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
史家评价陈寿文采斐然,取材精慎,良史实录,对其人其书评价均颇高,然后陈寿却因为一点私心,让自己的千古美名,染上污点,一生毁誉参半。
陈寿受到后世学者批评的最大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尤其是涉及到晋公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当权者时,时有回护,史家多有诟病。其中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曹髦被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末书》所载史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爆发激烈冲突,酿成曹髦被弑。
司马昭以权臣之身以下犯上,如此谋逆悖道之事,《三国志》对此置若罔闻,如付阙如。及至郭太后迫于司马昭之威,历数曹髦“罪过'之时,其书中又多出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彰。
陈寿是封建史家,当然要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封建统治;他作《三国志》是在西晋时,所以特别要维护司马氏的统治利益。《三国志》,就书名来看,对魏、蜀、吴三国是平等看待的,而在实际的叙述中,却是以曹魏为正统。
陈寿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出生时,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战争频仍之际,还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即已投入到军旅之中,后来逐渐做到了高级统兵将领马谡的参军。国街亭之战他其父便退出了行伍,回到安汉老家。 具体名字不详。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样受到处罚,马谡被诸葛亮投进大狱,死在狱中,陈寿的父亲受到髡刑的处罚,就是削发,剃去头发,是种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逐出军营,这个时候陈寿的父亲才回到家乡,几年之后结婚生子,得了陈寿,陈寿的父亲把他在失街亭当中满腔的义愤和不得志寄予他儿子陈寿的身上,从小对陈寿要求非常严格。
坊间也有人认为陈寿之父是为蜀汉将军陈式。陈式其人,史书未有专传,不过其显赫事迹是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可是当论及陈式为陈寿之父,史料更无记载,如此非议,难免有失史实。
在晋书的记载中,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受髡刑。马谡死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而陈寿父因失街亭之事而受株连。此后返回家中,过了几年陈寿才诞生。而此时的陈寿父应当是蜀汉小民,可能更应是年富力强之辈,与当年马谡相差不了几岁。若是如此,陈寿父事迹自然不多,更无列史之必要,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不提及其父,自然是理所当然之事。而陈寿之父究竟是谁,我们也无需过于强调。
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两种不同的题材,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他的区别之处:
1、作者背景不同。陈涛是一位历史学家,罗贯中是一位小说家。自然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就会不同。历史学家侧重纪实,同时要考虑到当代者的利益,不可妄自评论。罗贯中本身生存年代与三国时期相差较远,而且他所呈现的是小说,里面的语言记述可以更加自由,对当代者利益的影响也比较小。
2、题材呈现不同。《三国志》呈现的是历史,《三国演义》是通过历史题材改编而来。
3、作者主观呈现不同。《三国志》里面要呈现出自己的主观意见是比较谨慎的,而且要尽量做到客观记述,减少主观内容。《三国演义》则不同,他要呈现的是作者内心里面的人物形象。
4、阅读群体不同。《三国志》的阅读群体更多的是研究历史的,或者历史爱好者等等,《三国演义》的阅读群体更多的是文学爱好者。
5、社会价值不同。《三国志》推动的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发展;《三国演义》推动的是文学的发展。
以上五点是个人分析的区别。如果有不满之处欢迎留言交流。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有很多,甚至古人又把《三国演义》当兵法读的,但读过《三国志》的人却很少,这要是用现代话来区分的话,《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三国志》则是历史课本。
《三国志》是蜀汉官员陈寿所作,在蜀汉灭亡后,陈寿入晋为官,在仕途不如意的情况下所写。《三国志》共记载了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史学界也曾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列为前四史。
与《三国志》注重历史不同,《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人物描写。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话来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三国志》这本书的世界为背景所描写的一本小说,就好比现在的网络小说以《斗破苍穹》为基础,在新编一个人物穿越到《斗破苍穹》,前者是正确的世界背景,后者则是另一个作者在原背景的基础下所描写的一本小说。
《三国志》注重事件描述,《三国演义》则注重人物塑造,并且这其中还夹杂了作者对某些人物的可以塑造和偏向心理,就好比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但人家其实擅长的是政治,而《三国演义》也将某些历史人物过于神化了,并且其中还有许多历史上没发生的事情,以及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出现的兵器。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则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人物生平 不附黄皓
陈寿籍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
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侯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一代良史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屡遭贬斥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一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
失意病卒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
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f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史学成就 三国志主词条:《 三国志 》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其它作品陈寿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已佚失。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
