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郑的来历,第1张

郑是中国第21个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浙江、福建和台湾最繁荣。目前,郑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总人口1100多万。

郑的名字与图腾

郑,一个古老的城市的名字,是西的儿子和朋友的封地。古陆在陕西滑县西北,东移,郑也东移至河南新郑。这是郑的本义。

古代有典字无正字,正字是典字的演变字。祭酒是郑,原意是祭祀。“甲骨文”字的形状是在桌上放一个酒壶。一元词的本义:用八月新小米酿造的酒,其形状是酒坛的形象,引申为有酒器的意思。土司一词的本义:久酿的好酒,引申为一切与酒有关的官员,如大土司、酋长等。在古代,掌管酒业、主持祭祀的皇宫非常重要。它通常由部落首领的亲属举行。其所在的氏族自然被称为迪恩氏族,迪恩人所在的地方就成了迪恩遗址。建了一座城堡成为城,后来它演变成郑,成为国家的名称和姓氏。

郑姓氏的由来与演变

郑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子姓、姜姓、姬姓。

第一个来自儿子的姓。黄帝的后裔齐被赐姓子,他的后裔唐建立了商朝。商朝武丁时,武丁的儿子被封为殿后,因用来主持祭奠的酒而得名,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一字是,一字是郑谷,而是郭。郑国初姓北正,在商朝都城附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山之地。后与周、羌为敌,迁居南郑,商朝以西,今陕西滑县以东。商朝于公元前1046年灭亡。郑姓也灭亡了,周人把郑姓迁到渭河上游,在今天陕西宝鸡一带。郑姓至少有3200年的历史了。这个最古老的郑姓,人口不多,势单力薄,从此默默无闻,有可能淹没在姓中。

第二笔支出出自蒋氏。郑江来自姜太公。周朝灭商朝后,封幼子景叔于郑,封郑仁为统治者。他叫郑茜,老家在现在的陕西凤阳。周穆王以郑茜为首都,蒋正国实际上灭亡了。中国人的姓是靖氏,或者郑靖氏,也就是郑氏。这个蒋姓郑氏也有三千年历史了。后来这个郑氏的去向史书上没有看到,可能是淹没在姬姓郑氏的。

第三支起源于继之后的郑姓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在南郑封弟弟姬友,史称郑桓公。在周幽王,当桓公看到西周即将灭亡时,他把自己的财产、部落、家人和商人迁到东府和党之间的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郑东。不久,狗荣联军攻破了西周首都濠江,杀死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南逃至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位于汉水上游。桓之子在即位,先后灭楚、灭东方,立郑、杜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和先后成为的清史,郑在春秋初期也曾是一个强国,但后来逐渐衰弱。公元前376年,出兵灭郑,郑后裔以国为氏,流传于陈宋之间。姬姓郑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四,支出来源于外国人改姓。郑的家庭在我国是比较简朴的,联合国

宋朝时,姓郑的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个省份的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是江苏、广东、江西、湖北。郑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郑姓聚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豫鄂地区。

明代郑姓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是明代第15大姓氏。浙江是郑第一大省,约占郑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仍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这三省的郑姓人口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地。宋元明时期,郑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徙,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分布与图腾

郑姓当代人口已达1100多万,居第2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省,约占郑总人口的32%,其次是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和台湾省,集中了郑总人口的40%。广东是郑姓第一大省,郑姓人口占总人口的12%。浙江是郑人口的聚集中心。

郑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郑姓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上海、浙江、闽台、广东东部、海南、安徽和江西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1%以上,而在中部地区,这一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8%,约有47%的郑姓人居住在这里。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江西西部、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安徽北部和江苏、河北东北部、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区、新疆西北部,郑姓在当地人口中的分布比例为075%-1%,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8%。它生活在大约

郑姓传统文化

姓郑的县有荥阳、洛阳、高密、永州、陇西、会稽。郑姓有荥阳等与同名的会馆,还有、安远、朱泾、同德、北祖、南祖、七坊等会馆,尤以荥阳最为著名。“景波”的堂名出自东汉郑玄。他博览群书,名扬天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向他取经。当时的学者几乎都是专攻经学,唯独只有郑玄一人精通经学。“安远”的堂名是西汉的侍郎季峥。从士兵升至侍郎,数清西域,通晓外事,破车,下凡日本征服西域,因功勋被封为安源侯。西域始于张骞,止于季峥。

