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突然消失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突然消失了?,第1张

在中国古代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一些被现代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莫名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比如徐福,又如老子。当然,除去这两人之外,古代历史上突然消失的神秘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消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人们也因此纷纷猜测他们的最终去处。

老子

老子最出名的作品当属《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在到达函谷关时意外所得。

当老子到达关门时,守关的将领正好看到关谷之中有一团紫气升起,将领认为,这是有大智慧的人即将抵达的一个信号,于是他就赶忙热情相迎。随后老子便在此处住下,并写下了《道德经》。

老子的失踪之谜也由《道德经》的书写完成而引发。

据传言,老子在写下《道德经》之后就决定出关,他骑着一头青牛,就这样走出了函谷关,而后彻底失去踪迹。

关于老子最终去向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有人认为老子是去了印度,并在印度教导出释迦摩尼。也有人认为老子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因为回归故土是大多数古代人的想法。

除此之外,由于老子的形象和成就的影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子之所以失去踪迹,是因为他在那一天就已经羽化飞升了,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

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老子究竟去向何方,至今无人能够破解。

徐福

他的踪迹更是让无数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据说,徐福是鬼谷子的徒弟,他不仅博学多智,而且精通医术。

当然,徐福最主要的技能还当属他的修仙之术,也正是因为他善于研究修仙之术,才让他走入了秦始皇的视线之中。

根据记载,徐福年轻之时,一直跟随自己的师傅鬼谷子学习技能,直到他学成出世之后,才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在徐福出世之后,他选择的追随者正是当时统一了中原地区的秦始皇。

在徐福找到秦始皇的时候,这位完成统一天下梦想的皇帝已经有了新的理想,他现在想要寻求地是长生不老。

这也是秦始皇很快地接受徐福这样一个身怀异术之人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曾经多次派遣徐福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也利用了秦始皇的追求,实现了自己的利益追求。

但是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之中,这位鬼谷子的高徒却再也没有回来。

据说,当时徐福对秦始皇说,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之中,居住着真正的神仙。秦始皇听得此话喜出望外,他当时给予了徐福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派遣他东渡到所谓的仙山寻求长生之术。

但是,自此之后徐福就去向不明了,也没人知道徐福此去究竟有没有找到所谓的长生之术,这也成了从古至今的一个未解之谜。

对于当时的秦始皇来说,徐福失踪的最大可能性就是他在海上遭遇了危难,已经沉船溺亡了,这种说法也是现在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一种猜测。

此外,因为后来在日本发现了日本人的祖先疑似是徐福的迹象,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猜测,徐福当年其实是逃到了日本,他所谓的寻找仙山,其实就是带着大量的钱财伺机逃跑。

在其东渡发现这个小岛之后,他就在此安定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秦始皇的耐心也是有极限的,他一而在再而三地空手而归,已经触及了秦始皇的忍耐限度,如若再一次空手而归的话,很有可能就此丧命。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毕竟,日本人的祖先也是一个无从考证的人物。

与老子相同的一点是,也有一部分人相信徐福是真地找到了他口中的仙山,而且得到神仙点化的他已经就地飞升了。

当然支持这一部分理论的,大多都是信仰古代宗教之人。不过,在科技发达的现今时代里,这种说法是最不被认可的一种猜测。

朱允炆

虽然在史书记载当中,朱允炆是在朱棣攻破城池之后被烧死了,但是,这一结果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这也是很多人怀疑朱允炆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依旧存活于世的主要原因。

而且在很多影视剧的演绎之中,朱允炆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死,而是为了保住性命选择了皈依佛门。

这种出家为僧的猜测也是较多人认可的一种解释。

当然,因为朱棣本人的性格以及明朝疆域面积过于广阔的原因,有人认为,就算朱允炆真是出家为僧,也不可能躲过朱棣的搜查,所以死亡的可能性最大。

由此延伸出的出国想法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毕竟在明朝的航海技术支持之下,通过船只到达国外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甚至有人猜测,郑和下西洋事件也与朱允炆的行踪有着一定的联系。当然,这种说法有一种过度解读的意思。

事实上,很多人的猜测都是根据历史文字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所产生的,而真正的历史事实早就无从得知了。

