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的特点有哪些,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
汉族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客家菜了。客家菜主要流行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一带。虽然在每一个城市都说是客家菜,但是没个地方的客家菜口味却不相同。那么客家菜的特点都有什么?一起到 客家菜文化 看看!
客家饮食的特色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
吃素
客家对吃素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吃荤,二是没油吃。不吃荤的“荤”指肉类或动物油,没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动物油。客家人吃素少数属于主动行为,多数属于被动行为,即艰苦的生活条件逼得你想吃素也吃不成,不想吃素也得吃。
过去,除了过年过节或有宾客临门,客家人是很少买肉或宰家禽家畜的,只有家中杀了猪或农事繁重季节到墟上买点肉,才能打打牙祭开开荤。杀猪,一年之中不过一二回,到墟上买肉,一月之中也不过一二回或三四回,而且斤两也极有限。
这可难煞了家庭主妇,既要留一点作款待宾客用,还得留一点肥肉擦锅壁煮菜;剩下的肉,上有老,下有小,须怎么做,才能合家欢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其结果,家庭主妇本人往往只能喝几口汤。留下煮菜的那块肥肉甚至只能在烧热的锅壁上擦擦而已,使菜不至粘锅为度。
这样,貌似吃荤,其实还是吃素。或问:为什么不用植物油呢?这是因为植物油井不比肥肉便宜。过去客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山茶籽油(简称茶油)和菜籽油。主要用途:一用来平时点灯以奉祀祖宗和诸神;二用来庙会时炸米饭敬神;三用来款待宾客(包括“回篮子”);自己一般是舍不得吃的。
在无荤可吃的情况下,客家人最偏爱的素食大概莫过于豆腐了,它只需少许植物油即可,这也许是豆腐风靡客家地区的一条重要原因。幸好吃豆腐是革命先辈所推崇的。孙中山先生就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
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素食,也习惯为常,而无待学者之提倡矣。”当然,孙中山先生说的豆腐不是无油或少油的豆腐,而是“调味有方”的豆腐。
吃素是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个崇尚素食的代表人物他吃素完全是一种主动行为。他很少吃荤,甚至很少吃植物油,并非他吃不起。他的《野饭》诗说他在山里吃的是少盐无油的意米、苦笋、芋头和山蔬,但他却视为美味佳肴,感到心满意足。陆游写过数十首咏叹素食的诗。
他不仅认为“菘芥、稻粱”之类的饭菜好吃(“菘芥煮羹甘胜蜜,稻粱炊饭滑如珠”),而且还感到吃素可以养病健身,益寿延年。到了晚年,陆游几乎完全不吃荤,成了一个享寿八十有五的茹素长者。此外。清初着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也主张蔬食为上,肉食次之。“肉食者鄙”,他很瞧不起那些常常吃肉却不善谋的昏庸无能的官僚贵族。
客家人吃素正暗合了科学道理。现代有人撰文说:科学研究表明,肉食品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六种疾病(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肝硬化)有关。西方一些国家出现肉、蛋类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为主的蔬菜和纤维丰富,特别是有防癌和避免动脉阻塞作用的食品,成为抢手货。看来客家人因生活条件窘困造成的被动吃素的行为,倒是“因祸得福”了。
吃野
先秦以来,中国人民便有“吃野”的文化传统。这里所说的“野”,主要指野菜、野果、野味。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典籍中便一直有关于吃野的记载,这说明吃野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客家人承继了这一传统。以武平客家为例,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的野菜,有:树豆(茎高五六尺,花黄,荚长二寸,性硬,非煮烂不能吃),狗爪豆(又名虎爪豆,一茎五爪,含有麻醉性,多食令人头晕,必先用沸水煮,清水漂之三四日,外膜有浅毛,必撕去外膜乃可食)。
刀豆(一名挟剑豆,亦名刀鞘豆,俗呼为当箕),苦斋(即苦菜),等等;野果有:山莲子(木实,一苞一实,似栗而小,壳与栗色同,其实有云可作豆腐),稗柿(俗呼猴锥子),十月乌(生山中,叶小,木本,结果,十月成熟,味微酸无核,颗如绿豆大),紫葶子(木本,叶小,高一二尺,九月果熟,
味甜有核,颗如豆大,生山中),梧桐子(即梧桐树所结之子,实大如胡椒,炒食之,颇香美),无花果(果大如杏,皮肉相连,味甜微酸),铙钹子(俗呼拔子,夏间结实如柿,肉白而微红,味甜),棘纽子(又名鸡爪梨,以所结之果,形状屈曲故也,树高大多枝而曲,果端所结子能酿酒)等等;
野味有:虎,豹,豺,狼,野猪,豪猪,山羊,獭,黄麋,狸(有数种,一名猫狸,形似猫,稍大。一为果子狸,不食肉类,专采果子而食,尤嗜棘纽子。一为五段狸,皮可制裘,尾长文采可观。一为送屎狸,其遗粪有一定处。
