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是属于哪一个朝代的,在哪个朝代之前,哪个朝代之后?
最近上貌似出现了很多像这样的弱智问题,而且还都在问题下面附了几幅。
春秋战国起始年限是公元前770年,终止年限是前221年。
春秋战国虽然属于东周史,但实际上要比东周的时间长,东周在前256年就被秦灭掉了。
春秋战国之前是西周,之后是秦朝。
弱智提问者,你明白了吗?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三个比较典型的"大乱世"。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春秋战国时期,来看一看明明同属于东周,为何会一分为二,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主流的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记载的终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也就是公元前468年。
还有一种是以"三家分晋"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即韩、赵、魏三家于公元前376年废晋国的晋景公并瓜分其土地这件事。现在学者为了方便,一般将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划为战国。
关于二者的区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描述:
二者名称的由来不同。"春秋"之名,得于孔子编撰的《春秋》,因书的记事与春秋时期历史阶段基本吻合,故名"春秋"。"战国"之名,因其时代特征——各诸侯纷争战乱不休而得。
二者的主力构成不完全相同。春秋是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一说:齐、晋、宋、秦、楚),战国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者战争的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需求是领土扩张,掠夺称霸,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升级为封国间的相互兼并战争,以灭亡对方为目的,并最终导致一个统一国家形成。
二者周王室所处地位不同。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过渡,周王室虽然已经在衰微,但依然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共主,诸侯依旧需要履行义务。譬如定期朝见、上供、协从作战等,周王室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战国时期,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向"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周王室彻底衰微,不仅表现在其统治的地域的缩小,不过局促于一个小地方苟延残喘,更表现在各国势力的坐大,不再听命服从于周王室,也不再主动履行义务,以至于周王室穷困衰微,为了生存甚至违反"天子不可向诸侯索要供物"的规矩。
二者所展现出的时代潮流不同。春秋时期,所展现的更多是从诸侯在周王室统一管辖下治理地方到分裂为数个小国家,彼此混战,这时天下是分裂的。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一方面加速着民族融合,一方面也使人民逐渐厌战,渴望出现一个强大势力统一全国。因而已经由分裂开始转向统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兼并性质更浓,为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铺垫。
二者中"礼"的地位不同。虽然提起春秋战国,我们常常会笼统的概括为"礼崩乐坏",但二者崩坏的程度其实是不同的。春秋时期,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的意识有所动摇,但尚未完全摧毁,两军交战,一定程度还遵循着合乎礼法的作战方式——双方都需列好阵势才可作战,不可对失败者赶尽杀绝,不可以杀老者和小孩。譬如最后因作战而死的宋襄公就是一例(当然这个人物如何本身存在争议,这里暂且不论)。到了战国时期,双方交战讲究"兵不厌诈"、"出其不意",譬如鬼谷子的出现,《孙子兵法》的流传于世,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个时候"礼"基本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双方交战也不再点到为止,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规模坑杀俘虏的情况也不少见。
二者所展现的社会风貌不尽相同。从经济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更大,对经济的控制权逐渐从旧贵族转移到他们手中;从文化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文化的"地区化"更加明显,譬如就出现了"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西方秦系"这五大文字系统。
综上看来,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是有其必要性的。
透过春秋与战国时期的这些不同,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可以说正是这一动乱的时代,才使周王室一些陈腐的东西被打破,社会出现积极革新的风气,新的思想与新的发展交叠出现,这无疑为古代中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奠下坚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周朝,两者合为东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扩展资料: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属于周朝的。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国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段时期。
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春秋战国的政治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是后世史家对东周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是后世史家对东周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问题一:春秋战国是什么意思 1、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2、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3、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先后称霸的有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争霸战争为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
问题二:春秋战国的春秋是什么意思? 春秋本是一部史书的名字,它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战国中“春秋”就是得名于这史书《春秋》。不过,春秋战国中春秋与史书《春秋》的年份并不完全重合。现在所说的春秋战国都是周王朝的一个时期,是后世史学家和学者进行的人为划分,并不是一个朝代的名称。 我们目前采用的分期方法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提出的,他把春秋起止年份定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和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公元前476年)。司马迁的分期方法在后来的有些学者看来不科学、粗糙、主观性太强,但却简单、清晰、方便,因此为后世绝大数学者所采用。 战国一词虽然早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但是并不是作为那个时期的名字。把它安排作为这一时期名称的是西汉的大学者刘向,他修订了《战国策》,因此就把这一时期命名为战国。 其他不同的分期方法有: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时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成为诸侯)时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战国七雄的局面形成,所以就以这一年为战国的开始之年。不过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认为应该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这一年周威烈王策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问题三:请问春秋战国为什么叫春秋战国?春秋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五霸变更由如春秋交替一般的轻易,