中国历史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未解之谜,因为这些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与我们之间隔着漫长的岁月,所以我们在探索这些历史之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添加了一些人为的合理猜测,也正是这一步步探解谜题的过程,才让我们对于国家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兴趣和研究。

或许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人物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事情也许并不像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所猜测地那样复杂而又惊险,就目前技术而言,这些神秘人物的踪迹只能留给后代去继续破解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等。

最早的历史书:《尚书》(简称:书) ,

最早的道德行为规范书:《礼记》(简称:礼),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简称:传) ,

最早的诗集:《诗经》(简称:诗) ,

最早的字典:《尔雅》,

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我国地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 《尚书》,

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是 《资治通鉴》,为北宋 司马光 所撰,

我过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四库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 清乾隆 年间篆修的。

在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很多,大多出现在汉朝以前,这里列举几个比较著名的。

一、楼兰王国

1980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即著名的“楼兰美女”。这是一个生活在数千年前位美女,出土时皮肤为红褐色,还稍有弹性,经过图像处理后,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楼兰古国大约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在历史上存在800多年。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在2世纪以前,楼兰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在古丝绸之路上,位于罗布泊西部,是通往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大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在《汉书西域传》、法显和玄奘记录中都有记录,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还密切,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还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

在新疆罗布泊西岸,现今是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这里天方夜谭似的传说故事很令人神往,它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现,引起很多人探往的兴趣。楼兰文明是怎么失落的呢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二、夜郎王国

有个成语叫“夜郎自大”,说的是夜郎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国王又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夜郎国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500年左右,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间,夜郎国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朝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斩杀名叫兴的夜郎末代国王。这个古国从此消失,在中原史籍记载中也是一团迷雾。

现在贵州省桐梓县有个叫夜郎镇地名,很可能从夜郎国时期就延续下来,夜郎的地名到现在一直没有变更,唐朝时期李白曾流放过到这里。夜郎古镇有太白墓、太白泉、太白听莺处、太白望月台、白碑台等众多与李白相关的物化遗迹;在这里考古惊现大量神秘的古堡群落,并在其四周山峰发现十余处古代驻军营盘与之形成拱月之势。

三、古滇王国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古滇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消失于西汉初年。古滇国区域大约在云南的中部和东部,以滇池区域为中心,连接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片区,秦始皇时,曾打败滇国,并开通五尺道至当地,但秦朝灭亡后,交通中断,滇王国再次独立,直到汉武帝时滇国归降。在《史记》记载有: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史记西南夷列传》也有相关记载,在汉朝人发现滇国之后,没过多少年,这个古国就消失了。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发兵进攻滇国。滇王举国归附,武帝正式承认滇国,并赐刻有“滇王之印”字样的王印一枚。下图牛虎铜案是出自古滇王国文物,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处暑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的特点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所以处暑命名方式就是反映它这一特点的。

一、处暑的来历:

早在古籍里对于立冬名称来历有所记载,《孝经纬》:“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这句话翻译为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就是处暑时节,热气马上要消退,暑气潜伏藏起来,所以称为处暑。

总结起来就是“处”在古代是是终止,停止的意思,所以当天气开始不再炎热,温度下来的时候就是处暑。所以这也就是处暑名字的来历,它的命名方式就是古代人根据北斗星的方位确定的时间,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定的名字。

二、处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鹰乃祭鸟”这一候最难的就是理解什么是“祭鸟”,并不是和祭祖、祭山一样的意思,而是另一种意思。而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古人就已经给了答案,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是这样解释:“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尽食。

通过古人的解释这句话就好理解了,鹰把鸟作为祭祀用品,把捕捉到的鸟先挂起来供奉以后再吃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储存起来。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和鸟类的动物习性有关系。处暑时要迁徙的鸟类都走了,剩下在当地越冬的需要在秋天多储存粮食,便都出来补食物。鹰也是留下的一份子所以也出来猎食,鹰又是肉食动物,其他出来储存粮食鸟类都是它的目标,就出现了鹰捕食鸟类。

