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在哪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在哪儿,第1张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由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博物馆合作共建,下设办公室、文物征集部、规划展示部、研究部、宣传推广部等。坐落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博路1号。现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

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第二部分展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第四部分为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五部分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第六部分为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陈列,以实物、和文字展示南农人传承薪火、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

主要藏品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古代农业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以及国内和国外各类土壤标本等等。其中明代嘉靖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崇祯平露堂刻本《农政全书》、明刻本《唐宋白孔六帖》、明刻本《花史左编》等15种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为善本古籍。

文物征集

为使展品丰富,博物馆自2003年9月就开始向全国进行文物征集,征集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文明发源地的陕西、山西、山东和长江文明发源地的江苏、浙江等地,现已征集到文物数百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7000多年前碳化的种子,8000多年前驯养家禽的骨骼等实物展品。此外,还有大量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实景和众多反映农田耕作、民风民俗的名家作品展出。有趣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陶水田,除了形象地显示出种着庄稼的田块被分割成不同形状,还能看到田里有一只乌龟和一条黄蟮。而一个汉代陶灶台上不仅有水瓢、刷子、烧火钩、鱼、鸡,还有一只鬼鬼祟祟的偷油老鼠。一只釉陶樽罕见地用了博山炉式的盖子,崇山峻岭中有熊、虎、狼等古代的吉祥兽,樽脚则是三只憨态可掬的小熊。而清代苏州土地庙中的一对木质彩绘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看起来慈眉善目,土地公公戴着圆形的员外帽,留着白胡子,右手还拿着一只元宝,胖乎乎的土地婆婆身着彩衣,双手笼在宽大的袖子里。此外还有些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镇馆之宝

据南农大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农博馆馆长王思明介绍,农博馆的镇馆之宝有三样,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鸡蛋,这恐怕是全世界“年龄”最大的鸡蛋了。出土时它们装在一个陶坛里,因为历经2000多年的时光,变得非常脆弱,博物馆只去除了陶坛内很浅的一层土,露出六七只鸡蛋,其它的仍土封存在陶坛的泥土中,因此坛子里到底有几只鸡蛋,他们也不知道。另一样则是一套8本的明嘉靖刻本《齐民要术》,距今已有480年历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国只有两套,另一套存放在上海博物馆。第三样是我国最早的一支青霉素,是由樊庆笙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从国外带回菌种、并研制成功的,一经投产立即运用到抗日战争中,救治了无数中国军民。

通讯地址:南京市南京农业大学农博路1号

兵马俑一般被认定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历史价值如下:

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

扩展资料: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另外,"文化景观"是包含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并不是单独的一类遗产。

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混合遗产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其他遗产类型

线性遗产

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该遗产类型一般属于文化遗产。

(1)世界线性遗产:

1塞默林铁路(奥地利)

2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印度)

(2)中国已通过的线性遗产(含跨国):

1中国大运河

2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3)中国其他的线性遗产

1 徽商兴起路线

2 长征路线

3 滇越铁路

4 川陕古蜀道

5 茶马古道

6 浙东唐诗之路

7 徐霞客游记路线

8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9 川滇五尺道

10 秦直道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严格来说不属于"世界遗产"的范畴。

2003年10月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中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需先入国家级名录。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见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世界记忆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指符合世界意义,于199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项目。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但严格来说并不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见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2002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开始启动设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其保护项目将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不属于"世界遗产"项目范畴。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见 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为了更好地收集古代灌溉工程的相关资料、了解灌溉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ICID)决定从2014年开始,每年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评选。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必须具有如下价值: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一方面或多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不属于"世界遗产"项目范畴。

国际重要湿地

国际湿地是2009年由湿地国际联盟组织发起的项目,目前已经在中国计划开展湿地世界遗产评估的项目有青海湖、洞庭湖、泸沽湖等湿地。不属于"世界遗产"项目范畴。

定级标准例举 1、玉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一个区域作坊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

2、陶器——能代表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特殊,器形完整;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而器形完整的。

3、瓷器——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艺术上或工艺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年款或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型、纹饰、釉色等能反映时代独创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著名窑别的代表作;元、明、清时期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窑瓷;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4、铜器——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一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书法艺术优美的;传世稀少并在工艺发展史上 有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的。

5、金银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的。

6、石刻砖瓦——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要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刻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价值重大的砖瓦。

7、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史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8、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

9、符牌印章——文字精美、质料珍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很高艺术价值的玺印、封泥和符脾;明、清篆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历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印章。

10、货币——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存世数量极少的或成套的货币以及钱范和钞版;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政权发行的货币中的珍品。

11、牙雕——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

12、竹雕——时代确切,在竹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或特征的;款识准确,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

