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20 中国神话中帝喾和帝俊是一个人吗?求根据,越早越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image]20 中国神话中帝喾和帝俊是一个人吗?求根据,越早越好。,第1张

研究上古史的人都知道,古帝的承继系统是从上古三大族搜集出来,经夏商和之后中原诸国的"权威"褅祭,而杂凑起来的,

其中炎黄为华夏代表,二昊为东夷代表,伏羲为苗蛮代表(伏羲太昊为二族,以后说明)但为什么三皇五帝内没有帝俊 帝鸿?后人

一直存有猜疑帝俊在里面被记载的次数(十六次)以及功劳,比任何帝王都多,应当是上古一代杰出首领只有帝颛顼

(有十五事)能与之相比,缘何在流行的上古帝系中竟不见其名呢?

于是有人提出帝俊乃"俊杰的帝王",并非专指一人,可以是上古任何一位杰出的"人王"也有人认为帝俊即帝喾,或以为帝舜

等等,但似乎都很难圆满解决问题

: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作"稷之孙曰叔均"可知"弟曰台玺"应是"子曰

台玺"之误)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以此类比,似乎帝俊即帝喾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梁,*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注作禺猇即禺号,形近而误,当是无"猇"字)

以此则帝俊与黄帝似一人

但在中载:"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于赤水之北,叔均乃为

田祖"以叔均为田祖来看,此叔均与帝俊子后稷之后叔均当为同一人则叔均与黄帝同时代,那么帝俊与黄帝又不可能为一人

: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娥皇,舜妃(舜为姚姓之祖)

则帝俊与帝舜又为一人

以上所言"某生某",多谓其苗裔,未必亲生,这一点先学者巳有说明

若说帝俊是所有俊杰首领的通称,然以一书之内同章不二名的原则,我们也不好解释帝俊 黄帝 帝舜同见,帝俊 帝喾 帝舜同见至少可以说帝俊不应同时指黄帝和帝舜,或帝喾和帝舜而从中帝俊的后人多数都能"使四鸟"即

虎 豹 熊 罴(古鸟兽义通)来看,帝俊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所以他的后代氏族都能"使四鸟"那么帝俊和上古其他诸帝又有什么关

系呢?

: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 豹 熊 罴

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帝俊生后稷

由以上可知,帝俊的后代主要有四姓:姬,姜,姚,销其中前二姓为华夏族主姓,故可断定帝俊属于这一集团

: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

过去学者将浑敦类比成尧四凶驩兜(头),是不确的。

〈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由此可知,〈左传〉所言“浑敦”即〈山海经〉中的浑敦帝江,以其识歌舞,亦可证帝江为帝俊后。〈史记五帝本纪

集解>引贾逵云:"帝鸿,黄帝也",也有:"黄帝鸿初为南岳之官"的记载,似帝鸿即黄帝说:"中央之神,其名

混沌",混沌即浑敦说"中央土其帝黄帝",则浑敦即黄帝,亦即帝江

:有叔歜之国,颛顼生叔歜使四鸟:虎 豹 熊 罴

因为帝俊的氏族是"使四鸟"的,那么颛顼是帝俊后无疑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

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古本作"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即韩流字讹据此则可排列出以下承继关系:

帝俊--帝鸿--浑敦(帝江 黄帝)--黄帝--昌意--帝韩流--帝颛顼

以上各帝不能简单地看着是一个单独的人,他们之间有承继关系,也有排生关系排生关系在时间上相对于承继关系要长得

多这也可以解读黄帝生禺号与帝俊生禺号的矛盾,即禺号族是从帝俊之后的黄帝族排生出来的

然而帝俊除了之外,不再见于别的先秦古籍,但却见于殷商卜辞,这反证了虽怪诞不经,但他里面的人物

事迹还是可信的,只是有些夸张而帝喾,虽然先秦古籍多有记载,然而都没有什么事迹可言,现录于下: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周人褅喾而郊稷

皆没有言及其事迹和子嗣,那么帝喾又当从哪个氏族中分出来的呢?

对于帝喾,历来研究者都因为资料太少而拿他没办法,本人亦是如此帝喾三见而无事迹,而中只有高辛氏无帝

喾之名从"周人褅喾而郊稷"与"帝俊生稷"来看,只能认为帝喾是帝俊之后帝俊为周远祖,帝喾为周开启之祖

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 虞 夏之际"因此可知

稷只是一个职称,并非某人专称弃为稷与帝俊子稷,应该不是同一人!

