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第1张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原理,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太极拳的练习和穴位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太极拳的本质虽然是武术,但是已经被现代人当做养生拳术,习练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修复病灶。

 一、理

 盖世者习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天下练太极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极大成者更少也。

 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术,术不打仙。吵架是骂人之苗,骂着是打斗之源,打斗是拼命之根。

 盖世拳法,无非内外两种拳法。然而太极者,阴阳之母,天地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宫为九宫,练法九九归一。无手到有手,有手到无手。乃炼精化气,练气成髓,练髓还虚。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失真艺。

 太极者,拳中之母。阴阳变化,能生万物。一动俱动,形似车轮,绵里藏针。静如山岳,动如长江波浪。内外合一,刚柔相济,乃是四两神气破千斤之力。

 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

 二、门规

 太极者,上层练法,内有点穴闭户,分筋错骨更不轻易传人。本门有三不传,何为三不传一曰:不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二曰:不传好奇者、不敬师者、贪酒色财气者。三曰:不传不勤学苦练者、好斗者。传其真法必须遵守这三不传,不可轻易传人。

 三、本门乃有点穴、打穴、拿穴是也

 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拿住对方要穴为拿穴。手指抓住对方主要学位为抓穴。上者几种方法要毒、准、狠、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准、猛、狠。

 四、本门点穴法为三十六穴

 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

 五、本门有绝命三穴

 练其本功法须功到、手到、敌到。按时辰点穴法乃为十大穴。不分时辰点穴为十二穴。点穴有绝命三穴当场死亡,或不出十二个时辰命亡。

 六、本门还有叫门法

 点穴者关键在于叫门,门叫不开,点身无效。叫门法乃为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执,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期亥骨续。先师曰:时到者经到;经到穴到;手点穴到人倒也。

 七、太极点穴之法

 有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有点死打活之法,有引进落空之法。点、拿、抓、打,阴阳不分,各有奥妙。

 点穴分为四季,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每到一季节,把敌人引进一方去点,自有点穴道之法。

 八、本门明知点穴之法

 苦练点穴之功,无功不为点穴之大成也。练点穴之功,得点穴之功。练太极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为内外结合练也。药水洗手之练法:一日两次苦练,百日苦练得成。太极阴阳金刚指练法分三部,一曰内丹功,即青龙探爪势(为静坐功)、松紧练法(即桩功,手法若干势)。

 后用药水洗法,练功时将药水烧热,将手泡进药水之中,待手泡热后,将手提出药水趁热练功。

 具体做法

 第一部面朝墙壁,距离两尺余,两脚分开,手五指定壁;随着功夫的增加,使两脚逐渐后移,直到身腰挺直,后臂与肩成直角后,再使五指点地;随着功力的增厚,逐步减为四指、三指、两指,指力已伟矣。

 第二部练后用药水再浸泡之热,将手提出,将沙袋放在与腰同高处。沙袋内装铁砂五斤,用猪血煮、绿豆五斤、山里红籽五斤,共为十五斤合在一起,装在四方沙袋里,趁热练习,五指一戳一百,久而久之,五指之功与腕低之劲相结合,内气久练成为太极金刚功。再做与人同高的木桩,内包棉花,外包牛皮,有头有四肢,把三十六穴都注上,乃练习点穴,要准,一丝不差,久练久之,蒙上眼睛再练点穴,如能点准,此功成矣。

 第三部药水功法,青木香五钱、生姜五钱、桂心五钱、百密五钱、陀僧五钱、宣木瓜五钱、路路通五钱、制川乌五钱、蛇床子四钱、地骨皮四钱、净红花四钱、土麻四钱、泽兰叶四钱、草乌四钱、透骨草四钱、象皮四钱、细辛四钱、当归四钱、虎骨一两浸泡三十天与药合在一起,两大碗河水浸之一时,药六天。

 太极拳点穴原理来源

 一、太极点穴术的历史渊源与分类

 太极点穴术源于中医针灸术。据中医重典《内经》记载,针灸穴位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运用砭石针刺穴位治病了,山东省境内发掘出了砭石实物。随着铁器的应用,砭石逐渐被金属针所取代,也就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针灸”。

