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口千年古井挖出3.6万册书籍,为何专家说不敢相信古籍记载?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目击神农架野人
湖北省水利设计院副院长崔瑞生曾是一位新四军战士,他在回亿新四军五师突围到神农架一带见到野人的情景时说:一九四六年秋,五师开始突围。至四七年春节前,我们走到了兴山与房县交界的地方,即现在的神农架林区。一天中午行军,走到一条山沟边。这里本来十分荒凉,几十里路从未见过人,但发现沟底站着两个很像人动物,正抬头笑看我们从沟顶上走过。当时我们与野人相距仅二十多米。战友有的说:这是原始人,有的说:这是人熊,有的说:这是野人。
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南海一九七六年来房县时,也回忆了他当年见到野人的情况。他说:大约在一九四九年,我执行任务。在从房县到竹山的途中,我骑着马,战士们跟在我后头。突然,战士全跑到我前面,怎么回事我向周围仔细一看,原来是山沟对面的山上站若一个满身毛、头发披散若的野人。因为距离不远,我们看得很清楚。从阳山到长岭的途中,当时我也听到许多有关野人的见闻。当时的房县南山,正是今天的神农架林区。
捕捉和打死野人的传说
数十年来,神农架地区一直流传看曾抓到和打死野人的传说。
房县城关镇五金玩其厂女工刘继宽说:『一九四二年,我们家住在泮水。一天,听说国民党七十五军要押野人下来。当时由于怕抓壮丁,男的全跑了,只有我们这些小孩子和老婆婆在家。快到晌午,野人押来了。当官的还骑看马,我们小孩子都去看了。我看到他们用铁链子捆着一公一母两个野人。有士兵在后面拉看棕绳。听说这国民党七十五军是从八卦庙到松香坪去的上,这野人是在渺无人姻的皇界捉到的。』
房县红塔公社农民张玉金说:『一九四二年春,神农架一带闹鬼,当时的房县县长贾文志说他不信邪,就骑一匹黑马,带领保安队第二中队和第一中队第八班共五六十人,从房县出发进神农架,到了离大神农架约五十里叫黄龙山的地方。那里只有一户人家,他们反映山坡后头有个怪物在吵唤,已叫了好半天了。贾文志便派了三十人带三挺机关枪抄后路把这个地方包围起来。他们居高临下,看到两个野人。一个坐在那里吵唤,一个围看转圈,他们看了约半小时,以咳嗽声为号,挺机关枪一起开火。坐着的野人马上一头栽了下来,站着的野人立即逃跑。我们到跟前一看,被射死的是个公的,生殖器被夹在砍柴的木架上。他们把打死的野人抬到离那户人家大半里路的地方,宰杀了。皮很薄,不好剥,结果肉上还连羞皮毛,烫也没烫掉,就用行军锅煮了。内脏和头都没有要。在场的大部份人都吃了野人肉,吃起来觉得有股腥躁味,当时,贾文志就在那户人家家裹歇息,也给他端了一碗,不知他吃了没有。贾文志留下了一条野人腿,说要送给省长。
房县板仓公社二队的晏明德,已有六十多岁了,是一位弯腰驼背、头发斑白的老人。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当年亲眼见到围捕八个野人的情形。他说:『大约在一九四七年,他被国民党军队拉去背盐,过了竹山县柳林店码头,就到了竹溪县的羊角洞。大约在那年阴历九月份,羊角洞的原始森林里跑出来八个大红毛野人,被国民党兵和保安队追综了十几天,后来那八个野人都躲到一个独家户中去。这一户人家有三间屋、三个人。八个野人都逃进了屋里去。这时,有两千多个士兵包围了此屋,并架起了机关枪,冲进屋里,放火烧屋,有七个野人掀开屋梁逃跑了,当兵的没有抓到它们,只有最后一个较矮小的野人没有逃掉,被兵丁抓住腿和胳膊拖了下来。那野人被押送到羊角洞,看热闹的人拥挤不堪。只见这个野人站在那里,一身火红色的长毛,脸有猴相,又像人,长发披肩,没有尾巴。兵丁们说野人可做药,当场把野人砍成数块,每个营队分一块肉,有的只分到一把毛。』
野人的特征
神农架野人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特征从我们目前手头掌握的大量资料来看,神农架野人的样子大体是这样的:
1)两脚直立行走,受惊逃跑或上陡坡时也会用四肢行走。
2)身高有大型和小型的两种,大型的约二米高左右,小型的有一米六左右。
3)浑身是厚毛,毛色有红色、棕色、黑色、**、麻色、灰色、白色或鲜红、棕红、紫红、黑红与红黄、棕黄、棕黑、灰红、白麻等色泽。神农架的野人,红色的较多。
4)有的体胖腰粗,有的身型瘦长。胸背是平的。
5)腿比人的长,腿比自身的手臂长;腿粗,小腿细,有小腿肚。手心、脚心无毛。手很大,手和指比人的长而粗,指甲尖长而厚实,手能抓握。脚掌前宽后窄,大型的长三十多匣米到近五十匣米,小型的长二十多匣米。印痕上看不出足弓。卿趾粗,比人的长。大趾特别粗,与四趾分开,似乎也有一定的抓握能力。
