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亭目科全书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一草亭目科全书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一草亭目科全书 1 拼音

yī cǎo tíng mù kē quán shū

2 注解

《一草亭目科全书》为眼科专书。一卷。明·邓苑撰。撰年未详。书中将目瘴总括为内障与外障二类,首为议论叙述生理病理;次为治法,备载眼病方药。并附小儿眼病治法。叙述简要,方剂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与《异授眼科》合刊)。

古籍中的一草亭目科全书 《一草亭目科全书》:胡序

耳。余受览之,见其为二册合抄,其前册,曰《一草亭目科全书》,清江邓博望先生所撰,广采群方,论次精微

《一草亭目科全书》:张序

两家目科名之也。其一清江邓博望先生著,有《一草亭目科全书》,原简残缺,其一不知何许人著,有《异授眼

《一草亭目科全书》:年序

伊芳何人乎舍清江邓子,其谁与归。予尝觉其一草亭目科全书,其自序业医之缘,盖本于宋儒为人子者不可不

《一草亭目科全书》:外障治法

传紫金膏点之,此膏能开瞽,或武当、人龙、此君亦妙。《一草亭目科全书》清邓苑公元16441911年

《一草亭目科全书》:[外障治法]五龙汤

草字头加个市是”芾“字,读作fèi、fú。

该文字在《国风》和《诗经》等文献均有记载。

解释:

[fèi]    小树干及小树叶:蔽~(形容树木枝叶小而密)。    

[fú]    草木茂盛。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韵会》《正韵》方味切,音沸。《诗·召南》蔽芾甘棠。《传》蔽芾,小貌。

又布盖切,音贝。义同。

又《广韵》分物切,音弗。草木翳荟也。《博雅》芾芾,茂也。

又《韵畧》与韍同。《诗·曹风》彼其之子,三百赤芾。《传》芾,韠也。《小雅》朱芾斯皇。

扩展资料:

带”芾“字的词语:

蔽芾,汉语词语,形容幼小的样子,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棠芾,汉语词语,读作táng fèi,喻惠政。“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 所茇。”蔽芾,树木茂盛、浓荫覆蔽貌。此为周人怀念召伯德政的颂诗。后因以“棠芾”喻惠政。  

带”芾“字的画家:米芾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参考资料:

-芾

1、开朗的小草。

2、调皮的小草。

3、顽皮的小草。

4、淘气的小草。

5、任性的小草。

扩展资料:

一、开朗

(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胸怀~,精神焕发。

引证解释: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湖面宽了,游人划船才觉得舒畅,望出去心里也开朗。”

二、调皮

顽皮。

引证解释: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 卢嘉川 坐在阴影里,面上浮着一丝调皮的微笑。”

三、顽皮

(儿童、少年等)爱玩爱闹,不听劝导:这孩子~极了,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引证解释:巴金 《利娜·第二封信》:“你还记得我的骄傲的态度,我的顽皮的微笑吗?”

四、淘气

顽皮:这孩子很聪明,就是有些~。这孩子淘起气来,净搞恶作剧。

引证解释: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 罗大方 呢,平日诙谐的玩笑态度此时半点儿也没有了,他好像个敦厚的大哥哥,在耐心地说服淘气的不听话的小弟弟。”

五、任性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胡闹。他有时不免孩子气,有点儿~。

引证解释:梁斌 《播火记》十五:“ 霜泗 说:‘伶俐倒是伶俐,就是太任性!要仨不能俩,要红的不能给白的。’”

每年三、四月份的清明时节正是采集茵陈蒿的幼嫩茎叶入药的时间。

茵陈蒿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在幼苗的背面可清晰地看见很多白绒,所以也称作绒蒿。

正是由于它的幼苗生有很多白绒,象是棉花一样软绵绵的,因此有些地方也称它为绵茵陈。

茵陈蒿有着明显而独特的气味,某些人又因此称它为臭蒿。

茵陈蒿性微寒,归肝、脾、胃、胆经等,可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茵陈蒿可以治疗湿疮瘙痒、黄疸和小便不利等症,在清明时节很多地方的人把它研碎和入糯米粉中做粿吃,因此被称为清明草。

茵陈蒿同野菊花和艾草的形态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它们的幼苗几乎就是长得一模一样的。

茵陈蒿和野菊花,以及艾草虽然都有香味,但是三者对比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许是分辩幼苗的最好方法之一。

不过,就食用而言,除了古籍本草说野菊花有小毒之外,应该都是可以食用的。

这不,清明时节的这些茵陈蒿被人掐了一茬又一茬,怎么也长不高。

不过,只要不施与化学除草剂,它们就照样可以年年长出来让人们祛病延年的同时大快朵颐。

绛(jiàng)珠草是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一部书都充斥着红色,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泪,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惨的结局,这是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写照。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海水为汤。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唤给他。”  另一种更深的解释,绛珠草是黛玉的前世,应该是上面长着小小的红色圆形果实的草,据考证人参就是长着珊瑚珠一样果实的草本植物,和绛珠草最像。补充回答: 据书上说,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草,并没说到底是什么草查遍古籍也未找到出处,不知这绛珠草到底是个什么草去年到乡下玩儿,恰好赶上有很多人在卖姑娘儿,窃以为这姑娘儿倒和绛珠草颇有些神似弥松颐先生说,姑娘儿是一种燕京野果,但也有学者说这是一种东北出产的野生浆果我觉得这倒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反正满清也是打东北过来的,东北出产,带到燕京,或者燕京本来就有,这都不必细究查阅史料,看到清代高士奇<天禄识馀>中记载:徐一夔<元故宫记>云:"棕毛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甜酸可食,盈盈供砌,与翠草同芳"今京师人家多种之,红姑娘之名不改也又<光绪畿辅通志>:"灯笼草,燕京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姑娘乃瓜囊之讹,古都瓜姑同音,以娘囊之音亦相近也"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眼儿媚>词一首,咏红姑娘,此词前有题注,云:元棕榈殿有草名红姑娘,一名洛神珠,灯笼草,即酸浆草也再往前推,至<唐书>:上元二年楚州刺史崔诜献定国宝石十三枚,七曰红谟(革末)呵(革曷),大如巨粟,红如樱桃.据说这是关于红姑娘的最早记述.大约可证,红姑娘最早未产在燕京或东北地区,而是从楚州或更远的南方地区带过来的吧.楚州,大约是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我对地理不是很清楚,)据说林如海的家就在苏州,与淮安同属江苏地界.绛珠草的生长地,似乎离赤瑕宫不远,大约与古志上所记相仿.曹氏在京中久居,又遍览古书古志,应当对这些记载不算生疏吧.用这种古时从南方运来,又在北方悄然变为野草四处生长的野果做为绛珠草的原型,应该还是可以解通的.另外,姑娘儿又名洛神珠,正暗合了黛玉投水自尽的结局,也当为绛珠的另一路解释.

一草亭目科全书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一草亭目科全书 1 拼音 yī cǎo tíng mù k...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