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这里竟珍藏着《四库全书》零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这里竟珍藏着《四库全书》零本?,第1张

近日,教务老师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全省高校图书馆中,川师大图书馆堪称古籍收藏的一个重镇。据馆长曹成建介绍,图书馆馆藏古籍共有11万余册,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包括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以教育学、文学、历史学为收藏重点和特色。

教务老师走进恒温恒湿的书库里,只见泛黄的书卷整齐地放在单独上锁的书柜里,其中不乏《太和正音谱》手抄本、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零本等珍贵的孤本。

《通鉴纪事本末》 看点

《资治通鉴》的指南读物,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写法,历经760余年保存完好。

相较于一般的线装书,一本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的大开本引起了教务老师关注,书根处印有“宋宝祐本通鉴纪事本末”字样。这本古籍正是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印刻的《通鉴纪事本末》。

“它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指南读物,书中内容都来自《资治通鉴》,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撰。”川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成荫介绍,《资治通鉴》部头很大,时间跨度超过千年,全书共有300多万字,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实在难以下手。“《通鉴纪事本末》将其浓缩,并且首次采用以事件为中心的记述方法,开创了‘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对后世史书影响很大。”成荫说,全书概括提炼了239件事件,每一个事件各立标题,详细讲述事件的背景、发生、发展、结果等,按照历史年代顺序进行抄录。“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事件的梗概,也可以阅读原文,而且这样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也增强了历史著作的表现力。”

成荫介绍,这部《通鉴纪事本末》是宋刻本,年代很早,且为全本,共有42卷,从文物性上判断,在古籍中属于价值颇高的珍本。它虽经历了760余年岁月,但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并无褪色,也没有虫蛀现象,实属难得。“从书页上的痕迹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判断后人在元代和明代都对其进行过修补,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保存条件应该一直都很好,进入川师大图书馆收藏后,就更好地被保存起来了。”成荫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书库建筑、温度与湿度、空气净化与通风、照明与防紫外线、消防与安防以及防虫防鼠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以更好地保存古籍。

《太和正音谱》 看点

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全国仅存的明代手抄孤本,分为上下部,上部存放在国家图书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已成千古名篇。

作为戏剧大家,马致远作品颇多,想了解更多,《太和正音谱》就是一个好选择。

《太和正音谱》由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作,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子,在仕途遭遇不顺时,爱好结交文人雅士,在戏曲等方面颇有研究,因此他所著的这本书,不仅是早期元曲杂剧重要理论著作,也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囊括了元初至明初的元曲整个历史时期的大部精华。

成荫介绍,川师大图书馆馆藏为钱榖手抄本,这也是全国仅存孤本,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存放于国家图书馆,里面主要是记载戏剧理论、戏剧作者等,下部则全部是戏曲曲牌,共收录了300多支曲牌。明代钱榖,本就是一名画家、书法家,这本抄本字迹娟秀、结构工整,标明正衬。“可以明显看出抄写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艺术价值远超一般的抄本。”成荫说。

《四库全书》 看点

太平天国年间流落民间,上世纪60年代川师大图书馆馆员在上海书店购得。

2016年,川师大图书馆有19部古籍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18部都是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零本(零本即不完整的有缺失的丛书),包括《古史》《后汉书》《唐书》《江南通志》等。

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由3800多人历时13年才抄写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成书时共有7部,分别藏于“南三阁”和“北四阁”。川师大图书馆馆藏的抄本,都是来自“南三阁”中的杭州西湖的文澜阁。

“这18部古籍,虽然都不完整,但今天能够完好地保存在这里,已是十分珍贵难得。”曹成建说。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南三阁均遭受破坏,《四库全书》被毁或大量流失到民间。后来,不少文化名人想尽办法搜集抢救,但仍有大量书籍散落。曹成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师大图书馆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专门拿出资金,派出人员,四处奔波购买古籍,这些《四库全书》零本,就是馆员们1960年在上海古籍书店购得的。“那时,馆员们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籍市场和书店购买了数以千计的古籍。”