一为拱手狸,见人则前脚作拱手状如作揖),土蛇,竹鸡,雉鸡,米鸡,斑鸠,白鹭,鹧鸪,沙钻,鹌鹑,龟,鳖,蚌,蛤,田螺,石螺,石卵,白拐子(蛙之一种,梅州市梅县区人尤喜捕食之),蛇(品种很多)等等,不计其数。
“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鲜、无污染,这正是营养学家所提倡的。据说,中国野菜有300多种,不仅具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而且营养成分高于常见蔬菜。野果的品种和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沙棘果的维生素C含量比常见水果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它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
至于野味则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客家居域多为南方的山区和林区,野菜、野果、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野味,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都有,可说是“水、陆、空三军”齐备。这些,都为客家人“吃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唯昆虫类食品资源如蚂蚁等,至今尚未在客家地区得到开发利用。
吃粗吃杂
客家人向有吃粗和吃杂的文化传统。
以粮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它包括番薯和芋都归为杂粮之属。高粱粟、狗尾粟、拳头粟、包粟(即玉米)、荞麦、谷麦(即大麦,又称毛麦)等,是薯、芋之外杂粮之主要者。稻米的制作甚粗糙。
过去没有电,没有碾米机,脱壳加工仅赖砻、碓,欲成精米,颇费时力,因此吃糙米的现象十分普遍。还有一种米叫熟米,是将稻谷煮熟晒干后再砻再破的米,这种米的表皮毫无磨损,是最典型的糙米。唯其如此,它保留了稻米的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
以菜肴而言,总的特色是:第一,重山珍,轻海味。这既不算粗,也不算杂。这是由客家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客家居域多为山区,只有山珍,没有海味(少数例外)。第二,重内容,轻形式。这与客家人大多喜欢实实在在、不甚追求花里花哨的性格有关。
第三,重原味,轻浑浊,这可以说是客家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例如袁枚即提倡菜肴的本味、独味,反对鱼翅、海参同烧,鸡与猪肉为伍,以至各不得其味。李渔也主张在烹调时保持主料的本色、本味,认为最好吃的荣料,大多宜于单独烹制。第四,重蒸煮,轻炸煎。
这是因为客家人大多比较适应温性和清淡的饮食,较不适应热性的饮食。这么说来,客家菜肴并不粗;要说有点儿“粗”的话,似乎也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即菜名不够文学化,菜形不够艺术化,菜料不够“贵族化”,菜款不够复杂化。
“不够”不等于没有,只是“稍逊风骚”而已。就菜名来说,也有些是极富文学色彩的,如孔明借箭、八脆醉仙、麒麟脱胎、双燕迎春、四季芙蓉、玉免归巢。等等,但笔者尚未弄清楚,这些菜名是历史上就有的呢,还是当代创造出来的?再看菜料,也有一些具有浓厚贵族色彩的。
以长汀的“、麒麟脱胎”为例。“麒麟”即乳狗,“胎”即猪肚。猪肚内包着乳狗,吃时切开猪肚,“麒麟”就“脱胎”了。其制法是:先将人参塞进麻雀腹内,再将麻雀塞进鸽子腹内,再将鸽子塞进小母鸡腹内。
再将小母鸡塞进乳狗腹内,最后将乳狗塞进猪肚内,用线缝好;添入鸡汤、盐、葱、料酒、酱油、红糖,盆装上蒸笼入锅内蒸4~6小时。这样的菜料和加工制作方法,未免令人咋舌!不过,在客家,这样的菜料只是少数。
客家人尤其喜欢吃内杂,即禽畜的内脏,即使是充满腥气、臊气,人们不屑一顾的牛的内脏,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烹调得法,甚至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参加国家的名菜谱之列,如连城的“涮九门头”和永定的“八脆醉仙”,吃内杂也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如先秦时被列为“八珍”之一的“肝月”是用狗肝制作的;而所谓“脾析”则是用牛百叶肚制作的。
吃粗吃杂,不挑食,不偏食,有益于平衡营养,有益身体健康。《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理是很有道理的。“五”是虚指,并非实措。它告诉人们,不能只吃一种粮食,只吃一种果品、只吃一种肉食、只吃一二菜蔬,要尽量吃杂一点。这种“医食同源”的饮食理论,客家早就有意或无意地实践了。
中国八大菜系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口味如下:
1、鲁菜:口味咸鲜为主。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咸鲜为主火候精湛,精于制汤,善烹海味。
2、川菜:口味麻辣为主,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怪味、酸辣诸味)。