名为郑的重要对联有以下五对:

艺术的三种技巧;文成世家。

古代爱情的遗产;好思农

鲁尚书;同德名门。

氏族的起源;王朝初同居。

听罢尚书的脚步,蓬莱;出德之门,慧莲阀曰。

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清代江苏人,本名板桥。他还是个诗人,很注重家教。除了画和诗,世界上还剩下《家书》件板桥,收藏于后人版《郑板桥集》。历史称他为“熟能生巧,少年丧父母,靠乳母抚养,终身不敢忘。”对于th

从755年到79000年,共收集到郑姓名人494人,占名人总数的109%,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15位;郑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名第12位。郑氏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123%,排名第18位;郑名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99%,排名第22位。

郑,祖籍河南,发迹于浙闽台,是中国著名的姓氏,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专家郭征;西汉大臣季峥;东汉学者刑铮、郑忠、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代画家郑虔、诗人郑谷、九宰相郑、郑、郑裕庆、郑纲、秦征、郑郎、郑从舒、郑当、郑延昌、首席大臣兼国君郑布衣;南宋历史学家郑樵;元代戏剧家郑光祖和郑廷玉;郑和,明朝航海家;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民国编剧、导演郑秋正,作词人绰,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当代林学家郑、历史学家、作曲家、作家兼历史学家郑振铎、作词家、**导演郑。

郑氏血型

郑人的血型分布为:O型占352%,A型占29%,B型占275%,AB型占83%。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南朝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迁徙到福建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形成了莆田著名大姓莆田南湖郑,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莆田成为郑姓得仅次河南的郑姓第二大祖籍地,其后裔子孙除在福建各地发展外,还发展至广东、东南亚海内外,只广东潮州汕头地区,莆田南湖郑氏已被广大宗亲称为“第二祖籍地”。郑氏宗亲也一直抱着“团结宗亲,服务宗亲”的宗旨,积极组织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来莆田谒祖寻根,弘扬祖德,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等,为郑氏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人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在如今的社会,其实给孩子起名字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那么下面我为你介绍运用诗词取名的郑姓男孩名字有哪些。

郑姓男孩诗词取名方法

 (01)郑姓男孩起名忌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

 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姓名也多为后人不取。

 (02)郑姓男孩起名忌粗俗

 给宝宝取名,我们除了懂得好名字的一般特征,知道取一个好名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懂得给宝宝取名的一些禁忌。就像打仗一样,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03)郑姓男孩起名忌某些不祥动物名某些动物的名称不宜人名。如:景、蝇、虱、鼠、狼、豺、猪、鸡、鸭、蛇、蝎等。

 (04)郑姓男孩起名忌太洋气化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我们的道德、伦理、文化,我们是世界上的一大民族,起名要有民族特色,而不应起外国人名,如:约翰、玛莉、丽沙等洋名。等孩子长大了会给交往带来不便。

 (05)郑姓男孩起名忌狂妄自大

 因为狂妄、、放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它不仅是一种自我暴露,而且也是对他人的不敬,容易引起反感。

 (05)郑姓男孩起名忌表示辈分的称谓字,如:爷、奶、爹、爸、妈、孙、儿等。

郑姓男孩诗词取名的禁忌

 1、忌用贬义的字

 比如娼、坏、卒、寇等等贬义的字不要用。

 2、忌太俗气

 名字不要太熟悉,什么小红、小翠、小琴等等,这些名字太多,一抓一大把,在路上一叫会有几个人回头,而且这些名字没多大含义,所以取名的时候还是考虑下取得名字有没大量重复或者毫无意义。

 3、忌不好的谐音

 取名字的时候要注意谐音,比如爸爸姓刘,妈妈姓廖,就直接取名刘廖,光看字没什么感觉,一喊出来就小一大跳,“流尿”。还有很多小朋友会根据名字的谐音来取外号,如果谐音太难听,宝宝也会讨厌自己的名字的。

