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经书目录包含了哪些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三洞经书目录包含了哪些书籍?,第1张

陆氏《三洞经书目录》只包括了上清等三派经典,三洞之外,其他流派的经书尚多,如汉末的《太平经》、《正一经》等。由于三洞分类法还不足以统辖各种道教经典,因此又很快设立了新的类别,即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辅”。以三洞、四辅七部分类的目录,最早见于南朝孟法师的《玉纬七部经目录》。孟法师等解释了四辅命名的意义:“太玄”取“玄之又玄”的重玄之义,辖《道德经》等,太玄部辅洞真部。“太平”以《太平经》为首而名,太平部辅洞玄部。“太清”取体大气清之义,令人升人太清仙境,太清部辖金丹诸经,辅洞神部。“正一”表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部包括《正一盟威妙经》等。《正一图经》谓正一“宗道德,崇三洞”,所以正一部遍辅三洞。以上四辅中,“太平部”和“正一部”之名与所辖诸经有联系;而“太清部”和“太玄部”之名,表达的仍是神学意义,与三洞之名性质相同。由于四辅分类比三洞分类后出,有补充之义,故称辅。其实这种辅与被辅的关系,在诸经内容和地位上并不能体现出来。比如,老子《道德经》一贯作为道教所尊奉的权威经典,在道教典籍的分类中却处于辅助的地位。又如,从道教神学理论来说,洞神部有“召制鬼神”之义,应将符篆一类经典归于此部,但四辅又规定以统辖金丹类典籍的太清部辅洞神部,这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虽然七部分类法在道教历史上曾起到囊括各派经典、纲纪群经的作用,但由于道教神学理论不如佛教发达,有“杂而多端”的特点,必然引起道经分类和统属上的一些混乱,造成后人对于《道藏》检索的困难。

三洞之中,每洞又分为十二类,也称十二部。第一本文,指道经的原本真文;第二神符,指以符篆咒语为主的道书;第三玉诀,是注解道经的文字;第四灵图,是以神灵图像为主的道书;第五谱录,记神仙谱系;第六戒律,收道教的清规戒律及功过格一类典籍;第七威仪,记道教各种礼仪制度,如斋醮、祀神、请经等仪式;第八方法,记修行与招魂制鬼之法;第九众术,记炼丹及变化之术;第十记传,指道史及神仙传记;第十一赞颂,是以赞词、颂偈为主的道书;第十二表奏,列斋醮、祭祀所用的章表、奏疏等程式。由于三洞各十二部,合为三十六部,故“三十六部尊经”也成为一切道经的代称。十二部分类比三洞、四辅较为切合道书的实际情况,特别如戒律、神符、威仪等目是根据道书特点而确定的部类,切实可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本文”和“玉诀”,将道经正文和注释分为二日,既不便查阅也不便利用;“方法”与“众术”分为二日,也界限不明,容易混淆;“赞颂”与“表奏”是从文体上区分,又与按内容区分的各类体例不一。

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经名:枕中记。不著撰人。一卷。底本出处:

。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卷第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收有本书部分内容。

 枕中记

 夫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臣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叛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士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盈;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煎庸不达;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故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理,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夫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勃敌,妻妾为寇仇。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能害,陆行虎兕不能伤,五兵不能及,疾病不能侵,谗贼不能谤,毒螫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百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酩毒,缓者积年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一切肥腻饼确之属,此与酒浆瓜果相妨,当时未必即病,入秋节变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谓得病之初,不知其所来之渐矣。欲自知慎者,当慎之于微也。夫养生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者,丧生之本也。唯无少无多者,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田夫寿高,贵命年夭,嗜欲少多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和心约念,靖躬损思虑,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虚。常去肥醴,节咸酸,臧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写,秋冬藏精。又鱼绘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志善,不欲谋欺诈事,此大辱神损寿。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誊,醉饱餍妖,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媚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娩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不可不思以自勗也。养生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已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五六里无病。

 常须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太安无所为也。故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勿与人争曲直,当喊人寿算也。若身不宁,当反舌塞喉,漱津咽唾无数,须臾即愈。

 道士有疾闭目内视,心使生火以烧身令尽,存之使精如髻露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也。

 禁忌

 凡甲寅、庚申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也,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冷沐浴,不寝警备也。其日可宜遣欲。

 凡服食药物,不欲食蒜、石榴、堵肝、犬肉、猜肉,房中都绝为上。服神药勿向北方,  大忌。亥子日不可唾,忘精失气,喊损人年命。

 凡入山日未至山百步,先却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敢犯人,众邪伏走,百毒藏匿。凡服食忌血味,使三尸不去。