3、粤菜:口味鲜香为主。选料精细,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4、苏菜:口味清淡为主。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口味平和。善用蔬菜。其中淮扬菜,讲究选料和刀工,擅长制汤;苏南菜口味偏甜,注重制酱油,善用香糟、黄酒调味。
5、闽菜:口味鲜香为主。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6、浙菜:口味清淡为主。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运用香糟、黄酒调味。烹调技法丰富,尤为在烹制海鲜河鲜有其独到之处。口味注重清鲜脆嫩,保持原料的本色和真味。菜品形态讲究,精巧细腻,清秀雅丽。其中北部口味偏甜,西部口味偏辣,东南部口味偏咸。
7、湘菜:口味香辣为主,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香辣、香鲜、软嫩。重视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渗透。湘菜调味尤重酸辣。相对而言,湘菜的煨功夫更胜一筹,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煨,在色泽变化上可分为红煨、白煨,在调味方面有清汤煨、浓汤煨和奶汤煨。小火慢炖,原汁原味。
8、徽菜:口味鲜辣为主。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重火工是历来的,其独到之处集中体现于擅长烧、炖、熏、蒸类的功夫菜上,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形成酥、嫩、香、鲜独特风味,其中最能体现徽式特色的是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扩展资料:
形成原因:
1、习俗原因
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以海产品做菜。
2、气候原因
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3、烹饪方法
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山东菜,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安徽、江苏的炖、蒸、烧等;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炖、蒸等。
-八大菜系
粤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
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
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
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
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
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
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
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
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
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
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
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
成一格。近年来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
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
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
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风俗习食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
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盐锔
鸡、黄道鸭、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参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州
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我作为客家厨师的后人,我觉得饮食文化最大特点,食材以肉类为主,有鸡,鸭,鱼,猪肉,豆腐,味道以咸香,清香,甜香制作方法以,煎,炸,煮,炆,炖,煲。用餐喜欢饮自酿老酒或梅州娘酒,妇女产后作为月子酒,用于煮鸡酒,美点以糯米粉,甜食材为主,被为粄。
客家菜,酿豆腐
客家菜,梅菜扣肉
客家菜,牛肉丸
客家菜,盐焗鸡
客家美点,红粄
