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墓葬岀土木制碗几级文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辽代墓葬岀土木制碗几级文物,第1张

一级文物。根据查询搜狐新闻显示,在辽代墓葬墓遗址中,考古专家们曾发现特殊的土木制碗,后经鉴定发现,居然都是一级文物。自辽太祖阿保机称帝(907)至辽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辽亡为止,在辽的疆域内发现的契丹族和汉族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二省的北部一带。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了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发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里,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徵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文/木叶山

契丹人是我国北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现在已经消失了。但史书《辽史》《契丹国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金史》《五代史》《唐书》中均有记载。大量的历史遗迹及文物依旧存在。仅在辽宁省历史博物馆,就存放了大量的辽代出土文物,以供世人考评。

契丹这个民族,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北魏时期就有了。他是从东胡到鲜卑的一个分支衍变而来的。史书中,公元388年契丹和库莫奚分背后,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枝。

经过漫长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到中原大唐十七世唐僖宗时期,发生了黄巢起义。不日长安失守,僖宗避难于蜀,天下成了乱局。但在关外的契丹族借着中原之乱,正在崛起。他们在契丹贵族头领耶律阿保机率领下,先平定了八部族人,后率八部劲旅,经过百战定疆。终于在公元916年,建立了一个幅员万里的契丹帝国,史称他为辽太祖。

他建立的是契丹帝国,为什么史书上又称他为辽太祖呢?说来话长,这得从他的二皇子尧骨即位说起。这尧骨名耶律德光,阿保机死后,他即皇位,史称辽太宗。

这辽太宗,受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之约,出兵中原,灭了后唐少主李从珂。李从珂死后,他扶石敬瑭建立了历史上的后晋。石敬瑭为感谢辽太宗扶己立国之功,遂将中原靠近契丹边界的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契丹帝国,并对契丹称臣纳贡。

石敬瑭死后,后晋少主石重贵即位后,对契丹拒不称臣。尧骨大怒,出兵灭其国,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契丹占领了晋都洛阳。尧骨遂改契丹帝国为大辽帝国。但好景不长,尧骨得了热症,死于镇州栾城回军的路上。这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起兵,将契丹人杀回了老家。闲话少叙,这也是契丹国改称大辽国的来历。

大辽国是我国北方地方性的一个政权,他从公元916年开始,到公元1125年天祚帝灭亡,世传九帝,历209年。

他的诞生发展壮大和中原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北宋王朝相互平行共存的。后来大辽为混同江边崛起的女直族金兵所灭。金兵灭了天祚帝不久,大军开过燕山府,不日攻下了汴梁城,掳走了宋徽宗父子,自此北宋灭亡。

据历史记载和文物考证,这契丹的起源中心是潢水和土河流域。如今这两河均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境内。潢水即今天赤峰北部的西拉沐伦河,土河即今天赤峰南部的老哈河,二河的交汇处,在赤峰的翁牛特旗东部,即西辽河的源头。

据史料记载,这西辽河的源头所地,古称永州。在永州有一名山,为木叶山。山上有契丹人的祖祠,山下常年有兵驻守。在其平沙地带有一广平淀,并建有固定的硬寨,专供契丹贵族捺钵(即休闲、消暑、畋猎)。

文物见证,其辽上京和辽中京遗址均在赤峰的境内。其中辽上京在赤峰的巴林左旗林东镇,现在仍有辽建残塔和上京皇城遗址可见。辽中京在赤峰的宁城县大明镇,也有三憧辽塔和北面七金山可见。两处均有史料和文物古迹相印证。

契丹人的生活习俗,以草木记岁,逐水草而居,以放牧和畋猎为生。他们活动在在广袤无际的两河流域。迁途移牧,以毡庐为家,以骆驼连车围地为营。男人以放牧、捕鱼、畋猎;女人以织锦、浆布、司炊、养育子女为生。有宋朝诗人苏颂通聘来到国大辽,曾有《契丹帐》诗曰: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酩浆膻肉夸稀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教安逸在幽遐。