6)头比人的略大,略长,头发多、长而披垂,也有发不太长的。脸型瘦长,上宽下窄,有的有短毛,有的无毛。有的嘴略突出,有的则很突出。鼻骨低而长。门齿较人的粗大,犬齿粗,但不如虎牙尖长。耳比人的大,耳轮前倾,有的无毛,有的耳边有稀毛。眼睛有的像人眼,有的是圆眼,大些,眼窝很深,眼无夜间反光。
7)雌性的乳房与雄性的生殖器自然下垂。
无尾。
野人的生活习性
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我们对神农架野人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如下的初步概括:
1)两腿健走,手巧如人。
野人已习惯于两条腿走路。它们手臂和腿长的比例,和人相似,或手臂略比人长。总之,都是臂短于腿,而不同于现代类人猿的臂长于腿。野人两腿直立行走已不需要手臂支撑,而且能在深山老林里走远路,即使上山坡的速度也比人快得多,中国古籍记载之野人是[健走],[迅走]。
目击者对它的跨步之大,山间行走之迅速,都表示惊讶。从跨步大也可以看出它的体力强健和体形高大。古籍记载是长丈余的。
由于两腿直立行走,野人的手得到解放,显示了手的作用。野人手的抓握力量相当大。廿明之反映他和一个野人遭遇,当我的棍子举起来,就被它抓住了,刘继宽看到当人拿苞谷递给被抓住的野人时,它用手拿看去啃。
野人头发长,习惯用手理头发。蔡世祥等六人在泮水公社八卦庙的铁炉沟看见山坡草坪上有两个野人在晒太阳,头发很长。野人不时把头向左右来回摆动,还不时地用手理头发。野人不会说话,没有语言,但也会用手示意,起了类似手势语的作用。
张玉金回忆起神农架林区村打死野人的情况时说:『我们看到两个野人,转圈的用手去碰坐着的野人,坐若的就用手打那转圈的野人。这两个野人互相用手碰对方,显然是一种示意。
野人虽然能够在长时间地两卿直立行走,但是也显示出其过渡性,表现在它既会两脚走路,也会四肢走路。在一般情况下是两脚走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用四肢走路。张玉金说:枪响以后,转圈的野人立即逃跑,开始用两条腿跑,跑了一段又用四条腿,以后就不见了。野人两脚行走时,直立姿势尚未完善。陈传兴谈到和与一老猎手在宋洛山见到的一个棕红色长发野人时说:它走起来弯腰鸵背的。
2)出没高山,能耐严寒。
野人避开人类进入高山地带,它们必须适应高山的严寒气候,而有异于生活在热带气侯的现代类人猿。篁众往往在冬季积雪的山地上,看到它留下的跨步很大的鲫印。黎国华在神农架高山雪地上首先发现野人脚印,跟综结果,看到了一个七尺高棕红色毛发的野人,说明野人在冬季大雪严寒中也可以外出,虽然这时它外出较少。有些人以现代类人猿生活在赤道附近,否认野人在严寒的高山地带存在的可能性。其实,能耐严寒正是野人生活习性的特点之一。
另外还要看到,像巨猿这样的动物可以很容易地在山谷丛林中幸存,海拔高度的突然变化在陡坡上产生一种包括从热带到寒带的连缤的植物,猛烈的季风使山腰终年云遮雾绕,橡树、木兰、山杜鹃、枞树、赤杨、山毛柠等构成连绵繁盛的密林,无数大型的哺乳动物都享受这优厚的条件已保持一个相当大的体。克罗林的[雪人]说:野人可以利用高山从上到下各部份气温不同,和老天爷周旋。夏天太热,可以往上跑,冬天太冷可以往下走。
3)主食植物,单个活动为多。
野人的食物,以植物为主,兼食一些小动物。目击者分别反映见到野人吃核桃、竹笋、野栗、橡子、人种的洋芋、苞谷、嫩高梁悍及野葡萄、野桑枢、马桑果等野生鲜果与嫩枝嫩叶。也有人看到它偷蜂蜜吃,还有人看到它偷走人们喂养的小猪。
[房县志]记载说它时出啮人犬,可见它是吃小动物的。一般民众反映,除了山林野果外,它最喜欢吃嫩苞谷和蜂蜜。
虽然在原始森林中,野人的食物是丰富的,但是由于它不会劳动生产,食量又较大,一个狭小的食物区只能满足它一个较短时间的食用。因此,野人经常要迁移寻找新的食物地区,在广阔的山野中到处游荡。野人的这种生活习性,还构成了它不仅健走、迅走,而且好独走。因为如果成团结队,就会都吃不饱,甚至有相当多的个体会饿死,内部也会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斗死。
豪朱反映所见野人中,除个别有三个以上在一起外,一般是一公一母,或一母带一小,两个在一起,而更多的是单个活动。估计野人一般只在交配时公母才在一起,或到冬季公母老小在一起过冬,平时可能多是各自长期外出游荡,寻找食物。
4)随地造窝,可能住洞。
野人住什么地方有一些见到山洞中有野人脚印的反映。在神农架边缘的竹溪县的大山中有一个洞上立有清代的一块石碑,据说是为野人进洞一事而立,可惜年代久远,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