客家年糕,甜粄
客家酒,娘酒
客家肉丸,开锅肉丸
客家菜,酿苦瓜
我是客家人,客家人过节和办喜事都喜欢酿、炸。
酿豆腐、酿腐衣、、酿粄里、酿茄里、酿苦瓜、酿春······
炸曾堆、炸西里、炸腐竹、炸散里、炸苏烧、炸芋圆·····
酿豆腐
酿苦瓜 酿粄里 炸腐衣 炸曾堆
首先,从主食上讲,广东地处亚热带,粮食盛产水稻,因此广东人主要以米饭作为主食,或以米制成各式点心、小吃,颇具岭南特色,与北方的面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南方各地都较为普遍的主食,而广东饮食文化主要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正是由作为四大菜系直一的粤菜来体现的特色饮食。粤菜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是令人津津乐道的。广东菜能成为国内四大菜系之一,并不是虚有其表的,由其特点便可略见一斑。广东菜有此美誉,其特点主要有三,其一:选料杂博、无所不食;其二:博采众长、讲究实际;其三:制作精细、追求享受。有关选料杂博、无所不食这一特点,没有真正领悟到广东饮食文化的人,必会瞠目结舌,感到残忍,甚至恶心。而生活在广东或对广东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就会对此表示欢迎或会觉得这样也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广东广西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东、北方有南岭、西面有云贵高原,整个地区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同时丰盛的树林孕育着许多飞禽走兽,其南面是广阔的海洋,这里又是珠江的入海口,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 历史 悠久,秦汉以前就有了杂食的习惯,以后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从北方南迁至此,也带来了各式的食物,这使粤菜可以得到发展。粤菜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北宋末,宋帝带领许多名厨南逃,不少宫廷 美食 流和原材料传到广东一带,使粤菜得到丰富;另一个阶段就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广州的对外开放,国外文化大量涌进中国,而广东则首先消化了这种外来文化,并与自身原由的文化糅合成为有广东特色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当然也包括有饮食方面的。
经过长期的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传统的蛇、鼠、雀、虫、狗、猫等都是其它菜系难以接受的,而最近几年则有蜗牛、蚂蚁、仙人掌等创新,这些都是其他菜系想象不到的。以蛇为例,其它省份是不敢入口的,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等佳品,而蛇体内的蛇胆更是令人喜爱。古籍《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可见广东人吃蛇之 历史 是何其悠久,如今,吃蛇的风气仍十分兴盛,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各地都设有养殖场。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长期以来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少,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广东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这就是广东饮食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博众采长、讲究实际。
广东饮食文化在吸收国内其他菜系的优点及国外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地屏弃了一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不铺张、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即使是到餐馆酒店设宴也会精打细算,尽量使人吃饱而不浪费,即使吃剩的菜也喜欢"打包"带回家。
我是潮汕人,因与我同县(市)的客家人很多,而且与世界客都梅州也不远,所以经常吃到客家菜。我说说对客家菜的几点感受。
一,客家菜相对偏咸
可能跟客家人来自北方以及搬到广东、福建之后居住在山区有关,因为在北方比较寒冷,应时菜蔬较少,以及住在南方山区,交通不便,所以食物来源自给自足为主,形成客家人储存食物以备长时间食用的习惯,为防止食物变质,就必须大量用盐腌制,比如梅州的盐焗鸡、梅菜扣肉,以及我们同县客家人的猪肉咸菜,都是较典型的腌制品,吃起来相当咸。跟我们靠近沿海的潮汕人喜清淡、喜海鲜的原汁原味是不同的。
二,客家菜以禽畜肉和当地野菜野味为主,腌制品较多
这也跟他们来自北方内陆和住在南方山区有关,主要以当地的土特产为主食。客家菜主要有梅菜扣肉、盐焗鸡、猪肉咸菜、客家酿豆腐、粄(菜粿)、淡水坑鱼、野味、野菜等。蔬菜方面跟潮汕地区差不多,但因邻近山区,喜欢用山上中草药来熬汤喝,常见的有五指毛桃汤等。客家人喜欢吃蒸饭。
