使用材料杂芜、牵强附会和过分强调考古学资料的两种倾向。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研究关系密切,但不能简单地在二者之间画等号。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层次性。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论文关键词:考古学;百越;民族史;研究

百越作为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群体,曾长久地活跃于祖国南方的大地上。他们是当地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与比之更早的当地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渊源关系。

关于百越民族的情况,在先秦时期就见诸文献记载。正史《史记》、《汉书》等也都有所叙述。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专著或章节也记述了越族的历史情况。这些记载是后人了解和研究越人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百越地处南部一隅,社会发展水平又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因而古代文献记载既简略又带有歧视性,百越的历史始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也甚为活跃,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一、《百越源流史》•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

《百越民族史》是建国后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分l3章,分别论述了百越的名称、分布、来源、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社会性质、民族关系以及百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附有《百越大事年表》,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翁独健先生为之作序。

《百越民族文化》是同一作者群体在《百越民族史》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写成的,两本书并无本质区别。何光岳撰写的《越源流史》是于l989年底出版的,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写成。在20世纪80年代还多次召开关于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并出版有《百越民族史论集》、《百越民族史论丛》、《百越史论集》、《百越史研究》、《百越民族研究》等论文集。

《百越民族史》等一批论及百越史的专著尽管已经出版20多年了,但作为开山之作,我们在涉猎百越民族史时不能不读。因为其可谓集那一阶段百越史研究成果之大成,而在那次研究高潮之后,百越史研究并无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一是有一批“文革”前就活跃于民族史学界、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经多年积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迎来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时期。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大量发表;二是改革开放后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空前,考古新发现随之层出不穷。现在重新审视相关考古资料,不难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成为综合研究支撑点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大多出自20世纪70—80年代。这就为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进行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诚然,我们在把握某一领域学术动态时,必须充分关注最新科研成果,但比起一些昙花一现的所谓学术著作来,那些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论述精辟、经得起推敲而带有经典性质的学术论著更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

《百越民族史》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借助考古资料及成果,经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其中有许多方面迄今尚无定论,但其仍不失为一家之言。如对百越非夏民族之一支的论述,对东瓯、闽越及西瓯、骆越相互关系及地望的考证都言之成理,颇为精审。《百越源流史》依托历史文献记载,不拘一格地运用各方面材料,对历史上的百越民族及其各支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立论大胆而新颖。

《百越源流史》和《百越民族史》反映了百越史研究的两种倾向。

《百越源流史》一书使用的考古资料屈指可数,在其他材料的选用上也略显杂芜,有牵强附会之感。突出表现是将作者认为属于百越族系的各南方族群的源头绝大部分都追根到北方中原甚至是西北地区,对各族群迁移流向的研究也过于宽泛,解释随意,缺乏过硬的证据。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依靠文献记载和其他更为间接的材料是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在文献不足征引的情况下,大量运用考古资料是《百越民族史》一大特色。作者在论述族属的来源及分布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借助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应当说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寻求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百越民族史》也存在过分倚重考古学资料的倾向,在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往往否定后者。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时代的局限性就会日益显露,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那种以今天的结论和视角去恣意评判、指摘前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首先观其成果是否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其次是不苛求于前人,应尽量去吸收前人成果的合理成分,总结他们的得失,在其基础之上吸纳新的东西,力求有所突破,得出新的结论。

通过考察上述有关百越民族史研究的资料,引发出笔者对考古学资料与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的关系

在中国,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以其数不胜数的重大发现和辉煌成果,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最有成就的学科之一。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所以考古学在学术界中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当今中国从事古代史综合研究,完全不理会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是不可想象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势必受到局限,对于先秦史的研究更是如此。

尽管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领域的不断拓宽,其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历史学界所重视和吸收,但由于考古学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二者的结合难如人意,尚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的。但考古学文化是由人通过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加以判断后确立的,因而这种主观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事实上,考古学研究只能是不断地接近于历史的原貌,而几乎不可能完全复原之。

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一代一代的人们向着历史的真实走去,可是,这一代一代的人们只能接近这历史的真实,却永远摸不着它,更不能全面地认识这历史的真实”。在考古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考古学文化的认定上,就中国而言目前还没有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取得一致意见的。即使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类稍有历史知识的中国人就知晓的名称,对其内涵在考古学界仍有许多不同观点。

