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古代典籍。,谈谈你是如何利用古典文献学知识进行阅读的”急呀。要不就挂科了,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跪求“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古代典籍。,谈谈你是如何利用古典文献学知识进行阅读的”急呀。要不就挂科了,谢谢,第1张

  一)音韵学应用例

  1、《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以为“落”当为“滋”字之误。理由是:《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注》(据宋本)作“滋”字,“滋”字和“晞”、“归”字协韵。“滋”、“落”形近,颇疑原作“滋”字,“落”字为后人所改。

  按:“滋”字与“晞”、“归”在汉时并不押韵。依据王力的古韵分部,“滋”在之部,“晞、归”在微部,属不同韵部。王书据宋本《古今注》,孤证不立,颇疑宋人据当时读音改“落”为“滋”。且果如王言,“滋”、“晞”协韵,则前人更不当改“滋”为“落”。

  2、《国朝汉学师承记》(钟哲整理本)第65页第1 行:“熊”之足似“鹿”,从“肉”“乙声”。

  按:此条乃江藩引朱筠言,谓“熊”字“从肉乙声”。此“乙”字当为“ ”(隶作以)字之讹。“乙”在古音质部,“以”在之部,“熊”在“蒸”部,之蒸阴阳对转。检徐铉《说文解字》,正作“以”字,明此作“乙”者非。但不知是朱筠之误,江藩之误,抑手民之误?

  3、《汉志·六艺略·春秋》有《谷梁传》十一篇。谷梁子,鲁人。颜师古注曰:“名喜”。根据《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这一谷梁子的名字有谷梁喜(颜师古注)、谷梁赤(桓谭《新论》)、谷梁寘(王充《论衡》)、谷梁俶(a、《尸子》;b、字元始,阮孝绪《七录》)、谷梁嘉(钱大昭《汉书辨疑》)。

  按:大体说来,钱大昭之说似乎不确,其它几家皆是其名,只是因语音转移而有变化罢了。赤(昌母铎部,据王力先生《同源字典》,下同,似可拟作:thjak)、俶(昌母觉部,thjuk)、寘(章母锡部,tjek),三字声母都在照三组,在上古同属舌音,赤俶双声、俶寘旁纽。而对喜字的解释,需要引入壴字,《说文》喜“从壴从口”。壴字上古音为知母侯部(tio),知母古亦在舌音,与照三组字为准双声。如此赤、俶、寘、壴皆可看作一声之转,窃以为俶字近是,理由同于王先谦所说,“尸子为六国时人,见闻较碻”,另外名俶与字元始也能相应。剩下的问题就是喜与壴的问题了,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喜为壴字之讹,喜下面的口字可能是饰笔;另一种可能就是喜字本来就有壴字的读音。

  4、《管子·兵法》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使敌若据虚,旧注为“居常畏惧”,以据为依据,居处之义。

  按:细绎文意,颇疑“据”通作“拒”。拒,《说文解字·止部》段注,“此与彼相抵为拒”。“拒虚”与“搏景(通影)”排比成文,虚、影正无形,即下文“无设无形”之义。“据”(鱼部见母)与“拒”(鱼部群母)古音同在鱼部见组,理得相通。不过检《故训汇纂》,尚无据拒相通例。

  二)校勘学应用例

  5、《说文解字注》误改篆文一例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第603页“攑”字条,段注有:“今按《玉篇》列字次第,捀下扬上作攑,丘言切,举也。《说文》捀下扬上则作 ,显是攑篆之讹。盖希冯作《玉篇》时所据《说文》未误也。《说文》本有举无 ,后人自讹舛耳。《广韵》廿二元亦曰:‘攑,举也(作者按:丘言切)’”。

  按:今检日人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手部捀下扬上作“ ,与居反,举也,从也”。据周祖谟研究,《万象名义》一书,合于《玉篇》残卷,很大程度上当保存了《玉篇》原貌,而今本《大广益会玉篇》则与原本《玉篇》相去较远。此或可说明段所引《玉篇》实非野王原貌。而今本《玉篇》之合于《广韵》,可能是有人因《广韵》而改《玉篇》。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艺文·小学》“雍熙新定广韵”条,“太平兴国二年六月丁亥,诏太子中舍陈鄂等五人同详定《玉篇》、《切韵》”,据此,则此二书间相互改动亦并非妄谈。且可引下条为证:《说文解字注》第607页“揟”字条,段注有“沮,《玉篇》、《广韵》作具,非也。”今检《万象名义》手部“揟”字条正作“沮”,不误。此可明今本《玉篇》不同于古本而近于《广韵》。如此,则段改作“攑”篆,《广韵》、《玉篇》二证实为同一证;且既无原本《玉篇》,则不能明“攑”必在捀下扬上。段注此改实有未安。

