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造命之道》|一本让我看破生命课题的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转运造命之道》|一本让我看破生命课题的书,第1张

我很感谢生命中遇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这本书,也许我还在兜兜转转的去不断问自己“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生命目的是什么 ?”

如今,读完这本书,我有了清晰的答案。

《转运造命之道》,讲的是命运真的是注定的么?不,你可以通过转变你的心念,再加上紫严导师基于道家思想和《道德经》和《清静经》的基础上创立的“谷神心法”的修炼下,达到转运造命的境界。

看起来很玄乎么?其实用大白话讲就是, 每个人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逆境,都蕴藏着需要学习的课题 。如果你深陷其中,就会无法自拔。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接受眼前的困境,从中看见需要学习的课题。那么,生命为我们设置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紫严导师拥有洞见前世今生的能力,他能够看见人们的前世今生,通过前世的因果业力告诉前来请教的人,该如何面对今生的课题。

其实, 我们普通人并不需要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经历、际遇和课题。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这一生要学习的课题 。透过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系列事情,遇到的一系列的人,我们就可以大致串联出我们此生的课题。也许你会觉得这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不过看了《转运造命之道》里的一些案例,我透过他们的经历,总结出了自己的课题。也算是幸运。

除了发现我的生命课题外,我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 辩证看书本的技能 。以前我看到一本书,基本会对书里的内容百分百的信任,而读这本书,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1“ 这本书将触发你内在的蜕变,以更正向的观点与心念,开创出更圆满的生命章节 ”

[我的感悟]紫严导师的文字透露着力量,智慧与感动,让人捧起这本书就不愿意放下。就好像“心灵按摩”一样。

我们活着都在追逐一些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东西,生命仿佛就是这样一场游戏。但我们终究是为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紫严导师告诉我们,快乐对你来说,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顺手就能拥入怀里。

2“ 我们都带着不同的天赋,在这世界上活着,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的,更没有人是多余的 。”

[我的感悟]紫严导师讲述他在9岁就获得神灵指点,并且可以与神对话。我看到这里也就是感叹。但是紫严导师接下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经历。”这点让我特别感动,也许虽然没说,但是内心里是羡慕他能有这样的经历的。他能够在字里行间照顾到普通人的情绪,实在是让人感动。

3“ 要如何禅坐?

你独自一人站在滂沱大雨中,没有沾到任何一滴雨水就是“禅”,内心安稳不动就能称作“定”。”

[我的感悟]这里面透露出很深的智慧。外界大雨滂沱、风起云涌,而我们的内心却可以毫不被扰动,就是禅定。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的就被外在的人事物所牵动,别人生气,我们也生气,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稳定的原因。

紫严导师还讲了他用《心经》开启内在智慧。我之前也听过心经,就是觉得很安静。如今再看心经,还是觉得很安静。至于启发智慧,我还做不到。但是我这个人好像从小就对那些佛教的音乐比较喜欢呢。比如达摩祖师。哈哈。

4“ 世俗人的心,经常处于胡思乱想的状态,常常随着内心的起伏而有了反反复复的情绪。陷入负面情绪,其实会造成我们的人生掉入“空转”状态却不自觉 。”

[我的感悟]冥想,静坐这些其实就是一个去杂念,去胡思乱想的一个方法。过于的胡思乱想,就会产生很多情绪,被情绪牵绊,自己的精力就会被无限拉扯和损耗。并不是说不要有情绪,而是要让自己看到情绪,并且不陷于其中。

5“ 人生是一场戏,每个人只是借由这个肉身来学习及体悟。”

“你应该放下所有阅读的文字,重新整顿心念,让自己专注在每一分,每一秒的此刻。”

[我的感悟]无论读过多少书,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在每一分每一秒里。读过的书并不是智慧,只有真正用于生活,融入自己的骨髓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智慧。

6“当遭逢困境时,与其停下脚步或莽撞直行,都远不及学习大自然绕道而行来的更有智慧。”

7“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拥有太多,连一碗白饭都不懂得珍惜,因此成为物质充裕但幸福感受匮乏的人。总是需要更多,更特别的刺激,才能获得少于的幸福感,这样的人生究竟是快乐,还是悲哀?”