 大约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穴位损伤”的概念了。唐朝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在太阳穴,乃是命处,断然不可治矣”的记载。

 到了明朝中期,已经出现了不少论述点打穴位损伤的专科著作,其中《跌损妙方》可称得上是少林寺伤科及太极点穴术的开山祖师!异远真人独创了“血头行走穴道”的论述,成为点穴伤药方。此书也就成为少林太极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历代僧人的点穴、治伤经验及实践与传承,也便有了各门派的各种“太极点穴术”。

 太极点穴术依照其使用功能,可分为医学太极点穴术(简称点穴疗法),武术太极点穴术,保健太极点穴术。而武术太极点穴术就是以防身、自卫、攻击为目的的,专打人体穴位的一门技击术。

 二、太极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太极点穴术与针灸术一样,以《内经》为理论基础,把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经络学说等学术思想融入其中。

 武术太极点穴术是以“十二时辰气血流注”和“血头行走穴道”等观点为实践依据的。得到武术、技击、医疗(跌打伤科)界的广泛认同。并广泛传承至今,且经现代科学验证了其科学性。在《救伤秘旨》中说:“跌打损伤,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

 三、太极点穴术与经脉、36要穴

 武术太极点穴术与医疗太极点穴术、保健太极点穴术不同,武术太极点穴术很直观地以人体十四正经的百余穴位为攻击目标。而其中又以三十六大穴,七十二小穴为分别,且又分为死穴、昏穴、软麻穴等。

 据《少林寺点穴秘诀及秘传药方》记载,“点穴法中,主穴凡三十有六”,谚云“穴有死晕,点有轻重”,这“36穴”如下。

 “百会、太阳、鼻梁、人中、牙腮、开空、天井、肩井、气门、玄机、将台、期门、七坎、章门、丹田、下阴、白海、曲池、脉腕、阳冲、三阳焦、太溪、太冲、涌泉、天股、对口、凤眼、挂膀、凤凰眼、脊梁、凤尾、脊心、精促、笑腰、敲尻、踝骨”,以上三十六穴,点重不可救治。轻点也可令人晕倒。

 太极点穴术一般攻击的是十四正经,上述“36穴”除了分属十四正经外,尚有不在其列的经外奇穴。这十四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四、人体经脉、穴位是客观存在的

 《内经》以文字描述了十四正经的部位,唐代孙思邈曾绘制了十二经脉图等。北宋的《针灸铜人》则是考核学者针刺穴位正确与否的工具。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经脉、穴位是客观存在的。江西省有关院校通过低频电脉冲、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典籍记载(描绘)的经络路线传导的。

 有实验观察到气血在24小时中的运行状态,初步看到寅时时,受测试人双侧肺经发光子发射的数量测定值是对称的,而过了寅时以后,手太阴肺经中运行的气血的状态是不同的,其经脉的光子数值不对称。此实验说明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按一定的规律客观运动的。而点穴秘传口诀“寅肺卯大胃辰宫”等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五、点穴伤人的成因

 点穴伤人主要是通过手、脚、器械等击打或日常生活意外损伤,或年老久病等其它因素导致的穴位受伤。

 武术点穴伤人通过击打人体表的穴位,破坏其人原有的正常平衡,损坏其部分正常功能,损伤其人部分经脉穴位,致使其人原有的皮肉、气血、脏腑、筋骨等机体组织发生病变。

 比如,点击其人期门穴,则期门穴所在的表皮或肌肉组织受损,可能有淤紫、疼痛、酸胀;期门穴所在的足厥阴肝经中运行的气血可能会停滞淤阻,进而影响其肝脏正常功能,此穴受伤久而不治则可能会面黄肌瘦、全身无力。被重点时,当场可能瘫软倒地,或昏迷!假如按时点穴,受伤更严重。