 4、忌繁杂

 名字不要太长太复杂,为宝宝考虑下吧,现在做什么不需要签名太长太复杂的字让宝宝学写名字的时候情何以堪

郑姓男孩诗词取名帅气的名字

 (01)、郑永宁、郑华奥、郑涵容、郑浩邈

 (02)、郑宏伯、郑飞尘、郑文景、郑濮存

 (03)、郑鹏海、郑昆杰、郑文斌、郑新知

 (04)、郑鸿信、郑明诚、郑高峰、郑景中

 (05)、郑睿博、郑景福、郑兴腾、郑星晖

 (06)、郑伟茂、郑驰海、郑景行、郑高逸

 (07)、郑华晖、郑伟祺、郑瀚玥、郑信鸥

 (08)、郑瀚文、郑鑫鹏、郑高峻、郑智志

 (09)、郑绍辉、郑景龙、郑光赫、郑意致

 (10)、郑涵涤、郑睿识、郑星文、郑德容

 (11)、郑欣嘉、郑伟诚、郑和同、郑敏达

 (12)、郑澎湃、郑运晟、郑宏爽、郑鸿德

 (13)、郑修远、郑景辉、郑元凯、郑成文

 (14)、郑华美、郑嘉平、郑俊才、郑兴运

 (15)、郑嘉祯、郑鹏池、郑元明、郑思源

 (16)、郑博延、郑向荣、郑力学、郑永福

 (17)、郑永怡、郑飞语、郑阳成、郑天泽

 (18)、郑长星、郑书君、郑乐悦、郑鸿雪

 (19)、郑奇志、郑睿达、郑天韵、郑昊乾

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扩展资料

郑姓名人:

1、郑成功 (公元1624~1662)

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海岛与父绝。桂王封之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率师攻闽浙,又大举下江南各地,围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台湾作为根据地,仍奉明年号,未几而卒。

2、郑燮 (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少颖悟,读书富于别解,落拓不羁,有狂士之名。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晚年躬耕自食,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着有板桥全集。

—郑姓

历史上所有的郑氏文化名人列举:

1、郑桓公:郑国时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 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2、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3、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

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

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4、烛之武: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5、叔詹:周囊王十二年,郑国受晋国围攻,为了让晋军撤走,郑伯派谋臣叔詹往见晋侯。晋侯见了叔詹,历数他的罪状,命令左右马上备鼎,要烹叔詹。

叔詹面不改色,请求让他说完话后再杀。晋侯应允,叔詹说,以前他曾对郑伯说,晋公子贤明,将来在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现在郑国面临大祸,郑伯不愿让他往见晋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训,自愿请求被杀,来挽救满城大难。

接着,他就说:“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晋侯听了,大吃一惊,立刻决定不杀叔詹,并且款待他。

6、弦高:郑穆公元年(前627),秦国偷袭郑国,当秦国军队行至滑地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赶着自己的牛群,冒充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军队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便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返回秦国。

7、子产(?~前522),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

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国内强族交讧,兵革频临。子产为政,内修法度,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外应诸侯,周旋于列强之间,卑亢得宜,数以辞令折服强敌,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

曾整顿田地疆界、沟洫,以利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并把刑书铸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使郑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

子产还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反对迷信活动。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子产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郑定公八年(前522)子产卒,孔子惊闻子产死,泣曰:“古之遗爱也。”

子产墓位于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

又据《水经注》载:“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8、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9、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

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

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

10、郑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

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

《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11、郑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

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12、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13、郑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14、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传子郑仁( ),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郑隆亶继位,公元928年,被剑川节度使贞所杀,国亡。

15、郑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16、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17、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

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18、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19、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著,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699年迁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

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 迁墓后重立墓碑。

20、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21、郑源焘: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衔总办苗疆军务。

22、郑燮(zhèngxiè),字克柔,号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22、郑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23、郑智勇(1851至1935年):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淇园乡人,乳名义丰,族名礼裕,“智勇”这个名字是孙中山1908年起赠的,他老年时自号海涛。

他曾经的南洋首富。二哥丰是他行第二或是洪门会党里的二哥(首领),潮州俗语:“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会”是生能得到二哥丰的帮助,死后得到宋代高僧大峰的照顾,喻生死都有依靠

24、郑士良(1863年-1901年):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少有大志,乘性侠义,曾跟随乡中父老练习拳技,广泛结交洪门中人,加入三合会。

1886年毕业后入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属学堂读书,与孙中山同学,二人深相结纳,共图反清大业。与孙中山、陆皓东、程璧光等人聚谈时事政治,孙中山委托他负责结纳会党,联络防营。

1895年初参与筹建兴中会总部的工作,分担组织武装力量的重任。不久,随孙中山等人回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协调各方力量。

