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子汤是什么 宫廷中避子汤药方真的管用吗如何避孕
《延禧攻略》魏璎珞为了不让自己怀上皇帝的孩子,每次侍寝后都服用避子汤,乾隆一直认为那是魏璎珞的养生汤药,想不到魏璎珞竟是用这种办法不让自己生孩子。其实在古代有很多服用避子汤的记载,但避子汤是什么配方却没有几个人知道。古代避孕和现代相差太多,当时使用的避子汤真的管用吗古代民间女子又是如何避孕的
魏璎珞的避子汤是什么东西
避子汤是古代女子用来避孕比较常见的方式,里面大多是一些水银、麝香、藏红花等原料,虽然有避孕的效果,可长期服用的话对女性身体有伤害,可能导致终生不孕。因为其中有毒,用量把握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因此失了性命。
古代青楼女子和无数男人鱼水之欢,但都没有为其生下孩子,每次结束之后老鸨都会给女子一碗避子汤永绝后患。这便是青楼女子一直不会怀孕的原因,即便怀孕的话也不知道谁是孩子的爹,徒增烦恼。
古代避孕方法有哪些
实际上古代人为了避孕研制出了很多方子,比如动物的粪便。古人认为一些动物的粪便有避孕的效果,于是将它们制成避孕药。实际上动物粪便避孕原理,是因为动物的粪便具有高酸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杀死精子,可以起到避孕的效果。
动物的肠衣用来避孕,这有点像避孕套。将动物的肠衣取出来洗干净,经过处理之后的肠衣就可以使用了。使用完一次之后留下来洗干净留着下次再用,想象下这个方法也是挺恶心的。
按摩流产。在一些古籍中有记载,因为后宫争宠一些妃子使坏会收买太监,被收买的太监按摩怀孕的妃子直到流产。这个方法真假倒是不敢说,也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想来都是古人为了不让孩子出生做的努力。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根据凤凰网的报道:
有学者统计,汉文大藏经中,共出现有医药卫生方面的名词术语达4600多条,既有生理解剖、脏腑经络方面的名词,也有医疗、药学、心理、病名和医事杂论方面的术语,内容涉猎之广,一般的医学词典也望尘莫及。其中涉及印度医明的典籍有20余部,其类型和名称大约如前面“药石”和“咒禁”两章所述。但汉文大藏经中,未设单独的医明部类。
在藏文大藏经中,则有专门的医明部,包括马鸣的《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及释,龙树的《医经》、《配方百论》,月喜的《医疗八支心要略释句义详解月光论》、《医疗八支等中所有药名品类》,平原焰的《药名合音决定论》等。德格版《丹珠尔》中,除收有医明部一函外,更有因明部二十函、声明部四函、工巧明部五函。
有关方药的记载比较多。如《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经》中着重谈到眼药的组成,制作和施药的方法。说用雄黄、牛黄、郁重根、胡椒、荜拔、干姜等药,研极细末,再用龙脑香、麝香和之,涂眼,治疗睛盲、胬肉等。《迦叶仙人说女人经》主讲孕妇“随月保护之药”,各药均等分研末,以乳汁、乳糖、蜜为主而水为辅与药末同煎,而且大多数要候冷后服用。在《杂阿含经》中还记载有眼药丸,《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中还记有眼药方、眼药品等。
有关卫生保健方面。主要有口腔卫生(揩齿),导引和沐浴等方面。如《十诵律》中说:“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饮”。强调食后漱口。在《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讲述人体洗澡的卫生意义及杨枝、酥膏的使用。《安般守意经》、《达磨多罗禅经》及《禅秘要法》等都谈到坐禅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指出坐禅要同饮食补养和情志相配合。
《大藏经》中还有许多经论是谈及用咒禁治疗时气病、目齿、小儿病、痔病等疾。如《咒时气病经》、《咒目经》、《咒齿痛经》、《咒小儿经》、《咒痈肿文》、《咒疫病文》等。在《罗 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中记载了印度僧侣给小儿治病的情景:一边念咒,一边焚香,然后用药洗方(毕拨、蓖麻油、麻荆子或叶、罗树叶、 罗迦药)水煎,洗浴患儿。
以《大正藏》为底本——
《千手观音治病含药经》、《陀罗尼杂集》、《劝发菩提心集》、《四十帖诀》、《溪岚拾叶集》、《内证血脉钞》、《达磨大师血脉论》、《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佛本行集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缁门警训》、《少室六门》、《不空 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龙舒增广净土文》、《如意轮陀罗尼经》、《种种杂咒经》、《维摩诘所说经》、《陀罗尼集经》、《御义口传》、《正法华经》、《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佛说兴起行经》、《增壹阿含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十诵律》、《法苑珠林》、《郁迦罗越向菩萨行经》、《诸经要集》、《百喻经》、《杂譬喻经》、《佛说医喻经》、《佛说疗痔病经》、《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池最胜心明王经》、《杂阿含经》、《敕修百丈清规》、《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华严一乘成佛妙义》、《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蜜哩多果妊利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治禅病秘要经》、《坐禅三昧经》、《救疗小儿疾病经》、《救疾经》、《难易二道血脉图论》、《南海寄归内法传》、《生经》、《大般涅 经》、《佛说胞胎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薄草子口决》、《金光明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佛说咒小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时气病经》、《能净一切眼疾部陀罗尼经》、《释氏要览》、《佛说佛医经》、《佛治身经》、《佛治意经》、《佛说奈女耆婆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安般守意经》、《易筋经》、《曼殊宝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大药叉女观喜田并爱子威就法》、《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经》、《大智度论》、《六妙法门》、《摩诃止观》、《童蒙止观》、《迦叶仙人说女人经》、《罗口尃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延寿经》、《佛说头痛宿缘经》、《佛说背痛宿缘经》、《妙法莲华经》、《正法华经》、《维摩法所说经》、《龙树五明论》、《维摩经》、《金光明最胜王经》、《观世音菩萨秘藏如意陀罗神咒经》、《达磨多罗禅经》。
祝顺利!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悠久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都是依靠中药来治病救人的,而经过中国漫长的岁月检验,事实证明中医也确实是存在一定的疗效的,不然的话不可能在中国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中国古代有一些特别著名的中医典籍,其中大家都可能听说过的一些,比如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青囊书,黄帝内经等等。
其中青囊书是华佗书写的一本医学典籍,可惜随着华佗去世,青囊书也不见了踪影,所以我们现在并没有完整的青囊书流传下来,但是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这些都是有成本的流传下来的。其实我们现在医学已经发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中医的这些医学典籍究竟还有没有参考价值?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是以西方医学为主的医疗体系,而中医则主要还是在中国有一定的分布,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得十分的快,所以现在的医疗体系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病和一些药做了很透彻的研究。
但是中医好像渐渐的不受到大家的信任,主要就是因为在一些基础的药理研究上,中医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的,就比如我们买到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居然连不良反应这些都没有写明而相反我们现在买到的西药上面连病理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都是有很清楚的标注的,这样也更能够让人放心一点。