13、漆器——款识准确,遗存稀少,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漆工艺品种的;造型、纹饰、雕工、色调、工艺水平高而完整无缺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14、珐琅——款式准确,遗存稀少,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造型、纹饰、釉色、掐丝等工艺水平高而又完好的。

15、织绣——遗存稀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早期实物或实物印痕;时代较早,有准确的纪年及产地的;基本保持原色能代表一 个历史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 特征的;历代名人使用、保存下来的的精品,著名工艺家的代表作。

16、古籍善本——宋、金、元旧刻;宋、元旧抄;明及明以前稿本及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抄本;明清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批校题跋;明刻、清抄中内容、版本、印刷技术上有特色或具有其他特点的稿本。

17、碑帖拓本——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早期初拓精本、多字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

18、武器——在重要战役(包括起义中)使用的、具有重要历史情节、数量稀少的某些武器;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武器;历代名人使用过的武器。

19、宣传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或由中共中央、地方党政组织印发、内容重要、数量稀少的传单、标语、宣传画、捷报、号外等。

20、证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政策,数量稀少,与各地区、各党派团体有直接关系,具有特殊历史情节的旗帜、印章、证件等。

21、文件——中国***重要会议文件原件;重要文件原件不存在的存世稀少的早期翻印件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早期翻印件;反映各党派团体的有关重要会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件。

22、名人遗物——已故中国******、各党派团体***、著名爱国侨胞、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签署件;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生活用品。

       近日 河南开封贾鲁河尉氏段河滩发现古币,吸引了大量市民纷纷赶来寻宝。关于挖出古董文物上交国家还是不声不响的揣自己兜里,真得认真地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了。不要以为没人知道就可以私自占有。

       从土里挖出来的东西可以分为三种:1、所有权权属清晰之物,2、所有权权属不明之物,3、无主之物。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我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并不是说土地的证书证明这块地是你家的,所以地下面的东西也是属于你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我国物权法第114条规定,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规定: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如果毁坏、私藏甚至倒卖等性质恶劣的,属于犯罪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能够确定其所有人或有继承人的,则由该所有人所有。如果所有人不明,则直接归属于国家,程序上参照拾得遗失物规则。 这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公有的意识形态在法律上的反映。

       ▲▲在特殊情形下,即使所有权人清晰的埋藏之物,也不能归属于所有权人。《文物保护法》中有特殊规定的,通过特定程序界定为文物的帝王陪葬物,即使有证据证明为现存的后代子孙所有,但是也不能归属其子孙。根据民法理论,古代封建社会,帝王就是国家,帝王的东西当然就是国家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政府继承的原则,可以将其认定为新的政府所有。所以,我国法律规定发现的文物归国家所有。

      ★ 文物,附着了人类社会的活动痕迹,或者前人的智慧、艺术、审美等等,除开经济价值以外,更多的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而这些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共同体利益,一般不因个人的发现或先占而所有。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我国领域内遗存的一切文物,包括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都属于国家所有。

在2200年前,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还非常的原始,文明非常的落后,甚至有些位置根本就不存在文明。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国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所说我国历史上的秦朝国运非常的短暂,但是却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就不如说秦长城、灵渠等等。根据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似乎关于秦朝的以及多半都处于陕西一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2002年湖南的一次考古挖掘使得世人改变了这个想法。

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秦朝,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暴虐成性,还有人会认为秦朝的历史文物都应该在陕西附近,因为陕西的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可是在湖南的一个古井中却出土了36万枚竹简,它改变了史记的秦朝三十六县制,可能是三十七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发现了文物,正好当地也要修建水库,正好请了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当考古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测后,初步认定为,当地存在着一座战国末到汉代早期的古墓,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座古墓居然是一座秦代古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让研究人员们欣喜如狂,这座古墓可能会揭开秦朝历史的部分神秘的面纱。

果不其然,在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竹简,共计36万多枚,文字多达20多万。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竹简上记载的,是一个名叫洞庭的郡县,这是在《史记》的秦朝三十六郡中不曾记载的。而里面记载的内容大多是秦代时期的失传古籍。,多记载都与史书中记载的不一致,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竹简很有可能揭开许多历史之谜,很多史书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也要改写,甚至还会颠覆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

最今世界感到惊讶的是这竹简竟然记载了九九乘法口诀。这在西方学术界可是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们一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由中东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我们国家的研究学者则坚持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我们的古人发明的,双方的学者也因此争论不休。这次竹简的出土,这些清清楚楚的黑字竹简证实了中国的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熟悉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让西方学者在这样的铁证面前无法抵赖。

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1986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宾客。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馆舍是于1959年建成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建筑群的一部分。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 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在哪儿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由南京农业大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