8“生活即是修行。自我监视六准则

第一,你很容易感到快乐。

第二,你的生命中,没有不如意的事存在。

第三,你很愿意将你的快乐,分享给任何人。

第四,身旁周遭的人会喜欢你,朋友变多。

第五,你只活在此刻,不活在自己主观想法的妄念里。

第六,你与家人的相处,自然而然变得更和谐。”

9“当你看见自己躺在棺材里的那一刹那,才会突然清醒:原来,自己不曾珍惜过已经获得的幸福,总是活在追求下一个目标的梦境中。”

1化得失心为平常心

失去的并没有真正失去,只是转变成另一种动力。

[我的感悟]我们都想得到,害怕失去。总觉得失去就意味着再也不能拥有。但是这种失去是转变成另一种动力的观点,让我们可以化得失心为平常心。

心量,就是一种磁场。[爱]与[付出],最后都会完全回馈到发心者的身上,分毫不差,最终受惠的是自己。

这种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的想法,可以让更多的人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求回报。

2当执着遇见放下。

一切的发生不是偶然,它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是多么大的意义。我愿意打开心扉来宽恕,让轻松给予我力量,感谢生命赠予的美好。执着,是因为其中必定有所误解。我绝对宽恕,将所有的情绪转化为祝福,祝福你我的此生,过去的一切,在我脑海都是圆满的回忆 。

3关照,活在此刻。

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透过书本思考,联想我现在的生活。

以下都是我的主观臆想,并不代表事实。

1

我发现在我的婚姻里,我总是能够感受到孤独。我和老公就像“室友”一样,我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会结婚?为什么我们不吵架?

在婚姻里,我想要得到一种被爱的感觉,被宠溺的感觉,可是没有。每次,我希望得到这样的感觉时,总是会碰一鼻子灰。

我在反思自己,我真的爱他么?好像不爱,我只是需要他,需要他让我成为妻子、母亲、媳妇的角色,需要他让我不孤单。

我为什么觉得自己不爱他?因为我对理想爱人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像胡歌、霍建华那样长的高高瘦瘦的男生。我觉得我只会爱这类型的男生。

我真的爱胡歌或者霍建华么?我发现我也不爱他们。如果这类型的人成为我的老公,我还是不会爱他们。

推理到这里,我简直崩溃了。难道我就是不爱别人么?为什么我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我继而发现,这种我以为的不爱,会导致我即使在婚姻里也时刻感受到孤独,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靠。这看起来真的很凄惨。

2

那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境地呢?我开始回忆我的整个人生。

我6岁之前,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觉得我孤僻的性格都是这段最重要的经历造成的。但现在想来,也许这段经历正是为了锤炼我的孤独。

接着上学了。平时总有同学找我玩儿,我总是拒人千里之外。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发小,对我特别好,我对她也总是爱答不理。所以,我一直没什么朋友。继续孤独下去。

在青春期,喜欢过几个男生,都是暗恋,不敢表白。如今看来,我觉得其实我并没有那么的喜欢他们,更谈不上爱。还有,我生的样貌平平,也不是那种招人喜欢的性格,所以也没有什么男生喜欢我。

但是,就是我老公,他在高中就说喜欢我。我没有答应他。到了大学,继续说喜欢我。也许我真的受够了孤独,于是接受了他,我们就一路走到了现在。

3

知道我发现了什么么?当我串联起我这一生的经历,我发现一直围绕着我的就是“孤独”这个课题,我一直自己选择孤独,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持续的孤独。甚至在前30年我都没有觉得这种状态有什么不好,而且乐在其中。老公曾经问我,我说我觉得自己这样挺好的。

如果我要执意体验孤独,为什么还会有人给我抛下橄榄枝,让我有了婚姻和孩子呢?

我虽然想体验孤独,但我害怕孤独,于是我结婚了。这样一想,我才发现 原来我的老公是我的贵人 。他能够在我想要体验孤独,选择孤独的课题下,依然选择喜欢我,和我在一起,并以和我结婚的形式陪伴我。(说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哭了…)而至于,为什么我会觉得这场婚姻就像“室友”,也许不言自明了,并不是我们的婚姻有问题,而是我本身习惯了孤独,所以总是在拒人千里之外,我清楚的记得,我和老公最常说的口头禅就是“不用”,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好,不需要他的帮助。这种体验依然是符合我的整个生命课题的。

4

那为什么我要选择体验孤独这样一个课题呢?