1899年又依照孙中山的指示,与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的机关。

1900年领导惠州(今惠阳)三洲田起义,鏖战两旬,屡败清军,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

1901年8月27日,在赴友人宴时被清吏毒死。

25、郑坤(1885年-1914年):广东梅县人,早年奔走于南洋各地,宣传革命受到革命党人的好评。1910年10月,乃随黄兴等人回国。

参加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担任“先锋”(即敢死队员),随队进攻督署,勇敢顽强。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幸被同志救护脱险。

后闻武昌起义胜利,南京光复,当即赶赴南京组织炸弹队,自任队长,准备北伐。不久,南北议和,他不愿参与政治,遂解甲归粤。

26、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27、郑作民(1902-1940):抗日战争阵亡将领。新田高山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淞沪抗战后,以战功晋升为第二军中将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

1939年底率师镇守广西昆仑关,与日寇多次进行惨烈的血战。次年初遭日寇飞机空袭,不幸以身殉国。毛泽东、朱德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并电唁死者家属。葬于南岳。

28、郑桂林(1889年-1933年11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二道湾子。1919年考入北平私立朝阳大学。1921年回乡。不久参加东北军第七旅,被抽调到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十三旅六三七团作战参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抗日救国会请战,他被任命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第四十八路军司令(后为第五路抗日义勇军司令)接受委任后,在辽西组织了万人抗日队伍,转战于热辽一带,先后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

部队进关后,于1933年参加了全国闻名的长城保卫战,为保卫长城作出贡献。

蒋介石、何应钦之流为了消灭郑桂林抗日武装,于1933年4月16日,命令郑部把防地交给正规军,面临重压和困境,郑桂林表示:“对外决不畏死,对内捍卫祖国,尽我天职。抗日夙志始终不渝……”

蒋介石害怕郑桂林再回师抗日,又于1933年6月11日,将其部队调天津马厂训练。同年7月23日,郑桂林巧旋妙计,组织全军起义。起义后投奔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不成。同年9月10日,参加吉鸿昌率领的抗日同盟军,暂编为第一师。

同年10月,吉鸿昌、方振武、汤玉麟、郑桂林四部联合,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棘军。兵分方、吉和汤、郑两路,到长城外抗击日寇。在日蒋围剿下,吉鸿昌失败。

郑桂林仍坚持斗争。为商讨扭转战局之策,1933年11月,郑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鸿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杀害。

29、郑廷珍:(1893年-1937年)1917年,入冯玉样部,“七七”事变后,多次请缨杀敌,旋奉命率部开赴晋北前线,于1937年9月1日进驻忻县,10月,日军开展向忻口发起猛攻,忻口主阵地之一南怀化落入敌手,形势危急。

奉命驰援,攻击南怀化东端之敌,陷入敌人的重围之中。在战斗最激烈时刻,率先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战,连续攻下几个山头。在激战中,不幸中弹阵亡。

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表彰其爱国献身精神,于1983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30、郑克己:抗日战争时期,第九战区第一四一师七二五团上校团长。1938年9月27日,奉命率部协助赣北麒麟峰友军同日军作战。

指挥全团,英勇冲杀,猛击敌侧,在风雨亭附近,发生激战,阵地失而复得者数次,演成拉锯战。他下令发起总攻,激战3小时,身先士卒,顽强拼杀,终于击退了敌人,不幸竟在胜利途中,中弹牺牲。

31、郑少愚(1911年-1942年):1934年毕业于杭州览桥航校,以总分名列第三。飞行技术第一而留校任教练。1939年升任大队长,在他任大队长两年中,共击落敌机40余架,打出世界空战水平,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1942年初他毕业后任飞行总队参谋长,不久又升任“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美方任指挥),3月去印度接领美国新飞机,起飞后爆炸牺牲。

他牺牲后,家乡立少愚乡,树少愚碑,并年年纪念不息。1981年11月27日渠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32、郑翠兰(1926年——1946年05月):出生于防城县,1945年6月14日,防城县党组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钦防华侨抗日游击队”,她随部队进入越南海宁省打击日寇。

曾两次遭敌逮捕,坚贞不屈。1946年她为营部政工队负责人之一,随后又改任妇女队长。同年5月在六平不幸牺牲。

扩展资料:

郑姓起源: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

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郑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