教务老师看到,在馆藏《四库全书》的首页上,有十分清晰的乾隆印玺“古稀天子之宝”。据悉,这是乾隆晚年,70岁时才刻的,这枚印玺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乾隆用品中的精品。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体位于黔南边陲,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想要继续了解荔波县在贵州哪个市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荔波县的整体情况

1、荔波县地处贵州广西两省区的交界处,地形聚集了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的综合优势,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

2、荔波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55℃。

3、荔波县内霜期少,无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终霜期分别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县境内冬季降雪较少,且多为冰粒,其次为雪花。

4、荔波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玉屏水浦和瑶山董蒙两个省级民族保护村寨,有“水书”和“布依文”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西北师大百年发展历史积淀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化,馆藏古籍文献、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文献藏量丰富,已形成本馆的馆藏特色。根据1990年全国和甘肃省文献资源的全面调查、全省研究级学科文献支持研究与决策能力加权统计分析评估,确定本馆在心理学、教育学、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植物学等9个学科为省级有支持研究与决策能力的文献资源收藏单位

图书馆有校本部逸夫馆和新校区馆两座馆舍,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阅览座位3000多个,电子阅览机位480个,学术报告厅2个。逸夫馆主要入藏2000年以来普通图书复本,新校区馆以中外文普通图书、古籍、报刊等各类型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入藏为重,两馆形成资源特色鲜明、服务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布局。

馆藏各类文献总量约370万册,其中:中心馆纸质文献123万册,各学院分馆纸质文献73万册;电子书刊174万册。现有珍贵古籍10万余册,其中:古籍善本500余种7700 余册,中华再造善本1300余种15万余册,百年以上西文原版图书340余种。经全国珍贵古籍普查,本馆共有22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4种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最早的中文典籍可追溯到明景泰七年(1456年)刻本《饮膳正要》(元代御医忽斯慧撰),1904年(光绪30年)的《利俾瑟战血余腥积》、1905年(光绪31年)的《清国地志》等。最早的为外文典藏可追溯到1815年版的《尼伯龙根之歌》(德)、1819年版的《天路历程》、1898年的《日本美术》、1902—1904年的《东亚研究》等。此外,藏有大量建国前出版的书刊和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

馆藏大型丛书、类书有400余种,主要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中华再造善本》、《回族典藏全书》、《全宋文》、《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国方志丛书》、《孔子文化大全》、《中华大藏经》、《道藏》、《敦煌宝藏》、《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近代史料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另有馆藏拓片500余张,珍藏版历史图表1200余幅,《敦煌遗书》胶卷486卷。这些珍贵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已成为本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

新世纪以来,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的馆藏信息化资源,与传统纸质馆藏一并成为馆藏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为顺应信息时代读者获取文献资料的发展形势,图书馆加大了对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的购置种类,现有电子图书50余万种,视频音像资料1万余部,年订购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0余个,按《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折合计算约为馆藏图书174万册。馆藏资源现已形成涵盖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及网络虚拟文献的较为完善的馆藏体系。

►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由陕西城固县迁址甘肃兰州市。图书资料工作由学校教务处下属机构“图书组”负责。战乱西迁时,北平的20万册图书均未带出。截至1941年2月,学校共有西文书籍873种953册,中文书籍2971种7423册,地图表20余种,中文杂志229种,西文杂志41种,中文报纸3种,西文报纸1种。

► 1944年,学校教务处下属机构“图书组”正式改名为“图书馆”,改制为学校直属机构,共有图书资料8500余册。

► 1954年,学校图书馆正式馆舍建成,建筑面积2696平米,馆藏图书4万余册。

► 1963年7月,学校召开了图书委员会会议,在袁敦礼副校长的主持下,讨论了《甘肃师大图书委员会组织规程(草案)》等9种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在总结多年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对于加强图书管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 1978年8月12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图书资料工作,扩大图书馆借阅范围,调整开馆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对队伍建设、设备更新等作了具体规范。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图书经费一直保持在学校办学经费的5%左右。重点采购项目,另拨专款。