[房县志]也说,野人住在山洞中。因此,估计冬季严寒,野人可能住山洞上这有利于御寒,而且是抚养幼子所需。但从神农架林区多次发现野人用竹枝、竹叶、树枝、树叶制造的睡窝来看,在春、夏、秋三季,它可能无固定住所,因寻找食物而游荡山野,大概就随地找个适当的位置搭窝睡觉了。
5)尚无语言,但会用声音示意。
关于野人发出的各种吵声,目前已收集的有:(呷呷呷呷)、(哇哇)、(鸡拉)、(嘿嘿嘿)、(呵呵呵)、(轰轰轰轰)、(呜呼)、(哦哦)、(吱哇吱哇)、(啧啧)、(吱啦啦)、(咕喽咕喽)等等。据目击老认为,这些叫声,有的表示高兴,有的表示惊慌,有的表示愤怒,有的是笑的表示,有的是一对野人互相示意的声音,有的是野人被石头击中后发出的声音。但许多声音示意的含义还有待研究。
但是,野人无语言的示意,包括手势示意,发出各种声音示意,都表明它有了一些初步的传达需要,出现了类似哑吧这种相互传达意思的手势语言类,出现了类似婴儿发出声音示意的情况,这就使野人与其他一般动物有了区别。或许它在这方面也显示出比现代类人猿进步。
6)见人则笑,亲近人类。
野人会吃人的说法由来已久。西漠[尔雅]说:狭独如人,披发,迅走,食人。南宋罗愿的[尔雅翼]中说:狒狒......初得人喜而笑,则上唇复其额,移时而食之。人因为筒贯手臂上,待其见执,即抽手从筒中出,凿其唇于额而擒之。
古人认为狒狒的嘴大唇长,趁它张开嘴笑嘴唇翻上去时,可以把它的嘴唇钉到头上额部,这样,它因痛和出血,逃得不远,便可以把它捉到。直到现在,一些山区中还流传着野人吃人的说法,说野人抓住人,会先笑,然后才吃人。
对付它的办法就是两手臂套上竹筒,以便被它抓住时,把手抽出来逃跑。或如古书说的办法,凿其唇于额而擒之。野人究竟是不是食人甘明之的经历可以说明问题。他遇到的是一个我国古籍上称为力负千钧成年大野人,野人如果要吃他,恐怕他难以逃脱。
绝大多数民众反映见到野人时,距离只有几丈远或几十米、近百米远,但是野人并不追来,或老追了不远就停下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凿的野人吃人的事例。估计,野人由于以植物为主食,兼食小动物,不同于以肉为主食,见人就要吃的虎豹。因此,野人的性格大致不像虎豹那么凶。从已有资料反映看,野人的性格还是温和的,喜欢与人接近,一般不伤害人。
黑猩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野人也同样有。特别是我国古籍反复记载看它善笑,见人则笑;有的书说它见人笑亦笑;有的说它其笑惟自笑,不因人笑,有的则说:见人辄闭目如笑。许多人对野人笑的说法都是认为野人吃人,见到人后发出笑,这笑是因为得到人这个食物而高兴的表现。有的人认为野人的笑可能不是人类理解的那种含义的笑,甚至是对人威胁的一种表现。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还不能得出野人笑是为了吃人的结论,也不能得出这种笑是对人威胁的一种表现的结论。相反,野人的笑,也类似黑猩猩的笑,它们有类似人的喜怒哀乐的多种表情,会笑、会哭、会怒。野人见了人高兴而笑,并不是为了吃人。
野人可以从现代人劳动生产中,得到苞谷等农作物及蜂蜜、小鸡小狗等食物,因此,对人类有好感,由于人类活动地区已伸向高山的边缘,与野人生活地区形成相连或交错,彼此见面的机会日益增多了,而人类一般是不伤害它的,绝大数见了它就跑。因此,野人一般不会感到人类对它有威胁。像樊井泉反映的奏岭上的独户肖大爷和野人共同采集野栗,野人和他成了朋友了。
野人是与人类比较接近的高级灵长类,有许多共通的东西上,这也是野人喜欢接近人类的因素。
7)敢于近火,善于夜行。
使用火是人类蒙昧时代由低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北京周口店痕人化石遗址,证明北京猿人已会用火。野人呢它还没有进入到猿人阶段,但是它比一般古猿进步,也表现在对待火的上面。野人虽然还不会用火,不会熟食,只会生食。但是,有些迹象表明它已经敢于接近火。陈大庭反映野人走到人的烤过火的火堆旁取暖。
夜行性也是野人生活习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神农架地区,对野人的目击者除神农架林区党委六人是在夜间遇上的之外,还有多是夜晚见到的。如果说:野人到高山区是从要躲避人类,那么野人的夜行性是否可以说是从时间上躲避人类抑或是为了便于捕捉夜出的小动物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在津津乐道传说的同时,对 历史 上究竟有没有董永?以及董永究竟是哪里人?更喜欢刨根问底。
尽管是传说故事,但在古代史书古籍里还真有所记载。