既然是储存食物自然不能都吃掉,所以多余的食物就会被挂在树上,古人看到这一幕就联想起祭祀的场面便有了“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就比较好理解了,天地都开始安静,凋零。在古代的时后人少地多,动物也就多,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游的在春夏都很多,很热闹。而到了处暑时节,鸟儿很多要南迁过冬就少了很多,地上跑的也都储蓄了粮食躲起来,鱼儿也不活跃了,树木叶子也都看是凋零枯萎。所有的这些现象在古人眼中就是“肃”,也就出现了“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这一候里的“登”不是咱们理解的登高,登记里的意思,在古代“登”是成熟的意思,例如《淮南子·览冥》:“风雨时节,五谷登熟。”

而“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这样合起来意思就出来了地里的农作物开始成熟了,这一候也反映了古人对农作物的重视。

三、处暑时节的传统:

1、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所以也有“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说法。

2、煎凉茶。

凉茶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小时候我在处暑时节,去药店买感冒药的时候,就能看到中药柜台那边摆了好多标着凉茶的的纸包,而且过了处暑那些纸包就没了。小时候还好奇过怎么只有那段时间有,长大了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候才知道有这样的习俗,虽然我们家没买过,但是这个习俗还了解了。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4、迎秋。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特点,不仅仅能学到到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还能根据各节气的特点去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很多人喜欢历史,不单单是“以史为鉴”,更多的是被古人的智慧和至今未解谜团所吸引。如古墓中的长明灯,靠什么能量而长明?武则天的无字碑等等。而下面这5位名人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是迷雾重重,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了解。

徐福

徐福可以说是最成功的骗子炼丹家。以长生不老的鬼话骗得秦始皇是团团转,而且最后秦始皇也是死于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丹药。最为离奇的是,在谎言即将揭开的时候,率领500童男童女,和3000工匠出海,一去不复返。现在很多人认为,徐福去了日本,创造了大和民族,是日本天皇始祖,还有的说他到了台湾或者琉球,与当地人融合,繁衍!总之是去了国外,具体去了那,没有人知道!

老子

老子,古代圣人之一,学识卓越,成为孔子的老师。其创立的道家学说更是影响华夏几千年,许多名句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神话传说中,他更是被神化成太上老君。据说,他在函谷关创作完《道德经》之后,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从此不知去向。关于老子之后的踪迹有种种说法,有些认为老子一路去了印度,后收了个徒弟。还有些人认为老子在路上遇上劫匪,意外身亡。总之,老子的踪迹自此迷雾重重。

朱允文

600多年前,燕王朱棣的军队攻入大明王宫,建文帝朱允文从此下落不明。同时明朝的史书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模模糊糊的。自此以后,有关他踪迹的传说就不断出现,单单明末清初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罪惟录》中就开列了23种说法。建文帝下落之谜一直是600多年来的一个历史悬案。

闯王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群雄并起,李自成打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但入主紫禁城不到2个月,兵败如山倒,一路被清军追着打,最后兵败九宫山,在清军给皇帝的奏折中,描述李自成走投无路,在九宫山自杀身亡,民间传说及影视演绎,都认为李自成没有死,当时部下为其替死,其逃出九宫山削发为僧,隐姓埋名,至于生死,后世更是无从知道。

鬼谷子

鬼谷子,本名王诩,因隐居于清溪鬼谷之地,故自称为鬼谷子。据说,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在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之前,将自己一身的本领都传给了他,并嘱咐他好好研究。为了不辜负师父老子的期望,鬼谷子躲在深山修行,最终成为精通百家学问的牛人。两千多年来,鬼谷子被纵横家尊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地位几乎与他师父老子等同。之后,鬼谷子培养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则是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甚至左右了战国局势的发展。据说,鬼谷子早就参透天机,算出了秦王嬴政将一统天下,也算出了每个弟子的最终命运。关于鬼谷子最终去了哪里,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估计是得道成仙了吧。

巴基斯坦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是远古世界最伟大的人造建筑奇迹的所在地,各大陆最大的早期城市住宅区之一。它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4500年前它非常繁盛,但是随后很快它就被世人遗忘了,直到20世纪20年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址被挖掘出来,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个文明社会包括著名的古代城镇遗迹摩享约达罗(Mohenjo-daro),它的设施完善、技术先进,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卫生系统,而且有证据证明这里的数学、工程学和原牙科等技术水平非常了得。到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遭弃,这可能是因为印欧语系部族入侵或者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无法继续下去。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纳萨齐

