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盖智本《多谢流莺能助我》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云盖智本《多谢流莺能助我》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第1张

多谢流莺能助我

云盖智本

满头白发面皮干,祖道难扶强自宽,

多谢流莺能助我,晓来枝上语千般。

《续古尊宿语要》卷四,

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二十上

白话新唱

我老矣!

头发白了,脸皮也皱了

祖师留下的真理之道不易扶持

但我仍打起精神来弘法

还好,多谢自由来去的黄莺鸟儿

助我宣说诸法实相

早晨她站在树枝上以美妙的啼唱

说了远比一整部大藏经更多更多的法音

分析与鉴赏

如果真的有真理的存在,真理应该普遍于一切才对。因为,如果真理只在这里才有,在那里就没有,这就不是真理了。

如果真的有真理的存在,真理应该随时都在才对。因为,如果真理只在某一个时间才出现,其他时候隐藏起来了,这就不是真理了。

所以,真理应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看见而已。

辛苦弘法的云盖智本禅师说:“多谢流莺能助我,晓来枝上语千般。”

他听到真理的歌声了!

禅师虽然老了,幸好助教很多,飞来飞去鸟儿都来帮忙述说宇宙的神秘。

可是没听出来的人还是把真理的歌声当作平常的鸟鸣。

众生迷己逐物,有眼如盲,难怪“祖道难扶”!

《五灯会元》记载:“自圆禅师始诣龙门,一日于廊帘间睹观胡人而悟。”

多么奇特的开悟啊!只不过是看到外国人不同的长相,竟会导致禅者开悟!

《五灯会元》还记载:“行机禅师一日偶看砍树倒地,忽大悟!”

你看!只是看到砍树倒地也能使人开悟!

照理说,我们应该一张开眼睛,听到声音,就触机即悟,为什么没有呢?

如果真的有真理的存在,真理现在应该就在你看到的视野内,就在你现在听到的声音中,就在你当下运作的心里,把它找出来吧!

学道须是铁汉

李遵勖[1]

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

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指月录》卷二十四页四二八

白话新唱

学道的人必须是铁打的汉子

一旦在心地上下功夫就贯彻到底

以无上菩提为目标直接走过去

其他的杂务一概不管

分析与鉴赏

这是李遵勖的悟道偈,透露出钢铁一般的意志:非开悟不可!有这种“一切是非莫管”的决心,还真的是想不悟也难。

看古人的行谊,有时会令现代人怀疑,那是真的吗?

例如,有位静琳禅师,本来是讲经僧,后来弃讲学禅,可是他常常感到昏沉,用了不少方法都克服不了。最后,他用了一记绝招,就在千仞悬崖边,有一株旁生的大树,枝干横悬空中,他在上面铺草为座垫,打坐于半空中,运用天生对死亡的恐惧,来保持意识的高度清醒。

再例如,有位全庵主,用猛烈的精神来参“狗子有无佛性”的公案,连吃饭睡梦中都在参究。有一天他倚着栏杆参公案,许久许久,忽然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浑身湿透,原来不知不觉间,下雨了,而且下了好久,才把他打醒!

又如铁面禅师在他未悟以前,才离开出家的寺庙没多久,接到剃度师送来的信,说道场被大火烧得精光,要他速回。他看完,随手将信一扔,说:“徒乱人意耳!”又继续向前行。

参禅的人,只是想开悟还不够,而是要开悟,有着现在就要开悟的决心,这样或许还有开悟的可能。

修行不是懦弱的人玩得起的游戏,《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斫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这是“一人与万人战”的艰难任务,不是铁汉就趁早放弃吧!

[1]李遵勖(?-1038):六祖下十一世,嗣法于谷隐蕴聪。

一曲渔歌少人唱

妙普庵主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二省开圹。

撒手便行,不妨畅快!

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

《指月录》卷二十九页四九七

白话新唱

死亡的方式很多种

一闭眼就坐脱立亡固然很高明

可是留下身体总是增添别人的麻烦

不如自己葬在水中

不必浪费薪柴来火化

也省掉挖坟的苦工

说走就走,多么潇洒自在!