:"简狄在台喾何宜",台喾即帝喾因而我疑心台喾即中的台玺,稷之子(误为弟)亦

载"封弃于邰",此"邰"即台喾之"台",弃母为有邰氏女,或台喾亦即有邰氏之人那么帝俊与帝喾之间,又可排出以下次序:

帝俊--后稷--台玺(台喾 帝喾)--弃(稷)

综上,加之"帝俊生黑齿,姜姓"而姜姓为炎帝之姓,则帝俊系所排生出来的氏族,实际有三大系统:一为炎帝系,一为黄帝系,

一为帝喾系这与传统的大一统的一脉相承正好相反,可见当时氏族林立

帝俊之后排生出许多部族,那他的主氏族又叫什么呢?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

族也尧不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所举的高阳,高辛之后,在里也可见一二: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 豹 熊 罴。(可见中容等等都是帝俊之后排生出

的氏族名,下亦然)

:有人食兽,曰季釐,帝俊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国

仲容与中容,季狸与季釐,皆明为一人那么矛盾就出现了,"帝俊生中容"与高阳氏才子为一人,则帝俊属高阳部族,而"帝俊生

季釐"与高辛才子为一人,则帝俊又属高辛部族那么帝俊到底是高阳氏还是高辛氏呢?肯定他不会同时属于二族

王国维认为帝俊即帝喾,中容 季釐即仲熊 季狸,不关高阳氏才子仲容,其说或可参考

在中,帝俊所生子甚多,然无一例言及帝喾子嗣,而在中,高辛氏所生子甚多,亦无一例言及帝喾子嗣者,见下:

帝俊子嗣:

:中容 晏龙 帝鸿 黑齿,皆使四鸟

:后稷 十有二月(母常羲)

:禺号 晏龙 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三身

:三身(母娥皇,使四鸟) 季釐 十日(母羲和)

高辛氏子嗣:

:才子八元

:阏伯 实沈

连十日和十二月都是帝俊的儿女,这是很神奇的说法,说明十干十二支是这时的发明!这也正是蒙昧时代人们对事物认识的

反映,他们对一些现象不能完全说清楚,因此一些事在他们看来,离开了神,就无法想象

由帝俊子嗣之多,与高辛氏子嗣之多,帝俊八子与高辛八才子义同,且高辛才子以虎 熊 豹 狸(即罢)为名,与帝俊之后"使

四鸟"名相同,可证帝俊当属高辛部族!

那么帝喾传统所说的属高辛氏是否正确呢?

帝喾为周之先祖,周人出自西北,即甘陕一带,而高辛氏即有莘氏,说有莘在陈留境,则偏东方,明显与高

辛地境有差如果我推断旳帝俊之后台玺即台喾亦即帝喾成立的话,那么帝喾属高辛族也不无可能,因为帝俊之后的三大支黄帝有他的

氏族,炎帝也有他的氏族,那么高辛氏族的继承者也许就是帝喾

结论:

一 帝俊 帝喾是部落戓联盟首领名,高辛氏是氏族名帝俊帝喾不是传统所说的一人,而是二人

二 帝俊属高辛氏,帝喾可能()继承了高辛氏

三 帝俊氏族延伸主要分三部,即姜姓的炎帝族,姬姓的黄帝族和帝喾族

四 三族并行,传统所说的五帝相承的大一统是不可能的,比较稳固的联盟形成应该是在尧帝的时代三族最后都应该并入

了这个联盟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也是周朝的始祖后稷的母亲。

帝喾是谁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史书上对五帝的说法不一,我们这里以《史记》为准,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很明显,前三者神性更多,而后两者回归了人性,帝喾是这个转变的节点。也就是说,帝喾之前的首领都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同上天进行无障碍交流。例如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兵法,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同共工争帝位,惹下了名副其实的天大的祸,于是有了共工撞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故事。

当古帝来的时候,真正让这乐舞感到惊奇的并不是这乐舞,而是它的大儿媳蒋凡,她踩在这巨大的台阶上怀孕,生下了儿子。第二个儿媳简·迪吞下了一只黑鸟的蛋,怀孕了。她生了一个儿子。这两个在祖母家长大的儿子,方勋和智,是古帝不同的妻子所生的。狄提,又称侯冀,是周朝的始祖;赤是商朝的祖先;放勋是尧帝,接任了智哥的皇位,成为古代五帝之一。古帝似乎一直用这种音乐和舞蹈来迎合不同朝代的祖先。因此,司马迁在记录《古帝》时,这种乐舞除了几句赞美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物质内容。这也是太师公的精准之处。

在写《史记》中描写黄帝时,这种歌舞表现出“生疏、弱而能言”的特点。此后,帝顾改称“生灵,言其名”。有任何模仿的证据吗在古代所有的皇帝中,只有黄帝和古帝出生。上帝是什么在这里,“谷神”指的是天帝。因此,在司马迁面前,黄帝、古帝与神沟通。这可能是有意为之的,意味着这些文件包含了祭祀材料。此外,“姑”字是定制的,传统形式的“姑”就像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祈祷。但顾帝除了作名字外,没有用过。