是因为我需要在孤独中生长智慧。纵览我的整个前30年生命,都是一种傻白甜的状态,我是一个毫无心机和城府的人,更谈不上什么智慧,我总是很傻很天真。

这种状态终于在某一天爆发了,我的生活遇到了瓶颈和挫折。我才开始了自己的转变之路,我想要改变和提升自己,我尝试了很多方法,经历了很多次尝试和阶段。读书我也是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慢慢的开始有自己的体悟。

当我通过书本,读书会,开始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智慧时,我遇到了这本可以说是我阅读史上有着小小里程碑意义的书。看破了我的生命课题,是体验孤独。破解方法,就是生发智慧。当智慧的心不断磨练,孤独的课题,就会不攻自破,我也将走出这孤独的牢笼,开始全新的人生。

(完)

这本书借阅于“星梦图书馆”。

01

陈衡哲,这个名字,不知你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了解到的呢?

因为胡适?因为任鸿隽?因为她是北大第一任女教授?

我想,更多的人知道她,多半是因为胡适吧。

据说,胡适和陈衡哲之间,有段过往。

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会下文揭晓。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陈衡哲的名字。她是我在不经意间发现的。

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女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她所遗留下来的资料,少之又少。正是因为资料太少,后人对她鲜少问津。

或许,是时候,让她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

02

一八九零年七月十二日,陈衡哲出生于江苏武进的陈家大院。

这一年,距后来的甲午战争五年,距维新变法八年,距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十八年,距晚清帝国覆灭二十一年。她,正好出生于新旧政权交替之间。也因如此,使得她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洋的女学生。当然,这一点,作为年幼的她,还并不知道。

陈衡哲名字中间的“衡”字,是为了父亲纪念陈家祖籍在湖南衡山。然而,她这一生,走南闯北,却从未走回老家。不知,这是不是冥冥中的注定。

陈衡哲的父亲,陈韬,晚清举人。平常最爱的便是诗词和收藏,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她的母亲,庄曜孚,出生于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温婉能干,精于绘画。他们的结合,虽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却是包办婚姻中幸福夫妻的典型。

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世家,陈衡哲应该是幸运的。

四五岁的她,经常一个人偷偷溜去后花园。躲假山,爬梯子,玩陀螺,放风筝,无一不玩。后花园里所有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欢喜的。她说: 我是自然的孩子,最爱的是自然。

自然,是美的,是自由自在的,对孩子来说,有着一切的吸引力。可是,喜欢自由的陈衡哲,却遭到了来自外界的束缚。

那就是裹脚。

何谓裹脚。初时,将脚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脚底,用白棉紧,等脚型固定,穿上“尖头鞋”,白天让侍女扶着走路,晚上,将裹脚布用线缝紧,以免脱落。从四五年开始裹脚,直到成年骨骼定型,方才解开,也有终生裹布者。

这对于喜欢自由的陈衡哲来说,是多大的残忍。于是,她趁父母不注意,将布偷偷解开。后被父母发现,虽也有责骂,但因母亲的开明,使她逃脱了裹脚的命运。这也是她后来能成为第一批留学生的原因。

除了天生的反叛精神外,陈衡哲自小聪明能干,跟着父亲学习《尔雅》、《黄帝内经》之类较难懂的古籍,而非姐姐学的诗词歌赋。以至于她后来上学,成为班里为唯一一个会背诵《黄帝内经》的人,连教她的老师,也自叹不如。

如此聪明的孩子,却因“望门寡”和“花蝴蝶”,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望门寡”说的是新嫁娘未婚夫已死,新嫁娘以“望门寡”的身份进门,为夫家守节,得到世人称赞,却在一年后,追随丈夫于地下。“花蝴蝶”说的是同样经历的新嫁娘未婚夫已死,她随了自己的心愿,再次嫁人,却受到他人的鄙视。

这使她年幼的心灵受到刺激。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怎样的女孩?到底要走怎样的路?未来的路又在哪里?

