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写的什么,详细点的,里面有没有关于什么阴阳风水的?还有什么书是写五行八卦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周易是写的什么,详细点的,里面有没有关于什么阴阳风水的?还有什么书是写五行八卦的,第1张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简介

  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软禁期间,剔除《彖辞易》与〈象辞易〉之繁琐,创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辞与爻辞,原文仅有448句话,很简略,不包含“五行,干支”等推演。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 写入《文言》,《系辞》,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 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

  概述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震 雷 动 

  巽 风 入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艮 山 止 

  兑 泽 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 :说明宇宙形成的大现象。

1、《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2、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3、顺序方向: 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顺时针)

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巽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逆时针)九在中央。

4、卦中的画叫“爻”。 爻者,交也。“爻”就是交?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做“爻”。

5、 完整的—,叫“阳爻”;中间断裂的- -,叫阴爻。

☰ 乾卦 :代表天,男人,手背

☷ 坤卦 :代表地,女人,手心

☲ 离卦 :代表太阳,火,光明,位置在东方,太阳中间有黑点,中间是阴爻

☵ 坎卦 :代表月亮,水,位置在西方

☳ 震卦 :代表雷电,动能,位置在东北,我国东北多震雷;

☴ 巽卦 :代表风,气流,位置在西南,我国西南多风;

☶ 艮卦 :代表高山、陆地,位置在西北。高山下面是海洋,我国西北多高山;

☱ 兑卦 :代表海洋、河流,位置在东南。海洋下面是石块,我国东南多河川;

乾:健也,为天,为父亲,为首,为马。属金,

坤:顺也,为地,为母亲,为腹,为牛。属土,

震:动也,为雷,为长男,为足,为龙。属木,

巽,入也,为风,为长女,为股,为鸡。属木,

坎:陷也,为水,为中男,为耳,为豕。属水,

离:丽也,为火,为中女,为目,为雉。属火,

艮:止也,为山,为少男,为手,为狗。属土,

兑:说也,为泽,为少女,为口,为羊。属金,正秋也,肺。

黄帝

《周易》周文王

田何:西汉经学大使。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始皇焚书,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

董仲舒:通晓《周易》,擅用易之阴阳五行说解释灾异之事

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孟喜遵父命习《易》,为汉代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孟喜以阴阳说《易》,以此推算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

焦延寿:西汉易学家,字赣,梁国(今河南商丘)人。家贫寒,曾因好学而得到梁王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元帝时为三老。政绩优异,专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称得孟喜真传,后传之与京房。其说长于灾变,注重易象,以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著有《易林》十六卷,《易林变占》十六卷。

京房:(前77—前37)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东郡顿邱(河南清丰西南)人。曾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因弹劾中书令石显等专权,被捕下狱处死,年仅四十一岁。其易学理论,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成就有:1、八宫卦说,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了八宫。2、世应、飞伏说。3、纳甲说,将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4、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5、卦气说,以消息卦和杂卦的关系,解释气候反常现象,演讲灾变。6、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其著作颇丰,今只传《京氏易传》三卷,其余皆已失传。

郑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东南)人,东汉末年经学、易学大师。博通经学精于天文历法。少而好学,不乐为官。游学十余年,复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众多。后因党锢事被禁,便潜心著述。其著述以诠释古今经文为主,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仅存《易纬注》,其余已失传。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有:1、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力图揭示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2、以五行解释《周易》,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

管辂(209-256年),三国时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三国志·方技传》将管辂之术筮与“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相提并论,认为“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子孔明,谥曰忠武,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始从之,帮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于成都,拜其为丞相。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被 封为武乡侯。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所传其通晓黄帝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和古代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事思想、用兵之道,多与《周易》相通。著有《诸葛亮集》。