《汉书·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汉宣帝的侍卫公元前66年,在平息霍光之子霍禹谋反事件中有功,被朝廷封为“高昌侯”,赐千户。后其子董宏、孙董武、曾孙董永世袭继承爵位。属“千乘人”的官宦富豪。因董宏“佞邪”而剥免了封位,星转斗移,到董永这辈已一贫如洗,成了“穷小子”。
晋朝干宝著的《搜神记》中,“永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意思是:董永早年死了父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耕田种地,董永推车跟着帮父亲料理农事。后来父亲死了,没钱埋葬,只好卖身为奴,换些钱粮,为父亲操持丧事。
在《搜神记》里,董永是个汉代农民,而且还是个“穷小子”,属于生活在 社会 最底层的“贫下中农”。
不管是由“千乘人”变为穷小子,还是压根儿就是个穷小子。董永,在 历史 上都是真实的。
董永能被后人传颂,除了找了个“七仙女”当老婆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董永是孝子。他卖身葬父的行为,符合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值得人们赞誉和推崇。就是放到现今 社会 ,那也应该是值得褒奖的“道德模范”。
至于“卖身葬父”,这也是有根据的。“卖身葬父”的最早版本是汉代刘向的《孝子传》。而且记述得十分详细: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无钱还君,以身作奴······。因刘向的《孝子传》佚失,后晋干宝的《搜神记》,宋《太平御览》等都有相应转引。
下面我再着重说说史书古籍对“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记载。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董永“卖身葬父”之后。最早提及“董永遇仙”的是曹植在悼念父亲曹操的《灵芝篇》。其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董永遇仙”作开放式生动描述的,还是《搜神记》。原文为:“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卖身葬父后,在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要做他老婆。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
更为生动的是,姑娘随董永到了债主家,跟董永一起打工还债。打工还债中,男耕女织。七仙女成了“日织千丈”的“天之织女”。
织女,在古代文献里究竟是什么人?司马迁的《史记· 天官书》中说“织女,天之孙也。这让人们又联想到另外一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这牛郎的媳妇也是织女啊。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和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那天帝的孙女,怎么可能既是董永的老婆,又是牛郎的妻子呢?怎不”1女嫁2夫“了?这可有悖伦理啊! 于是,在隋唐时期,”人仙之恋“符合道德伦理,人们借天上有三颗织女星,把一织女,换说成”三织女“。为了让”三织女“深入人心,古人还借用了《史记·殷本纪》中”三人行浴“的传说,演绎出”三织女浴于池“的故事。这样一来,董永跟牛郎就成”连襟“了。你说有趣不?
最后,我再说说董永究竟是哪里人?
隋唐之前, 历史 上的”千乘人“董永是山东人;到了唐代,因《董永变文》里面有”孝感先贤说董永“,董永成了湖北孝感人;宋代以后,董永又成了“江苏人”、“安徽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等。其中,董永是“江苏人”更有说服力。因为“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嘛!可江苏有三个丹阳。一是镇江丹阳;二是南京旁边的安徽当涂小丹阳;三是东台的丹阳。更有说服力的当然是镇江丹阳。因为明嘉靖唱本《织锦记》里明明写着:“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丹阳人,我更相信,董永是我们镇江丹阳人。
(吴志阳)
湖南一口千年古井挖出3.6万册书籍,为何专家说不敢相信古籍记载?
本文2023-10-24 20:3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