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私人藏书有哪些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明代的私人藏书有哪些特点?,第1张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东汉蔡伦造纸最大的功劳就是把纸做成可以写字的、比较精细的纸张,纸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逐渐普及开来。这促进了图书生产,进而给藏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时期私人藏书的收集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藏书家靠抄书来收集自己的图书。

发展期的私人藏书,藏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藏书这种文化现象已经推广到官僚士大夫阶层。此外,古代私家藏书的一些保护手段和方法,包括藏书的意识,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藏书楼、藏书印的出现。藏书家知道藏书要分等级,把书按照书品的好坏分为上、中、下三等。另外,出现了私人的藏书目录,这说明藏书数量已积累到一定程度,若不编目就会查找困难了。现在从史书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私人藏书目是南朝梁的任昉。到唐朝时,私人藏书目更多了,藏书的意识和观念也出现了分化,或开放,或私密,这是两种对立的图书收藏观念。

这个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而现在所公认的则是"三性"与"九条"

"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九条":“九条”是“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应该指出的是,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会不断发展、更新。比如善本的时代下限,丁丙认为明本是善本;现在从书籍流传的实际出发,一般确定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即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及其传、释和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史部主要收录历史以及地理、时令、政书、目录等方面的著作,子部主要收录哲学、军事、天文、算法、医学、农业、艺术、工商等方面的著作,集部主要收录总集、别集及其他文学方面的著作。中国古代藏书多以四部法排列,每部为一库,故四部分类体系又称“四库法”。

西晋初,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典籍,编成《中经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创立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甲部记六艺及小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荀勖所创四部法适应了《七 略》后三百年间的学术变迁、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图书庋藏的方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依荀勖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并改史书为乙部,诸子为丙部,从而正式确立了四部排列顺序。此后各代宫廷藏书目录均以此类分图书,被史学家称为“秘阁之永制”。至唐初贞观年间,魏徵等编撰《隋书·经籍志》,始将甲、乙、丙、丁四部名称换成经、史、子、集。《隋书·经籍志》吸收王俭、阮孝绪七分法的优点,使四部分类法成为更为完善、更加切合实际的书目分类体系。唐代以后,各家目录对四部分类体系略作增益调整,大体趋向更为细密合理。清代乾隆年间纪昀等所撰《四库全书总目》的书目分类体系,是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的总结。纪昀等分析了历代书目分类体系的特点和流变,择善而从。《四库全书总目》将1万余部17万余卷图书分为 4部44类(见《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封建社会书目分类的主要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图书类型和数量的变化,四部书目分类体系已不再适应于类分现代图书的需要,鸦片战争以后逐步被新的书目分类体系所取代。但它对今天人们整理和利用中国古籍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明代的私人藏书有哪些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东汉蔡伦造纸最大的功劳就是把纸做成可以写字的、比较精细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