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武术流派“外家”和“内家”的武功概念源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然而,少林拳家和一些武术研究者对此说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少林拳也是内外兼修的拳术。清代以后,特别是民国以来,民间将以太极、形意(心意、六合、意拳)、八卦、通背(内外兼修)等为代表的武术称为内家拳,此外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现在普遍的内外家武术之分即是依据此说法的。 目前社会上亦有将外家拳分为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两类。

内家拳源于宋时张三丰、武当张三丰,是指的内家拳的另一大来源——道家理论、功法。宋时,百家拳术汇聚少林,始成少林一派。大枪在战场上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元末明初,张三丰嵩山访道,得习少林拳术。有感于自己所习道家丹道功夫,遂将之与武术相结合。于是辉煌灿烂数百年的内家拳诞生了。后张三丰苦心求道终有所成,传说成仙。其著述主要为丹道。后明成祖大修武当。亦使得张三丰内家理论和丹道理论都得以传之后世。明中期,张三丰所创内家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至张松溪时已然完善成型,影响愈来愈大。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武学也大发展。职业武术家也越来越多。一些主要修习大枪术的武术家接受了内家拳理论。并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明张松溪原始武当内家拳风格的内家拳。

内家拳理是道、法,研究怎么善用身体。有些传统武术老师傅会强调内家拳要用骨力、筋力,不要用肌肉收缩的力量,其实是指用法。并不是说筋骨力就属于练内家拳的人。在此打个比喻,身体素质是本钱,身体强壮的人本钱多,瘦弱的人本钱少。

但是拳法是运筹、经营之道,有钱人未必会花钱,只要会花钱,钱少未必办不了事情。相类似的,内家拳是教人怎么用‘本钱’作事情。基本上,筋骨力要靠外练,武谚有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锻炼筋骨的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要靠外练,比如给身体加一些负荷。过去传统武术里的一些练法如太极、形意地抖大枪(大杆子),其它如举石锁等,都是针对性的把力量训练和用法结合起来,既增强筋骨力又熟练招法技能。或者也可以用现在的训练方法,针对性增加肌肉力量,强韧筋骨。

扩展资料:

内家拳特点:

1,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2,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一、内外家之辩

我国的拳术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称,外界不明就里,对内外家之说众说纷纷,择其代表的:一是认为内家拳以武当道门为代表,外家拳则实指嵩山少林派,故人多谓,道为内家,释为外家。二是认为内家拳专于内功,以柔胜;外家专于外功,以刚胜。直目内家为软功,是松与柔的关系,外家为硬功是紧与刚的关系。说者滔淳,听着毛寒,此种光怪陆离之言论,其实皆皮相之见。吾道不传,若长此不辨,异端必生。教人事小,误人事大,一误再误,互相传播,贻笑大方,不知伊于何底!内家拳事一种由博而归而均精的特殊拳学。以发扬光大计,其使命在修正学问,发挥良能。余触目痛心,不忍坐视,今作明之。

1、 何为“外家”?考“外家”二字,始见于《庄子》:“彼游与方外者”。至今引用为出家的僧道弟子欲与世人有所区别,尝称原有之家曰俗家,称剃度之所为外家。见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中云:“自明代以来,凡谈技击者,遂有内家外家之区别。何谓之内家?即凡尘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是也,外家者即出家方外之谓,以示与内家有别也。”这里明确指出“内家”即引用为本家或在家生活之人,外家即出家的僧人道士,跳出凡俗,追求极乐净土或世外桃源之辈。所以,修炼内容拳术者无所谓在道,在释或在凡尘世间。本门前辈高手多有佛门弟子,如僧尾、僧耳、天童僧山焰等。况且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先,已有被称之方外之人的外家出现,一定要以道为内家,释为外家,是不科学的。

2、 拳术为我国传统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为人一后天运动的锻炼而已。其活动气血筋骨,有益身体强壮,精神健全,而尽摄生理中的卫生之道。故其一在强身,其二在御敌,其外曰寻趣利。然拳术者,虽千变万化,式多殊别,而握固者,则在外无非势形,在内无非气劲。世人认为少林拳劲显于外皆主刚,殊不知,少林亦有调呼吸内练一口气的,七十二艺中多有练气运百骸的内功之术。艺高者都是刚柔并举,而无全闭气主刚之弊。内家拳亦如此,上乘者,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如惧虎:甚气之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其势如鸡啄米,其形如蛇吞物,动之如江河,发之如迅雷。光若仿佛,气贯长虹。所以,无论何门何派,刚柔不可偏重,也不可内外须臾分离。拳术以和为贵,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又有刚柔之判?