三,客家娘酒--客家招牌酒
客家娘酒是客家人的招牌酒,原料是糯米,属黄酒类。喝起来很香甜爽口。
以上就是我作为潮汕人对客家菜的一点认识,说得不对,请客家朋友指正。
广东客家人和全国其它地方的客家人一样,因居住环境多是靠山的山区,土地较贫瘠,使得客家人历来比较勤俭,吃苦耐劳,多比较朴实。对待食物上,更注意有较多食物时先考虑储存,丰时备俭,以待食物不太足拿出来食用,食用时再对储存一定时间的食物进行多种多样的加工。
反映到饮食文化上,广东客家菜的为保存食物初加工之后的干制食品再进行精心泡制入味的再烹制 美食 非常用心,这类 美食 加工手法很多,最丰富多样。独树一格。
客家菜为利于较长时间保存而进行初加工的食物非常多,多用晒干、盐腌、烟熏来保存,做出如腐竹、笋干、腊肉、腊鸭、
干菜、酸菜、晒鱼干、鱼丸、肉丸等等。
客家菜因此而将这些初加工食物再加工,活化,并惯用盐,做出很有特色的几样菜:
一、盐焗鸡、盐焗猪尾等。
二、捞腐竹。好的捞腐竹一般浸得很透,很入味。不会有板结硬块。
三、小鱼干。加香菜、葱来炆,慢慢嚼,非常香。
四、水绿菜炒肉。荤素结合,很酸爽。
五、笋干炆腊肉。笋干很吸油,腊肉香而不油腻,笋干软而不柴。
六、豆炸。外微焦而里软嫩,香而弹牙,口感很好。
以上这些只是客家菜很独特储存食物的再加工菜式,客家菜新鲜菜和肉类的烹制也非常精致,一点也不比其他菜系逊色。
有人说,咸香是特点,我说 健康 好吃!是客家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所以客家人分布极广人丁兴旺,在中国有十二个省市区,使用客家话,吃客家菜,在东南亚,美洲,欧州也有近千万人讲客家话,吃客家菜,横贯神州大地,丛贯海内外,客家菜好吃是铁的事实。广东客家人,绝大部份靠山,近江居住当然沿海也有,可以说风景如诗如画,四季乌语花香,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给客家菜提供了天赋基础,像客家擂茶,它就由茶叶,爆米花,芝麻,香菜,花生米组成,有快速补充能量,快速吸收,快速止渴的神奇功效,时至今日,日本人才会做的抹茶,客家人二千年前就会做了,威水呢?酿豆腐,客家人是当仁不让的,选豆也要去皮才磨,点卤,至豆腐做成后,又要用炭火烤制,除豆腥,加上水质上剩,生吃都与众不同!客家炆猪肉,要做到香,甜,爽口,黏口,香喷喷滑溜溜。客家盐焗鸡,选鸡,炒盐,温度的精准把握都非常讲究的,各种粚,粄,糕点也应有尽有,像做个梅菜扣肉,惠州梅菜是梅菜中的状元,客家所采用的制作方法也与众不同,五花肉大块氽水,扎孔出油,很多人用老抽,生抽擦皮上色对吧但客家老前辈,擦柠檬汁的,这是客家人聪明,才能摸索出来的好经验,水一百度滚,柠檬酸三十六度滚,所以油炸膨化反应是柠檬汁好,腌肉也是非常讲究工势的,客家人勤劳务实善良,客家菜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总之从风,土,人,情,都可证明客家菜是顶瓜瓜的,尊敬的看官大人,奋发有为的朋友们,抛开一切烦心的事,来我客家地方,吃一次出类拨碎的正宗客家菜,饮一杯清香的客家擂茶,和好朋友讲几句知心的话,享受悠悠的幸福时光,你才知道我没吹牛。
客家人以前是北方人,来到南方后,发现北方的饮食习惯应该改变,于是他们吸收了大量的本地的习惯。主要以'焖为特色。形成了具有北方的香味,又有南方的鲜甜的味儿。客家菜非常适合南方的生活。我老婆以前长期在北方生活,来南方后不改变之前的习惯,得了很重胃肠病。我在她吃药的基础上,做客家菜给她吃。刚开始时,她大发雷霆,但习惯了以后就好了。现在她的病也好了,但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哦。我深深体会到病从口入的道理。梅州市黄陂叶屋的叶梅飞,恶霸鬼做的客家菜比我强多了,大家可以尝尝,不好吃不要钱。吃好喝好后,可以看客家围屋,欣赏客家文艺。包公。
客家的路过哈,饮食文化最大特点,围绕着清淡来做菜,靓汤、清蒸、、焗、煲、酿、讲时节,有冬羊狗(一到冬天,就开始食补买羊狗肉煲汤,炖)、春鸡(回家过年天天吃鸡肉)、秋鸭(秋天喜欢做啤酒鸭,仔姜焖鸭)
每年一到立冬过后开始,晒腊肉,腊肠、腊鱼。这三种都是用太阳晒的,都是一种口味,放盐腌制。(用来蒸,味道有股太阳的味道还有清香的肉本身的原味)
每到过节都有对应的小吃,春节有-糖丸、油炸饺子、清明有-艾团做的齐、端午有—粽子、中秋—有五仁月饼。每个节日都会做对应的小吃
总结:最大特点就清淡、 养生 、靓汤。
感谢阅读
四个字概括 油多味重
广东客家人的饮食特点是——咸香。
广东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是山区丘陵,土地贫瘠,能获的食物较少,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特点,而且广东客家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亚热带,天气闷热,整日劳作的客家人流汗量大,也导致带走身体大量盐分。为了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客家人做菜时就会适当多放盐。
再者怕无法持续获得更多食物,所以在有食物的情况下,客家人发挥勤俭持家的特性。想办法保存食物。盐,成了保存食物不可或缺的伴侣。
在客家菜系中,盐焗鸡是很出名的一道咸香菜代表。直接就是用粗盐炒热后,用盐的温度将鸡焗熟。
客家菜系中的酿豆腐,老一辈的人说,酿豆腐要做到真正的地道好吃,就一定要做到——肥,咸,烧(客家话,热的意思)。
客家菜系中,有很多盐腌食材。像各种的咸鱼,咸菜,像各种的腊肉,腊肠,腊鱼,腊鸡,腊鸭等等。都离不开咸香二字。
整体来说,客家菜系的特点是咸香为主。
客家菜来源
客家菜:繁华落尽见真淳