这种对黄帝的崇拜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么谁在进行祭祀呢答案是商朝。在《礼记》、《祭祀礼》中:“尹人甲骨文后,此乐舞于汤。”这里的褅帝库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的神谕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之后,这支舞在哪里这被认为是摆在前面的祭品的名字。结合阴人的传统,“库”应该是最高的神。《诗经·黑鸟》有:“黑鸟之命,降而生商”;《楚国乐舞》。《田文》表示:“建帝在台上,古在哪里”一只黑色的鸟把一只贻贝带到另一只贻贝面前。女人喜欢什么”这就解释了古帝与商朝的关系。换句话说,这种乐舞的始祖,是神之子、神的代理人古帝的意志。这给了商朝统治世界的合法性。

齐国的建国者为姜子牙,在上古时代阶层分化非常严重,而且大多贫民百姓难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像姜子牙这种博学之人,如果不是贵族,很难让人相信。而且姜子牙的姜姓,本身在史书中就有着非常渊源的历史。《竹书纪年》载:“炎帝自伊(任)徙耆(姜),故曰伊耆(任姜)氏,伊即帝尧母家。” 说的就是炎帝本身的姓氏可能就是姜。后世学者的解释是“自伊徙耆”系笔误,应是自任徙姜,所以是“任姜氏”,这个任姓也是上古名家,是帝尧母亲的家族所在地。《史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不管这种解释是否准确,姜姓源自母系社会时期,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炎帝的母亲是任氏女,而这个任地的所在,据说可能就在上古时期的穷桑国,即后来的鲁国附近。而姜字在甲骨文中即是“任字+女字”的组合,从字面意思可以解释成是由任姓女子生的孩子,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炎帝与姜姓的渊源,也可说明姜姓与任姓的渊源。而炎帝本身是少典的后人,东汉学者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也”,有熊氏是黄帝的部落所在,而黄帝跟炎帝是兄弟,也是少典的后人,那么少典部落距离炎黄所在不可能太远。在《姓纂》上则还有个说法,是“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水经渭水注》载:“岐水东迳姜姓城,南为姜水”,这个姜水所在,炎帝的出生地,可能是姬周发源的岐山地带。

在姬周的创世传说中,后稷是周人始祖,而后稷的母亲是姜嫄,这个姜嫄显然就是姜姓部族的重要成员,也是炎帝部族在这个地区的后裔。炎帝虽然出生在姜水,但后世关于炎帝记载最多的后裔族群,则是向东发展,与东夷地区部族形成融合,逐渐与黄河沿岸发展的黄帝部落分庭抗礼。至于留在姜水附近的部族,则与姬周民族们共同生活。到周人的古公亶父时期,周人率领部族来到周原,姜姓部族有没有跟随他们,共同成为进攻殷商的联盟力量,是很值得一说的。《水经注》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也”,生活在这里的姜氏部族,显然比姬周部族更为临近周原,是否是姜氏部落为古公亶父提供迁徙的战略思路,亦未可知。

《诗经》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姬周部族与姜氏部族的姻亲关系,可能从当年后稷的父亲帝喾时代就已经开始墨守成规,虽经百年传承,这种传统依然没有改变,而且影响颇为深远,即便是到西周建国甚至是春秋战国,这种周姜联姻之事也比比皆是。古公亶父的妻子就是姜女太姜,而后季历的妻子是太任,周文王的妻子是太姒,周武王的妻子是邑姜。

要知道任和姒都是夏朝后裔,而任氏始祖当年还是炎帝的母亲,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而姜氏的血液中有着任氏的基因,也就是说这种上古家族的血脉线条,基本上都没有超过两条,即是黄帝和炎帝,再往上则是少典,所有这些后来者都流淌着少典家族的血液。但是如果这样看的话,姜氏与姬周家族的关系,就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亲密的多,姜子牙在渭水河边钓周文王,这个故事的真假性或许还有待考证,要是解释成周文王和姜子牙在渭水河边谋定天下大事,倒是更为妥当的多。

姜氏部族的发展可能比姬周稍慢,这也才是有着同样发源、同样地区、同样的发展脉络的部族,最终成功的却是姬周部族,而姜姓部族却成为辅佐者。在古公亶父时期,姬周部族的首领称为“公”,而姜氏部族到了周文王时代,还是称作“公”,姜子牙就是所谓太公。不同的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着一个道理,即是在姬周家族称王而后,姜氏依然停留在“公”的级别,显然已经落后于姬周家族,或者附庸于姬周家族。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也就在情理之中。