二、拳术内外家之名的由来

考“内家”二字,本意指六宫之内,见《周礼》:“会内宫之财用。”宫人称谓。犹言内待内府,内家一词见唐朝王建的诗:“尽送春来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支花。”封建时代又称皇宫为大内,内家。唐朝薛能的《美姬》诗:“身是三千第一名,内家丛里独分明。”内家又称宫女。李珣浣溪沙词:“晓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无独于偶“内家”两字,在浙东四明土语中,意为内人,老婆家女人。据本门前辈可靠之说,内家拳术最早为女人所创,历古以来内家门内都亦传奉以春秋时期得南林越女为初祖。但尽管内家拳术由内家女人开始归纳创建而来也好,考证内外家名词由来较为古老也好。沿用内外家拳术之称者,最早的记载于明末清初的宁波学者黄宗羲(1610-1695年)于康熙八年(1669年)为其友人王征南逝世时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其文开头就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自此以后,人们亦习惯根据诸本基于的《王征南墓志铭》遂俨然将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这里需要说明指出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所指的外家,不是单单指当时的少林拳术,而是泛指当时除内家拳术(行字拳势)以外社会上所有的“主于博人。人亦得而乘之”得武术拳术体系。按内家拳术不必始于《王征南墓志铭》,而内家拳术之名则始见于此。

三、何为内家拳

拳法本是预于大战之技,是为了制人而不制于人。兵书有云:战势不过奇正,形势不过虚实,善战者,不过“攻之必得,守之不失”而已。内家拳关于拳的本来意思也尽同于此。所谓内家拳,昔也称剑术(主要包括行字拳势(勇)、箭术、道引科势、四明长剑技、伤科等读者可参考明·沈一惯《博者张松溪》、吴昆山的《行字拳勇·拳术伦语六十三篇》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陆某某的《王征南·秘授伤科卷要》以及无名氏的〈征南射法〉、夏明土的《行字拳书》等)简练深邃非同凡常,明末清初浙江学派的著名学问大家黄宗羲(1610-1695年)佥以它为拳术中“行家里手”之意,冠以“内家”二字名之。黄宗羲在其所撰写的《王征南墓之铭》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少林以为勇名天下,然主于博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为了明确这一论述,不妨再看看雍正末年(1723-1735)曹秉仁所编得《宁波府志·卷三十·张松溪》其书运价:“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以少林为盛,其法主于博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竦 ,故往往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所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费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尤善。” 新的、好的事物产生总是以旧事物为基础,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事物也总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这些都是事物的发展一般规律。黄百家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即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是胜少林。”内家拳得诞生,也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精,从低级到上乘,从外行到内行。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有的人所谓的“内家”和内家拳名问世时所谓内家,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有本质的区别。

内家拳是中华武术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武术之奇葩,其法理深邃精微,不仅于养身修道、御敌防侮独有功效,还是一种又博而归约而匀精的上乘功法。16世纪中叶盛行于浙东四明一带,外人以为自张松溪至清初黄百家后,已趋湮没。后人曾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则内家拳已经成为拳术范畴,而具体的内家拳则称为“四明内家拳”。它是一种具体的拳术,又是一门精湛巧妙的综合艺术,是历古以来众多得内家拳先辈们在长期生活当中,继续了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广采博学百家之长,使之融会贯通,又经过反复实践锤炼总结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而来的。夏明土先生的《行字拳术》中称:“其会聚了法(阴阳)、理、医、易、兵、五事为一体,知之修炼,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妙用真功,包涵总括,尽收其中,实为天地所珍秘,进则可为治国平天下之用,退则当作修身齐家之策。”

呵呵,可多了。你是指内家拳?或是内家功法呢?亦或是搞修炼的“性命双修”呢?这些都是属于“内家”,只是各不相干而已。内家拳(不分先后)——形意、八卦、武当、少林、峨眉等等门派都有内家拳种。以内功(丹田力道,有专功辅助拳、掌、指的功法。不是硬功的皮下气)运行全身,以意带拳、掌、指的拳种。内家功法——是专练内气的方法。以打通任、督(小周天炼精化气),后又以打通奇经八脉(大周天炼气化神)为主。性命双修(练气士)——就像“封神榜”里的人物,那都是在“炼神还虚”。天、地、人合而为一。这就是“老子”说的,大道至简!!!!

内家拳是以练气为主,以静制动,讲究内修;外家拳是练劲为主,讲究主动进攻。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见于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

明清之际的内家拳仅是一个拳种,外家拳仅指少林拳,到民国期间发展成“凡主于搏人”“亦足以通利关节”者,概称“外家拳”;凡注重“以静制动”“得于导引者为多”,概称为”内家拳,后来把太极、形意、八卦归为内家拳的说法。

内,更深层的意为“元气”,在中医学中,“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武术、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内家拳首先是拳术,是传统武术;其目的是技击、克敌制胜。

很多旁门左道之人,自己没有什么功夫,就敢开山收徒,教导人如何通过练气练内家拳。其实内家拳的气,不是中医的气,更不是呼吸的气。

内家拳主要是练习内劲,又叫整体劲、六合劲。其发力不通过肌肉,二是通过骨骼、筋脉,对身体柔韧度、筋骨开合度要求极高。

正统的内家拳如传统八卦掌、形意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我不认为陈氏太极拳也算是内家拳,他们只能算是外家拳)。当然,到最高境界时拳术本无内外之分别。

内家拳要求实证,要求一天天练,功到自然成。没有日复一日、持续三年五载的练功,很难达到小成境界;若要大成,恐怕要10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而且,前面说的是在有真传师父的接引之下才能成就。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是什么

武术流派“外家”和“内家”的武功概念源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