谁是我这种想法的知音呢?

只有船子和尚

他高尚的行径千百年来没有后继者

动人的渔歌也少有人吟唱

分析与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禅师豁达于生死的临终遗偈。

传说中,船子德诚点化了夹山善会之后,夹山辞行,边走边回顾。船子于是唤他,等他回头时,举起船桡说:“你以为还有别的吗?”然后,覆船入水而逝,从此不曾出现。大部分人认为,船子是为了让夹山确信,禅就是如此,而以生命作证。

在这偈子中,船子和尚成了潇洒自如的水葬先驱者,而作者也即将实践这种千百年来少有人采用的死法。

1141年冬天,妙普庵主做了一只大木盆,盆底有洞,以塞子塞住,然后写了一封信给雪窦持禅师,说:“吾将水葬矣!”第二年春天,持禅师来了,看他还活着,就开玩笑说:“你这老头,说要喂鱼鳌,还赖着不走!”妙普庵主笑着说:“就是要等你来证明啊!”

妙普庵主召集四众,说法完毕后,便对大家说了这个偈子。于是盘坐在大木盆中顺流而下,弟子们依依不舍地一直跟到海滨,眼看着大木盆越漂越远,奇怪的事出现了。妙普庵主把塞子拔起,然后将大木盆划回来,众人拥上前去,发现水竟流不进来,于是妙普庵主又乘流而下,开心地唱歌:“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

妙普庵主吹出呜咽的笛声,慢慢向海天苍茫的远方漂去,忽然,他将笛子掷向空中,人与大木盆就没入海中不见了。

弟子们号哭之余,无可奈何,只好把画了师父的 做为纪念。

三天后,奇事又出现了,妙普庵主的遗体趺坐于沙滩上,颜色如生。《指月录》记载:“道俗争往迎归,留五日,阇维,舍利大如菽者莫计,二鹤徘徊空中,火尽始去。”

最好是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注释,有白话翻译,有收藏价值。程俊英先生对自己《诗经译注》并不很满意,因为诗是不可译的,翻译诗歌意思容易传达,韵味却会丧失殆尽。

想要深入研究,最好是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中华书局。有非常详细的注释,没有白话翻译。这个版本被收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很有价值。

比较常见的版本还有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中华书局。个人认为比较而言,程俊英的版本更好。

另外还有高亨的《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本书的意识形态性较强,建议算了。

得见此松老

青林师虔[1]

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

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指月录》卷十八页三一七

白话新唱

这一棵刚种下去的小松树

虽然只有三尺余的高度

但是它会长成大树为草地覆上荫凉

它的寿命长长远远

不知要等到多少代以后的人

才会见到松树变老?

分析与鉴赏

松树是常青树,一年四季翠绿挺拔,不畏霜寒雪冻。岁月在松树的身上只留下老而弥坚的痕迹,事实上,没有老的松树,只有永远活在当下的松树。

一棵小松树,却有无限的希望,它正是佛性的象征。

青林师虔在洞山种松树时,有人来求偈,他触景生情,就以松树成偈。这人得了偈,又拿去给洞山良价看,洞山良价大为称赞说:“他有资格当洞山的第三代主人!”

佛性无形无相,所以是至小;佛性不受时间影响,所以寿命无始无终;佛性包尽法界,所以是至大。

这些特质都具体而微地呈现在小松树的身上,如果不是一颗细腻的心,怎么能体会出来呢?

越小的事情,由于它的单纯、朴素,往往隐藏越大的神秘。

天王教的圣女小德兰曾经说:

如果,一朵小花会说话,

它一定会坦诚地说出造物主对它所行的一切。

让我们撇开宗教先入为主的成见,于我而言,这句话是这么亲切,就像当年玄沙师备上堂准备说法时,忽然听见燕子呢喃声,他叹说:“燕子呀!深谈实相,善说法要,我何必多言呢?”便下座了。

[1]青林师虔(?-904):六祖下六世,嗣法于洞山良价。

明月清风是我家

寒山子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1]造罪楂,

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

三界[2]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禅家寒山诗注》页五二八

白话新唱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令人叹息?