 又如,足少阴肾经受伤,就会使肾脏的功能紊乱,导致筋骨受损,出现腰背酸痛、手脚乏力、小便不利等症状。受伤的肾经上的相关穴位可能有压痛,小腹时冷时热,头晕。

 而膝部后弯处可能有痉挛、麻痹的感觉。诸如此类的现象,只有用经络学说才可能解释清楚。因为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终止于俞府穴,循行经过足内踝、腿内侧、脐旁边、乳房下。乳房上直至颈下,此经受伤,所经过的部位都有病变可能。于是,就可能有以上的部分症状和感觉。

 古籍《金汤录》也有记载,历史上著名射手后羿曾被人点伤曲池穴,导致他无法射箭。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

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1 无极生太极的原文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分为乾,坤,艮,震,巽,坎,兑,离,由八卦图又衍生出八门,休,伤,生,杜,景,死,惊,开。

解释: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

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

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

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

2 关于太极的诗句

太极诗歌:1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2 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3 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4 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5 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

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6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

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7 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

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8 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

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9 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

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11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12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

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3 有关太极的诗句

1、白云山下泠泠水,自在人间太极图。

译文:白云山脚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人间自在太极图。 出自:宋代 文天祥《赠彭别峰太极数》 2、太极未分混沌,两仪已非其中。

译文:太极就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出自:元代 王惟一《西江月·太极未分混沌》 3、太极才分,鸿濛凿破,云收雾开。

鸿蒙凿破天,太极才能分,云收起来,雾散开。 出自:宋代 夏元鼎《沁园春·太极才分》 4、六经宇宙色无际,消得斯文一贯穿。

万水混茫潮约海,三辰焕烂斗分天。 译文:六经宇宙色无边,消得斯文一贯穿。

各种水混模糊潮约海,三辰焕烂斗分天。 出自:宋代 陈起《夜听诵太极西铭》 5、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译文: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出自:唐代 李白《短歌行》。

4 形容太极的诗句

1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2 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3 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4 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5 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

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6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

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7 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

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8 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

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9 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

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5 太极拳中太极的意思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 系辞上》。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包万物。

由无极而现有极,遂太极生焉,阴 焉。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

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 太极拳是有形有质,是形质相成的体育运动项目。

所以太极拳的传授不能只讲形,不讲质。既要讲形又讲质,做到形质兼备。

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上对太极拳最早立论概括说起。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

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是太极拳最早最高的精辟概括。

[1]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 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公发科、心意六合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冯志强先生得天独厚师从两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

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冯先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贯彻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

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

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国与其它因素的合成。

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太极」一词,兹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太极大义」于下: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汉儒郑玄作「周易注」,以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盖「太极」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即所谓「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作「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

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一」云「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三国吴人虞翻「周易注」亦云:「太极,太一也。

」此皆太极之初义。其说与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

」相若。晋人韩康伯作「周易系辞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盖本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以释太极也。

宋儒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盖以为「极」者,宇宙万有之终极,亦即「绝对」。绝对乃遍在,初无形体可言,亦无名相可依,故曰「无极」。

然亦不妨其为普遍、绝对之终极,故曰:「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属本体界,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而其外貌是静。

至其发生功能,则入于现象界。其始为动,动之反为静,静又复动,如钟摆然,彼此相续,无有已时。

「互为其根」:即指此义。盖中国传统哲学,自「易以道阴阳」以还,即欲以一最高原理,说明宇宙现象之变化。

而最简单直捷之方法,莫若以两相对待之现象,如动静、刚柔、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出于同一本源,为能挈要提纲,而有条不紊。周敦颐以太极涵动静二力而生阴阳,即其比较详明而有系统之说也。

朱熹形上之学,以周敦颐「太极图说注」为根本。尝作「太极图说注」,以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又释「无极而太极」之义云:「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

」是以「无极」为形容词,为无器形之义;「太极」则为名词,乃天地人物之终极原理;亦即天地人物之理之总体。此终极原理落于天地人物,则天地人物各有其极。

故朱子又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亦云:「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之义,于兹大明。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

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

6 什么是太极

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7 太极图说的原文解析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

是知无极无自故。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

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

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

“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

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

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

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

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五气(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二五者,五气、四时也。

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妙,玄玄所成也。

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

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第六虚节: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

