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郛详细资料大全
《说郛》为明代文言大丛书,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书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
该书共100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
《说郛》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作序,说:“学者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说郛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作者 :陶宗仪 类型 :明代文言大丛书 作者介绍,校正版本,流行版本,补录内容,书籍目录,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 作者介绍 陶宗仪(1321~1407),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父陶煜,字明元,号逍岙山人。相传他家是东晋陶渊明的后裔。 他一生著书10余部数百卷。这部《说郛》,被收进了《四库全书》,除此之外,《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他的《南村诗集》、《国风尊经》、《四书备遗》、《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代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淳化帖考》等著述。 台州的文人学者,若论其著作被《四库全书》着录的数量,实在无出其右者。 校正版本 陶宗仪编成《说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数家收藏。七十年后,官居湖广副使、六十五岁的郁文博罢官归松江,在龚某家借《说郛》细阅,觉得“是书蒐集万事万物,备载无遗,有益后人。”但又发觉抄录者马虎了草,字多讹缺,于是每日端坐“万卷楼”,逐一校勘,费时近十年,重新编成100卷。可见陶宗仪原书工程之巨大。 明末清初,云南姚安人陶珽又对《说郛》加以增补,编成120卷。陶珽自署黄岩,是宗仪的远孙。1914年,学者张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视学,开始接触古籍。 1919年,教育部长傅增湘请张筹办京师图书馆,并兼主任,时鲁迅亦在教育部任职,对张宗祥说,馆中藏有明代《说郛》120卷抄本,要他抄录出来供大家研究。从此,“铁如意馆主”张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后费时6年。 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得到讯息,向张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楼”为名,于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连英国牛津大学也订购两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陶宗仪、陶珽120卷本和《续说郛》46卷本,汇集影印出版,定名《说郛》三种,这是中国当代出版最大的丛书之一。 流行版本 通行的《说郛》有二种本子:一是张宗祥先生根据原北平图书馆藏明朝隆庆、万历间抄本,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三种(弘农杨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以及涵芬楼藏明抄残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楼藏明抄本十八册校理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即通常所谓涵芬楼一百卷本,也是现今学者据以考证、研究的主要本子;二是清顺治问陶珽重编的一百二十卷本,即通常所称的宛委山堂本。