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

然而有意思的是,其事迹却往往与黄帝诸神暗合,其神系人物也与黄帝子孙们有着扯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讨帝俊其神及其世系家谱,对于研究中国上古氏族及民族的融合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重在探究帝俊及其神系;同时通过清理帝俊神系与黄帝神系之关系,透视神话的历史化对上古神话的整合过程;也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文明时代政治的需要和文化心理对远古神话的改造方式。

一、帝俊考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在南方、北方与西方等地也有帝俊的事迹和他的子孙国家,如西周之国,且帝俊之妻常羲“浴月”之地亦在西方。帝俊子孙为何会在西方出现,其事迹为何也与西方发生联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的现象。另外,帝俊的事迹与上古诸神往往有重叠之处,如帝俊与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诸神身上均附有帝俊的影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后人对帝俊神话的分割与重植所造成的。但对于帝俊与少昊、帝喾之间的关系则非同寻常,探讨三人的关系是重建帝俊神系的关键,因为我们从种种迹象可以判断帝俊与少昊、帝喾本是一个神系,帝俊与帝喾为异名同实之神,少昊与喾之子契亦为异名同实之神,均为帝俊(喾)之裔。只有在证实这一关系之后,古神话中诸多有关俊、喾、少昊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1帝俊与少昊的同源关系的确立要证明帝俊与少昊的血统关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帝王世纪》和《通志》等均言少昊,名挚,字青阳,亦称玄嚣,为黄帝之子。然而《山海经》中并没有少昊世系,它其实是战国以来,汉民族大一统观念的产物。后儒们尽管煞费苦心的编构少昊神系,却往往无法自圆其说,破绽百出。如《帝王世纪》《通志》言少昊建邑于穷桑,都于曲阜,那么少昊便是远古东方某部族的祖先了,穷桑处于东方;而《拾遗记》则云少昊生于穷桑,处于西海之滨,主西方,为金天氏,是白帝之子,那么“穷桑”便是西方之地了。这些矛盾表明在将少昊划归黄帝世系时,仍时时可见远古传说的影子。

在后世史化了的材料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帝俊与少昊的关系:其一,《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而《拾遗记》卷一云少昊之母为“皇娥”,《路史·后纪七》云少昊之母为“娥”,这里的“皇娥”、“娥”实际上都是“娥皇”的误写或省写。其二,帝俊部族与少昊部族均是我国东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同一部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俊”又可写为“俊”①,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少昊亦与“鸟”有不解之缘,《通志》卷二《五帝纪》云:少昊“有凤鸟之瑞,故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司正也,玄鸟氏司分也,伯赵氏司至也,青鸟氏司启也,丹鸟氏司闭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这俨然是一个“鸟”的王国,且以凤鸟为主,群鸟为辅,这与帝俊氏族为同一图腾信仰。其三,帝俊与少昊均为太阳之神。按《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所以帝俊无疑是日之父,当之无愧的太阳神。我们可以推想,这十个太阳很可能便是帝俊部族中的十大氏族,至于这些氏族的名称,由于历史茫茫,今天无从探讨了。它们与帝俊世系中的以十二月亮为代表的氏族②,组合成具有血缘关系的帝俊的部族。少昊也有太阳神之称,“昊”字亦作“白皋”,为“大明”之义,本为太阳之神的象征,当为帝俊之后这一部族的另一个伟大的先祖与承继者。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帝俊与少昊的血缘关系。

2帝俊与帝喾同为一神而异名搜寻上古神话,探究后世传说,我们发现帝俊与帝喾竟有惊人的叠合关系。这些叠合是后儒们在改造与分化帝俊神话时所遗留下来的消化不掉的痕迹,足以证明帝喾的真实身份,且能让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恢复帝喾的本来面目。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五点来证明之:其一,《帝王世纪》云:帝喾刚出生时,自道其名为“俊”,“俊”与“俊”同音且近形,所以二人当同为一人。其二,史传后稷乃帝喾元妃姜女原所生,而《山海经·大荒西经》言“帝俊生后稷”,此亦可证喾与俊同为一人。其三,史传商代始祖契为帝喾次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人之祖为帝喾,而王国维认为“俊”是商代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③,何新以为“俊”是商人的祖先④。

是亦证明“俊”便是帝喾。其四,《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云:“文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郝氏所言甚是,此正可以说明帝俊与喾本是一人,所以二人之子也同名。其五,毕沅《山海经·大荒西经》注云:“《史记》云帝喾娶女取訾氏之女。《索隐》曰:案,皇甫谧曰,女名常羲。”帝喾之妻与俊妻同名,当然不是偶然,也不足怪,因二神本为一人。

