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腊八粥的材料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正宗腊八粥的材料有哪些,第1张

据古籍《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据古籍《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丹台玉案》卷二:神仙粥处方老姜90克功能主治治冒雨受寒,身热头疼,腹中作饱,不思饮食。用法用量用带皮老姜捣烂,将热酒适量泡饮,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摘录《丹台玉案》卷二《寿世保元》卷四方名神仙粥组成山药(蒸熟,去皮)1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粳米半升。功效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主治劳瘵泄精。用法用量上以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食后用好热酒饮12杯更妙。加减加韭子末23两尤妙。《玉案》卷二方名神仙粥组成带皮老姜3两(捣烂)。功效发汗。主治冒雨受寒,身热作饱,不思饮食,头疼者。用法用量饮酒。饮后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制备方法上以热酒浸泡。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神仙酒”。《惠直堂方》卷一方名神仙粥组成葱白7条(连根叶),生姜5大片(捣碎),白糯米1撮。主治伤寒阴阳两感,初起发寒热。用法用量上以水3碗,煎清粥2碗,再入老醋半小盏,乘热饮之。待汗大出而愈。加减病人肚内饱胀,不思饮食,去糯米。

详见百科词条:神仙粥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35:07 共4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世代簪缨、金陵望族的贾府,里面的主子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等人个个娇贵无比,他们的饮食生活真可以说是炊金馔玉、穷极奢华。在本书中,还有大量关于粥的描写。

碧粳粥——饮时有香

《红楼梦》第八回,写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谁知那个讨人厌的李嬷嬷百般阻拦,不让宝玉痛痛快快地喝,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的,容他吃了几杯,就忙收过了。接着,宝玉痛喝了两碗酸笋鸡皮汤,吃了半碗碧粳粥。

碧粳是一种优质大米,在清代是贡品,供皇室享用。清谢墉《食味杂咏》注:“京米,近京所种统称京米,而以玉田县产者为良,粒细长,微带绿色,炊时有香。其短而大,色白不绿者,非真玉田也。”

以碧粳煮粥,则是北京地区的著名点心。张江裁《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云:“粳米粥,俗称京米粥,汤纯青,味美,附售脆麻花与此同食,此为燕京清晨点心之一。”

吃粳米粥对身体有益。《本草纲目》云:“粳米,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以现代食物营养学的观点来看,粳米煮粥时,浮于粥面上的浓稠液体,即“粥油”,乃米粥精华,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

燕窝粥——粥之上品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疾;今秋咳得比往常又重。宝钗来探望她,劝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燕窝是海岛上燕子的唾液,或绒羽混唾液,或纤细海藻、柔软植物纤维混唾液凝结于崖洞等处所成的巢窝,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群岛一带,是名贵的补品。中医学用为补肺养阴药,性平,味甘,主治虚劳咳嗽、咳血等症。燕窝粥是一种药粥,主要功能在于医疗,而不在于果腹。

《养生随笔》把它列为粥之上品,并云:“医学述:养肺化痰止咳,补而不滞,煮粥淡食有效。”

江米粥——温养胃气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写黛玉病重时再也没有燕窝粥了。有一次,紫鹃告诉厨房,为她做一碗火肉(即火腿)白菜汤,加点虾米,配了点青笋紫菜,熬一点江米粥。黛玉也只吃了半碗粥,喝两口汤,就搁下了。

江米粥就是糯米粥,这是普通食品,但江米粥也有食疗功能。《本草纲目》称:“糯米、秫米、黍米粥,益气,治虚寒,泄痢吐逆。”《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称:“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不过,糯米粥黏性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者不宜多吃。

鸭粥、枣粥——滋补名品

贾府里的老祖宗贾母,是一位很懂得养生的老人。她绝少吃饭,所以每次酒筵上都为她备下各种高档粥品。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夜宴,贾母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忙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说:“我吃些清淡的吧!”凤姐忙说:“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

其实,鸭子肉粥和枣儿粥都是很有滋补功能的粥。《养生随笔》把这两种粥列为中品。关于“鸭汁粥”《食医心镜》云:“治水病垂死,青头鸭和五味煮粥。”《禽经》曰:“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鸭尤益病人。”大枣粥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咳,补五脏,和百药。