所以我觉得中医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理论改革,把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都进行一个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一些药方是否有用,也应该做一个科学的实验论证,而中国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医学典籍应该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把其中有用的留出来,而没有用的就可以去掉,以免对后来学医的小伙伴造成一定的误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方剂学名词·经方 4 医药学体系·经方 41 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 42 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经方 1 拼音
jīng fāng
2 英文参考classical pre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方剂学名词·经方经方(classical preions[1])为方剂学名词。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1]。大多数方组方严谨,疗效确实,经长期临床实践沿用至今。其说有三。
①经方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2]。《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②经方指经典医著中的方剂。即《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的方剂[2]。
③经方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所记载的方剂[2]。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一般所说的经方,多为此指[2]。
4 医药学体系·经方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3]方证理论,是指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说《伤寒论》的主要组成是诸多方证,其理论是八纲、六经。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
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而更强调了用六经。凡提经方,不仅只指《伤寒论》等书中的方剂,而且包涵方证的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所谓经方者、经方家,不只是治病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方药、方剂,更重要的是用其方证理论。即严格来说,只用其方剂,不用其理论称谓经方者、经方家欠妥;反之经方者、经方家用方证理论治病,所用方药、方剂不仅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书所记载的原方药、方剂,据证用其方剂加减、或用时方或自拟方,方证对应治愈疾病亦属经方者、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桑杏汤治疗太阳阳明咳嗽者即是其例。这里很明确,凡提经方,不只指处方用药,而是指医学体系。
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医经和经方,这两大体系在汉代已经明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即是说其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的医学体系,显然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理论的体系不同。
41 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经方起源于上古用药经验总结: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于2008年11月1日至3日连续报道了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95年在河北省蔚县、阳原县等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些考古资料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概念,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其基础理论即用八纲。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最初人们总结的治病经验是单味药治愈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的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药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42 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方证治病经验代代相传,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
历经几代几十代单复方证经验的积累,促使对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经方发展至汉代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病位只有表和里(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而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须要说明的是,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未在民间流传,至西晋王叔和整理部分内容,改名为《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
药酒制做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做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后世的热浸法。
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后世基本相同。
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后世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后世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以上,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略少,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和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
目录 1 拼音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洗药方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洗药方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外科正宗》卷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洗药方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洗药方 1 拼音
xǐ yào fāng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洗药方21 处方
白芷45克 蝉衣3克 藁本45克 苦桔梗6克 薄荷3克 橘络3克
22 功能主治消散风热,轻扬止痛。治风邪头痛。头目昏胀,疼痛明显者。
23 洗药方的用法用量水煎,熏洗。
24 摘录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3 《外科正宗》卷一 31 方名
洗药方
32 组成当归2钱,独活2钱,白芷2钱,甘草2钱,葱白5个。
33 功效长肉生肌。
34 主治痈疽诸毒,已溃流脓;或治背疮轻易者,以代猪蹄汤用。
35 洗药方的用法用量用水3碗,煎至药烂,滤清,以绢帛蘸汤,挹净疮上,随搽贴红黑二膏盖之。洗时切忌风寒为要。
古籍中的洗药方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杨梅疮之。次日又洗又熏之,半月有效,如重二十日有效。洗药方石菖蒲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金银藤地骨皮何首乌甘草上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洗讫,以绢帛挹干,照前总论次第如式用药。又∶洗药方洗药方中归独活葱头白芷甘草撮痈疽腐尽此淋之生肌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杨梅疮忌茶与虾蟆。无论轻重,屡试神效,不可轻视。又,洗药方∶生甘草、金银花、苍术、白芷、藿香、槐花各二钱
《跌损妙方》:全身门用药瓣(五钱)生姜(二钱)共研烂,砂糖调敷,立效。洗药方半夏川乌草乌乳香没药骨碎补(各一两)白芨白芷黄
《外科启玄》:[卷之十二痔疮部]丸药方古代避子汤是什么 宫廷中避子汤药方真的管用吗如何避孕
本文2023-10-25 01:17: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