幸而,三舅庄蕴宽的出现,点醒了她。他对她说,不要“ 安命 ”、不要“ 怨命 ”而应勇于“ 造命 ”,并鼓励道: “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你应该努力的去学西洋的‘独立女子 ’”,“ 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 ”。还说,可以去广州学医。

这番话,让处于矛盾中陈衡哲,幡然醒悟。于是,她将所有的疑问,都化作去广州学医。

她舅舅的这番话,在今天看来,依旧有现实意义。一个人不要埋怨命运所给与的,而应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手中,并为之奋斗。如此一生,才算出息。

03

一九零三年冬,陈衡哲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广州的路。这一年,她十三岁。

到广州后,在三舅家住了一年。三舅教她许多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以说,三舅是陈衡哲人生中的一颗启明星。他照亮了一个迷茫的十三岁女孩的人生。

一九零四年冬,她离开广州,一个人孤身在上海。本以为可以进入蔡元培的上海爱国女校,却阴错阳差,进入女子中西医学堂。在这里,一待就是两年。并经常随老师出诊,挽救孕妇的生命孕妇生产的场面,本身就血淋淋,这让本来就不喜欢学医的她,发誓以后从事的工作,一定与医学无关。

一九零七年冬,父亲发急报,催她回家。回家后,她发现,父亲竟然是让她嫁人。她意识到,这个时候要是再不出声,很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于是,她坚决地说,“ 父亲,我不想结婚。 ”

陈衡哲的回答,让父亲勃然大怒。幸好,母亲在一旁劝住了他,才没有大吵。后来,陈衡哲生病,母亲以为她会早夭,让父亲意识到,不能再逼她了,不然,极有可能会失去一个女儿。

逼婚的事情,就此翻篇。

一九一零年冬,陈衡哲重新起航,前往上海姑母家。这个老妇人,是陈衡哲一生中,继三舅庄蕴宽之后,又一个鼓励她的人。她在陈衡哲抗婚后,收留她,并鼓励陈衡哲报考清华庚款留美。

当时,报考的条件是,年龄在十八到二十一岁,体检合格,这里的合格是指一般的健康指标外,还要求女孩有一双天足。如果能通过考试和体检,获得庚子奖学金,并留美五年。

考试时,她很紧张,很多知识,是她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的。她很老实地作答,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可能因为如此,她才得以以第二名的成绩入围。至于年龄嘛,就报小了几岁。

为什么要将这四个点说得这么清楚呢?其实,每一阶段,对于陈衡哲来说,都是特殊的阶段。假如没有其中一个元素,没有环环相扣,那么她极有可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了。

陈衡哲于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五日下午,坐”中国号“大型汽船远航。她并没有让父母送行,只为了不让他们经受离别之苦。

由此,陈衡哲的人生,打开了新的篇章。

04

“ 在美国读了六年书,这是我求学努力的唯一正面结果。 ”

当陈衡哲踏入一个新世界时,她是开心的,是快乐的。感觉这么多年的抗争,终于有了回报。在美国的第一年,她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第二年,陈衡哲顺利进入瓦沙大学。她发现,瓦沙的师资力量雄厚,可供选择的课程极多。面对如此众多的课程,她觉得幸福满满。这年夏天,她写了一篇《来因女士传》投给了当时的《留美学生季报》。

而这报纸的主编,就是本文要说的男主角——任鸿隽。

任鸿隽,十六岁父母相继病逝,早慧的他,走上了求学之路;二十一岁,与胡适成为同班同学;二十五岁,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府秘书;二十六岁,出国留学,创办科学社,主编季报。

当时,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夏,任鸿隽收到这篇文章时,对陈衡哲欣赏不已,并使陈衡哲成为该季报的约稿对象。次年十月,当胡适听闻陈鸿隽对陈衡哲的赞赏时,也开始写信,主动约稿。

一段文坛佳话由此诞生。

胡适、任鸿隽、陈衡哲三人之间的友谊,不断令后人津津乐道。很多资料已流失,后人无法从中猜到什么。

但是,据她女儿任以都所说,他们三人之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胡适和陈衡哲之间没有男女之情。不过,因为一个女子,和两个男子同时通信,难免以讹传讹,原本是纯粹的友谊变成暧昧不清。更何况胡适老早就说过,家里帮他订过亲,他不可能让另一个女子下不了台。胡适在这方面的分寸,把握得比较好,陈衡哲比较尊敬他。

好,既然女儿都这么说了,我们把话题拉回来。陈衡哲和任鸿隽的鸿雁传书,其实,任鸿隽早已对她倾心,只是,对于她来说,还并未上升到男女之情。后来,任鸿隽归国后再赴海外考察,第一站就是芝加哥,去看望继续深造的陈衡哲。

这一年,已是一九一九年年末了,他见到陈衡哲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

当一个男子,愿意跨过三万里的距离,陪伴在你身边,并告诉你,他愿意成为你与社会的屏风,让你能自由地做自己,还陪伴你直到回国。你会接受他吗?