 凡求仙必不用,见死人尸大凶。又忌三月一月之中不得与女人同处,大凶。

 避忌

 勿以冬甲子夜眠卧。

 凡求仙忌十败:一勿好*,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争,五勿食父母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荤腻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北向大小便,仰视三光。勿北向解脱衣裳,勿北向骂晋犯破毁,勿犯日月星辰,勿以八节日行威罚,勿以朔晦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丙申日食鹦肉,勿以丙午日食雉肉,勿以乙卯日大醉,勿以二月九日食鱼,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藏肉及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草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念恶事,勿以八月八日市诸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林席,勿以十月五日罚责人,勿以十一月十一日沐浴,勿以十二月晦日内三日不斋烧香念道。此忌法,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日乃为重罪矣,或令人三魂相疾,七魂流竞,或胎神所僧,三宫受恶之时也。是以恶梦交其丹心,狡魅乘其未阙,精液解犯,神真恍惚,流变多禁。真识忌术,子能奉修则为仙才,不奉天禁则为伤败。

 天官大神忌食生血,忌烧六畜毛,忌烧蒜皮及诸薰菜,皆伐乱胎元,臭伤婴神。慎之!

 凡学道之士,勿传衣及履屐巾褐,大凶。勿吊丧临尸经秽污。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弗飨其撰,勿著其衣,勿冠其巾。盖避其尸秽之下气,远其邪风之往来。

 凡学道之士,勿抱婴儿,仙家大忌。

 八节日,勿杂处,所以专精求妙,忌履秽污,常须薰香数沐浴。违之者凋败,慎之者飞升。

 夫阴丹内御房中之卫,黄道赤气交接之益,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雌雄之法,虽获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虽均致化而太上不以为贵,此秽仙浊真,固不得视乎玉阖者矣。且夫险辙履冰,多见倒车之败,纵有全者,臭乱之地仙耳。

 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当数沐浴致灵气也。

 夫学道者,每事欲密,泄一言一事,辄臧一算。算,三日也。

 夫朝拜别作冷衣,不可他杂。出入静户,并以水漱口。烧香时出户勿反顾。

 凡咽液者常闭目内视。凡书章符当北向,勿杂笔砚,必先烧香。

 凡耳中忽闻叫唤啼呼及濑水雷声鼓呜,若鼻中闻臭气血腥者,并凶徵也。急烧香沐浴斋戒三日,守三元帝君,求乞救护。行阴德,为人不能为,行人不能行,矜孤愍穷,扶危拯倾,即众恶自灭。

 凡买药物,勿与人争贵贱,可从长者佳人买之,勿令多口嫉妒人见之。

 夫喜怒损志,一反戚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也。理护衣被,使有常人常烧香,使泠然不杂也。

 夫习真者都无情欲之感、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真不感应,灵女、上尊不降矣。纵有得者,不过在于主者耳。阴气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昔常恨此,赖改之速耳。故知真道不可对求,要言不可偶听也。诚之哉!诚之哉!

 导引法

 常以两手摩拭面上,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

 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上,因仰面视上,使项与两手争为之,三四止,使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能久之不病。讫,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各为之三。

 卧起先以手巾若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然也。顺发摩项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以导内液。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窒尔。

 常以生气时咽液三七遍,闭目内视。讫,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府,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常以手按两目近鼻两毗,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常行之洞视千里。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颜上,以手旋耳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口傍咽液无数也,常行之,令人眼目清明,一年可夜书。亦可人中密为之,勿语其状,善矣。

 行气法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一曰保精,二日行气,三曰服饵也。凡此三事,亦附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近有百法,行气亦有数千条,服饵之方略有十种,皆以勤劳不绝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饥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也,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之逆流;嘘火,火为之灭炎;嘘虫豹,虫豹为之伏;嘘金疮,疼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万里之外,皆即愈也。又中恶卒病,但吞之,三九之病亦登时差之。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以思其道耳。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状软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外,瞑目闭气,息于胸膈,以鸿毛著鼻口上而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志而行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嗽逆。不能顿闭之,稍稍学之。初起于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寻更嗡之。能十二息不舒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可以除病,随病所在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欲令其愈,和气攻之,从时至时便自销矣。此治身之大要也。凡行气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之,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筹,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常令入多出少,常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也,但闭之,此谓要妙。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不息,直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上药,可以毕天不朽。

 清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昼存日,夜存月令。

 饵药法

 按诸服食之方,凡有千数,但费词难领。今采余经见效者数十条,以补不迨。其神丹大药,及未有效者,此不论之。

 夫欲服食,先草,次木,次石,此将药之大较,所谓精粗相代,阶浅以至深也。

 凡人从少及长,体习五谷,不可一朝而遣。凡药为益迟微,无充饥之验,唯积之不已,方令骨髓填实,则五谷居然而自断也。五谷之中,大麦为上,盛冬不死,故可食也。次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断谷,啖之,为佳,无气而受气,无味而受味,消饮而止痢,令人强健不极。次有枣、栗,亦佳。