腊八粥——花色繁多

《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宝玉逗林黛玉玩,编说“香玉”故事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吃腊八粥,中国宋代已流行于民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米汤——下人之补

当然,贾府里的人连吃粥也分等级,分档次。袭人虽是头等丫头,还是宝玉的“屋里人”,但她生病,就不可能吃燕窝粥。《红楼梦》第二十回,写袭人偶感风寒,吃了药,夜间发了汗,清晨起来觉得轻省了些,只吃些米汤静养。

这里的“米汤”是指一种极稀极薄的粥,有用大米熬的,也有用小米熬的,北方统称为“米汤”,能驱寒提神,而且畅肠胃,生津液,确实很舒服。《清稗类钞》也有资料说:“洛阳妇人生产,百日之内,仅饮小米粥汤,此外概不敢食。”此处的“小米粥汤”就是小米汤,说明它营养价值很高,对产妇及病人都很适宜。

编辑:修远

“粥”的历史比饭早?来了解古代吃货

 不只是腊八粥,单单是“粥”,在中国就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了。

 估计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腊八节,但是应该都知道这一天得吃“腊八粥”。说来也有意思,中国人在过一些节气的时候,特别喜欢吃点东西,例如冬至的饺子、立春的春饼……说起腊八的粥,你知道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有多少年了吗?

 粥的历史悠久

 粥的历史比饭更早,因在甑出现之前的鬲、釜型陶器,只能用来煮流质食物。流质的主要原料是谷米,那就是“粥”。因那时的主、副食即后世所谓的饭、菜尚未分开烹制,还是各种食料共煮一器的进食方式,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单纯的谷物原料煮制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粥极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菜粥、果粥、肉粥、鱼粥等。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遗物和半坡村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用于煮粥的工具——“蒂”。粥字本来写作“鬻”,非常像龙山文化时期创制的陶器炊具“鬲”中放米烹煮之状。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懂得煮粥了。

 《左传・昭公七年》中有记载:“餷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孔颖达《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显然,粥之薄者称作“鬻”,粥之厚者谓作“糜”,与糊同义。《方言》解说:“糊,?也;?,厚粥也。”在古代,粥还称作“糜”、“飦”、“酏”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黄帝初教作糜。”《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还有类似的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教其子民“烹谷为粥”。

 食粥有助于养生

 古人的食粥都与养生延年、追求健康长寿有关,许多医药、保健的书籍中记载的最多。

 最早记载用药物与谷米煮粥来治疗疾病的羹书,应该算是是汉代司马迁着的《史记》。在《史记》中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且饮”为齐王治疗疾病的案例。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种医书中,同样发现了粥膳治病的记载,比如服用高梁米粥治蛇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粥内服,竟然可以治疗 瘙痒等。东汉名医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述了很多米药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这汤中都有粳米。

 唐朝孟诜曾作《食疗本草》一书,据甘肃敦煌石窟残卷本,此书中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药粥方五十七首,并按中风、心腹冷痛、五种噎痛、七种淋痛等分为九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有治疗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有温补阳气的羊骨粥,还有“去四肢风”的防风粥等。

 据说唐穆宗李恒特别欣赏自居易,于是赐予他防风粥。据冯贽《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余,食之口香七日。”也就是将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口香七日”当然是在夸张了,不过也说明这时候,人们已经把粥作为一种养生滋补的食品来对待了。

 粥廉价又便利

 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人们普遍认为粥比饭更好。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喝粥比吃饭更节省粮食。在当时的社会中,农耕技术还不成熟,粮食产量少,又是一种十分稀缺的生存必需资源,因此适当的节俭是十分有必要的;二是粥比饭更简单方便。在古代制作米饭的烹饪工艺比煮粥要有技术含量得多,那时候如果要想吃米饭,首先要有锅,还要有类似于现代笼屉的蒸具,因此在烹饪上比较复杂,远远没有一口锅,水开加粮一直煮来得简单,这也是粥在当时日常饮食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饭的一个重要原因。