我想多半的人,还是会被打动吧。他跨国而来,为她而来,真诚地对她说着这番话。这时的陈衡哲,将独身主义的信条早已抛到脑后,接受了她。

大概,这就是真爱。也是陈衡哲独有的魅力。

于是,在一九二零年夏,陈衡哲与任鸿隽一同携手,返回祖国。

05

回到北京后,父母和家人见陈衡哲带着任鸿隽一块儿回家,不禁欣喜若狂。因为,这已经距她说坚决不结婚过去十二年了。十二年来,父母担心她,生怕她独身一辈子。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女婿进门,真是百感交集。

回国后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两人在南高师举行订婚仪式。

老友重逢,好友订婚,喜上加喜。

晚上,他们单独请胡适吃饭。这是回国后第一次见到胡适。此时的胡适,已是孩子他爸,而另两个老友,也已喜结连理。三年的时候,物是人非。

经胡适的引荐下,夫妻两人任职北大。

“ 国立背景大学于1920年才开始接受女生,也就是他们请我从美国到中国为北大的女生打前站的那一年:我被任命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以便他们更顺利地招收女生。 ”

陈衡哲加入北大,不仅开中国女教授之先河,更让后来千千万万的女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北大。

于她而言,任职北大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成为新嫁娘,才是头等大事。

九月十六日,两人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自那以后,不少有留洋背景的才子才女,纷纷组合,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

幸福的来源,是婚姻中对彼此的尊重和珍惜。

比如冰心和吴文藻。

不过遗憾的是,没过几个月,陈衡哲因怀孕而辞职。

但这并非主要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陈衡哲在教授戏剧课时,她希望学生们能查阅相关资料,踊跃发言,也希望他们能开动脑经。无奈,当时资源匮乏,加上学生们的惰性,使她打算用罢课来唤醒学生。

这件事,她同胡适交流过。胡适劝她别冲动,无奈,最后还是辞教待产。

任鸿隽在得知后,找胡适,将妻子怀孕这件事告诉他,让他找别人代课。

这次,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当了次陈衡哲与学校的屏风。

06

尽管在家庭和事业上,陈衡哲选择了家庭,可这并不代表,陈衡哲放弃了事业。

辞教后,陈衡哲开始思考妇女、家庭和事业三者间的关系。而她找到的路是这样的,在学校依旧授课,一般只上三节课。这样既有时间照顾家庭,又有时间从事研究。

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五年,这四年间,她不仅生养了两个女儿,任以都和任以书,还编著中国第一部《西洋史》。

这对于既要上课,又要照顾孩子,还要同时编纂书籍的陈衡哲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一个女性,想要兼顾家庭和事业,无疑是艰难的,尤其当时战争爆发。尽管如此,她所追求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她并不想要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成为平庸之人的前提是,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

陈衡哲,做到了。

哪怕生活充满挑战,她也能在挑战中,笑着面对。

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子,她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造命”。

除了学者、教授这一身份外,她曾连续四次被选拔为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会议代表,参加了四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这样的会议,中国出席的学者有十二人,其中两人是女性,而陈衡哲就是其中一人。

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陈衡哲从来不因为自己妈妈的身份,而放弃对自己的“增值”计划。反而一次次地学习,汲取更多养分,让自己日益壮大。

想来,在背后,她付出了很多。只是目前的我们看来,会觉得“哇,好厉害啊”,然而,陈衡哲一定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付出。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07

可惜,进入盛年之后的陈衡哲,再也没有为我们带来惊喜。

追其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龄、战争、家庭等等之类。或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观念和思想吧。

就像二十岁的我们,和三十岁的我们,看到同一件事,想法多少会有些不同。年少时,我们会有偏激的想法,过了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会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这就是思想上的成熟。

一方面,观念上成熟;另一方面,和素斐的死有关。

素斐是胡适的女儿,胡适夫妇和陈衡哲夫妇对其期望很大,尤其是胡适。从素斐这个名字上可以看出来。陈衡哲的英文名字是“莎菲”,胡适把她的英文名字放到了女儿身上,可见他对女儿抱着多大的期望。不幸的是,五岁的素斐早夭。