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上述二种及《说郛续》,还有张宗祥先生用休宁汪季青所抄明抄本二十五册校涵芬楼本的校记十余万字,合以出版,称为《说郛三种》,真可谓集《说郛》之大成了。该书出版说明中说:“至此《说郛》三种所收内容,合而观之,已多于《中国丛书综录》着录,虽尚未敢称为全璧,以目前而论,庶几近之。” 明代藏书家钮石溪家世学楼藏抄本《说郛》100卷,为世所重,现藏北京图书馆。 明代藏书家毛晋家汲古阁亦藏抄本《说郛》,民国间王舟瑶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 补录内容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序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初为毛晋所得,后归皖人马玉堂(笏斋)。同治间为黄岩王咏霓(字子裳,号六潭)购得,民国间王舟瑶(字星垣,号玫伯、默庵)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民国廿五年(1936)曾在杭州“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建国初,项士元先生征集收藏于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今临海市博物馆),现为临海市博物馆的善本书之一。 此本共六十卷二十册,卷首有杨维祯序,序云:“天台陶君九成取经史传记,下迄百氏杂说之书干余家,纂成六十卷,凡数万余条,名之曰《说郛》。”序末署“时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秋九月望前二日”。这与涵芬楼本所刊杨序“纂成一百卷”云云迥异。书中第二十卷曾经毛扆用朱笔校过,并于卷末题一短跋云:“此本《说郛》与世行本迥异,所未详也。其二十卷载《鸡肋编》,纰缪百出,几不可读,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然挂漏尚多,未能尽除也。岁在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阳前四日,虞山毛扆识,时年七十有一。”旁钤“虞山毛扆手校”长文形朱文印(是卷首页亦钤有此印)。 在每册的首页皆钤白文“马玉堂印”与朱文“笏斋藏本”,又每册的首页和末页则钤朱文“黄岩九峰图书馆藏书之印”,第一册扉页则盖有“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文大印。王舟瑶也曾校过一部分,于卷首书目之后亦题有朱跋。) 陶氏《说郛》,诸家俱称百卷,惟都昂《三余赘笔》称本七十卷,后卅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学海》诸书足之。《四库提要》疑印时原书残缺,仅存七十卷。《简明目录》直谓原书一百卷,后佚卅卷,宏治中上海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今案:郁氏序称:“《说郛》百卷,余初未见,成化辛丑借录于龚氏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笔者按:此段文字系节录)。并无“佚去卅卷,仅存七十卷”之说,且言“已编入《百川学海》者六十三卷。 《学海》盛行于世,不宜存此,陡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者尽删之,当并者并之,字讹者正之,缺者补之,与仍编为一百卷。”是郁氏所见本有缺字,非缺卷,删去已见《学海》者,非取《学海》诸书足之,与都昂之说正相反也。至顺治丁亥陶珽所编百廿卷本,已见《学海》者凡八十余中,是杂取诸书增益,不第非南村原本,亦非郁氏订本矣。是本仅六十卷,为汲古阁旧藏以百廿卷刻本较之,非仅卷数不同,即编次亦异,凡刻本有而此本无者,约八百六十余种,此本有而刻本无者,亦约有百余种,当是南村初稿,其后增益为百卷耳。唯俗手所抄,误字如麻,几不可读,其第一、第五、第七等卷、虽间经校过,然亦草草,唯第廿卷为毛子晋所校,有跋语。其书后为皖人马氏所藏,同治间复为吾乡王六潭太守所得,今余为九峰购之,略记梗概如右。丁巳(民国六年——1917年)闰月王舟瑶。 续说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珽编。珽,姚安人。万历庚戌进士。