 粥的廉价与方便致使它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贵族所看好。在大灾之年,“施粥”成了一种慈善手段,因此在多数上层人士看来,喝粥只是穷困人家以及灾民的食物。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有所缓解。《太平御览》中“饮食部”有“糜粥”一节,首次把粥“册封”成国食。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文人对食粥有多么的喜爱。

 喜爱粥的古代名人

 说起吃,不得不提苏轼,他在吃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写下《豆粥》一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他还写过一首与粥相关的诗歌,名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这里写的是另一种粥——“豌豆大麦粥”。东坡先生的文字中还提道,白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对食粥的有着深度痴迷的人,当属诗人陆游,他写《食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他眼里,“食粥”都能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了。

 宋代记载的粥品对比前朝更是丰富,此时的粥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了。《圣济总录》收录食疗粥方一百一十三首,《太平圣惠方》收录食疗粥方一百二十九首,《养老奉亲书》中收载适合中老年人的补养药粥四十三首。

 宋代开始流行的腊八粥

 腊八节与佛教故事有关,这天几乎大家都会吃腊八粥。

 而腊八这天要吃的腊八粥,也是自宋代开始盛行起来的。

 腊八这个节日源出佛教中的故事,何时传入中国,并没有详考。后汉安世高翻译的《温室经》中称佛劝人供养,设浴洗佛,不过并未特意指明腊月八日。孟浩然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佛》提到:“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唐代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浴佛的情景。不过,到宋代此种活动才盛行起来,此前书中对这件事的记载还是很少的。

 在吴自牧的《梦粱录》曾这样描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东京梦华录》也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

 唐宋时期,佛教寺院浴佛会送粥的习俗对民间影响甚大。《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寺院“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这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理念的苦行生活,仍然没有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此时有一位牧女送来了乳糜,他喝下去之后恢复了体力。因此释迦牟尼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自此之后,他每日都会受牧女供献的乳糜。一月后,等他体力强健,便到河中沐浴,洗去身上污垢,在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最终觉悟成佛。于是佛教徒便把佛祖成道的十二月八日这一天作为成道节,借此纪念佛祖。

 佛教到了南北朝时期,对民间的影响已经很大了,甚至简介影响了人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佛门子弟在腊八佛祖成道节时施粥的行为,在中国民间逐渐演变为腊八节里吃腊八粥的习俗。

 明清吃腊八粥的习俗

 明清时期食腊八粥风俗进一步发扬,嘉靖年间编撰的《隆庆志》上记载:“用黍稷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明代刘敏的《历乘》也有“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的记载。清代《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到:“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到了腊八这一天,不论是皇宫、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清朝时,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老百姓也是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究竟有多讲究?

 全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非常繁多,北平的甚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有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玫瑰、红豆、花生……差不多有不下二十种。一般是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活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有些腊八粥中还会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做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在大一点的碗里,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腊八粥做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要保存,要是吃了几天还能剩下来,那就是个好兆头,代表“年年有余”的寓意。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小孩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以图吉利。

 粥的元明清历史

 好,我们接着再说粥的历史。

 元代对于粥膳也非常重视,其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中,也有不少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粥膳方。比如“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实际上就是用羊肉与高梁米煮成的稀粥;另外,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还有“麻子粥”、“马齿苋粥”等。除此之外,李东垣的《食物本草》仲介绍了二十八方最常用的粥膳方,如绿豆粥、茯苓粥、麻仁粥、紫苏子粥、竹叶粥等。粥膳在当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在粥膳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的粥膳方。《普济方》这一汉唐以来最大的方书中收集了粥膳方达一百八十方,对每一个粥膳方都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论述。另外,在刘伯温的《多能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朱权和王象晋等人的著作中也都发现了粥膳方。由此可见,在明代,用粥膳治病养生已经非常的普遍了。

 清朝粥谱更是琳琅满目,曹庭栋作《养生随笔》收录食疗粥方一百零二首,他将药粥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黄云鹄在光绪年间编写的《粥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粥专著,载粥方二百四十七首,有谷类、蔬类、木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品种之全可见一斑。

