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碣石山 ---刘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爱碣石山 ---刘叉,第1张

这首诗,译成现代语言似为:

碣石山上的草木有多么茂密,

深深地挽留住了我的全部目光;

碣石山啊,我喜爱你是那样的古老峻险,

气势非凡,却不愿在人间热闹的地方显示!

诗中抒发的是吟唱者无比赏爱碣石山的真挚情感,写得质朴、畅快,言简意赅,平中见奇。整个诗的语气比较平实,气韵却十足。诗人在开口吟唱碣石山时,并没有刻意描绘碣石山的景色如何奇特,如何吸引人,而是用了一句比较直白的“挽我双眼睛”,一语把一切说明、道清;后两句,诗人把碣石山人格化了,以山之“古峭”隐喻人的耿直孤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借以寄托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志趣。这首五绝,写的是山,其实着重写的是人的思想感情,这在古代的山景诗中并不多见,但刘叉似乎在不经意间写得如此自然、贴切,真实、感人,从而使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的独特风貌跃然纸上,恍在眼前,就更是难得了。从这一点上讲,《爱碣石山》不愧是一首具有独特风韵的山景诗,作为长期生活在碣石山下的人来说,读着备感亲切,难以忘怀。

《爱碣石山》一诗的作者刘叉,是唐代有着独特经历和怪异风格的诗人,其传以“韩门弟子”列入《新唐书·韩愈传》之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收有其条目。

“刘乂者,亦一节士。少放肆为侠行,因酒杀人亡命。会赦,出,更折节读书,能为歌诗。然恃故时所负,不能俯仰贵人,常穿屐、破衣。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出卢仝、孟郊右。樊宗师见,为独拜。能面道人短长,其服义则又弥缝若亲属然。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归齐、鲁,不知所终。”在《新唐书》中,刘叉被记为“刘乂(yì)”,与自号“碣石山人”的贾岛同列“韩门弟子”。刘叉的生卒年不详,约元和时(公元813年前后)在世。他是河朔间,即今河北省一带人。刘叉“少在魏,与焦蒙、闾冰、田滂辈为伍,任气尚侠,体壮有大力,尝出入市井,杀牛击豕犬,罗网鸟雀”。这是在说,刘叉在青少年时生活在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与焦蒙、闾冰、田滂等人为伍,行举放荡不羁,很讲义气,乐于行侠。他身体壮实,力气很大,经常出入于街市十分热闹的地方,干些杀羊宰猪打狗,捉鸟逮雀的营生,无正当职业,在街市上混饭。后来,他“因酒杀人亡命,遇赦出,流居齐、鲁,始折节读书。能为歌诗,酷好卢仝、孟郊之体。然恃旧时所负,不肯仰事贵人”,“常穿履、破衣”。就是说,他后来因酒后杀人逃命(大概是为行侠义之举),遇到大赦方又出入世面,流居距离魏州不远的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等地(“鲁”为古地名,指泰山以南汶、泗、沂、沭水流域)。到这时,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凭力气闯荡江湖了,开始折节读书,致力学业。读书后,他的诗写得很好,并十分喜爱同时代诗人卢仝和孟郊的诗,学习他俩的诗体、写法。当了书生,他仍然像以往那样,不肯仰人鼻息去为达官显贵效劳,常穿着木板鞋和褴楼衣衫,与平民百姓倒很合得来。后来,他听说韩愈礼贤下士,便前往投师。是时,他已写出题为《冰柱》、《雪车》的两首长诗,显示的艺术水平远远高于卢仝、孟郊之上,连“力学多通解,为文奇涩,不肯剽袭前人,一言一句,皆戛戛独造”的“涩体诗人”樊宗师读了以后,都赞不绝口,表示甘拜下风。基于此,韩愈收他当了门人。在韩愈那里当门客期间,他的性格依然像以往那样耿直,常当面直言别人诗文的长短优劣;不过,他为人正直,颇讲道义,与大家相处很好,如亲兄弟一般。然而,他并没有在韩愈门下呆久,大概是因对韩愈常给死去的达官显贵撰写碑铭极为不满吧,有一次他与韩愈争吵起来,一气之下,将韩愈案上死人家属奉送的酬金提在手中,说了一句:“这是向坟墓中的死人谄媚得来的,不如给我刘某人增寿延年!”说罢,扬长而去。韩愈不能劝止,只好放他去了。后来,他回到山东、河北一带出游,谁也不知其下落了。刘叉一生写有多少首诗作已不可知,从他给孟郊写的诗“酸酸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看,起码有百首以上。他的诗作,如今能够读见的有27首,收在《全唐诗》第395卷中。从刘叉传世的这27首诗作中看,他一生与平民百姓相近,与统治阶级相悖。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唐朝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统治者的骄奢*乐,如《冰柱》中有“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等句,《雪车》中有“阛阓饿民冻欲死,死中犹被豺狼食。官车初还城垒未完备,人家千里无烟火。鸡犬何太怨,天不恤吾甿”和“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刀兵残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久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我为斯民叹息还叹息”等句。前者说的是战火不息,荒野千里的冰天雪地之景,后者说的是路有冻死骨,官府却视而不见,不顾战死的兵将尸首没人运,前线缺乏的粮草没人送,却派车为皇宫拉夏季避暑的冰雪的情景。这两首诗,用词奇涩,鞭辟入里,不愧为其成名之作。他还有一些诗是直抒胸臆,借物喻人的,如《修养》、《策孟东野》、《独饮》、《作诗》、《代牛言》、《莫问卜》、《饿咏》、《自问》、《老恨》等,其中不乏妙绝之作。他“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自认“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写诗需“朗咏豁心胸,笔与泪俱落”。他的诗奇涩却不难懂,常于平淡中见奇功,语句峭拔锋利,往往含有愤愤不平之气,读后令人有发聋振聩之慨。《爱碣石山》这首诗,大概是他离开韩愈门下后,云游至碣石山时而写,列于所遗全部诗作的第24首。从诗中的峭拔锋利,含有激愤不平之气,及所发达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之所以这么喜爱碣石山,就是因为碣石山地处偏隅,却古老峻险,峭拔不群,正好使诗人触景生情,借以寄托自己所引以自豪的品格、情操。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诗人在结束自己的碣石山之行时,目光几乎都收不回来了。

