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究竟是不是来自汉语?
日本一开始只有发音,没有汉字。等汉字传过去之后,他们才有了文字。所有他们的发音体系有两套,一套是和中文很像的叫做音读,采用汉字的音(日本人模仿中国人发出的所以有出入)、形、义。另一套叫做训读,只采用汉字的形和义,音是本土固有的。所以同样的表达一般会两种形式及念法。比如:使用(音读),使う(训读)。
再来说说文字。日语文字构成总共有三种:汉字、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罗马音(罗马音一般只发音,不用来书写)。所以,通常来讲,用来书写的文字有三种,汉字、平假名、片假名。
汉字主要有两部分构成(日语里面这部分也叫汉字):
1、从中国古代传过去的汉字(注意是古代,所以汉字书写大多还是繁体的)
2、造字:日本人根据中国汉字自己造的汉字,这些词是中文里面没有的。比如:峠、辻
平假名来源于中国汉字的草书。比如あ来源于安。
主要用来1、标注汉字发音 2、用作助词 3、和汉字混合构成一个词使用、比如:使う
片假名来源于中国汉字的偏旁。比如:イ、タ、ヌ
主要用来1、读写从西方传到日本的外来词。比如:start 日语写作スタート。
2、用作商标名、地名等等。比如:トヨタ(丰田)
罗马音主要是用来标注读音的。它和平假名标音的用法你可以这么理解:罗马音可以用来标注假名和汉字的发音,就像是中文的拼音一样。 平假名则也可以起到标音作用,只不过标注的是汉字的读音(套娃关系)。但是通常汉字的读音多用平假名标注。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比较直观,因为有的时候,好几个罗马音才可以打出一个假名。比如:罗马音ma→ま(平假名)
PS:打字的时候,日式键盘既可以用假名来打出汉字,也可以用罗马音打出汉字。具体看习惯哪种。
以上,大概做了个解释,有不理解的追评吧。
一般来说,不属于。
但是,日本自己的一个版本的地图有明示,日本九州岛为唐朝版图。
还有明朝初期,日本曾两次称臣于明朝。一度成为明朝名义上的属国。
三国时代,汉字传入日本,唐代时日本人发明了通行于女性之间的假名,官文为文言文,因此现代日本语受古代汉语影响极大。
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国语辞典》为例,在日本语的语汇中,和语占366%、汉语占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90种杂志用语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和语占367%、汉语占475%、西洋语占近10%的结论。
日语的起源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把日语划为阿尔泰语系,但阿尔泰语系这个说法已经普遍遭到否定,霍默·赫尔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晋认为日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西田龙雄认为日语属于汉藏语系,
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认为日语属于日本-高句丽语系(即扶余语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认为日本语和琉球语可以组成日本语系。
有一种假设认为南岛语系、壮侗语族和日本语系可以组成南岛-台语门(Austro-Tai languages),即认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扩展资料:
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其近代化及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欧美词汇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及启蒙运动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
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韩两国,因此被汉语采用,如电话、干部、***、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英语、航空母舰等等。
日本最早的诗是宗教经典《古事记》(正确)
《古事记》是稗田阿礼口述,天武天皇审定,太安万侣编写的日本神话传说兼历史的日本文学作品,于和铜五年(公元712年)1月28日编纂完成。讲述了日本建国的神话传说,以及神武天皇到推古天皇的历代天皇历史。
书中正文主要采用以汉字书写的古汉语,而诗歌是使用汉字作为日口语的标音,于语序上虽以汉语的主谓宾语法为主,但日语的语法结构也时而出现,体现了日本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
《古事记》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是现存最早的日本文学著作之一。其强调了天皇“天授神命”的神圣性与正统性,并且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及古代日本丰富的文辞,对后世日本史学、宗教、生活等领域均有影响。
日本的另一本经典古籍:
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被推崇为日本民族诗歌的源头。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年间(公元710-784)的作品。
日语究竟是不是来自汉语?
本文2023-10-25 02:12: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