 断谷常饵法

 袂苓末五斤 生栗末五斤 胡麻九蒸九曝,属末五斤

 右三味。先以水一石煮肥大乾枣五斗,令喊半出,研滤令皮核极冷。更以水”斗,别洗取皮核中甜味,令尽。以微火煎如稠糖,下之,令玲,和药捣一万杵,密封,稍稍饵以当食,不食不废服大药。

 又法

 取天门冬,去心、皮。末,服方寸匕,日三。无问人问山中,常勿废之,久久益善。亦酿酒服之,治症痕、积聚、风、癫狂,去三虫伏尸,除疮湿痹,轻令益气,令人不饥。百日则还年却老,能早服益善。常于好地多种薯迹,蒸食当谷,大佳。

 服药兼袂苓以当诸食法

 取狭苓五斤,冷治,捣,下筛。白蜜三升,和之,纳铜器中,重釜煮之,数过转。非铜器,好瓷器亦佳。蜜乾出,捣三万杵,日一服三十丸,如梧桐子,日三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书,二年使鬼,四年玉女来侍。

 凡合仙药,先斋戒三日,煎药于幽隐处,勿使人畜见之,唯作药者身自临之,以木盖器上,勿露之,火唯冷木,用心伺候,欲多作任意。药成,纳密器中,勿泄之,万岁不败。

 又法

 取胡麻三斗,黄黑无在,精治择,釜中微火熬之,令香,细捣为末,下筛。白蜜三升,和令调,煎之,如狭苓法,捣三万杵。旦服,丸如梧桐子三十丸,尽一剂,肠化为筋。

 此二方与世方少异。若年少者当饵袂苓,若年过四十当服胡麻。

 凡狭苓治少,胡麻养老,亦可二物并合,倍用蜜共煎为丸。老少并治,不必别作也。

 长生服饵大法

 凡服食先服草木药,大觉得力,然后服石药。药有逆顺,所谓差之毫毛,失之千里也。然后可服丹,不相害也。

 服油法

 凡欲饵神药及云母,当先服之。麻油一斗,菰白三斤,切之,纳油中,微火煎之,令菰黑焦去滓,合酒。温服半升,日再或三合。百日血脉充盛,一年后乃可服药。

 服巨胜法

 胡麻二斗大豆一斗

 右各熬令香,取豆黄合捣筛。服五合,日三,浆送亦可,蜜和,服鹦子大一枚。日四,渐自不饥,然后服四镇,可以补虚劳耳。

 饵云母法

 本草云:云母,上品药,味甘,无毒,平,主下气,坚肌,益精,去身死皮肌,中风寒热邪气,明目,安五藏,耐寒暑,久服志高不老,延年神仙。生齐云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问,二月采。泽泻为之使,畏蝉甲及露水。

 云母有八种,各有异名,向日视之,乃别。色黄白而多青者,名云英,宜春服之,令人身轻入水,不寒,增寿四千年。色青黄煌煌而多赤者,名云珠,宜夏服之,令人身轻耐寒暑,增寿三千年。色如冰雪,乍黄乍白者,名雪沙,季夏服之,身轻生光,耐风寒,增寿二千年。色黄白矗晶者,名云光,宜秋服之,坚筋骨,通经脉,增寿一千年。色青白而多黑者,名磷石,宜冬服之,身轻,入火不灼。五色备者,名云母,四时可服。杂黑而强肌者,生铜铁间,名地冢#2不可服,伐人命。赤色而重厚者,名阳起石,是五云之根,别入药用,不可服。

 凡云母,厚一寸,有千八百重,杂以砂土埋,第一精者,盆中阴地岁月便自生长。

 炼法

 薄擘去砂土,以束流水渍数日,乃槌破而擘之。讫,又以水淘汰百许过,极令争,乃随迟速用之。

 若迟用者,当以五月久茅屋漏水于白瓦器中渍之,百日洒出。若有水垢不今者,更以束流水淘汰数过,洒令燥,其浮泛细者亦别器盛之。八月中,以新布两人各持一头,亦可击竹竿头,于山野争草上拂取露,绞取汁,随拂汁足淹云母乃止,不足更取渍也,以渍云母五六十日以外,乃可取用,著温暖处,勿令寒冻。欲为粉者,便洒取令燥,作熟皮囊盛,急击以手授之,从旦至中,碎靡靡出,以绢筛取,馀滓更授,取尽止#3。犹不大细,以指机看,当见艮员者,更于大木盆中少水没和泥。良久,以水淘汁,细绢洒取,馀滓又研淘,取尽止,清澄之。亦可授竟以纱葛粗筛,乃于白燥盆中研之,绢洒如法亦善。亦可先研,以绢洒澄,令燥,仍用皮囊接,细绢筛之。亦可露水渍之,百日出,令燥,捣,以囊于水中洒取汁,澄乾治之。凡如此法,成粉令极细如毡,指袜弥得光明,佳也。若犹不精,可以露水煮粉如沸点,燥乃更臼捣,重绢筛之。