客家菜以“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汤不浓”著称,品尝客家菜,可以让人品出其清新自然的乡野气息和古意盎然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闻名遐迩,不管是聆听气势恢弘的现代交响乐,还是品尝古意浓厚的客家菜,总能让人感受到客家人的精神和客家文化的风情。
客家菜·客家人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因此要说客家菜,不能不先说说客家人。所谓的客家人,并不是一个民族。从史料记载来看,客家先民是古代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自然灾害而大规模往南方迁移的汉人,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最后选择在闽粤赣边地区居住。
为了有别于当地的原住居民,他们自称为客家,一个“客”字,表明了不肯完全融合当地乡土文化的心态。成片迁徙聚居在一个相对广阔的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客为主,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人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生活习俗。所以客家人的语言,仍保留些许中原古韵,被称为“客家话”。“民以食为天”,客家菜自然也保留了客家人中原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在饮食中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这一点从客家菜的烹饪技艺中即可见一斑。
如客家名菜“东江肉丸”,口感爽软而有弹性,其制作时运用的“捣珍”手法,将牛肉捶成酱,拼压丸子煮熟的。这一制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
当然,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揉入南北众菜系之所长。翻开客家菜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伴随时代的变迁,客家菜几经发展丰富,但依旧古朴典雅,在饮食界追求返朴归真之风渐浓的今日,客家菜当是一株奇葩了。
口味:咸、肥、香
客家菜究其特点,可用“咸、肥、香”三字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形成,与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台湾客家出身的林彩美女士曾著文写道,南迁后的客家,很多人居住在山间僻地,加之处境贫穷,使得佐餐的副食要加进很多的盐以减少副食的用量,这是适应这种生活的智慧。此外,在高温下的重体力劳动,盐分是不可欠缺的。这是第一个特点“咸”的成因;为了使繁重劳动时的空腹感到充实,就要摄入脂肪较多的食物,这是第二个特点“肥”的成因;客家为了适应“逃亡”和流浪的生活,搞出了蔬菜类、肉类、饼类等许多晾干了的食物,这些干燥易保存的食物在精制时,香辣调料是不可缺少的,这就形成了第三个特点“香”。
从客家菜的特点中,不难悟出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强、刻苦耐劳、聪慧俭约的精神。以早期客家人的主食之一“稻米”为例,稻米通常是和酒的原料,把米做成饭,方法不外捞饭、闷饭和蒸饭三种,其中较流行的为捞饭,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米汤又可以喂猪和浆洗衣服,经济实惠。时至今日,持家有道的客家人再不用喝这水多米少的稀粥,但日常饮食依然是粗茶淡饭,不事奢华。
讲实惠重保健
品尝客家菜,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乡村特色扑面而来。客家菜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讲究粗刀大块,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避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究调和搭配,多用药材调理阴阳,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勤于探索养生保健之道。如“水蒸鸡”,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块趁热吃,十分鲜甜滑嫩。据资料介绍,这种用土法饲养的鸡比用精饲料养的鸡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又如“五指毛桃汤”,用山上野生的一种叶似五指的树根与猪排骨熬成的汤,闻起来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吃起来不仅饱口福,还能达到平肝明目、滋阴降火之功效。在寒冷的冬天,素有冬令进补习惯的厦门人不妨到客家餐馆尝个红烧狗肉煲,狗肉性热,肉味鲜美,再温一壶正宗的客家米酒,怎能不甜在嘴里,暖上心头。
客家菜的特点有哪些,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
本文2023-10-24 22:0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