  三)文学、历史学与古文献学的反复为用

  正如上面所述,文献学研究的是文本,而文学、历史学研究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我们很难想象,只有版本、目录、校勘类的图书之学,而不去研究它的内容;只有研究单个文字的“小学”,而没有那些由文字组成的篇章。就知识的传承来讲,大多数是以文学、历史学的形态来系统进行的。文献学虽然是文学、历史学的基础,但是它并不是脱离文学、历史学等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托各种专门的知识而存在。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情况。

  6、冤亭卞(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六四页一四二五○)

  留题灵岩古诗十韵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优。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崖头。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风高松子落,天外钟声浮。祖师生朗石,古殿名般舟。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老僧笑相语,此事常穷求。移出蓬莱岛,侍吾仙子游。原注:元佑庚午三月二十八日东武王璞书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九引《长清县志》

  此诗又见《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五一页一四一三七卞育,题作《留题灵岩寺》,“优”作“幽”,“穿崖”作“穿岩”,“声”作“身”,“般舟”作“般州”,“此”作“兹”,“侍”作“待”,出清顾炎武《求古录》。

  按:卞育与冤亭卞实为同一人,卞育元佑间曾官济南从事,灵岩寺正在济南,合于诗内容及小注;卞育小传谓其为济阴人,实则为济阴冤句县人,宋元佑元年,改冤句县为宛亭县。而冤亭当即宛亭之异称(宛有二音,一读如碗、一读如冤,冤、宛亦皆有弯曲义)。此诗即冤亭卞育之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地名,我们查检不到冤亭这个地名,但是却由之联想到冤句(著名的起义军首领黄巢便是此地人),继而由冤句改名得到宛亭,再由宛、冤声近得到冤亭,绕了一个弯,但结果是令人信服的。此足见历史地理学与古音学对校勘学的功劳。继而,文献学的成果又将为文学服务,此可见文献学与古代文史的交相为用。

读史书更深层的理解和领悟方式如下:

1、放下是非观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人说:这人见第一面就让人讨厌。于是,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不论他做什么,做的怎么样,你都会带着偏见去对待他。那么,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如果你带着对人物的刻板印象去阅读,是无法了解到真正的历史。

2、理解之同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中人物的设定不论是正派还是反派,我们都需要带着同理心去看待。

而读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不同的作者会提出不一样的结论,甚至颠覆我们的认知,不要急着否定,只要他的逻辑能自洽,我们便可以学习借鉴。因此,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接纳存在的不同观点。

读史书的好处:

1、可以让人富有远见,洞察当下。

很多人生问题都是相似的,你现在的遇到的困境,历史上有无数人遇到过,看到他们的选择和结果,就能给自己现在的决定有所启发,让自己更有远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历史中学习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错路。

2、可以学会审时度势,看到转机,抓住机遇。

人生处处是选择,懂得审时度势纵观全局,才能选择出更正确的方向。读完历史,在生活中就可以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清局势,而不被自己此刻的身份所局限,就可以看到命运的转机,从而抓住成功的关键。

3、了解人性,了解自己。

历史是“变”的,现代生活也是“变”的,但不变的是什么?就是人性。而了解人性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历史。中国的史书写了几千年的人物和故事,这之中人性剖析得有多么透彻,相信大家心中早已了然。而了解人性,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能走上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每天保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纯阅读

  二、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只是看,读的过程中要动脑子,读书的过程是有快有慢的,思考我看到的是什么,我看见的内容和我原本的认知有什么不同,怎样将这些东西纳入我的思维体系

  三、不要永远停留在输入阶段,边看边标注,可以在看完一部分后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感想,千万不要死读书,如果你不去思考,即便读了一百一千本书,也只是读过,书的内容就是信息,你要做的是把信息转换成你的知识,一定要有自己的体系

  四、寻找读书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①提倡熟读精思。熟读,要求读书要准确无误,并能成诵。要逐字训释,逐句消化,逐段反复,做到前后相互照应,脉络相互贯穿。精思,要求有思考,有比较。其分为两个阶段:先熟读以弄清字意,后精思以领会内容。熟读为精思创造条件,是精思的基础,精思则是熟读的归宿。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不可能全部做到熟读精思,但是,一些重要的篇章、段落要读熟,一些专业的基本理论、规律,常用的知识要记牢。当然,熟读牢记不是最终的目的,否则只能是死记硬背。阅读历史文献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要求读者能够敢疑善疑,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所怀的抱负,既不一味盲从古人,又不一味抹杀古人。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才能辨别是非,有继承,更有创新。比如就一篇论文、一种学说来说,先要分析作者的论点以及论证的方法和论据,然后,再与其他观点资料相互比较:第三步,再就可疑部分进行分析。经过这样的思考,才能理解得透彻,从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继续查找资料,做更进一步的深人研究。