 若速用者,取淘竟者薄擘,绢囊盛,纳沸汤裹,出,浮寒水中。又纳汤,又浮水,如此十过,当一易水,令玲,候视软出,曝乾,韦囊中按之,使成粉。

 服云母方出卫叔卿《玉匮素书》

 取云母一斤,五色具者,细擘之,以久茅屋溜水若秋百草上露,以溃之百日,内韦囊中盛,挺之,绢筛,著竹筒中,塞口,悬饭下,白沙一石填上,蒸之一日一夜,气达去之,纳黍稻米一石,一日。又云:一宿一日,气达又去,更纳新黍、稻米一石,一日气达去之,乃出,以白蜜一升合和于铜器中,汤上煎之。合可丸,丸如麻子。以星宿出时一服二丸,服三五十日。如梧桐子三丸,常以鹦鸣服一丸。三十日,身轻目明。五十日,腹中痒。七十日,三虫伏尸皆去。八十日,皮肤光泽。九十日,入水火不烧濡。百日,易以筋骨。三百日,走及奔马。一年,为真人。又云:年七十己上四百日,已后乃得仙。此是用一斤法,多者益之,一云用二斤,一云三斤。

 又法

 取桂十斤,削取三斤,捣,下筛。葱白茎四斤,熟捣,布绞取汁,以和桂屑,纳生竹筒中,木盖密口,悬蒸。黍米五斗下,米熟为水,又纳云母粉一斤,一日复化为水。服一橡斗许,日三服。三十日,貌如童子。

 又法

 取云母粉一斤,硝石白者一斤,捣筛之,白蜜三升,合搅,纳生竹筒中,漆固口,埋北垣下。三十日出之,盛铜器中,稍稍似水,若酒水。服之二十日身光,三十日露不著身,五十日火不能害,百日之后便成仙人。

 消玉法

 取美玉一斤,细末之,纳云母水中,十日消,可服半斤。诸石屑内中皆消,不但是玉。

 又法

 取云母粉一斤,硝石一斤,合捣如泥,纳瓶中,漆固口,埋湿地,入三尺亦可。悬井中十日化为水。服一橡斗,日三,稍加之。却老还少,身形光泽。余试之,三法已验。

 服雄黄法

 本草云:雄黄味苦,甘平大温,有毒。主治寒热鼠痪、恶疮疽痔、死肌、疥虫暨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注,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煞诸蛇虫毒,悦泽人面。练食之,轻身,神仙饵之皆飞入脑中,胜鬼神,延年益寿,保中不饥。昔抱朴子及陶.隐居在江左之日,雄黄与金同价,将合大药,求索无处。自古诸仙圣等皆慨此物不足,以所学道不以时成,况此二贤耶!龄年志道,壮乃知方,亦渴玆药,遂一年问息心于服饵矣。余至贞观年中游峨媚山,市得武都雄黄四十馀斤,颗立奇大,光色炤烂,近古所无,自非圣德所加,可能致此物?见此药已觉四体轻飘飘然,有凌云之气,余听逢圣代,属此神物,惟同志者速宜将之!

 仙经曰:诸石之中,惟丹砂、雄黄为上。炼治之法兼服不难,宜可营之。此乃度世要药,未及大丹,其馀服饵皆不出此。夫其醉饱者,莫能信之。

 饵雄黄法

 取雄黄末之,飞取花,蒸之数日,白蜜丸之。服如弹丸,日三,稍臧之。去三虫,长生也。炼松脂和之,甚佳。亦可多作,不限二斤也。土釜飞之。

 又法

 取雄黄末,以清酒和蒸之,次用白蜜成丸。服雄黄,虎狼百毒不敢近,入水辟蛟龙,辟五兵,一切蛊毒妖魅皆不能加,心开目明,甚有威武。又法取雄黄、水银等分,合捣相得,纳铜器中,蒸之三日三夜,当化为水。若未化,更蒸之,数上下出之,炭火媪之,数上下当作紫色。白蜜丸之,服如麻子三丸,日三,至千日通神。

 又法

 取雄黄水和以炼松脂,作服如小豆大二枚。十日三虫下,二十日百病愈,百日能便通神。抱朴子曰: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色赤如鹦冠而光明晔晔者,乃可用耳。其但纯黄似雌**无光明者,不任作仙药,为可合治病药耳。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酒饵,或以消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堵胴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似法物炼之引之,而布巾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百病除,三尸下,瘢痕灭,白发黑,堕齿生,千日则玉女来侍,可得役使以致行厨。又玉女常以黄玉为志,大如黍米在鼻上是真玉女也,无志者是鬼试人。余先服之,已具见之矣。

 真人授魏夫人谷仙丸一名制虫丸

 夫学仙道者,宜先服之,填骨补筋,驻年还白,体生异光,久服神仙。昔者,右真人郭少金以方授介象,又授刘根、张陵等数人,并按而服之,遂皆致神仙。凡合药当在别室今洁处,不合杂人多目临视,亦宜沐浴斋戒三日,乃可捣治之。