《爱碣石山》诗,也是自称“老叉”的诗人刘叉晚年生活、志向的生动写照。刘叉在晚年时,云游北方深山老林,以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自比。他在《勿执古寄韩潮州》诗中云:“古人皆执古,不辞冻饿悲。今人亦执古,自取行坐危。老菊凌霜葩,狞松抱雪姿。武王亦至明,宁哀首阳饥……”在《策孟东野》中云:“……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在《饿咏》中云:“文王久不出,贤士如土贱。妻孥从饿死,敢爱莫金篆。”他极可能是到位于卢龙城附近的首阳山凭吊夷、齐时,到达碣石山览胜的。此外,刘叉与贾岛在《新唐书》同被列为“韩门弟子”,两人之间的关系当相当不错,而以“推”、“敲”出名的贾岛是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平以“碣石山人”自称(见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很可能在年少出家当僧人云游时曾到过碣石山,并极喜碣石山的“不到人间行”(贾岛曾常常自叹:“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刘叉在晚年时也到碣石山云游,在碣石山留下自己的旅迹游踪和诗作,很可能受到贾岛的影响和感染。

值得指出的是,刘叉是继曹操之后,又一个留下专门描写碣石山诗篇的人。《爱碣石山》产生于唐朝后期,与曹操的《观沧海》诗相隔有600余年的时间。这表明,从汉到唐,古碣石山一直为沿海地区的观海名山,其“青青”之貌、“古峭”之姿,不知惹得多少在其地留下游踪的诗人思绪翩翩,忍不住“歌以咏志”。刘叉的这首诗,也是印证今碣石山即古碣石山的一个有力佐证。

男孩名字:(诗经楚辞起名 只给你参考用 如不适合可另换一组与你)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 专业起名,名有出处 解释,字有内涵 寓意。起名字应该考虑周详 具体分析,音形字义体,区域习俗,方言口音,好名字要畅听别致 新颖时尚 字形简美 音韵朗畅 意蕴丰富 文化内涵 诗意优美 巧妙别致 新颖少见 五行互补 数理吉祥等。 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谢谢!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考古发现则没有这么早,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属战国早期的琴。但在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出土的一张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为目前所知最早,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摺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型。古书字型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如何通过字型鉴定古籍年代

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溼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型既美,校刻亦精,字型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型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型,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 六家文选 字型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清代刻本繁多,综而观之,大致有如下特点:清代刻本以康熙为界,其字型变化分作两个时期,康熙以前是明万历后的风格,字型长方,横细竖粗。

爱碣石山 ---刘叉

这首诗,译成现代语言似为:碣石山上的草木有多么茂密,深深地挽留住了我的全部目光;碣石山啊,我喜爱你是那样的古老峻险,气势非凡,却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