那就是到处都有制造三途罪业的人

为什么不学学住在山林与白云为伴的修行人呢?

他们什么也不需要,只要一件可以遮蔽身体的衣服就行了

没有任何欲求,所以

秋天到了,就让树叶纷纷落下

春天来了,就让百花一起开放

整个宇宙就是我的床

明月清风就是我的家

无论人到哪里,都可以高枕无忧

分析与鉴赏

诗的语言有精炼、蕴涵丰富的特色,有时候短短几个字却有好几层意思,这时候,白话翻译难免力不从心。好在本书都有每一首诗的原文,读者如果对白话翻译不满意,不妨自己慢慢咀嚼原诗,找到自己觉得最好的味道。

以这首诗来说,我就感到“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很难语译,它的意象十分开阔,又有一种自由自在、洒脱无碍的风格。只能说,这是解脱者心境的自白,超越了三界的束缚,本来就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

对我来说,“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是一读就明白它的意思,可是要把它说出来,却不太容易。也许,诗的语言是属于右脑的领域,描述的语言是属于左脑的领域吧!

以前,读过一首程颢的七言绝句《题淮南寺》,结尾是:“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与这里说的“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颇有相同的趣味。

一般人在不知不觉中受了社会文化的制约,秋天到了,就有萧条、悲戚的感受;春天来了,就产生欢欣、愉悦的心情。试问,如果人们的心情就这样受外境的影响,那么,人的自主性何在?

悟道者领悟到,人的心情决定于自己,不由外界来控制。凡人,是由命运做主人;悟道者,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春天来了,只是春天来了;秋天到了,只是秋天到了。也因此,晚山可以相对,但不必愁。

同样的,上班迟到了,就只是上班迟到了,不必焦虑、不必多余的担心;路上塞车了,就只是塞车了,不必心浮气躁。

一切,只是如此而已。

广钦老和尚临走前说:“无来也无去,没有什么事!”

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有人问广钦老和尚:“请问您对这一生做何评价?”

你想,广老会说“我觉得我这一生很有意义,因为我修得还不错”吗?或者,“我觉得我这一生不够精进,下一辈子我会更加努力”吗?

倘若如此,即是活在过去、活在未来,就是没有活在此时此刻。

眼前的一切,无论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是当下最完美的演出。

苏东坡说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想,寒山子会笑着点头说:“对呀,我也是这个意思。”

[1]三途:六道轮回的地狱、饿鬼、畜生,三种不好的死后去处。

[2]三界:指欲界、 、无 ,宇宙全部都在里面了。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⑥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中山狼传》)

⑦ 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

⑧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韩信拜将》)

⑨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

⑩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藤文公下》)

例句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例句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例句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例句⑥的“杖”用作动词,拄(藜杖)。例句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例句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例句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②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③ 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例句①的“实”本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装”(“空”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挪空”)。例句②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例句③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 “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③先生果将揖逊救焚溺而鸣銮避寇盗耶?(《中山狼传》)

④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中山狼传》)

① 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例句①“闻”的人是“寡人”,例句②“来”的人是“远人”,例句③“鸣”的东西是“銮”,例句④“死”的人是“我”,例句⑤“饮”的人是“赵盾”,都居于宾语的位置,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准确。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③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④ 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例句①的“明”、例句②的“弱”、例句③的“安”、例句④的“小”、例句⑤“贫”、“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③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④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例句①的“霸”、例句②的“肉”、例句③的“西南”、例句④的“臣”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闻寡人之耳”可以翻译为“使寡人的耳朵听到”,“安之” 可以翻译为“使远方之人安定”,虽然有时会感到生硬,但不影响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宾语前还要根据上下文增加合适的动词才能理解,如“肉骨”就要加一个“长”,翻译成“使白骨长肉”。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例如:“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③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例句①的“美”、例句②的“老”、例句③的“奇”、例句④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上老之”可以翻译为“皇上认为(赵)充国老了”。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女专利而不厌 ,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②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③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⑤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例句①的“疵瑕”、例句②的“客”、例句③的“庸奴”、例句④的“君”(前一个)、例句⑤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虽然一般都可以用“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但有时还要在根据上下文在宾语后增加合适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如“孟尝君客我”可以翻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四)如何分析词类活用