2020年3月15日沈城

辽博和合中国展览有哪些重点文物

本次展览共展出与“和合”文化有关文物、古籍402件/组(436单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8件/组,外借文物121件/组(177单件),覆盖辽博三层20、21、22号展厅展厅,面积共37381平方米,展线长度387米。

部分重点文物简介:

勾连涡纹彩陶_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口径132底径12通高492厘米

辽宁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泥质红陶,红陶地上饰黑彩。敛口,圆唇,广肩,鼓腹,小平底,腹部饰竖桥状耳,圆碟式盖,顶端有半环形捉手。盖身饰重圈纹,瓮身饰三周勾连涡纹带。

早在新石器时代,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性和与邻区广泛交流的开放心态,走过了1500年发生发展的历程。红山文化祭祀用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且多彩陶。红山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融入自身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山文化彩陶。将源自邻区文化因素的彩陶器使用于精神领域,反映出红山先民对外来文化具有很高的容纳度。

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

通高21口径37底径108×89厘米

原东北文物管理处拔交

辽宁省博物馆藏

壶体作扁圆形,圆口,曲柄,管状短流,圈足。胎质灰白闪红,挂白粉。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水波纹地,上浮有如意流云带。柄外施绶带纹,流基部作牛首张口状。壶身两面印相同的凸起花纹,中心一朵莲花内饰有太极图式花纹,勾画出“始于天然、载于天道”的审美意境。此壶构思巧妙,制作精细,花纹别致,装饰富丽,是辽代陶瓷中的佳作。

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董源(生年不详—962)

绢本设色

纵498横3294厘米

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开创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画风格,是“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

此卷描绘的是江南山水景色,江水蜿蜒于群山之间,草木丰茂,点染皴擦中尽显江南山水秀润之境。引首有明代董其昌书题,卷后有元代柯久思、虞集等人题跋,是董源传世绘画中极为精妙的一幅作品。

太白山图卷

元代王蒙(1308—1385)

纸本设色

纵274横238厘米

王蒙,字叔名,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_外孙。画风深受外祖父影响,又自出新意,独具风貌。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此图所绘为浙江鄞县太白山及周围景致,此处山峦叠嶂,绵延不绝,小桥流水,高拱长桥。全篇用笔繁密,以朱砂、花青点染,技法高超,别具一格。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

唐代佚名

横245纵656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展览中后期展出,敬请期待。

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此卷唐摹《兰亭序》,虽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为唐代初期的书法作品,能流传至今实为不易。正因它与其他唐摹《兰亭序》的存在,使我们今日仍可在感受到王羲之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认识唐代早期的书法风尚。

兰亭集序图卷

明代祝允明(1461—1527)

文徵明(1470—1559)

纸本行书设色

书心:纵229横488厘米

画心:纵208横778厘米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擅诗文,尤工书法,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_、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长洲县人。嘉靖二年(1523),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归去来兮辞图卷

明代马轼李在夏芷(生卒年均不详)

纸本水墨

纵277横60厘米

马轼,字敬瞻。嘉定(今上海)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同善画名于京师。工诗文,善画,山水取法南宋院体。

李在,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年间入画院,为画院待招。善山水人物,宗郭熙。

此幅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情境,共九段,现存李在三段,马轼三段、夏芷一段,第一段与第八段原作已佚,现存此两段为清代画院画家补绘。

有。辽代有透雕绿松石桶珠。绿松石因年份久远,表面受沁颜色发旧,呈蓝绿色,绿松石饰品,同样也是辽代玉石饰品中较常见的品种之一,很多辽代遗存出土文物中,绿松石要么是雕刻的饰品,要么就是作为宝石镶嵌在其它器物上。可以说,契丹人对绿松石是情有独钟的。

辽代墓葬岀土木制碗几级文物

一级文物。根据查询搜狐新闻显示,在辽代墓葬墓遗址中,考古专家们曾发现特殊的土木制碗,后经鉴定发现,居然都是一级文物。自辽太祖阿保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