是编增辑陶宗仪《说郛》,迄于元代,复杂抄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其删节一如宗仪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朴未漓,犹颇存宋、元说部遗意。隆、万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侈称卓老,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著书既易,入竞操觚,小品日增,卮言叠煽。求其卓然蝉蜕于流俗者,十不二三。 珽乃不别而漫收之,白苇黄茅,殊为冗滥。至其失于考证,时代不明。车若水之《脚气集》以宋人而见收,鲜于枢之《笺纸谱》以元人而阑入,又其小疵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书籍目录 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目录 : 卷一 经子法语 卷二 古典录略 朝野佥载 杂志 隐窟杂志 梁溪漫志 博物志 续博物志 剧谈录 东皋杂录 渑水燕谈录 北户录 卷三 谈垒 北户录 芝田录 幽明录 纪异录 稽神录 归田录 使辽录 谈宾录 谈录 见闻录 异闻录 该闻录 东轩笔录 云斋广录 松窗杂录 幕府燕闲录 东皋杂录 北山录 江南录 江南别录 江南野录 三辅决录 潇湘录 会稽典录 吴录 灵怪录 吉凶影响录 树萱录 三朝圣政录 集古目录 韩忠献别录 四朝闻见录 宾退录 实宾录 四朝闻见录 随隐漫录 绍陶录 古杭梦游录 卷四 墨娥漫录 番禺杂记 西京杂记 庐山记 青城山记 嵩高山记 华山记 罗浮山记 西征记 北征记 成都古今记 玄中记 燕北杂记 述异记 广异记 乘异记 冥祥记 金銮密记 玉箱杂记 洞冥记 搜神记 续搜神记 旧闻记 东方朔记 显记 洽闻记 东观奏记 老学庵笔记 仇池笔记 封氏闻见录 老学庵笔记 三梦记 笔记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斋话记 松窗杂录 老学庵续笔记 古杭杂记 暇日记 洛阳伽蓝记 卷五 鹤林玉露 溪蛮丛笑 常侍言旨 家世旧闻 藏一话腴 传载 杂纂 雪溪友议 谈选 卷六 读子随识 石林燕语 杜阳杂编 鸡肋编 广知 卷七 诸传摘玄 轩渠录 戎幕闲谈 牧竖闲谈 豹隐记谈 梦溪笔谈 佩楚轩客谈 桂苑丛谈 苇航纪谈 钱唐遗事 鸡林类事 卷八 玉涧杂书 野客丛书 贵耳集 纬略 扪虱新话 玉壶清话 乙卯避暑录 明道杂志 松漠记闻 兼明书 虏廷事实 抱朴子 志雅堂杂抄 卷九 感应经 贾氏谈录 中朝故事 步里客谈 吹剑录 闻见录 西溪丛语 娱书堂诗话 嬾真子录 冷斋夜话 涑水纪闻 该闻录 缃素杂记 鉴戒录 卷十 事始 续事始 卷十一 玉泉子真录 金华子杂编 灯下闲谈 清尊录 意林 卷十二 悦生随抄 野雪锻排杂说 东轩笔录 教坊记 北里志 巩氏后耳目志 洞天清禄集 卷十三 画鉴 卷十四 就日录 茅亭客话 闲谈录 却扫编 倦游杂录 稽神录 游宦纪闻 芥隐笔记 楚史梼杌 幕府燕闲录 博异志 卷十五 因话录 幽怪录 续幽怪录 泊宅编 相鹤经 相贝经 土牛经 质龟论 养鱼经 师旷禽经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广知 卷十六 三器图义 云林石谱 宣和石谱 渔阳公石谱 卷十七 希通录 野人闲话 爱日斋丛钞 卷十八 坦斋笔衡 负暄杂录 碧鸡漫志 卷十九 打马图经 遂昌山樵杂录 忘怀录 因话录 甘泽谣 铁围山丛谈 中吴纪闻 卷二十 浩然斋意抄 浩然斋视听钞 视听钞 儒林公议 行都纪事 西京杂记 南唐近事 述异记 洛中纪异录 读书愚见 幽闲鼓吹 植跋简谈 葆光录 桐阴旧话 琵琶录 卷二十一 隋唐嘉话 刘宾客嘉话录 天隐子 杨文公谈苑 云庄四六余话 韦居听舆 三柳轩杂识 稗史 船窗夜话 渔樵闲话 昨梦录 臆乘 卷二十二 清波杂志 清波别志 山家清供 山家清事 卷二十三 宾退录 谐史 归田录 卷二十四 孔氏杂说 麈史 湘山野录 吹剑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感应类从志 逸史 西征记 碧云騢录 肯綮录 卷二十五 小说 卓异记 集异记 荆楚岁时记 桐谱 北风扬沙录 白獭髓 卷二十六 宣政杂录 洛阳名园记 洛阳花木记 卷二十七 云仙散录 高斋漫录 山房随笔 三朝野史 卷二十八 遂初堂书目 卷二十九 桃源手听 东坡手泽 坦斋通编 碧湖杂记 朝野遗记 澹山杂识 昭德新编 岩下放言 玉堂逢辰录 家王故事 卷三十 蜀道征讨比事 隽永录 拾遗记 云谷杂记 卷三十一 紫微杂记 侯鲭录 