七雄易主却须战争手段来达成。
春秋战国 皆是后人对那段混乱时期的一种形象称呼
春秋变换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法则
也有人说源于《春秋》《战国策》。
但我本人却认为并非如此
先有时间的确定 再有《春秋》《战国策》等著作的命名。
就是孔子本人也是先听说春秋时期,后对《春秋》命名(本人猜测)
问题四:春秋和战国具体区别是什么? 春秋与战国是属于周朝因军政管治权下放不当演变成后来列国并起的时代,就是由周朝迁都洛邑起为东周的时期,具体区别是春秋比战国更为混乱,春秋时期大小不一有:燕、戎、齐、秦、蜀、巴、楚、吴、越、晋、卫、鲁、郑、陈、蔡、宋等诸候各据一方,不过即使周朝已经全无实际的统治权,但各诸侯仍然奉周天子为王,仍然称自己是臣下,而进入战国时期的七雄:齐、楚、燕、魏、赵、韩、秦则切底消灭了其它诸候国,进一步整治了混乱局面,更迫令周天子给予其各自封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到最后由强秦灭掉其它六国与周朝,正式结束了整个东周时代,故此若说分别,就应该是战国时期没有春秋时期那么混乱,战局和形势都清晰一点,不用看得眼花缭乱。
问题五:春秋战国是怎么回事? 所谓春秋战国,要从夏商周说起,这三个朝代是我国奴隶时代的主体,在维护国家政权上采取了”分封制”,即将王室成员和重要大臣分封到地方成立小王国,臣属于中央.后各地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到周王朝由西周过度到东周时,中央王权日益衰落,最终成为傀儡,形成了天下诸侯争霸,分裂战乱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春秋战国时期,简单描述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而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没有准确的时间界限,主要以一些历史事件为分界标志,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商秧变法”,它代表着夏商周以来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也就是说春秋战国的实质是两种社会体制的过渡期.
至于,这段时期为何叫春秋战国,大概出自<春秋>一书,其相传为孔子所著.
最后,春秋战国时代是以秦统一六国而结束的.
问题六:春秋战国分界线是什么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盯,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问题七:春秋战国是什么意思 1、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2、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3、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先后称霸的有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争霸战争为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
问题八:春秋战国的春秋是什么意思? 春秋本是一部史书的名字,它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战国中“春秋”就是得名于这史书《春秋》。不过,春秋战国中春秋与史书《春秋》的年份并不完全重合。现在所说的春秋战国都是周王朝的一个时期,是后世史学家和学者进行的人为划分,并不是一个朝代的名称。 我们目前采用的分期方法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提出的,他把春秋起止年份定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和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公元前476年)。司马迁的分期方法在后来的有些学者看来不科学、粗糙、主观性太强,但却简单、清晰、方便,因此为后世绝大数学者所采用。 战国一词虽然早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但是并不是作为那个时期的名字。把它安排作为这一时期名称的是西汉的大学者刘向,他修订了《战国策》,因此就把这一时期命名为战国。 其他不同的分期方法有: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时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成为诸侯)时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战国七雄的局面形成,所以就以这一年为战国的开始之年。不过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认为应该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这一年周威烈王策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问题九:请问春秋战国为什么叫春秋战国?春秋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五霸变更由如春秋交替一般的轻易,
七雄易主却须战争手段来达成。
春秋战国 皆是后人对那段混乱时期的一种形象称呼
春秋变换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法则
也有人说源于《春秋》《战国策》。
但我本人却认为并非如此
先有时间的确定 再有《春秋》《战国策》等著作的命名。
就是孔子本人也是先听说春秋时期,后对《春秋》命名(本人猜测)
问题十: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指是什么?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结成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较强盛的国家。后来这个联盟破裂,齐国、秦国兴盛。
战国中期,魏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请齐国帮助退兵。魏国内部空虚,大军事家孙膑带领齐国的军队直接去打魏国的首都。魏国军队本已攻破赵国首都,听见自己的国家情况危急,便急忙从赵国撤军去救魏国,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埋伏的齐国军队,齐国军队堵住魏国军队,打了个大胜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
两年后魏国进攻韩国,齐国的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围魏救韩。齐军假装后退。第一天撤出后营地留下的炉灶足够做10万人的饭;第二天留下的炉灶只够做5万人的饭;第三天留下的炉灶减少到只够做3万人的饭。魏军从炉灶的数量推测,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挑选了精锐的士兵,追赶齐军,一直追到马陵(今天的河南省境内),结果被埋伏在这里的齐军彻底打败。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两次战役后齐国取代了魏国称霸中原。
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其他6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抵抗秦国,于是就想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秦国为了打败其余的六国,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都和秦国亲近。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到关键时刻常常不能齐心合力,结果给了秦国机会。秦国先后征服了其他国家,并灭了周王室,统一了中国。
齐国为临淄。楚国为郢。燕国为蓟。韩国为宛。赵国为邯郸。魏国为大梁。秦国为咸阳。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存6卷。《尉缭子》: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是属于哪一个朝代的,在哪个朝代之前,哪个朝代之后?
本文2023-10-25 00:27: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