 甘草六两炙丹砂三两,精明者研之大黄五两,锦文者乾地黄七两五味子五两白木三两人参五两半,坚重者狭苓四两当归三两半天门冬四两木防己一两猜苓三两细辛二两央明子二两。

 右十四味,并令得精新上药,无用陈久。先各细捣筛乃秤散,取两数定乃入臼,以次先纳甘草捣一千杵,次纳丹砂又千杵,如此以次尽十四种,合一万四千杵,毕,乃下白蜜和调。治毕,又捣万六千杵,都合三万杵,药成,盛之密器。后食服如梧桐子十丸,宁从少起,亦可服三十丸。此药内养,臧病无毒,无所禁忌。食一年,乃大得其益,无责旦夕之急效也。俗中女子服之,令多子而无伤。

 《三元真一经》云:涓子告苏林曰:必欲作地上真人,须先服食,去三尸,杀灭谷虫。虫有三名,伐人三命。一名青姑,伐人眼命,是故目间面皱,口臭齿落,由青姑之气穿凿泥丸故也;二名白姑,伐人五藏,是故心耄气少,多忘荒闷,由白姑之兵贯穿六府之液故也;三名血尸,伐人胃命,是故腹输烦满,骨枯肉焦,意志不开,所思不固,失食则饥,悲伤忧恸,精诚不感,神爽杂错,由血尸之虫流噬魂胎之阙也。不去三尸而服食者,谷虽断虫犹存,非益也。又所梦非真,颠倒翻错,邪欲不除,都由虫在其内播动五神故也。欲求真道长生,当先服制虫丸者,即此方是也。如不知此道,求神仙未之有也。

 合仙药祭法

 凡欲合神药,先斋戒七日,入室沐浴,著粉七日。讫,具药物,必须天晴明及开成除日,若寅日于中庭争地西北向,以药物著地,地安一高机,桃上以枣一升、酒一器、脯一胸,主人再拜,长跪启日:臣某天真之子,上皇之孙,上天医女,至奉上上太一君左玉房仙官,臣某合药,服之延年,谨设醮再拜。诸饵丹砂、八石、云母、百草丸散,欲延年养生求神仙之法,当祭太一君。不祭者,作药多不成,纵成,服之无益,不能得仙。故祭者,太一临之,或遣玉女来下,神气所加,令药神验,皆斋戒称臣。作丸者,临纳药入臼时祭。作饵者,然火时祭。作散者,须成乃祭。祭时皆先具诸果药,罗列著太一座问,乃祭,用案南向,用酒五杯,脯五胸,枣二盘。撰祭厚者,用酒五斗,脯五片,枣二斗,烧香再拜,祝曰:

 谨请九天真人,高皇太上、天真太一君、地真太一君、太一玉童、太一玉女、华盖火光使者,下临其席,再拜叩头,曰:乞为甲移灾去厄,长生久视,今当合某种药伏愿诸太上老君、太一君临盘共服,黄宫紫盖之下,愿药气无纵无横,无飞无扬,和合仲气,延命遐长,谨奉天神,神药盛明,天师举火,玉女侍傍,分天之气,太一乃临。某再拜上酒毕,乃送辞。当斋三日,勿履秽,然后可祭。祭时不欲令人见知,唯欲清冷一处,若不可无人者,夜半子时亦佳,勿使人见之。道家服药一年一祭,不必待合药乃祭,祭馀砟唯得行人食之,馀人不得食。

 服药禁忌法

 凡服玉,忌酒、五辛、鱼肉。服丹,忌入污秽及见血,视死血尤凶。服丹砂及雄黄,皆忌血食,若不断者,久久令人半身不遂。服松柏,忌猜、犬、盐豉。服天门冬,忌鲤鱼肉。服莒蒲,忌热食。服木,忌桃、李及酒。服黄连,忌堵肉。服胡麻,忌猜、犬。服黄精,忌梅。服地黄,忌犬。

 夫血气强盛者,宜早将之,形骸枯悴者,实难救也。此皆众仙秘道,慎勿轻传。苟非其人,不可妄授。神农日: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此之谓也。

 仙人养生延年服五芝方

 五灵芝者,五老之精气也。万物草木皆察天地阴阳之精气,唯松柏受真精气最多,经霜霰而不凋,秋冬不变色,受命延长,千秋万岁。神仙智人商量草木服食功力,总不如松柏,仙人道士参详众方,并不如此五灵芝方。世有道士学仙养生求延年长命及长生者,可依方采攘,合和服之,自古至今,效者非一。若非好道君子,莫传此方。

 采松柏法

 常以三月四月采新生松柏叶,可长三四寸许,与花蕊及叶一时采取,荫乾。乾讫,细捣为末。阙文。

 蜜为丸,如小豆大。常以每月一日及十五日日未出时,烧香,东向,手持药八十一丸,以酒下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欲得长肌肉,加少大麻、巨胜。心力弱者,加狭苓、人参。此药除百病,壮元气,益五藏六府,清神明目,少强不衰老,延年益寿,神验。若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服药祝日:

 神仙真药、体合自然。服药入腹,天地同年。祝讫服药,断堵肉、五辛。最切慎之!