 南北粥的差异甚大

 各地区因为种植的食材不同,粥的特色各有差异。(以上皆为网络)尽管都是粥,但南方和北方在食材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中原腹地在古代是粮食的主产区,种植的作物不仅有小米、黍子、高粱、麦子等粮食作物,还有诸如红豆、绿豆、赤豆、黑豆等杂粮豆类作物。除此以外,中原地区还盛产各种干果,比如我们常见的红枣、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等都是主产于北方地区的。这些食材都可以作为粥的主原料,因此北方的粥大多以粮食、豆类、干果等食材为主。少数会杂之于蔬菜、果品甚至蜜饯等,味道一般以清淡为主,油荤比较少。

 与北方少荤腥的粥不同,南方的粥在用料上十分生猛,尤其是沿海一带,几乎什么活物、杂碎、边角料都可以放入粥里一起煮。不管是各式各样的海鲜,还是猪牛羊、燕鲍翅,抑或是牛鞭羊宝头头脑脑等,无一不能煮粥。北方的粥更注重修身养性,以素为主,南方的粥则滋补功能强劲,以荤为特色。

 至于煮粥,古人对此也颇有讲究。袁枚《随园食单》中语“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对于粥的论述更是至善至美,他认为“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这是没有煮好的粥,想要做出好粥,则对米与水的比例、煎熬的时间与火候都要拿捏准确才可以。他对熬粥是这样叙述的:“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太平盛世,粥是品赏、养生的享受,而在战乱、灾荒时期,黎民百姓对粥的感受更殷切,不管天下再乱成“一锅粥”,只要手里捧着粥,心里就踏实。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粥的典故,叫“啜粥声闻”。讲的是周宣王时,有一年闹饥荒,一个大臣在院子里用大鼎镬熬粥喝,全家老小、主仆几百人一起啜粥。几百人喝粥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灾荒期,天子下令煮粥赈济灾民,用一碗粥安定民心,力保江山,这是最实在、有效的办法了。

《济生秘览》:葱白粥处方粳米50克葱白白糖各适量制法先煮粳米,待粳米将熟时把切成段的葱白2~3茎及白糖放入即可。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和胃补中。适用于风寒感冒。用法用量每日1次。热服,取微汗。摘录《济生秘览》《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葱白粥组成葱白1大握(去须叶,细切,烂研,生布绞取汁),白粳米2合(净,淘)。功效发汗散寒,温中止痛。主治五淋,小便不通。年老体弱者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腹痛泻痢等。用法用量上以水2升半,煮米作粥,候粥将熟,下葱汁,更煮取熟。空心温食之。良久即便。用药禁忌可供冬季风寒感冒的老人乘热服食,服后微微汗出即解,汗出病愈后停服。食葱白粥的同时,忌食蜂蜜。

详见百科词条:葱白粥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0:27:18 共2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时期潮州地方先贤吴复古很重视粥的养生作用,说白粥可以“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吴复古是揭阳县蓬州郡人(今属汕头市),和苏东坡一家交好,做过皇帝的老师。吴复古喝粥养生的理论,在潮州地区影响很大,喝粥的传统也就从那时一直保持了下来。

这其中和潮州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北方人、广府人习惯以干饭充饥,喝粥只是补充,而潮州人则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们的主食。这样的饮食习惯也让潮州人对粥的制作穷尽技巧、精益求精,好喝养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并发扬光大的。

扩展资料:

喝粥的益处:

1、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2、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3、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

-粥

-潮州白粥

-范仲淹食粥

腊八节起源: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 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二月,乍暖还寒。集市上,各式摊位上摆满鲜绿水灵的蔬菜,煞是惹人喜爱。我与老友闲话说道,用瓦罐煮青菜粥,正当时呢。老友回说,悦目养颜。吃粥,对我来说,因心情而异。未想过由养生角度去专心专意弄来吃。小时候,夏天时,母亲经常熬上一锅浓稠正好的粥,盛到搪瓷盆中,待到冷却凝固,任我用调羹挖出来吃。我贪恋冷粥的沁凉,入口柔腻顺滑,细细一抿,米香清盈。这般吃粥,更像是零食。也曾学人切好肉末,捣碎皮蛋煮皮蛋瘦肉粥,未曾如意,煮来煮去,总有几丝肉腥味。