②循序渐进,多读多得。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书本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否则欲速不达,事倍功半。读书讲究循序渐进,需要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思想,而应提倡“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的求实精神。因此,读书不必强求速度,开头慢点,以后就快了:“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阅读一本古书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书中的知识也往往不可能一次掌握,这就需要反复长期地阅读以求融会贯通。好文章每多读一回,必将多一分了解,多一层领会。

③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选择精读法与略读法。读书贵专攻,但也要适当注意博览。专攻注重读书的效果,博览则强调阅读视野的开阔。读书以博为贵还是以专为贵,历来有不同意见。总的来说,古人更强调博览,今人更注重专攻。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需要灵活恰当地选择精读法与略读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无限的,在有限的生命时空内无法摄取无限的知识,因此,应该慎重挑选一些公认的名著或经典著作作为精读书目。精读要求通读全文,纤屑不遗,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既理解内涵,又揣摸写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充分吸收古书的营养。精读的步骤:一是初读,逐字逐句,逐节逐章通读全书,求其读懂;二是复读,明了全书的大意;三是细读,达到记忆全文、体会内容、研究问题的目的。长时间只读某一专业领域的书,就会使思想受到限制,为了提高能力,需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博览群书,则需掌握正确的略读方法。略读的特点是提纲絮领。略读的步骤:一是泛读,浏览版本、序目,略知全书梗概和编纂意图,确定重点;二是选读,按照阅读目标区提取要点,参考书籍,研究问题,随时做笔记;三是串读,连贯起来思索,把相关的内容摘录整理成读书报告。

④注意问读法与参读法的联合运用。问读法和参读法是与精读法和略读法联合运用的读书方法。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书,一 边 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作为阅读的目标,辨识的头绪。问读贯穿精读和略读的全过程,可以达到激励思考,促进研究的功用。参读法是精读法和略读法彼此结合的中间环节。把几种书比较对照者读,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古人读史,常常这样做。如清朱鹤龄读《史记》中“纪三代事”部分,以《尚书》、《左传》、《国语》、《竹书纪年》等书相互对照。参读法的好处在于能够积累较多的资料,而且便于比较。

⑤强调读以致用的阅读态度。读文章不能粗率地读下去,以读完为目标,读过了也就完事了,对学术研究和实践不产生任何影响。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吸取精华,并与自己的见解比较融合,加以创造,以推陈出新。比如北魏时期贾思勰读到荀子《劝学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句时想到,既然纤细茎弱的蓬生长在粗壮的麻田中,就可以长得很直。那么,如果将比较细弱的槐树种在麻田里,是否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呢于是,他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将槐树苗种植在麻田之中,槐树苗由于周围的阳光被麻遮住,因此拼命向上生长。三年过后,果然长得又高又直。由此可见,强调读以致用的阅读态度才能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勤于思索,使读有所得。

⑥勤于动手。古人读书。强调“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心思用到,效果就好。后人在“三到”的基础上又加上“手到”,即勤于动手。从历史上看,很多学者都勤于撰写读书笔记,随读随记是他们读书治学的良好方法。著名的读书笔记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清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等。二般来说,阅读古籍时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标点分段、查阅字典和资料、做读书笔记等。古书多无标点,因此标点分段是读懂古书的第一步;遇到困难,查阅字典和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撰写读书笔记是阅读的第三步,这也是记述阅读成果,积累阅读经验的过程。读书笔记的内容大致包括:抄录备忘、提纲节要、记录心得、探讨研究等。总之,勤于动手有助于开阔眼界、增强记忆,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

总之,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在历史文献的阅读实践中产生的。 上述方法仅归纳和总结了前人的读书经验和读书方法。随着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历史文献的载体发生了质的飞跃,电子文献的出现以及网络阅读方式的普及必将对阅读的方式和方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历史文献阅读方法的研究,也将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

对于如何阅读历史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每种想法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我们要尊重它的内涵,了解他它的不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应我该如何阅读一本历史书。

对于如何阅读历史书,首先,我们要看这本历史书的前言。看历史书的前言,能让我们轻松的总览这本历史书所要讲的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出这本历史书所讲的时间段,具体讲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通过我们自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简单的做出规划,应该怎样认真地学习这本历史书。

其次,我们要重点看目录。因为目录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本书所讲历史有几页的内容,根据内容的多少,从而初步判定这本书所讲内容的重点是在哪,对重点内容做标记,这样阅读的时候就需要更加的仔细认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的关注。另外,阅读目录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对感兴趣的地方做标注,先阅读自己喜欢的地方,从而对这本书产生浓烈的兴趣。