 枕中记竟

 #1饵药夫:此篇上原有‘食宜篇”,系符度仁《 修真秘录》 ‘食宜篇’ 错简于此,今删。

 #2冢:《云笈七镶》作‘碌’ 。

 #3止:原作‘上’,据《云岌七签》 改。

先天神众

太清道德天尊 玉清原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中央元灵元老 黄帝君

东方青灵始老苍帝君 南方丹灵真老赤帝君 西方皓灵皇老白帝君 北方灵玄老黑帝君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

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

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

干元四品三炁考较火官炎帝洞阳大帝

中坛元帅 托塔天王毗沙门天尊 昊天上帝 高虚清明天主帝君 东王木公天尊

-----------------------------------------------------------------------------------------------------------

极乐神众

青玄上帝青华教主太乙十方救苦天尊

(十方救苦天尊)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度厄真人 大惠真人 妙行真人 救苦真人 济生真人 渡死真人 拔罪真人

-----------------------------------------------------------------------------------------------------------

星辰神众

斗母元君 斗父天尊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三台星君

太阴月星妙果素月天尊 太阳日星慈辉朱日天尊

中斗中灵无极天尊西斗特玄体道天尊 北斗九皇赐福星君 南斗六司延寿星君 东斗延生益禄天尊

中央土德镇星星君

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 东方木德太岁重华星君 南方火德荧惑执法星君 北方水德辰星伺辰星君

东方苍龙星君 南方朱雀星君 西方白虎星君 北方玄武星君

梓潼文昌帝君更生永命天尊

东方木宿魁斗星君

--------------------------------------------------------------------------------------------------------------

雷部神众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北帝大魔王

翊圣真君 天猷元帅 天蓬元帅 玄武大帝

雷霆都省主事大法天师张道陵张天师 雷霆泰省主事高明大使许逊许天师

雷霆玄省主事太极仙翁葛玄葛天师 雷霆行省主事通明上相邱处机邱天师

雷霆火师汪真君

北极驱邪院右判官陈守默 雷霆天君辛忠义 侍宸真君王文卿 北极驱邪院左判官颜真卿

雷霆都司事罗致大黄录院事庄致柔 鬼神公事留元长 紫清真人白玉蟾 风雷判官彭耜

五雷使院事胡士简 九天流金火铃大将军 天丁力士 六丁玉女 六甲将军

雷令使者 火令大仙火伯 九天啸命风雷使者 风令大仙风伯 四目皓翁 苍牙霹雳大仙

火伯风霆君 风火元明君 雷光元圣君 雨师丈人陈仙君

三五邵阳雷公火车铁面之神 负风猛吏银牙耀目飙火律令大神

狼牙猛吏大判官 五雷飞捷使者 五方雷公将军 八方云雷大将 五方蛮雷使者 三界蛮雷使者

九社蛮雷使者

(雷部五元帅)

金刀庞乔元帅 立化慈济刘后元帅 律令大神邓忠元帅 雷精毕田华元帅 雷斋辛兴元帅

(雷部神将)

豁落灵官王天君太乙雷声应化天尊五显灵官马天君太乙雷声不动天尊

神雷石元帅 九天雷公霹雳大将军丰都章元帅 雷部雷母

------------------------------------------------------------------------------------------------------

真武神众

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昭明翊汉天尊关元帅

五显华光大帝摄魔雷令大神太乙雷声不动天尊马元帅

正一豁落灵官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元帅 正一玄坛真君玄化通天财神天尊赵元帅

灵华青帝至德岁君殷元帅 上帝左部显赫天尊康元帅

田黄苟毕二元帅 尽忠张元帅 纠察副元帅 管打不通道朱元帅 先锋李元帅 邓辛张元帅

神雷石元帅 火德谢元帅 丰都孟元帅 高二元帅 混炁庞元帅 降妖辟邪雨元帅 威灵温元帅

风轮周元帅 聪明二元帅 降生高元帅 杨元帅 猛烈铁元帅 神功妙济许真君 丰都章元帅

清微传教祖元君 清微教主魏元君 海琼白真君 洞玄教主辛真君 混元教主路元君 玉府刘天君

龟蛇二将军 催庐二将军 任宁二太保 虎丘王 雷部朱雷母 月孛朱元君

-------------------------------------------------------------------------------------------------------

山川神众

(太虚布化周通无极五老天尊)

中央元灵元老黄帝君

东方青灵始老苍帝君 南方丹灵真老赤帝君 西方皓灵皇老白帝君 北方灵玄老黑帝君

无上虚空地母大慈尊

(五岳名山大帝威灵爀赫天尊)