3俊之裔少昊与喾之子契同为一人史传少昊名挚,“挚”字便是商之祖契的“契”字,对此王小盾先生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少昊和商民族的始祖契是一对相叠合的人物,少昊的名字叫做挚,在当时读作〔keɑt〕,和契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少昊挚’就是‘少昊契’。另外,少昊的‘昊’是由‘目犬’(xiè)字转写成的,目犬字的意义是鸟,或者可以具体说是一种纯黑色的小鸟。所以,‘少昊’一名中暗含了一个鸟图腾或玄鸟图腾。”⑤王氏从文字学与民俗学角度论证了少昊与契的重叠关系,二人显为一人。至后代,由于史家对神话的改造,将帝俊事迹嫁接到帝喾身上,于是便出现了契与挚两个不同的名称,且都为传说中的帝喾之子,后人不明二人同实异名,干脆便将两名分为二人,故《帝王世纪》辑本中,云契为帝喾次妃简狄所生,挚为四妃常仪所生。这样便将帝俊之妻常羲改嫁给了帝喾,连同她的儿子挚一起带进了帝喾家族之中,剥夺了帝俊的夫权与父权。然而这一拙劣的搬运手段更证明了喾、俊、契、挚的关系。综上所述,远古神话中的帝俊与帝喾本为一人的化身,帝喾本是从帝俊分化而产生的,且取代了帝俊始祖神的地位,大踏步地进入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神行列。

二、帝俊神系考略1帝俊为日月之父帝俊的神系的成员主要记载于《山海经》中,他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这三位妻子之中,尤以前两位更加伟大: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两位了不起的女神生下了十日与十二月,从表象意义上讲,帝俊及其妻子们便是日月之父母,也是上古的日月之神,从神话的深层意义上看,两位女性繁衍了帝俊部族中一个崇拜太阳,一个崇拜月亮的两大氏族集团。2帝俊与他创造文明的子孙们在帝俊神系中,引以为自豪的还有他诸多著名的子孙,这些子孙以自己的才智开创了人类的新时代,使他的部族从低级的朦昧时代一步一步坚实地跨入野蛮时代,并向着文明时代挺进。帝俊生禺号虎,禺号虎生*梁,*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已经足够了,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从食到行,从劳作到歌舞,无不闪烁着励志心得。由此可见帝俊部族的发达及文明之先进。这些发明没有一项记在帝俊头上,而都归功于他的各个子孙们,这与史化了的神话中,一切发明均归于三皇五帝全然不同,而显得实在、可信。可惜,随着帝俊之神被分化以至最终被逐出神坛,他的这些子孙们也被赶出了人类历史的文化殿堂,他们的业绩被诸神瓜分了,如不赖《山海经》,后人怎么还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3帝俊的子孙之国帝俊虽为东方部族远古始祖,但其后代子孙却在东、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原来是一个个氏族或氏族集团,但国度之多,阵容之大,在诸神体系中是屈指可数的。在这些国度中间,可以断定为帝俊神系的有10个: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东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有襄山,又有重阳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大荒南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大荒西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虎子,食谷(《大荒北经》)。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经》)。以上所及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国,加上殷商,便是十国。其中儋耳、牛黎两国虽未明言为俊所生,但禺号虎生儋耳,儋耳生牛黎,而帝俊生禺号虎,所以可断定儋耳、牛黎均为俊的子孙之国。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容与季厘二国“食兽”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诸国均“使四鸟”,这四鸟便是虎、豹、熊、罴。因上古鸟、兽同为动物,故虽是兽,但仍名之曰“鸟”。