这使得陈衡哲顿悟,觉得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这大概是每个妈妈的心愿吧。

人家都说“贤妻良母”,而她却成为了“贤母良妻”。

她在教育上,对孩子很严厉。抗战爆发后,为给孩子找一个相对好一些的环境,她跟孟母三迁一样,不断在国内外给孩子找寻较好的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任以都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被聘为终身教授;小儿子任以安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任全美地质学会会长;任以书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后在母校瓦沙担任翻译工作。

尽管事业上并没有什么闪光点,也谁能否认她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心血呢。

假使她并没有将重心转移,那么这三个孩子在战乱中的命运,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这里,我或许没有提到任鸿隽。只因任鸿隽公务繁忙,内忧外患期间,需要他主持的中基会的工作并没有中断,相反,日渐忙碌。于是,陈衡哲就担任起了稳定“大后方”这一职责,实属不易。

08

任鸿隽陪伴陈衡哲走过四十一年的风风雨雨。他从未对她有过任何怀疑,更没有过任何不尊重,有的只是珍惜、陪伴和把自己当作屏风。

当时,有篇文章写了《陈衡哲和胡适》,大概说的内容是他们之间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任鸿隽和陈衡哲得知后,并没有相互指责,只是觉得很生气。于是,拿着报纸找胡适。当然,胡适也很生气。最后以胡适在报上登一份申明而告终,夫妻和朋友间的感情一如既往。

还有一次,陈衡哲因《川行锁记》引发轩然大波,被川内外人世大力批评。她对此心灰意冷,要求任鸿隽辞去川大校长职务。任鸿隽在妻子的坚决要求下,毅然地辞去了,没有丝毫留恋。他遵守诺言,甘愿做她的屏风。

任鸿隽在大事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也支持妻子。

陈衡哲的第一部小说集《小雨点》就是他极力支持的结果。

他的胸怀,他的才气,他的涵养,令他去包容这样一个天才女子。

我想,这样的男子,在世间是少有的,也只有像陈衡哲这样的女子,才足以与他同肩。

可是,这样的陪伴,只维持了四十一年。

一九六一年十月九日,任鸿隽因突发脑溢血住院。一个月后,在昏睡中与世长辞。

09

往后的十五年里,是陈衡哲过的最艰难的日子。

没有了任鸿隽这座屏风的陪伴,她与外界接触得更少了。任鸿隽在世时,她的眼睛就看不见了,但能通过阅读,得知外面的世界。任鸿隽一走,她更孤独了。

孤独地一个人待在家里,她却并不惧怕这种孤独。

因为,这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平安地活着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晚年的陈衡哲,最开心的莫过于于大女儿任以都的见面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却是这十五年里最幸福的时光。她本想着,要是还能再见到儿子,该多好。

命运弄人,她并未等到这一天。

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八十六岁的陈衡哲因肺炎及并发症,逝世于上海广济医院。

“一代才女”的人生,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

10

早年因反抗而精彩,晚年因沉默而平安,大概这就是陈衡哲的写照吧。

她的“造命”使我感触良多。

十几岁,就已知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而不依靠外人。她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游刃有余,我想,能够成就这一代才女,背后的男人,任鸿隽功不可没。

他的大力支持,才有我们看到的陈衡哲。

虽然晚年的她,沉默无言,早已没有了早年的反抗,但在那段时期,或许是最能够保住自己的方法吧。她明白,做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

这是我爱她的原因。

她是我写的第六个民国,也是目前最欣赏的一个。

不知,你喜欢哪个呢?

目录传送门: 《民国女子知多少》

下一篇:《苏雪林:世纪才女,终生追索屈赋未曾歇》

图:网络

因对命运有困惑,就读了《了凡四训》,其中有很多修行开悟的句子,现总结如下,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常常翻看,不断精进。

1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2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云谷禅师说:“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

3 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平安,源于内心。

4 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

5 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6 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就从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固有命数,是再生的义理之身。

7 “血肉之躯,落在命数里,就可以推算。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合乎义理,那我们就可以超越命数,自己决定命运。

《诗经》上说,一定要永远配合天命而行事,自己为自己积累福德。

8 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说,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又可以说,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所谓‘修’,就是自身有过错,都应当彻底改正,永不再犯。所谓‘俟’,就是哪怕有一点点非分的企图、念头,有一点点的迁就、迎合,都应当彻底斩断它们。

9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

《转运造命之道》|一本让我看破生命课题的书

我很感谢生命中遇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这本书,也许我还在兜兜转转的去不断问自己“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生命目的是什么 ?”如今,读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