东岳天齐大圣仁圣帝

北岳安王大贞玄圣帝 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 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 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

碧霞元君 炳灵尊神

井泉龙王 五湖龙王 四海龙王 流润大王 河伯

---------------------------------------------------------------------------------------------------

女仙神众

无极瑶池大圣母西王金母天尊

无上虚空地母慈尊

无极造化皇尊九天玄女元君麻姑真寂妙济元君 普济天妃天上圣母太极元君 宏德碧霞元君

---------------------------------------------------------------------------------------------------

散仙神众

光严妙乐国王玉皇圣父天尊 宝月光皇后玉皇圣母天尊

南极仙翁宗风妙法天尊 扶桑帝君东王木公天尊 九天紫府玄祖天尊

慈航普渡观世音圆通自在天尊

妙道真人太乙天君 注生娘娘 保生大帝 月下老者正元尊神 张仙大帝

东岳正宫淑明坤德皇后

北岳正宫靖明皇后 中岳正宫正明皇后 南岳正宫景明皇后 西岳正宫肃明皇后

--------------------------------------------------------------------------------------------------------

祖师神众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子李耳

伏羲大帝圆羲治世天尊 轩辕黄帝天元治世天尊 神农大帝开崡演奥天尊

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祖张天师张陵

慈悲大帝度人无量天尊葛天师葛玄 天医大帝净明普化天尊许天师许逊

和恶大帝全真演教天尊邱天师邱处机 都天宗主玄风永镇天尊萨天师萨守坚

厘定国师寇天师寇谦之 丹元真人陆天师陆修静

通玄真君辛计然文始真君尹喜 南华真君畅玄济世天尊庄周 冲虚真君列御寇 王禅老祖鬼谷仙师王诩

九天司命上卿三茅应化天尊

(北五祖阐道天尊)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东华帝君王玄辅

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洞宾 正阳开悟传道垂佑帝君钟离权

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海蟾 重阳全真开化极辅帝君王重阳

(南五祖臧道天尊)

悟真紫阳真人张伯端

琼官紫清真人白玉蟾 道光紫贤真人薛式 杏林翠玄真人石泰 泥丸翠虚真人陈楠

(上洞八仙)

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吕洞宾 钟离妙道真人超登莲花天尊钟离权

西华洞天教主超登莲花天尊李玄 中条洞天帝主通玄应变天尊张果

瑶华洞天帝主圆通早觉天尊韩湘子 青霞洞天仙姥宏慈妙法元君荷仙姑

万花洞天帝主流光耀采天尊蓝采和 黄华洞天帝主超丹入圣天尊曹国舅

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

药王仙师济世高隍天尊孙思邈

贞白先生陶弘景 希夷先生陈抟 抱朴先生葛洪 云牙先生魏伯阳

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 冲虚通妙先生王文卿

清虚真人紫虚元君魏华存

---------------------------------------------------------------------------------------------------------

幽冥神众

青玄上帝青华教主太乙十方救苦天尊

九幽洞阴元滋天君北阴丰都神威大帝

东岳天齐大圣仁圣帝

(冥府十王慈仁真君冰心铁面天尊)

一殿秦广王 二殿楚江王 三殿宋帝王 四殿五官王 五殿阎罗王

六殿卞城王 七殿泰山王 八殿都市王 九殿平等王 十殿转轮王

(三山国王广灵明贶天尊)

独山惠威宏应丰国王 明山清化德盛报国王 巾山助政明肃宁国王

当境城隍金汤巩固天尊 当境土地福德正神 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奏善天尊

门丞户尉神威镇宅威灵将军

五方五土地主龙神君

静功是气功疗法的一部分,与动功相对而言的一种功夫,就外面的形式来说,它盘腿握手,闭口垂帘,身体坐着不动,与打拳运气,手舞足蹈对比起来,所以叫做静坐功夫。

关于静功的理论和方法,门派众多,各有短长。属于道家的经典,可参考道藏第三洞洞神之部的著作,自“尽”字号起,一直到“命”字号止,共二十一大卷,都是研究吐纳服气的方法,共有三十二种,内容丰富。对于吐纳气功,具有参考的价值。

总的说来,静功在治疗和保健两方面,在配合动功的基础上,是可以提高其有效程度的。同时动功和静功的配合,其比例要恰到好处,就一般练功的规律而言,初步练功的人,应当先从动功入手,练过一些时期,再进入练静功阶段,慢慢在“由动入静”的规律之下,把动功逐渐减少,静功相应增多。再慢慢把静功方法掌握好,运用得极其纯熟,进步到只是运用“内动”而达到“入静”的真正清静境界,而身体健康的程度,自然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自然会如愿以偿的。

练习静功,当注意下列的十项要点。

一要有信心。坚定信念,气功能治好自己的病,能保健自己的身体。

二要有恒心。坚持久练,不可因为中途疗效不显著而停止。

三要能忍耐腰酸腿麻,专心一志地练下去。

四要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利用机会,练习吐纳呼吸。把练功与生活、工作打成一片,结合起来。

