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语》中“孝”的内涵,谈谈你是如何孝顺父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结合《论语》中“孝”的内涵,谈谈你是如何孝顺父母?,第1张

孝就是出自内心的爱与敬、孝就是要每天微笑面对父母、孝顺就是做好自己。

孔子告诉子游,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父母。如果没有内心的真诚,我们抚养父母,和养小狗、小猫等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简介

孔子告诉子夏,真正的大孝,不是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而是要让他们内心高兴。如何高兴呢就是要每天给父母好心情好脸色。所以孔子说“色难”。孔子点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死穴。我们往往把最温暖的微笑给了陌生人,但对我们最亲近的人,却吝啬那一点微笑。

孟武伯是个官二代,或许还是一个顽劣的、整天做坏事的孩子。孔子告诉他,你们家什么也不缺,你要是孝顺,你就做最好的自己,让你的父母不担心你做坏事,而是担心你是否生了病。

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你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要让父母蒙羞丢脸,要让父母脸上有光,这才是最大的孝顺。

1、能养,即服劳奉养。

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敬,主要体现为“无违”,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提意见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并维护其尊严。

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仅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3、爱,即内心要对父母充满爱心。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父母在的时候要尽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对待,并按照风俗进行祭祀。

4、“孝”为仁之本,是立国之基。

《论语》开篇就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一个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讲求“孝悌”,在社会上就一定能守秩序。

在社会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会违法乱纪。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们知道只有将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的道路才会是坦途。

5、人生的规范很多,但在众多规范之中,最根本的便是“孝悌”。

为人与立国,关系密切。有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透彻阐释了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这样一种个性与共性的逻辑关系。如果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人做到了“孝悌”,整个社会就必将呈现稳定祥和的状态。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盖谓在上者能导民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则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可见如一国之君能做到上孝下慈,广大民众自然会被感化而忠诚于上。可谓“孝”是“文”“政”之基础。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沉香救母 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主要讲述的是沉香 劈开华山 救出被困的母亲三娘的故事。当年一部电视剧 《宝莲灯》 火遍大江南北,沉香救母故事一下子就深入人心了。劈山救母的故事传说最早见于失传的 元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 ,宋、元戏文亦有 《刘锡沉香太子》

当然,当我们搜索劈山救母的故事的时候,有说沉香劈华山救母,也有说是二郎神劈桃山救母。但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民间的神话传说究竟出自何方,但无论那个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其中孝心感天动地,而孝也确实是 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在那个 特定时空 下古代人民的孝文化。

一、孝文化的起源

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 ”。孝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孝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在最初,孝仅局限于对父母长辈的崇敬感恩,而国家出现以后,仅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的“ ”逐渐延伸到社会的多个领域,成为一种评判他人的 道德准则 ,甚至成为了做官处事的重要条件。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思想就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思想以“ ”为核心,又以孝为仁之本。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几千年间,孝是一直是儒家 伦理道德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孔夫子对 的重视,春秋时期,周王室 大权旁落 ,礼崩乐坏,夫子游走于诸侯国之间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克己复礼能实现周王室统治下当年的盛世,这其中的“ ”就有孝礼。孔夫子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认为子女应在父母身边尽孝,应付诸行动。

又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告诫我们应当及时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而非等到“ 亲不待 ”时追悔莫及。这些都是流传至今,我们还在引用的名句,其中思想对今人仍有警示作用。那“ ”又是为什么变成我们后世所理解的 愚孝 的愚昧模样呢?

二、古代中国孝文化的发展

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会对思想进行专制统治,有了孔夫子及其后学者对孝文化的宣传补充完善,以孝治国不失为一种“ 好办法 ”。“ 乱世用重典 ”,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来加强思想统治,反而因为手段强硬而激起民愤。汉初黄老之学的修生养息酝酿出 七国之乱 这样的隐患,汉在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于是融百家思想与时俱进的“ 新儒学 ”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

经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学中的 建立了联系,百姓是天子的子民,官员也是“ 父母官 ”。如果说先秦儒学中的“孝”是子女出于 爱意 感恩 对父母主动的关怀,那么 董仲舒 所宣称的“孝”则多了绝对和强制,子女对父母单方面的义务,让“孝”文化从此走向了极端。

他在 《春秋繁露》 中提出的“ 三纲五常 ”确定了 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 的伦理关系。从此统治阶级通过 举孝廉 等方法宣扬孝道,让封建伦理纲常深入民心,把孝文化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 文化根基

宝莲灯 剧中背景正是这一时期,刘沉香被其父告知母亲在华山下经历苦难,便克服 艰难险阻 最终劈开华山救出母亲,一番孝心 感天动地 ,最终大团圆结局。沉香从来没有和母亲相处过一天,但他的对母亲的爱和孝心却能支撑他 不惧强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当时的封建社会让他拥有了这种强烈的 孝心与爱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孝治天下 ”的思想走向了更加极端。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孝是他们愚民的法宝,在宣扬一些违背基本 人伦道德 带有神话色彩的行孝“ 楷模 ”中,百姓对天子的信服,对知识的敬重,逐渐让他们绝对服从于封建伦理。

而宋明 理学 的形成则使得古代 孝文化 走向极致。这时的孝与忠君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所谓“ 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 ”。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可谓是孝文化对百姓的思想控制达到极致的时候。

元代 郭居敬 在这一时期下编纂出来 《二十四孝图》 ,记录了古代二十四孝子的孝行,“ 二十四孝 ”在最终形成并出现多种版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孝文化走向极致,被融入政治运行的系统从《孝经》到“二十四孝”的历程也是孝文化走向 极端化、愚昧化 的历程。

三、孝文化的文化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章》 中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可见在先秦儒学中,孝有着只有保护自己,才能孝敬父母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刑罚中有“ 十恶不赦 ”,不孝赫然列其中。国家关系密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自然孝也与国家的忠关系密切。

古代孝文化要求 尊祖敬宗 ,传宗接代和孝敬父母,对于处于 不同阶级 的人又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要求,比如对天子对诸侯对士大夫对平民对女子不同的要求也将不同等级之间划分 泾渭分明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等级秩序 。结合现代实际来看,我们更多的是应该 继承孝文化有益的部分 摒弃 它封建 糟粕 的部分。

四、小结

沉香救母的故事是孝心感动天地的故事,如同 愚公移山 的决心感动了天帝最终天帝派天神下凡帮他移山,包含着统治者的 宣传意图 以及人民对于 幸福团圆 生活的向往。古代人民的孝文化起源于家庭的一颗真心,政治化于 西汉时期 ,又在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异化,最终走向于 愚昧封建极端

《弟子规》 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是清代孝文化极端化的时期的 启蒙著作 。而现在的弟子规仍然在作为国学经典被广为诵读,用来教育孩子们爱亲敬老,虚心聆听教导,我们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保留孝这一随人类社会产生的 传统道德 与时代相合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论语》

2 《孝经》

3 《孔子家语》

4 《春秋繁露》

5 《弟子规》

6 《孝道图:二十四孝图等考析》

父母(4)文化(14)沉香(2)

结合《论语》中“孝”的内涵,谈谈你是如何孝顺父母?

孝就是出自内心的爱与敬、孝就是要每天微笑面对父母、孝顺就是做好自己。孔子告诉子游,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父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