至于这“四鸟”的喻意是什么,我们认为它们是一些近血缘氏族成员所结成的支系氏族的称号,因这些国家(氏族)的同源关系,所以内部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国家(氏族)又划分成以动物命名的四个支系。这种相同的氏族组织方式更能说明它们源于同一祖先。其信仰如此相同,如食黍;组织结构如此相近,如使四鸟,哪怕散居在天地四方,也没大的改变,可见帝俊家族延续之长,联系之紧密。这对于探讨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炎、黄世系所不能具备的。4帝俊部族迁移、散居的原因从神话记载中可看出,帝俊部族的产生、形成、壮大均在东部,主要的后裔之国也在东部,但为什么后来却分散于四方呢?这其中必定有一次重大的变故,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部族与部族的战争。在古代部族中又有哪个部族可以让势力强大的帝俊部族四分五裂而被迫大规模迁徒呢?那便只有赶走炎帝部族又占据中原的黄帝部族了。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便是黄帝部族的一位出色首领颛顼,被打击者是少昊。我们之所以如此推理,并非凭借想象,而是有迹可循的。《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对这一段突兀而来的记载,我们无法借助别的神话资料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现有的一些或许可以解释它们的资料大多是后人依据此条而附会、编造出来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孺”字,治经者多以此字为养育、哺养之义,琴瑟为少昊娱乐少年颛顼的玩具。郝懿行云:“孺,盖养育之义也。”⑥又云:“此言少白皋孺帝颛顼于此,以琴瑟为戏弄之具而留遗于此也。”⑦为证明这种解释的合理性,人们往往引《帝王世纪》“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为证。因史传少昊即玄嚣,为黄帝之子,而颛顼又是黄帝之孙,则颛顼当是少昊的侄辈,颛顼少时依附少昊,长大后佐少昊,正是十分自然的事。殊不知,人们却遗忘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少昊并非便是玄嚣,当然也不是黄帝之子,而是生于东方部族之中,为帝俊之裔。将少昊、青阳、玄嚣合而为一纳入少典氏族是战国以后儒士们的杰作,并非原始神话与传说的本来面目。这里的“孺”字并非养育之义,而应为“亲睦”之义,《诗经·小雅·常棣》有“兄弟既具,和乐且孺”,这句中的“孺”与此同义。透过这句神话,让我们把想象的触角伸向远古洪荒时代之中,可以想见,当黄帝部族占据中原而向东发展之际,与原有的东方帝俊部族相遇后的那些场面。也许在开始的时候,黄帝部族的继承者与帝俊部族的继承者有着一种和平共处的信约,一个为了养精蓄锐,一个为了求得偏安,两个强大部族终于形成了暂时的联合局面,少昊在部族中接待了颛顼,且以琴瑟娱乐颛顼,表达亲睦之意,这才是“少昊孺帝颛顼”的神话内涵。之后,颛顼部族大举东进,击败了少昊部族,亲睦破裂,友好不复存在。琴瑟丢入大壑,正是对这种破裂的神话解释。对这场撕毁盟约后的血腥拚杀历史,神话中无明确记载,但是在史书中我们却找到了它的影子。《国语·楚语下》有一段这样的话:及少白皋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斋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这段话是后世儒家宣扬颛顼之才、之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绝地天通”确立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后世帝王的独裁找到了理论的与实践的依据。事实上,这段话正是炎、黄、俊三大部族在中原进行殊死较量的历史缩影,以及黄帝部族在取胜后为巩固其地位的重大举措的反映。“九黎乱德”不仅包括帝俊部族,当然也包括炎帝部族。颛顼在赶走炎帝,击败少昊之后,为统治原来两部族的氏族成员们,以强硬措施废除这些氏族原来所尊奉的始祖神炎帝与帝俊,将它们改造后纳入少典部族,以彻底改变“夫人作享”的多神制局面,以确立黄帝为唯一的先祖,这便是“绝地天通”的真正意义。帝俊部族在经历这一重大变故之后,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大举迁移,一部分仍留在原来的地方,而另一些氏族分别迁往南、西、北,从而形成了这一东方大族散居四方的局面。而少昊却带着他的一些氏族到了西方,死后,被尊奉为金天氏,为西方之神。《山海经·西山经》云:“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石鬼氏即为少昊,它由东方的太阳神变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来的居住地,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⑧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三、帝俊神话的分化与消亡作为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神与后代子孙所崇拜的天地开创者的帝俊,他所繁殖的后人们在他的后裔英雄少昊统治时期,遭到了来自西方少典部族的毁灭性的打击。随着部族的解体与离散,帝俊后人们虽然在天地四方建立起了一个个独立氏族或部落,但是却无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只能在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带默默地生活着,且保持他们氏族的种种信仰,代代传诵着祖先的业绩。