五要体会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要知道“损益”、“取舍”,在练功当中,自觉某种方法于已有益,则勤勤练习,如果发现于已有损,则放弃不练。

六要善于辨证各种“动触”的现象,凡是气脉流注,周遍全身,所产生的热、凉、麻、酸、震掉等等,都是练功过程的必然现象,而这些现象象征着气脉的运行,必须把这一切看作事理的当然,而平淡视之,绝对不可故意去追求它,也不可认为是什么好现象,或者当作坏现象,更不可自生恐怖畏惧的心理。

七要在上坐的开始,先把姿式如法调整好。要全身放松,不要紧张。

八要如法调息。把呼吸吐纳合度,“神与气合”,若存若亡。

九要把念头集中,思想不可开小差。在练气的时候,要“神与气合”,有似水乳交融。

十要在下坐之后,自行导引按摩。擦面、摩头、拔耳、熨眼、叩齿、搓掌、摇肩、扭腰、伸腿、舒足。

道家的练气口诀方法较多,而且细致,可以分经运用,操作起来易于着手。归纳起来,当以黄庭山人所阐发的《太上玉轴真经》六字诀为最妙,分治五脏六腑诸病。

练静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四周的环境,一切事物的存在,能够决定人们的意识,自然界的接触,能影响人的气脉,环境清静,于入静练功是有帮助的。所以古代练功的人,讲究“法,财,侣,地”,选择环货幽静的地方,是一个重要条件。

太上日月混元经

 经名:太上日月混元经。五代李光玄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太上日月混元经

 乾坤坎离,刚柔配合,四者相包,谓之禀籥。二四三五一,天地之精。二八之数,相应天符,会于鼎中,鼎为天地,为神室。乾坤为明堂,药物为日月,为夫妻,故为君臣。阴阳节候,其火随爻之动,渐契于四时,合于阴阳。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春秋既分,刑德并会。是以黄锺建子,阳左至巳。萝宾建午,阴右至亥。从一至九数终,即复更始也。炎火既张,婴儿声悲,升降奔突,屡欲翔飞,兢兢惕惕,戒慎不亏,谨于动静。若夫君骄臣佞,赏罚不中,义玑失度,寒暑不时,灾害自生。若君圣臣正,天地清宁,日月炳焕,道黑隆昌,王化太平,寒暑顺律,斗枢应节,五行八卦,庶事修明,铢两既克,已谐刚柔,调节候矣,无失时矣。玄辉五色,变化无常,霏霏微微,形夺皎雪,凝霜狎猎,鱼鳞阑干,钟乳结华,巉岩玲珑铜柱。阴阳得配,恬澹相处,云则从龙,风则从虎,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水性润下,火气炎上,天地坎离,自然之状。魂定魄凝,气贯秋霜,昏昏混沌,南北不分,排阴立阳,从一至九,先白后黄,赤黑表裹,色变更紫,光华赫然,九转纯阳,五方黑足,归彼厚土,而成还丹。流形金石,致火一年,志士服食,金砂九还,须臾变化,风驰雾散,百骸九窍,四肢五脏,搜索阴黑,乃立正阳。如冰之解而归太玄昧者,何知遇则不迷。若宿蕴机性,则自契真理,志节坚贞,或当晓悟。性蒙意拙,怀疑不信,盖积殃深厚,厚终不闻。昭昭之义,不可欺诬。学者悟之,迹予志焉。

 太上日月混元经竟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洞灵真经 编  著:王士元 卷  数:一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贞字号 涵芬楼本第349册 新文丰本第19册 三家本第11册 道藏提要:编号664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四子真经‧黄帝阴符经 第15册  

洞灵真经,原名《亢仓子》,或作《庚桑子》,旧题周代庚桑楚撰。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封亢仓子为洞灵真人,尊称其书为《洞灵真经》。《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不录。据韦滔〈孟浩然集序〉及《新唐书.艺文志》所述,应为唐玄宗天宝年间处士王士元撰,其《亢仓子》二卷,取先秦及秦汉诸子文义并补其亡佚。原本二卷,该书在《崇文总目》中着录为九篇,《宋书‧艺文志》作二卷,宋濂《诸子辨》则作五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类。全书九篇,除首篇〈全道〉抄袭《庄子•庚桑楚》外,其余〈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贤道〉、〈顺道〉、〈农道〉、〈兵道〉等篇,采自《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新序》、《说苑》、《礼记》等古籍。虽属杂抄,但内容较完整,大旨言治国全身之道。现存何璨《洞灵真经注》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三洞经书目录包含了哪些书籍?

陆氏《三洞经书目录》只包括了上清等三派经典,三洞之外,其他流派的经书尚多,如汉末的《太平经》、《正一经》等。由于三洞分类法还不足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