艺圃折中 东斋记事 文昌杂录 谈薮 卷三十二 遁斋闲览 迷楼记 海山记 赵飞燕外传 赵飞燕别传 明皇杂录 群居解颐 拊掌录 卷三十三 二老堂诗话 岁寒堂诗话 搜神秘览 暌车志 宜春传信录 啽呓集 画史 潇湘录 三水小牍 卷三十四 春明退朝录 趋朝事类 麟台故事 豪异秘纂 耳目记 辨疑志 谈渊 岭表录异记 卷三十五 ■关录 青塘录 省心铨要 能改斋漫录 续释常谈 卷三十六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续集 繙古丛编 艇斋诗话 ■溪诗话 蟹略 云南志略 卷三十七 挥麈录 挥麈余话 河源志 倦游录 野史 琴书类集 摭青杂说 卷三十八 绿珠传梅妃传 杨太真外传 重编燕北录 异闻 续骫骳说 传载 卷三十九 侯鲭录 陶朱新录 真腊风土记 投辖录 卷四十 友会谈丛 南窗纪谈 三楚新录 慎子 野说 先公谈录 卷四十一 宣室志 骖鸾录 吴船录 揽辔录 曲洧旧闻 后耳目志 卷四十二 山水纯全集 春渚纪闻 春梦录 化书 卷四十三 宣靖妖化录 炙毂子杂录 陵阳先生室中语 发明义理 酬酢事变 感知录 绪训 诗词余话 列仙传 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卷四十四 礼范 靖康朝野佥言 涧泉日记 次柳氏旧闻 稿简赘笔 绝倒录 炀帝开河记括异志 酒经 读北山酒经 卷四十五 钱氏私志 默记 平陈记 幸蜀记 田间书 蜀梼杌 卷四十六 松窗杂录 瑞桂堂暇录 墨子 子华子 曾子 尹文子 孔丛子 卷四十七 公孙龙子 鬻子 邓析子 韩非子 卷四十八 聱隅子#91;欷琐微论 程氏则古 北梦琐言 退斋雅闻录 退斋笔录 五总志 卷四十九 唾玉集 过庭录 诗谈 金玉诗话 南游记旧 小说旧闻录 卷五十 识遗 桂海虞衡志 卷五十一 豫章古今记 侍讲日记 洛阳缙绅旧闻记 安南行记 卷五十二 北边备对 汉孝武故事 大观茶论 困学斋杂录 卷五十三 钩玄 四朝闻见录 卷五十四 文子通玄真经 北辕录 蒙达备录 卷五十五 圣武亲征录 卷五十六 安雅堂酒令 卷五十七 鲸背吟集 演繁露 姑苏笔记 雪舟脞语 大业杂记 卷五十八 江表志 江南别录 资暇集 醉乡日月 卷五十九 史记法语 卷六十 五代新说 藏一话腴 品茶要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北苑别录 卷六十一 清异录 卷六十二 兰亭博议 王氏兰谱 卷六十三 金漳兰谱 兰谱奥法 卷六十四 积善录 续积善录 景行录 漫堂随笔 真率记事 琐语 灌畦暇语 五国故事 韩魏公遗事 韩魏公事 范文正公遗事 九河公语录 卷六十五 羯鼓录 开颜集 善谑集 观时集 临汉隐居诗话 续齐谐记 采异记 神异记 香谱 卷六十六 酒谱 竹谱 续竹谱 卷六十七 孙公谈圃 平泉山居记 国史异纂 骠国乐颂 诗论 卷六十八 释常谈 卷六十九 善诱文 官箴 翰墨志 萤雪丛说 续鸡肋 庚溪诗话 卷七十 菊谱 石湖菊谱 史老圃菊谱 范村梅谱 牡丹荣辱志 蔬食谱 菌谱 笋谱 芍药谱 海棠谱 卷七十一 亢仓子 关尹子 文中子 扬子 鬼谷子 卷七十二 颜子 老子 龙城录 法帖谱系 卷七十三 刀剑录 荆州记 邺中记 旸谷漫录 无名公传 书诀墨薮 南楚新闻 谈宾录 记文谭 杂说 真诰 卷七十四 大中遗事 秦中岁时记 芝田录 江南录 辨惑论 大事记 褚氏遗书 卷七十五 苏氏演义 谈助 洞微志 鸡跖集 国史补 清琐后集 金銮密记 士林纪实 水衡记 橘录 东观奏记 洽闻记 初学记 甲申杂记 闻见近录 随手杂录 席上腐谈 石林家训 卷七十六 青箱杂记 独断 续书谱 六一笔记 祛疑说 卷七十七 东谷所见 荔枝谱 西域志 鸡林志 金坡遗事 景龙文馆记 卷七十八 栾城遗言 隋遗录 砚史 砚谱 端溪砚谱 法书苑 卷七十九 玉堂杂记 王公四六话 西畴常言 海岳名言 卷八十 云麓漫抄 韩诗外传 诸集拾遗 盛事美谈 比红儿诗 吕氏乡约 献丑集 樵谈 卷八十一 学斋呫哔 试笔 茶录 煎茶水记 卷八十二 道山清话 卷八十三 后山诗话 茶经 卷八十四 保生要录 钱谱 师友雅言 卷八十五 护法论 卷八十六 辽志 金国志 洞天福地记 卷八十七 南方艸木状 吴下田家志 格古论 卷八十八 竹坡诗话 贡父诗话 紫薇诗话 司马温公诗话 珊瑚钩诗话 卷八十九 画帘绪论 卷九十 师友谈记 翰林志 素书 卷九十一 世说 物类相感志 桯史 武侯心书 三辅黄图 梦华录 卷九十二 书断 渔樵问对 卷九十三 国老谈苑 晁氏客语 卷九十四 厚德录 卷九十五 志林 白虎通德论 卷九十六 燕翼诒谋录 卷九十七 金山志 辽东志略 稽古定制 劝善录 夷坚志 神僧传 效颦集 卷九十八 中华古今注 折狱龟鉴 乐善录 皇朝类苑 横浦语录 丁晋公谈录 卷九十九 鼠璞 中华古今注 卷一百 前定录 续前定录 论衡 随笔