然而随着时代的流逝,几百年过去了,甚至几千年也过去了,时代的潮流无情地冲刷着他们记忆的堤防,远祖的身影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远祖的业绩也渐渐模糊起来,甚至为那些被少典部族所同化了的人们所淡忘,他们只能说出近世祖先的名字,却不知自己来于何方。于是,帝俊也就这样慢慢地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然而,尽管如此,在帝俊另一些后裔氏族之中,帝俊的名字却依据活在人们心中。帝俊部族中,一些英雄的子孙们的事迹仍在代代传诵着。正因如此,才会有文明时代所出现的《山海经》中的有关记载。这些说明历史的车轮虽能扰乱人的思绪,却碾不碎先人们那执着的记忆,时光的流逝并不是帝俊神话消逝的主要原因。使帝俊神话真正分化并逐步消亡的却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政治的与历史化的巨大力量。为了使神话合乎政治的需要,为了建构有利于汉民族统治的黄帝世系,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大一统社会找到依据,如不消灭帝俊神话,便不能确立黄帝世系。所以后代儒士与史家们费尽心机,采用改头换面法、枝叶移植法两大再造技术,将帝俊的名字从神谱中抹去了,帝俊也就这样被逐出了神坛。1对帝俊的改头换面对帝俊的改头换面,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的,以帝喾取代帝俊,将其更名改姓,这一手段可谓釜底抽薪。《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这种野史虽然已将帝喾取代了帝俊,但却仍然保留了“自言其名曰俊”的改造痕迹,但没来得及编制帝喾的谱系家世,后来经过各种正史与稗闻的附会、添加,确立了“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⑨的地位。《史记·五帝本纪》只言“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俊”字,这一细微的变化,却将帝喾从帝俊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了脱胎换骨的效果。在将帝俊脱胎之时,将其后代子孙如季厘、少昊(挚),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变之后转移到帝喾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则异军突起,成为五帝之一。2对帝俊神话的枝叶嫁接由于帝俊神系中原有的庞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响,晚出的帝喾身上无法全部体现关于帝俊的事迹与传说,而这些传说与神话事迹又充满生命活力,代代流传,于是后儒们便将这些有活力的神话分化开来,分别嫁接到黄帝、颛顼、尧、舜等身上,使得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帝俊的影子。这种嫁接首先反映在移植神话事迹方面。在神话中,帝俊之妻羲和与帝羲(或作仪)分别生十日或十二月,此为帝俊神话之精髓,人们便将这则神话重新改造之后移植到黄帝头上,变成了“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于是帝俊的二妻变成了黄帝手下掌管历法的二大臣了。后羿神话也是帝俊神话系统中的精彩内容,《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可见后羿为民除害是受帝俊派遣的,安民之功本应归于帝俊。但到《淮南子》那里,则变成了“尧之时,十日并出”,尧命羿去除害射日,将爱民之德转给了尧,同时也将后羿神话从帝俊神话体系中切割出来。通过这些移植嫁接手法,抽去了帝俊神话体系中的基本框架,使帝俊神话建构轰然倒塌。在偷梁换柱之后,又将帝俊子孙后代与妻子也慢慢移植出去,以达到完全消灭帝俊神话的目的。于是帝俊的诸子孙们纷纷改名换姓,帝鸿成了黄帝之子,中容成了颛顼之子,契成了帝喾之子,后稷也被喾占有。俊妻常羲改嫁了帝喾,娥皇走进了舜的宫中。人去楼空,梁折屋倾,帝俊神系终于变成了一堆废墟,留下的也只是些残砖碎瓦了。今天我们留连于这宽厚的基石之间,翻检那五彩的破碎砖瓦,想见那远古的朴质文明,不觉感慨万千。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神农部落首领的名称,从神农开始至其后裔子孙,也是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

神农部落末代首领炎帝,姜姓,神农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以后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

炎帝和黄帝同源,为神农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

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活了五百岁。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说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首领又称炎帝,由于以火德王,所以称为炎帝。考古证实,在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神农和神农氏最后一代炎帝为两人,炎帝为神农后裔。

根据传说,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用木材制造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的嫘祖便是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族部落后期的杰出首领炎帝和黄帝两部落融合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神农为三皇之一,炎帝有时也被列为五帝之一。

周朝始祖后稷身份之谜:或因长得丑被母亲抛弃

经常有读者批评小编不读正史,天地良心,这可都是《史记》中记载的。如果史记都是野史,别的史书岂不是要脸红。今天说的这一段主要参考当然是你们心目中神圣的正——史,但是里面仍有很多以现代的眼光很难理解的部分。我们就来难为一下古人,试图找出一条比较符合现代逻辑的线索,还原历史的真相。

如果我猜的没错,大部分人熟知周朝应该是从那部长达36集甚至72集的国产电视剧《封神榜》中知道的,还有一部分是在历史课上一不小心听到的。逼格再高一点,看了一些《忘记准考证号史记》、《汉书》类的历史书。还有没有是因为读《周易》才get到周朝的?有的话,这厢先给你磕一个。

大家最熟悉的周朝人物当然是周武王和周文王了,英雄创造了时代,因为大人物记住了这个时代,这也不可厚非。要追根溯源的话,周朝的始祖是起自于尧帝时期的农师,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部长,后来人都叫他后稷,是他的封号或者谥号。他真正的名字叫做弃,抛弃的弃。

据《史记》记载弃的母亲姜_,是有邰氏人,帝喾的妃子。姜_一直没有怀孕,后来一次在野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而怀上了弃。周围人都觉得不吉利,最重要的是,身为部落首领的帝喾估计还会认为自己被戴了绿帽子。为此,弃的母亲也是很闹心,她还是专程去算了一卦,碰到的可能也是个二把刀,于是就把这孩子扔到了一个僻静的小巷子,心想没人管饿死算了。