王弼:(226—249) 三国魏山(今河南焦作东)人,字辅嗣,魏晋易学易理学派代表。官至尚书郎。幼而聪慧,少年得志,即享盛名。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穷微论》、《易变》、《周易大衍论》,前两种尚存。王弼解《易》,力排象数,注重义理,使《易》回归到孔子义理派的轨道,史上有“王弼扫象”之说。其易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经学派解《易》的阐发,排斥汉易的卜筮之说,提出“得意忘象,忘象取义”和理论,强调《周易》的哲理思想。二是用玄学观点解易,其基本命题是“天间万物皆以无为本”,认为自然无为、动息则静,将太极观玄学化,反对以太极为原初物质的观点。王弼的易学理论对后来易学研究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孔颖达:(574—648) 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仲达,亦作冲达。冲远。少聪敏,强记博文,通晓经学。陏大业初,举“明经”,授国子博士。唐代时,历任文学舘学士,国子祭洒等职。曾奉唐太宗之命,与颜师古等人编定《五经正义》。其主撰的《周易正义》至今仍为最完善的注本。其著“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虽说采用的是王弼注本,又纠正了王弼“得意忘象”的主张,认为物象和义理应该是统一的,义象兼采,易理备包有无,提出“乾坤二元论”,宣扬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

李鼎祚:生卒年不详,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唐代经学家,历官左拾遗、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他勤于读书,精于经学,尤通象数占学,著有《周易集解》、《连珠明镜式经》。他的易学观点,发挥了汉唐元气阴阳说,否定王弼以玄学解易,认为易学讲的是天象,提出“元气絪緼”说,用以解释“一阴一阳谓之道”及天地万物的形成。他认为,《周易》是儒、释、道的理论基础,是治国、平家、修身的正术。他是提倡汉易象数的代表人物。

陈抟:(约871—989) 毫州真源(今安徽毫县)人,字图南,宁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自号扶摇子。是易学图书派的创始人。后唐长兴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修道。先在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居华山四十年,被称为“华山道士”。据《宋史》载“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其易学“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以图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传之易图有: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使象数易学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李之才:(?—1043) 宋初易学家,字挺之,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宋史》作青社)人。其性朴率自信,倜党不群。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为参军共城令,后为泽州金署判官,官至殿中丞。其易得穆修所传,属陈抟图书学派,后传之于邵雍。其易学著作已失传,今保存的只有《卦变图》,一是卦变反对图,一是六十四卦相生图。他开创了宋代卦变研究的先河

邵雍:(1011—1077) 北宋著名易学家。字尧夫,谥康节,祖藉河籍范阳,少时随父邵占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晚年定居洛阳。少时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宋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不读,始为学,则坚苦刻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才数年。”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以“物理性命之学”。终身不为官,以研易为业,“探赜索隐,妙司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自得者”(《宋史》),以先天象数之学名于世,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其学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等道教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易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故改名,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取故乡“濂溪”为名,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历任县主薄、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等职,多为刑狱之官,政绩卓著。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是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易》得穆修所传,“后学自有所见”,他参照道家的先天太极图和陈抟的无极图,绘制了一个新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于儒家的解易系统,建立了一个以易学为核心,融宇宙观、方法论、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道德融这一体的、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易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后有编入《周子全书》。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十九岁登进士弟,曾任泉州同安主薄、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为官不过十年,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弟子众多。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均有研究,精于易学,“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影响极大。其易学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批判地吸收了各家的观点,自成体系。著有《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易学启蒙》等。在《周易本义》中首次将《河图》、《洛书》等九张易图公诸于世,确立了河洛之学,功不可抹。

蔡元定:(公元1135-1198)南宋律学家、易学家,字季通,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师事朱熹,长于天文、地理、乐理、历数、兵陈之说,精识博闻。其易学继承了汉易和宋易中象数学传统,除受邵雍数学影响外,又继承和发展了刘牧图书学派的河洛之学,成为元明清象数派的主要理论依据。他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实为在朱熹指导下,由蔡元定成书。《启蒙》认为,《周易》中的象数来源于河洛,河洛之数的演变,形成八卦、六十四卦卦象,而河洛之数又出于“自然之理”。其易著还有《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大衍详说》、《燕京原辨》等

张理:元代清江(今江西庐陵)人,字仲纯。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福州儒学提举。张理一生博览群书,尤精于易学。兼取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图”学,以周敦颐为代表的“太极图”学,以刘牧为代表的“河图洛书”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学说。他以解“龙图三变”而闻名。认为,第一变是“龙图未合之数”,共五十五数,上二十五是天数,偶天垂象也;下三十是地数,形地之象。第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第三变而成龙图。按其说,龙图之变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图相重,即为五行生成图,刘牧称之为《洛书》;二是两图相交,即为“九宫图”,刘牧称之为《河图》。张理以图解《易》对后来的易学发展影响很大。著有《大易象数钩深图》、《易象图说》。

  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

  (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简:“ ”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