通常包括春兰、寒兰、蕙兰、建兰、还有报岁兰,因为我国文化底蕴与兰花淡雅的的形象十分契合。
佩兰(学名:EupatoriumfortuneiTurcz)是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根茎横走,淡红褐色。茎直立,花序分枝及花序梗上的毛较密。中部茎叶较大,三全裂或三深裂,中裂片较大,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部茎叶两面光滑,羽状脉,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成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状披针形,中内层苞片渐长,长椭圆形;全部苞片紫红色,花白色或带微红色,瘦果黑褐色,长椭圆形,7-11月开花结果。
记得《甄嬛传》中,有一幕皇后率众嫔妃赏花,飞扬跋扈的华妃嘲笑皇后人老珠黄,不受恩宠。甄嬛咏了一句“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刘禹锡),暗讽华妃美艳却缺乏格局,为皇后挣下一口气。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花各有命。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关于群芳夜宴怡红院的描写,各位女子抽花签喝酒,薛宝钗抽到的是牡丹、林黛玉抽到的是芙蓉、湘云抽到的是海棠、探春抽到的是杏花。牡丹为“花王”,雍容、华贵,芙蓉可解读为荷花,与牡丹相比,水花、陆花各擅胜场,地位虽“不及”,却亦“不远”。海棠有“花中西施”之称,有“海棠春睡”的典故。杏花有吉祥寓意,花签背后写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每一位女子所抽到的花签都是和她的身份、地位、气质吻合的,预示着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读《瓶花谱》的时候,对于文人将入供的花材分成九品九命非常讶异,既是意料之外,想想也在意料之中。
九品是九个等级,最早指古代职官之九卿,“内官不过九卿,外官不过九品”(《国语·周语中》)。九命则始于周代官爵的九个等级,九命包括:伯为上公九命,王的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的卿六命,子男五命,王的大夫及公的孤四命,公、侯、伯的卿三命,公、侯、伯的大夫及子男的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的士及子男的大夫一命。九命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其等级加以区别。一品九命,九品一命。
以九品九命给各类花材分层排级,并不是张谦德首创,而是源自千年前三国蜀汉张翊所著《花经》,以九品九命升降法将七十一种花材,分列为九卿官职、九级官爵,这是怎么样一个野趣的朝廷。张谦德推崇此法,选取68种文人插花常用花材,把不可把握的百花世界坐实于文字,自然景物都雨来形诸笔端。此外,宋欧阳修有《二十四花品》,罗列24个牡丹品种;蔡襄著《荔枝谱》,对三十余种荔枝排定序次。王观《扬州芍药谱》中提到,芍药有三十四品,旧谱三十一品,分上中下七等,有些品种不如名品之内,“维扬之人甚贱之”。而袁宏道《瓶史·使令》中,将众多的花分为主和婢:梅以瑞香、山茶为婢;海棠以苹婆林檎、丁香为婢;牡丹以玫瑰蔷薇为婢:芍药以**、蜀葵为婢;石榴以紫薇、大红干叶木槿为婢;莲花以山矾玉簪为婢;蜡梅以水仙为婢……花材之间主次的搭配,将封建社会主婢关系套用于花材之中。
九品九命更不只存在于朝廷和文人插花中,文学艺术、动植园赏、游技杂耍、古董器玩等各种领域都有踪迹。例如“棋有九品”,宋代的《棋经十三篇》,已明确提出棋分九品。魏邯郸淳《艺经•棋品》说:“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明代周履靖《骚坛秘语·总论诗》以九品指代诗歌的九种风格。佛教中有”九品因果“,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从而有上中下三辈九品……