结果呢,村里人放牛放羊从扔婴儿的地方过,牛羊都小心避让,没有敢去踩弃的;姜_就更觉得邪乎了,大概是后稷实在是长得太丑了,所以母亲并没有就此放弃,非得置他于死地。又打算把他扔到了山林中去,被野狼野狗吃掉。恰好树林中有很多人,她又不好意思。当时是在冬天,就把他扔在了已经结冰的河上,心想这回看冻不死你。出乎意料的是,很多鸟儿都展开翅膀围着他帮弃取暖。这位狠心的母亲姜_觉察到了这个孩子的神奇,就把他抱回家了。

上面这些话合不合逻辑,先放在一边,我们首先为这位母亲的心狠手辣感到背脊发凉。不是说虎毒不食子吗,不是说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吗?一般扔孩子都是怕他被饿死,专门找一个大户人家或者人多的地方没孩子的人家门前扔,姜_倒好,不但专挑偏僻没人的地儿,一次不行还要换更偏的,看来是这个孩子不死她就不放心啊。既然这么狠心,干嘛不直接埋了?如果真的这么狠心索性不管,放着任其自生自灭迟早也是会饿死的。她为何要扔了过几天还再回去看?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

再说了,扔孩子无非有几个理由:一是孩子太多养不起,二是孩子性别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姜_可是贵为妃子,怎么会连个孩子斗养不起,更何况还是个带把儿的?

而且《烈女传》有一段记载赫赫姜_,其德不回,上帝是依。颂曰:弃母姜_,清静专一,卒为帝佐,母道既毕。这里基本是《诗经》上的原话,也就是说,姜_本人是一个品德很高尚的人,很有母仪,善良而性格沉静专一。后稷是因为被母亲抛弃才叫弃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难道是因为他实在长得太丑,那也不至于啊。

奇怪的是《诗经》和《列女传》中有关后稷弃身份的记载如出一辙,都是说姜_在野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怀孕才生了后稷,后稷是因为最初被抛弃才取名为弃。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可能也不那么复杂,因为《诗经》最早形成是在周朝,而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烈女传》都是汉代的作品。有关夏商周的文字资料都十分有限,三代以前的大多都是民间传说,口口相传。所以即使是以记载客观史实严谨而闻名的司马迁也是不得已,为了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不得不把一些传说和民间的说法加入进去,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参考资料嘛,总不能直接把这段历史空着。

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我们还原一下大概是这个样子:《史记》和《列女传》有关后稷的部分直接取自《诗经》中的记载,而《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三皇五帝古圣先贤光辉伟大的革命形象,往往会进行一些文学加工。这也无可厚非,后代干这件事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比如汉高祖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斩白蛇而起义;李世民说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朱元璋说朱熹是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后稷是母亲踩了巨人的脚印怀上他只是为了强调他不是凡人,是天神的儿子。而后面那段母亲把他三番五次抛弃都被动物保护没死成,也不过是为了说明天有异象,这个孩子不简单,夸大神话的成分。至于被抛弃这段说法还有根据弃这个名字穿凿附会的嫌疑。

事实上,姜_就是帝喾的普通妃子,而且即使是帝喾这个帝号也是后人为他加封的,他不过就是个部落首领而已。一个部落首领的普通媳妇好不容易怀孕了,还生了个男孩,当然要当成宝贝来看待了。又因为中国古代人都是很忌讳取名字取得太大,因为怕遭天谴,孩子的名字要越卑微才越有福。这种观念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是一直流行的,我们那当时的老一辈就有很多叫类似狗狍子这样的,意思是狼不吃,狗不叼,这样才能活下来。因为古代孩子的成活率很低,很多孩子最终的归宿都是死了被野狗分尸,大人都怕活不了反其道而行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部落首领当然更加看重这个,何况姜_还是一个贤妻良母,品德贞淑的妇人。所以就给儿子起了一个很卑下的名字——弃,意思是天不管地不收,这样的孩子才能活得好好的。但是后来人觉得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父一代农神出身怎么能这么平凡,名字怎么能这么卑贱呢,于是加盐加醋,一番包装,就有了《诗经》中的神话故事,而太史公司马迁和刘向在编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只有《诗经》可以参考,只好依葫芦画瓢喽。

这就是对这段历史真相的还原,真正的正史。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完全没有必要,英雄不问出身嘛,何必马后炮地对祖宗十八代都要拍马屁?一个人的伟大拼的不是出身,而是自己的努力,门第一般,秉性平凡还能有大的成绩,那不是更加令人敬佩吗?

[image]20 中国神话中帝喾和帝俊是一个人吗?求根据,越早越好。

研究上古史的人都知道,古帝的承继系统是从上古三大族搜集出来,经夏商和之后中原诸国的"权威"褅祭,而杂凑起来的,其中炎黄为华夏代表,二昊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