  (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

  四、《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 (1)八卦,是用“— 、--”两个基本符号组合,以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符号(八卦),由八卦再生则为六十四卦,至于“— 、--”两个符号和八卦的原始意义,古往今来,说法较多:有说“— 、--”代表天地、阴阳、蓍草长短、男阳、女阴、奇数、偶数有说:“— 、--” 表示结绳记事,龟卜兆纹等。

  (2)远古时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不占卜,观察鸟类行踪进行占卜,为“鸟占”。根据天象来占,称“星占”随着各部落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

  五 “卜筮”之说:

  (1)“卜”亦称“龟卜”,是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运用龟的腹甲和背甲以及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并对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状,然后进行钻凿,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一些“卜” 字形细纹,这些细纹称作“兆”或“卜兆”。根据卜兆,推断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须记数,这些应用了数学概念,而数字的排列与组和,产生了六十四卦。这时期数字系统的产生领先于世界,然而它并没有向进发展。(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进。“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千年间没能说清,直到宋初,隐居在华山的道士陈抟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两两组成,分别四方及中央,它的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辞》中的数字观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洛书》也称九宫,由一到九数字组成,它的特点是奇数在正位,偶数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论是沿正方位还是沿对角线,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拿现在的数学语方说,这是一个三阶幻方。

  (3) 两种图的出现,得到了认可,它被称为无字之易,先天之学。朱熹把《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列到传说的文王八卦图之前,承认它们是《周易》的始祖,此说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图后有经传,图是易之源头。据考证:《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判定方位与方向的罗盘。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从古籍记载和历代易学家之说来看,是古代贤哲从《河图、洛书》中得到启发,进而推演出来的实用八卦阵。

  七、《易》与《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质方面的区别:《周易》用九用六。《周易》的爻有变爻规律。《周易》的爻用数字有下而上注明爻次,“九六”区分阴阳。《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应的卦爻辞,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区别:《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无法表现丰富的内容。《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现余地。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周期,为表现一个重要哲学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周易》六爻一卦,共计六十四卦,在量方面这是最佳选择。在内容方面内涵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易》在这方面是无法同《周易》相比的。

  (3) 史料证实,《周易》完成于周代。《周易》两字有二义: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周易》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文王被囚时完成的。而并非一人完成。

  八、《经》和《传》

  (1)《经》,《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象、爻辞”五部分组成。

  (2)《传》的形成是经过较长的时期。《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解释《经》的著作。《易传》分七种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史料证实,《易大传》并不是产生于一个时代,更非出于一人之手。

  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理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到“传”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无不说明《周易》生生不息,无穷变化的哲理。至春秋,一部完整的《周易》诞生了,围绕《周易》而展开的众多解释、论著、揭开了《周易》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第二部分

  一、 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和传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1 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

  (1)《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学派众多,除了儒家,还有其它学派思想家。

  (3)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

  从师承看,皆认为汉易开山祖是一个叫田何的人,田何传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再后又传给杨何。丁宽又传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史载《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之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孟京之学”。此外,汉易还有费高易学体系,指费直和高相,属民间之学说。汉易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学派,费高古文易学派。

  2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有三种

  (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黄老道家的易学为代表,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谋类》。这些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太极元气说等。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成说

  东汉时期,孟京易学势力衰弱,而民间易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逐渐出现了,费氏与孟京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二、 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

  晋唐重易理的特征。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

  1 晋代两大家

  (1)王弼,玄学易学创始人,著《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师《易经》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

  (2)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2 唐代两大家

  (1) 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

  (2) 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一书,此书没什么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系统的注解,对易理派的观点亦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资料汇集。

  以上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三宋明易学

  1 这一时期,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 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2 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的重点。

  同时期,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 元明两代,宋易向普极和纵深两个方面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阐述《周易本义》的著作。

  (1) 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他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而俞琰、张理和箫汉中等人,以亦图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

  (2) (2)明代易学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中“气本论”的倡导者。

  (3)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此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结束了宋明易学。

  四、 清代易学

  清代易学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不敢发挥,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

  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至此,有一说,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杂说。

  五、 近人易学

  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注重对《周易》经传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释,其中经高亨注释的《周易古经今论》,《周易大传今注》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

  2 重视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有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3 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4 用现代科学证《易》,但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此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

周易是写的什么,详细点的,里面有没有关于什么阴阳风水的?还有什么书是写五行八卦的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