在考古工作中,只要田野工作基础扎实,科学可靠,并且达到一定的工作规模,那么在量化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把握若干遗迹群的整体文化特征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当这种特征,也就是差别达到怎样的程度就可以确定为一支考古学文化换言之,就是确立考古学“文化”、“类型”等不同层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看到,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赵宝沟文化”等都是以筒形罐为主的考古学遗存,这些文化尽管略有时间早晚上的不同,但其在特征上的差别似乎并不比“河南龙山文化”中各类型之间的差别更大。这种情况表明,在考古学文化和类型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借助考古学材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就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首先,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否可以和历史记载中的某一族属划等号笔者认为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完全巧合并非不可能,但显然概率极低。一般来讲,一支考古学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要小于一个部族或民族共同体。因为既然是一族属,其分布范围就不会过分狭窄,其内部的文化面貌也很难整齐划一,而其内部差别在考古学研究中就极有可能被识别出来并确定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张忠培先生说过:“古籍记载的一族,有时恰等于一个考古学文化,有时包含着几个考古学文化,还未见过一个以上的族共有一考古学文化的现象。”事实上,真正从事田野工作的考古学者是不轻易把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研究相联系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的差别不一定就是族属上的差别。

当然,在考古学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规模时,适时就其族属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因为考古学作为一门成熟学科,通过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是其最高目标。考古学分期、分区及“文化”、“类型”的研究仅仅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而绝非目的。然而当我们在掌握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一个事物的描绘越详细,则离其真实情况就可能相去越远,因此笔者以为在目前情况下,运用考古资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具体操作上宜粗不宜细。只要我们能够大致描绘出某一或某些族属分布区内当时人类的物质文化是怎样的,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及其主要文化特征也就可以了。在特征上宜捕捉那些数量多、具有普遍性的最为典型的共性因素,而不能拘泥于考古学本身对遗存的过细区分与描述。严文明先生说:“考古学资料虽然不可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总还是那个社会的直接遗留和缩影。通过它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可以有形象的真切的认识,也能了解整个社会大致的轮廓及其发展轨迹,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应当是现代考古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百越民族史》认为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地区的有段石锛、有肩石器及几何印纹陶器等属于百越族物质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就是针对最典型因素来说的。

(二)文化及其层次性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文化方面的情况。文化是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核心的内容,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掉了自己的特性。同时,“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个古代国家是否就只有一个民族(即单一民族)、一种文化(此处指广义的文化)一种文化是否就只能由一个民族所拥有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存在,问题是当我们由一支考古学文化反推族属甚或国家时,就不能简单地去画等号,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严文明先生指出:“考古学文化同族的共同体尽管有密切的关系,毕竟还不是一回事,不能在二者间画等号。要通过考古学文化来研究与族类有关的问题,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上来加以论证。”

从理论上讲,考古学文化所反映并主要研究的是古代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也会讨论更高层面上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超出了纯粹考古学所研究的范畴。任何一支考古学文化无疑都属于某个族群,但其所属族群不一定都在历史上留下记载。因此,只有一部分考古学文化可以和古代文献记载的族属相关联,而且我们看到的考古学文化内容只是该族属全部文化的一小部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考古学文化研究古代族群的困难所在。

《百越民族史》从考古学材料出发,认为“句吴”、“于越”、“东瓯”……都是由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的土著居民,几乎否定了人口迁徙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从考古学编年谱系角度看,在文献记载中提到的百越民族分布区内的青铜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是有不少文化继承因素,但也不应无视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尤其是青铜器方面)对南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应因暂时找不到考古学证据而一概加以否定。

文化是有层次的。平民和贵族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不一样的。考古学文化中除大中型墓葬、宫殿衙署、宗教祭祀、礼器等遗迹遗物属贵族文化外,用以确定考古学文化属性的最为重要的陶器、石器、聚落形态、墓葬习俗等,大都属于平民文化。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和归纳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所反映的远非当时社会的全部内容。用占主流的平民文化来否定统治阶层可能存在的另有族源和迁徙现象,同样是缺乏说服力的。

总之,在文献资料有限、百越之义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有赖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提高和丰富。

(三)物质文化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社会形态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在此我们不打算对社会形态论本身发表评论,只是对以考古学文化为代表的早期物质文化史与社会形态的关系进行简略的讨论。

社会形态的表述是以生产关系的状况为基础的,而生产关系又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但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生产力某些要素的变化并不一定迅速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学者认为广东发现了青铜文化,其发展阶段当属奴隶制社会。《百越民族史》一书也认为西瓯使用青铜器,青铜器时代即奴隶制。我们认为,青铜器和奴隶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使用一些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但不一定就会立即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

从目前发现的岭南青铜文化面貌观察,当时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但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那些富贵者就一定是奴隶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和贫富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贯穿于其后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也不能以此作为当时就是奴隶制社会的证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反对的是青铜文化直接等同于奴隶制的观点,至于岭南青铜文化的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