最后,我们要仔细的阅读这本书。才能清楚明白的了解书中具体的内容,从而对史实有了更明确的了解,改正自己以前错误的见解,这样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对历史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从而更加喜欢上了历史。

总之,阅读一本历史书。我们首先要看前言,其次要看目录,最后重点关注每一节的具体内容。这样我们就能轻松的学会历史。

个人读书情况及经验介绍写法如下:

读书目标,知识提高: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人。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活动原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引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自阅读的良好习惯。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

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我希望通过我的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的人。

2、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4、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

问题一:书评怎么写? 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问题二:读历史书籍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比如说《唐朝那层窗户纸》书中后唐的写的不多,要写的话主要可以写唐朝前一百年的盛,怎样至盛,又怎样转衰的,原因,重要人物,事件,所带来的启迪。

问题三:书评应该怎么写?有什么必要元素?最好有张例图 一、书评写作原则

慎选一本你能力范围内可以评论的学术专书。

一篇评论性的书评要简明扼要地描述这本书的内容,更重要地是,它要对所评书籍的

观念及目的提出深度地分析和评价。

书评的叙述要素应当是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论点,并且评论的内容应当详尽地评价该书

的观念。

在阅读前,评论者要先对该书有所了解。

注意标题及副标题。透过这些标题看看你如何评断这本书的想法。研究内容及章节标

题以了解作者如何组织这些内容?

透过阅读「前言」或「导论」来了解作者在写作此书时的动机及目的。

对作者要有初步了解,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做一些研究,以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主

题的权威性。

你的介绍(introduction)应当包括对这本书的概述(overview),其性质是一种浓缩的摘要

(summary)以及你对本书的一般性评断(judgment)。对全书的摘要不要超过书评全文

的三分之一。一般而言,中文的书评在 3500 字,英文书评约在 1500 字。

在写作书评时,不应只提到你是否喜欢或不喜欢这本书;而是还要告诉你的读者为何

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只说「这本书是有趣的」是不够的,你必须解释「这为何是有趣或不有趣」。

为了要了解你对这本书的态度,你必须小心地及批判性地阅读这本书。

作为一位批判性的读者,你的角色不是被动的,你应当提出读后对此书的一些疑问以

及回应。

作者尝试回答什么问题?作者如何去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作者以何种方法讨论这本

书的主旨?回答本书的主要问题有何其他可能的方式?作者的回答有何任何遗漏

的?你对作者的论点有何异议?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和回答和你所熟知的其他历史

著作的资料有何不同?

除非你已经成为一位经验老道而又具有权威性的书评者,否则一开始时最好不要去找

其它的书评来当作参考,这容易使你的想法受到这些书评的影响。

二、书评的架构

有关书评的架构,通常可粗分为三部分,初学者可以此为规范,熟悉此道之后,

则可以任意变换架构及段落。

(1)导论:在这部份,书评者必须说明这本书的研究课题及论点对历史学有何贡献。透过

这一段文章,阅读你的书评的读者将可以对这本书有个初步及良好的印象。

(2)书评的主体:在这一部份,你必须描述这本书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并说明作者的依据

是什么?切记,这部份不是要去摘要整本书,而是透过下文三「如何设计问题」中的一

些问题,对整本书提供读者一个较为详细的摘要。如果只是对全书提供一种章节纲要式

的介绍,这是一种非常枯燥无趣的作法(注:逐章的介绍内容,事实上包括我早期的书

评在内,许多学者都不免这样进行书评写作。我现在已经尽量避免这样介绍内容)。因

此,我们必须将书评的焦点放在二至三个你认为这本书的重要见解,例如尝试去问作者

如何提出他的观点?他的观点与一般历史学界的看法有何关连性?

(3)在结论部分:书评者的焦点则在对这本书的评论。你应当详细列举作者在史料的运用

上的缺点、证据使用的类型、作者提供的历史分析,最后做个总结。最好的方式是将这

本书的优点及缺点、成果与不足之处做平衡报导。

三、如何设计问题

以下的问题设计提供书评者在提出问题时参考。你无须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在书评

中设计至少一至两个是必要的。这些问题并无前后关系,所以无须一整个段落就只回答

一个问题,然后再以另外一段回答另一个问题。你的答案应当相当小心地运用主题句

(topic sentences)及转换句来构筑你的书评。你的标题应当悦耳易记,而句子应当要能吸

引读者的兴趣,这样读者才会有兴趣读你其余的评论。

(1)你对这本书的全面>>

跪求“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古代典籍。,谈谈你是如何利用古典文献学知识进行阅读的”急呀。要不就挂科了,谢谢

  一)音韵学应用例  1、《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以为“落”当为“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