既然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意义上,并且活用的词常常是理解句子的难点,我们就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为线索,根据上下文按照词类活用意义上的特点来判断。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2.(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 其 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 +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①字条,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文书,公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著作,书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⑤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①灭亡,亡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许 ①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名词,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④代词,此,这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⑥拟声词,hǔ 曳屋许许声(《口技》)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②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③罢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⑤已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①振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②奋起,有所作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兴建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⑤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⑥起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⑦像……那样 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一个“使”是动词,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三、虚词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促织》

(一) 通假字

(1)手裁举 通“才”

(2)昂其直 通“值”

(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4)而高其直 通“值”

(5)虫跃去尺有咫 通“又”

(6)翼日进宰 通“翌” 次于当天、当年

(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

(二)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 每天

(6)力叮不释 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

(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5)儿涕而去 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名词活用作动词

(7)细疏其能 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 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受穷 变富

(12)仙及鸡犬 成仙

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词类活用(其它)

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尽

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

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 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

(5)受扑责时 责罚

(1)靡计不施 无,没有

(2)虫尽靡 败退

(1)成顾蟋蟀笼 回头看

(2)徘徊四顾 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只是,但是

(1)窃发盆 打开

(2)探石发穴 掏

(3)无毫发爽 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1)久不售 考试中第,考取

(2)亦无售者 买

(1)岁征民间 每年

(2)成有子九岁 年龄

(3)不终岁 年

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

故天子一跬步 所以

令以责之里正 县令

急解令休止 使,让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上级

上于盆而养之 放置

死何裨益 好处

成益愕 更加

帘内掷一纸出 抛,扔

虫跃掷径出 腾跃

宰以卓异闻 与众不同

成述其异 奇特本领

裘马过世家 超过

未必不过此已忘 用过

乃强起扶杖 勉强

少年固强之 迫使

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

中绘殿阁 当中

然睹促织 然而

俨然类画 形容词词尾

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 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会儿

(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

《病梅馆记》

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① 梅之欹之疏之曲

“ 欹”、“疏”、“曲”三字都是

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②“梅以曲为美”,

“以欹为美”,

“以疏为美”,

“ 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

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夭: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

夭其稚枝

(夭:使……弯曲。)

纵之顺之

(纵:使……放纵地生长。)

(顺:使……顺其自然地生长。)

必复之全之

(复:使……恢复、使……复原。)

(全:使……健全。)

⑵意动用法:无

⑶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 (为……哭泣)

乃誓疗之(为……治疗)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为……治疗)

⑷名词作状语:

心知其意 (心:在心上)

⑸名词作动词: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约束)

而江浙之梅皆病 (呈病态、成为病态)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呈病态、成为病态)

(6)形容词作动词: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竭尽、用尽)

(7)形容词作名词:

①直

直则无姿(笔直的枝干)

斫直(笔直的枝干)

锄其直(笔直的枝干)

②密

密则无态(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删密(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删其密(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③正

正则无景(端正的枝条)

锄正(端正的枝条)

斫其正(端正的枝条)

④曲

以曲为美(弯曲的枝条)

⑤欹

以欹为美(倾斜的枝干)

⑥疏

以疏为美(稀疏的枝叶)

《种树郭橐驼传》

一词多义

1、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术业有专攻 职业,技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业

以共济世业 事业,功业

若业为吾所有 已经

2、如: 莫能如 及,赶得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 到……去

日初出大如车盖 好像

洛阳亲友如相问 如果

公屡促之,必如约 按照

3、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本性

凡植木之性 性质、方法

性行淑均 性情

4、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道理、方法

当户理红妆 整理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治理得好

5、尔:官命促尔耕 你们

君尔妾亦然 这样

无他,但手熟尔 罢了

非死则徙尔 表示肯定语气

6、病:故病且怠若是 困苦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生病

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毛病,不足

7、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连词,即使)

8、因 :因舍其名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以为号焉 (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击沛公于坐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9、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四、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驼业种树 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抓

7、鸣鼓而聚之 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