阿纳萨齐是现代人对古普韦布洛人的称呼,这些人居住在位于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科罗拉多州的交界处。他们的文明在大约公元前12世纪出现,他们沿悬崖峭壁建设的石头和土坯建筑最为著名,其中包括弗德台地国家公园、白屋废墟和位于查科峡谷北边的波尼托(Pueblo Bonito)遗址。这座建筑物是一个多层住所,很多房间需要借助绳子或者梯子才能进入。古普韦布洛人根本没必要“消失”,然而他们在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不知因何离开了他们的家园。很多专家和现代普韦布洛人称,滥伐森林和干旱导致古普韦布洛人发生内讧和战争,他们被迫逃离家园,移居到其他地方。

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

现在位于墨西哥中部偏南的热带低地的韦拉克鲁斯和塔巴斯科,曾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的一个文明社会所在地,这里有著名的“巨石头像”、人祭行为,创造了零的概念,是随后出现的所有中美洲文明的基础。奥尔梅克文明可能还是西半球第一个出现书写体系的文明,它可能发明了指南针和中美洲日历(Mesoamerican calendar)体系。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历史学家“发现”。它的没落与火山爆发、地震或者农业体系受到破坏引起的环境变化有关。

回首过去,我们可以见证人类文明的兴衰。人类文明总是在不断破坏和建设中得到完善。但至今仍有许多古代文明让我们无法释疑,难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云梦泽这个名字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吧,在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有“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很多人一定都还是记忆犹新吧。这句诗中所展示的“云梦泽”的景象,也是很让人向往了。只不过,诗中所说的云梦泽,现如今却已经不存在了,那么究竟云梦泽在历史上到底是如何消失的云梦泽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1云梦泽简介

云梦泽 (Yun-meng Lakes),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据《左传》、《国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记载,先秦时期楚国有一名为“云梦”的楚王狩猎区。云梦地域相当广阔,东部在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长江江岸一带,西部当指今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县一带,北面大致到进随州市、钟祥、京山一带、南面以大江长江为缘。其中有山林、川泽等各种地理形态,并有一名为“云梦泽”的湖泊。“云梦泽”因“云梦”而得名,二者并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

江汉平原地势低下,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贯穿其中,构成典型陆上三角洲景观。在地壳下降时期形成巨大洼地,加上江水累积而成巨大湖泊。春秋时代云梦泽的主体位于今荆州市以东、江汉之间,南部以长江为界。

先秦时期,由于汉水和长江所带来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开始改变,云梦泽演变为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观。当时云梦泽两侧有两大平原。这两大平原在春秋时代已有村落出现。秦汉时期云梦泽汉江北岸部分已化为平陆。云梦泽西部接纳了大量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向东发展,形成汉江陆上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扩展,土地也大量被开辟。云梦泽主体被压缩在当时的华容县境内。其东其北虽属于云梦泽,但已退化成为沼泽。随着荆江三角洲不断扩大,云梦泽整体东移,至《水经注》时代云梦泽主体已移到华容县以东,南云梦泽已被新发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2云梦泽的历史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宽敞的古云梦泽内陆湖盆。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使湖面不断分割、解体和缩小。在进入历史时期时,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自然景观。云梦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又见于《尔雅·释地》的十薮,以及《吕氏春秋·有始览》及《淮南子·坠形训》九薮中的“楚之云梦”。只说云梦泽在荆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体方位。《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河渠书》:“于楚,则西方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意指从郢都凿渠东通汉水,中间经过云梦,说明云梦泽在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又《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说,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华容故城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南,与《史记》所述一致。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演变

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章华台,即位于这一三角洲江陵以东百里处。又《左传》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国故城,则在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今洪湖县东北新滩口附近。“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这东西两大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萎缩

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县迁到了沔南(治今沔阳县西)。接着西晋分华容县东南境增设监利县(治今县北)。

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即今沔阳县城关附近增设惠怀县。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武汉市蔡甸区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马骨湖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减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