► 1984年,与旧馆南北相接的新馆落成,建筑面积6818平米,馆藏图书110余万册(含各系资料室图书),为解放前藏书的30倍。1984年以后,图书馆还承担了教学任务,为文科部分专业开设了《工具书使用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并为夜大学和金城联大分别开办了图书馆学专修科和图书情报专修科。

► 1986年6月,为了强化图书情报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学校成立了图书工作委员会,白光弼院长任主任委员。

► 1987年10月,与学校建立校际关系的美国康涅狄克州立中央大学向学校赠送了四套大型英文原版图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共33卷)、《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及七种语言词典》(共3卷)、《康普顿百科全书及其事实索引》(共26卷)和《西方著名大系》(54卷)。

► 1990年,根据全国和甘肃省文献资源的全面调查,图书馆文献总量居甘肃省高等院校首位,列甘肃省10大文献收藏单位第2名。经专家和教育机构的分析和评估,确认图书馆在心理学、教育学、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植物学等9个学科为省级有支持研究与决策能力的文献资源收藏单位。

► 1996年,学校投资40万元建成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网,选用深圳图书馆研发的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完成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图书采访、编目、流通借还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各学院资料室图书回溯性书目建库工作启动。

► 1997年9月,图书馆首个电子文献检索室正式建成,配置联想586电脑12台,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学术期刊全文光盘检索、打印、多媒体光盘辅助学习服务。

► 1999年,由著名爱国人士香港邵氏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捐资400万港币、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学校筹款人民币1400万元兴建的“逸夫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5495平米。

► 1999年,图书馆WEB网站建成使用,首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与宣传。

► 2000年,学校对54年、84年老馆进行了维修扩建,改革传统闭架书库借阅模式,实行开架借、藏、阅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

► 2000年,图书馆更换ILAS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改用台湾传技公司研发的TOTALS 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建立了基于WEB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系统,首次开通馆藏书目信息网上查询服务。

► 2000年,建立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CNKI)镜像站点”,以此为代表的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全校师生通过网络在线查阅电子文献资源的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模式。

► 2001年5月,图书馆建成了“西北师大文库”,收藏展示建校以来西北师大学者、校友的重要著作400余种。“文库”以弘扬西北师大“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优良传统为宗旨,全方位展示西北师大学人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水平。

► 2002年,图书馆建成拥有23万种电子图书的超星数字图书馆镜像站点;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馆视察指导工作。

► 2007年,图书馆实施业务自动化管理软硬件系统升级更换,改用江苏汇文LIBsys,实现了期刊、古籍等重要业务的信息化编目;完成图书馆业务系统与校园一卡通对接,实现了“一卡通”图书借阅模式。

► 2008年,图书馆12种善本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种数位居甘肃省第二,获赠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

► 2008年,为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对图书分编业务的种次号取号办法进行改革,正式启用刘湘生编撰的《通用汉语著者号码》取号标准,由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图书分类种次号。

► 2009年,继2008年我馆12种馆藏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后,又有9种馆藏古籍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由文化部颁发证书。

► 2009年,图书馆首次申报成功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了我省高校图书馆申报该类项目零的突破。

► 2009年,作为甘肃省高校图工委委员馆,成功举办2009年甘肃省高校图工委工作会议。

► 2012年1月,新校区图书馆建成,主体7层,总建筑面积4万平米。原54年馆移交学校,由学报编辑部使用;原84年馆改建为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重新统筹现有新旧两座馆舍的馆藏书布局,实施馆藏图书的整体搬迁工作;2012年9月,新校区图书馆内部功能布局规划及图书编排上架等工作圆满完成,正式向读者开放。

► 2013年4月,图书馆与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签署图书馆融合共享合作协议,新校区图书馆1—2层5000余平米的馆舍划归知行学院图书馆使用,两馆形成馆藏资源相对独立、馆舍空间及读者借阅服务相互共享的“融合共享”管理运行模式。

► 2014年3月,新校区图书馆全面实行周7天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启用新的开馆时间表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山海经》——中国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3、《离骚》——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4、《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5、《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6、《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中国古典文学典籍

截至目前为止,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已有13026部。据了解,《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珍贵古籍名录的持续发布,各省能够申报和入选的古籍日渐稀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