风雅之士品第万事万物,如同政治、人物的品藻活动。“万物皆天地委形,其物之形而秀者,又天地之委和也”(《王氏兰谱》),花品既是人品,“比德思维”无处不在,真不知该叹文人雅士有趣,情调不俗,还是该叹文人们酸腐自负,自己陷于不公平的品级层次,也要将心爱之物品判出三六九等,以此显示自己境界不低。
俯看自己,我不也把自己的彩石玉玩、钢笔纸本分出不同层级,放在不同的位置,观赏把玩,得韵其中,怡然自得。爱物之心大抵如此吧。所以,我也是很矫情的人。
昨天正巧看到老树画画的一幅画和配文,觉得另有一番境界。
花开也就开了,何必问她姓名。
人世从来无趣,天地却总多情。
DAY 68
《墨子》 《申子》 《慎子》 《文子》 《邓析子》 《韩非子》《商君书》 《尹文子》 《公孙龙子》 《墨子闲诂》
《冰鉴》 《茶经》 《茶录》 《茶疏》 《词概》 《词径》 《词论》《尔雅》
《酒经》 《棋诀》 《诗品》 《诗谱》 《笑赞》 《修身》 《菜根谭》《国雅品》 《金人铭》 《林间录》 《谈艺录》《养鱼经》《藏海诗话》《诚斋诗话》 《大观茶论》 《钝吟杂录》 《泛胜之书》 《风骚旨格》《风俗演义》 《复雅歌词》 《庚溪诗话》《古画品录》《观林诗话》《归田诗话》 《后山诗话》 《煎茶水经》 《姜斋诗话》 《芥茶汇抄》《金漳兰谱》 《近词丛话》 《窥词管见》《乐府余论》《乐府杂录》《乐府指迷》 《林泉高致》 《麓堂诗话》 《梅磵诗话》 《南濠诗话》《平水韵部》 《人间词话》 《升庵诗话》《诗镜总论》《四溟诗话》《随园食单》 《填词杂说》 《王氏兰谱》 《围炉夜话》 《围棋十诀》《文笔要诀》 《闲情偶寄》 《小窗幽记》《彦周诗话》《艺文类聚》《艺苑卮言》 《周髀算经》 《煮泉小品》 《拙轩词话》 《蒿庵论词》《爰园词话》 《笠翁对韵》《雕菰楼词话》《二十四诗品》《浩然斋词话》 《荆楚岁时记》 《七颂堂词绎》 《棋经十三篇》《诗人主客图》 《双砚斋词话》《问花楼词话》《吴礼部词话》《吴礼部诗话》 《阳羡茗壶系》 《易经系辞》 《逸老堂诗话》《饮冰室评词》 《优古堂诗话》《雨华盦词话》《中国官场学》《白石道人诗说》 《答万季野诗问》 《近代词人逸事》 《九章算经点校》《乐府古题要解》《怕老婆的哲学》《铜鼓书堂词话》 《彊村老人评词》《杜工部草堂诗话》 《介存斋论词杂著》《时贤本事曲子集》《茶录(宋,蔡襄)》《葬书》 《宅经》 《周易》 《撼龙经》 《推背图》 《疑龙经》《测字秘牒》 《纯阳真经》 《三命通会》《葬法倒杖》《周公解梦》《人伦大统赋》 《月波洞中记》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颜氏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这是经典书籍集体分类: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
《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还有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兰花静素淡雅,以其清雅沁人的幽香高雅纯洁、刚柔兼具的形姿,征服着亿万人的心。兰花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香祖、空谷佳人、国香、花中君子等美誉,被称为人格之花和民族之花。历代文人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给兰披上了独具人类情志的色彩,使兰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理想内容、感 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一个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并衍化成为很多事物的理想境界及美好感情的褒词,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