1949年后成为江汉分洪区。同时江汉平原排水不畅,洪湖为积水汇聚。19世纪后,洪湖发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

云梦泽的萎缩与消失给人们以很大警示。现今长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临此命运。而江汉平原上的湖泊数量也大幅锐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机。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与萎缩,延长湖泊的寿命,是很多生态及水文学家面临的挑战。

3古代的云梦泽是如何消失的

云梦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湖北省孝感市有个云梦县,就是出土著名的云梦秦简的地方,这个名字印证着曾经的云梦泽。在史料中对云梦泽有零星记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陵故郢(yǐng)都……东有云梦之饶”。郢都江陵即今荆州市,云梦泽位于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在《史记·楚本纪》中亦有记载:“庚辰,吴人入郢。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国之兵攻入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楚昭王逃入云梦泽,被不认识他的子民射伤,后逃到郧(今安陆县)。

云梦泽的形成与长江和汉江有关,长江发源于青海,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在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县为中游,湖口县以下为下游。其中湖北宜都市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这段,被称为荆江。因江汉平原地势比较低平,历史上荆江段河床的摆动幅度比较大,河道弯曲异常,洪水期江水常常冲出河道,江水四溢,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江汉平原是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地势比较低,亿万年前整个江汉平原就是一个巨大的湖盆,西起鄂西山地,东至大别山西麓,南至长江,北至大洪山。随着长江、汉江等众多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逐渐形成江汉三角洲和湖泽、湿地共存的地貌。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已形成东西两块三角洲平原带,西边的位于荆州以东的江汉之间,东边的在今湖南岳阳城陵矶至武汉之间的长江西侧,两块陆地之间那片巨大的湖泊即为云梦泽。汉朝时期,著名的华容县就是在荆州以东的江汉三角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从华容道败逃,当时的华容道是沼泽遍地,很难走的,若不是运气爆棚,曹操说不定就被干掉,历史就改写了。

随着秦汉大一统,南方的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也越来越多。江汉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断地向东推移,云梦泽也不断地被压缩、割裂,形成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湖泊还有大量的水道和荆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调蓄作用。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越来越多,围垸造田等与河湖争地活动愈发频繁。为了开发肥沃的江汉三角洲,抵御洪水的侵袭,人们开始在荆江沿岸筑堤来约束江水。至元朝时,荆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来水通过这些分水口进行自然调节。

明清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传统的土方堤坝被改造成石堤。明朝成化至嘉庆年间,荆江北岸的穴口全被堵住,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两口,上至堆金台(荆州城西北六十多里),下至监利县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江堤被连成一体,这就是著名的万城大堤,也叫万安大堤。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还专门设了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

清朝时延续明朝的做法,荆江两岸的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发大水造成大堤溃决,江陵城被淹没。为堵塞决口,加固堤身,乾隆皇帝特拨200万两库银专款,并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有人说过,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其实江水亦然。随着泥沙沉积,江汉平原的地势逐渐抬高,加上江堤的阻挡,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转向南岸地势较低的洞庭湖平原寻找新的分水道。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大洪水,藕池决口;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松滋决口。这几次大洪水时江堤决口形成藕池口和松滋口两个新的分水口,并冲出了两条河流藕池河和松滋河,加上原有的太平口、调弦口,形成荆江南岸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面。随着江水不断冲入和泥沙沉积,原来面积并不大的洞庭湖变得越来越大。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比较缓慢的,长期的此消彼长,只不过在唐宋之后明显加快。宋朝之前,荆江分水口主要在北岸,元明之后就主要转至南岸了。据《水经注》记载,东晋南朝时洞庭湖已方圆五百里,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扩展成“八百里洞庭”了。云梦泽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时逐渐消失,被江汉平原取代,只留下星罗棋布的湖泊,也让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誉。云梦泽消失以后,洞庭湖则担负起接纳长江洪水分流调蓄的作用。因为洞庭湖取代云梦泽的过程比较缓慢,一定时期内甚至和荆江、云梦泽连成一片,这也是洞庭湖古称云梦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突然消失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一些被现代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莫名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比如徐福,又如老子。当然,除去这两人之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