母亲不喜欢吃粥,若是用糯米煮粥,她会吃上一碗,纯属个人口味习惯。糯米也称江米,在养生来讲,有养胃气之效。《红楼梦》第87回,紫鹃吩咐厨房为黛玉熬一点江米粥,配上从南边带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上麻油醋,黛玉吃了半碗。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写过《粥品》,猜想,不单是因喜欢之故,与他生活的时境有关。有吃粥习惯以来,清朝应是最注重粥的朝代。譬如说,眼下,大街小巷随眼可见大小粥铺粥庄,与清代民间数目不算少的粥厂,粥厅相较算是袖珍了。

邀人聚吃,如是喝粥,要么是好友,要么是很熟悉的关系,不然哪里敢笃定地说,走,我们喝粥去。一碗白粥,两样味碟,三样小菜,几句闲话,吃得满意舒适。常去一家卖粥和卤菜的小铺吃粥,没有店面,是两栋房子之间楼道下的通道,无论寒暑,小桌边坐满了人。粥铺靠墙的案几边,几只煤炭炉子,炉子上坐一高个铝锅,锅里有白粥、红豆粥、绿豆粥。去粥铺吃粥,每次都是跟老板说,要几碗白粥,千张和海带各一份,偶尔要上一个鸭头。白粥一碗,温热有度,若不巧正逢疑似感冒,喝上一碗,身体会轻松些许。《红楼梦》第20回,袭人身感风寒,昏沉无力,服过两剂药后,夜间发汗,翌日清晨起来轻省了些,喝点米汤静养。袭人喝的米汤,是一种很稀薄的粥,大米小米都可用来熬。体虚喝粥,即便生活自理能力不及的人,也是晓得。和朋友相约喝粥,大抵心情很好,一碗粥也就吃得很快。

也常一个人去吃粥,是小米粥。开粥店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从他们的孩子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小粥店在寸土寸金的街道上一直在。许久后再去,小家伙已经会在父母的吩咐下,给点餐的客人端上一份煎饼。通常是在夏天去这家粥店,一碗小米粥,一份煎饼,一个人安静地吃完,再去粥店旁边的公园转转,忧也好,郁也罢,至少,彼时彼刻已然退避。

熬一碗好粥,很是有讲究。《随园食单》里《饭粥单》中,袁枚写道: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自家熬粥,无非依据个人习惯,水多点,抑或米多点,自己喜欢就好。陆游甚爱吃粥,他写《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猜诗人之意,这粥也如解忧草呢,一碗舒胸臆。更别说善吃善喝的东坡居士了,据说居士吃过用豆浆喝无锡贡米熬的粥,于是就有: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豆浆熬粥,还真是会吃呢。世人吃粥,由来已久,最早记载有关粥的文字记录是古籍《大载礼记·夏小正》,载曰:初俊羔助厥母粥。助厥母粥”中“粥”乃养生之意。

弘一法师出家前在虎跑寺断食二十一天,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在大师的断食日记中可见每日清晨的早餐变化,由一碗粥至半碗粥,再至稀粥半碗。看大师在丙辰十二月二日有记:清晨,习字,静坐如常。早餐,稀粥半碗。中餐,改吃粥及菜合一碗。傍晚,空腹时,腹中熊熊然。坚定信念,西字、静坐。精神稍感减衰,镜中看人,略见瘦削。晚餐,稀粥半小碗。六时入睡。隔了年岁再读大师日记,忽觉心中微微震动。及至弘一大师断食倒数第五日“心胃开阔,饭食奇香。”淡中见真味,亦需心性。“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是陆放翁写腊八粥施粥的景象。民间施粥习俗有由寺庙起,尔后,逐渐流传开在众多与腊八粥有关的故事中,有则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有关。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这日正是腊月初八,佛陀成道前,有位牧羊女给他送过用糯米团煮的粥,恢复体力后的释迦牟尼去到河中沐浴,在菩提树下冥思七天七夜,觉悟成佛。

一碗粥里的故事绵长悠远。时下,桃萼正垂露,杏花涉烟润,春色携春困,何以解之,一碗清粥矣。

正宗腊八粥的材料有哪些

据古籍《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