下篇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

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一形一神,神变形合。

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人极类太极。

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

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

终始本一,至矣。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

知之修练,谓之圣人。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

本立而道生。斯,化道也。

其,通途。至,一行也。

矣,止于至善。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余续博注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

8 形容太极的诗句有哪些

宋·白玉蟾 《题鹤林宫》王邓诸公焉在哉,云屏烟嶂锁苍苔。

大千国土无双客,第一洞天游两回。太极光阴忘甲子,九霄云气接蓬莱。

桑田海水今如许,劳得朝猿暮鹤哀。2宋·白玉蟾 《泰定庵》太极函三性,千灯共一光。

猿啼庐阜月,雁叫洞庭霜。 夜半冰生水,风前麝出囊。

吾师知个事,念念守中黄。3现代·佚名 (诗歌类)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4现代·佚名 (诗歌类)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5现代·佚名 (诗歌类)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形容太极拳的词语、句子有哪些?柔中带钢、绵里藏针、钢柔并进、以柔克刚、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你好,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根据杨氏太极拳编串而成的,两者是同一种拳。

  杨氏太极的套路的各个单式,都可以作为技击攻防的招法来用。比如比如起式、提手上式、云手、单鞭等等。

  但在实战应用中又不可拘泥于具体招式,其实太极更强调内在的势和法,即十三势——太极拳古籍有"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向成,乾、坤、震、兑及八卦,进、退、顾、盼、定"之说。

  在太极所有的招式中,不管外形动作如何,不离这十三势(法)。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其内涵在于从对方的变化和意图着手,从顺应变化到引导变化,使之(意图)落空。所以,可以说没有固定的形式,这也符合兵法:兵无定势,水无常形。

  如果非要找一式作为攻防的门户,也无不可,尽管以自己喜好和习惯定势入手,内里符合十三势要求即可。

  

太极的种类基本上就这三种,但是门派有很多。据统计,现存的门派有26种之多。太极武功里最厉害、流传最广的要算拳法了。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哈 你算是问对人了啊 我是练武术的 国家二级运动员

24式和48式太极拳中的闪通臂招式本身是一样的,前后动作衔接略有变化。重要的是要理解太极拳逢强必转的特点,不是简单说后撑掌还是架掌,此式右手是棚劲棚架圆转侧后防守,左手出掌,但是根据实战可以有很多变式,如:右手转采拿左手右侧推或穿裆则可变摔法;敌由身右后来右手弧形转下压履之,步法转左实右虚右转也可是摔法并为左手进一步打击创造了条件;搭手后对手后撤左手也可变防护,右手随对方跟进变进攻(推、按等),招式是死的,拳是活的,别简单理解一个招式就只对应一个情况,不断的圆弧运动中去领悟太极拳真谛。

  太极拳 是一种古老的拳术,太极拳在我们的生活中悠远流长。同时太极拳也有一定的历史来源。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历史的来源。

太极拳的历史的来源

 河洛 文化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

 太极拳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武术 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

 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 传统文化 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1]

 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且名列榜首。

 流派纷呈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 总结 ,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练太极拳要掌握的技巧要领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4、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5、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6、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7、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8、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9、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10、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练太极拳要掌握的要领

 1、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1、头正:虚领顶颈、两目内视、鼻尖对肚脐、两耳下垂、闭口卷舌。

 2、身直:直腰扩带、虚胸实腹、尾闾下垂、背拔胸舒。

 3、脚平:脚平屈膝、松胯圆裆(四平:脚平、胯平、肩平、两耳平)

 4、手长:沉肩坠肘、两臂松展、两弘弧圆、提腕沉指根空手心,中指与曲池成一线。

 5、运动(行拳)技术要求:头身一体腰先动,脚板平吸三鼎重,肩胯肘膝两四分两两两两合,梢中根身节节通。

 6、练功四步走:收心定意。舒展筋骨。协调平衡。修身养性。

 7、练成四层劲:第一绷劲。第二整体劲。第三缠丝劲。第四化劲。

 8、阴阳要平衡、虚实要分清: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原理,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太极拳的练习和穴位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