兰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传统名花。宋代王贵学《王氏兰谱》云:“世称三友,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花生于深山,隐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芒,好比困厄而不改其志的大德君子、临危而不移其情的志士仁人。越王勾践曾在渚山种植兰花以示明志。杨炯《幽兰赋》道:“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道:“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说:“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又说:“兰当为王者香。”于是,“王者香”成为兰香的代词,笑傲群芳。春秋时期的左丘明给兰花冠以“国香”的美称。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历代文人墨客对兰情有独钟,题咏众多。屈原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堪称抒写兰花的鼻祖,他在诗篇中多处以兰为喻,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情操。陶渊明爱菊也爱兰,他弃官归隐,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南宋郑思肖擅长画兰,宋亡之后,元朝统治者慕名请他作画,遭到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是暴露根部的,且不着地,旁人问其故,他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郑板桥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峭壁兰、棘刺丛兰。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革命前辈董必武称兰花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生动地概括了兰的精髓。
兰花香气,幽雅袭人,清而不浊,若有若无,令人神往,是为气清。犹如典雅柔美的佳人气质,怀着温婉和温馨,缓缓绽放着高雅的气息。因为气情,才被誉为王者香。刘禹锡诗曰:“水朝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孟郊《赠别崔纯亮》曰:“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戴复古《家居复有江湖之兴》云:“室有兰花不炷香。”
兰花花色丰富,嫩绿的如碧玉,洁白的如冰雪,对应着清雅纯洁与超凡脱俗,还有金黄、红、紫等,对应富丽堂皇与高贵吉祥。无论何种花色,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清”字,素净的清雅,红紫的清艳……都显出玉肌翠骨、纯朴雅丽,各种色彩都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为色清。唐代诗僧无可《兰》曰:“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杨万里《兰诗》道:“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雪、碧、冰、红,几种颜色交相映衬,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色彩之美。
兰花纤细、柔美,姿色俊秀,兰叶清雅潇洒,是为姿清。朵朵盛开的花姿,有的简约,有的烂漫,有的玲珑洁雅,有的巧笑嫣然。其软垂听者,娇姿婉约;其斜披叶者,飘逸洒脱;其斜立叶者,刚柔相济;其直立叶者,雄健刚劲。兰叶与兰花疏密有致,风度翩翩,相得益彰,历来是诗人画家灵感的源泉。开花时,香、美兼备,不开花时,依然香、美兼备。宋代姚述尧《点绛唇·兰花》曰:“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明代张羽道:“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兰花风韵清丽脱俗,是为韵清。兰花中的荷瓣花、梅瓣花,品相端庄,气宇轩昂;兰花中的水仙瓣花,灵动秀气,温文尔雅。苏轼《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 色,欲补《离骚》传。”筠笺素《如梦今·兰》云:“恍若仙子裙裾,兀自离群索居。近之叹己俗,怎奈天生万物。深谷,深谷,如缕幽香遍布。”
作者单位:湖北省阳新狄田中学
本文2023-08-05 02:14: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