《全晋文》还收录有《表上诸葛氏集目录》、《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
历史评价谯周: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时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司马衷: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范f: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常璩:①文王多士,才不同用,孔门七十,科不一揆,百行殊涂,贵于一致。若斯诸子,或挺璋之质,或苞瑚琏之器,或耽儒、墨之业,或韬王佐之略,潜则泥蟠,跃则龙飞,挥翮扬芳,流光遐纪。实西土之珍彦,圣晋之多士也。②庶子考古,迁、固齐名。
裴松之: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崔浩:①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②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刘勰: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房玄龄:①古之王者咸建史臣,昭法立训,莫近于此。若夫原始要终,纪情括性,其言微而显,其义皎而明,然后可以茵蔼缇油,作程遐世者也。丘明即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自斯已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②陈寿含章,岩岩孤峙。彪溥励节,ご亲劾怼
刘知几《史通曲笔》: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苏洵《嘉v集》:史之难其人久矣。魏、晋、宋、齐、梁、隋间,观其文则亦固当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两汉当无敌,史之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
叶适: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尔,要终胜固也。
《广安游氏族谱》:广安人物之盛,为川北首屈一指。如纪信之诳楚存汉,纪通之铲吕安刘,张嶷、王平之武略,谯周、陈寿之文章,张庭坚之正言,安忠定(安丙)之戡乱,阎缵、庞雄之大节,黎镶、石谷之理学。
李慈铭:承祚身仕晋武之世,羁旅孤危,其时典午方隆,王沈诸党逆之徒咸据高位,其书盛行,乃悉归刊削,绝不顾及,此所以为良史也。
赵翼:陈寿《三国志》虽称善叙事,有良史才,然亦有舛误。
吉川忠夫:谯周预见到作为亡国之民的陈寿必将甘受的悲苦命运,而说的勉励的话吧。洞穿历史的冷彻的眼睛,常常不是胜者、而是败者所拥有的东西。背负着亡国的阴影,陈寿不得不继续活下去。
轶事典故 索米轻亮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收录了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一则传闻,说的是丁仪、丁讷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议论的人因此而轻视陈寿的为人。
但只有少数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这个传闻,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是假的。清朝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M,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其实在曹丕即王位后,就杀了丁仪、丁M并男口,他们是没有子嗣的。《晋书》认为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知的言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还相诬攻据《华阳国志》记载,梓潼人李骧才德超群,知名当世。最初和陈寿齐名,又相互亲昵,关系很好,后来和陈寿关系不好,相互攻击,有识之士因此看不起他们。
史籍记载《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华阳国志·卷十一》
后世遗迹万卷楼
主词条: 陈寿万卷楼
陈寿万卷楼四川南充玉屏山麓的万卷楼,是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据史料记载:万卷楼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唐代又在楼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汉唐风格的建筑群。“文革”期间,万卷楼遭到严重毁坏。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于1990年重建了万卷楼。重建后的万卷楼占地面积100多亩,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在万卷楼主要建筑的门框上,有多副盛赞陈寿的楹联:“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破万卷书求索宇宙人生真谛,修三国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承祚倘无三书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万卷举世得仰一名楼”。
[/s2/]陈寿简介:陈寿,233年生于汉安县,卒于297年,享年65岁。
陈寿出生的时候,正是魏、蜀、吴鼎立之年,战乱频繁。他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参军了。后来逐渐和合纵将军马谡一起参军。因为街亭之战,父亲退出军队,回到家乡汉安。
陈寿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非常重视把他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为此,他不惜倾家荡产,专门在治国山脚下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读书处“万卷楼”,并聘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儒生担任校长。
他不负父母的期望,尊敬老师,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大约在238-257年,他以清正廉明的品行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告别前人,来到当时蜀汉的都城成都,在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求学。当时,四川学者的著名弟子、西充郭县人乔舟成为成都的一名古典学者,亲自为太学学生传道授业。乔舟自然是陈寿的老师。
《太学》年,陈寿孜孜不倦地研读先秦儒家经典《尚书》、《春秋三传》,学习圣贤治国平天下之道。他特别热衷于近代史,潜心研究司马迁《史记》、班固《韩曙》,查阅先秦以来的各种典籍。他经常深夜独自坐在学校里。乔舟很重视这个弟子,经常不厌其烦地陪他上晚自习,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陈寿聪警觉而敏感。他读书再难,也能读得懂他的伟大意义,他擅长写作。他的作文真实,修辞丰富。因此受到了商学院师生的称赞,被誉为从事文学工作的七十二孔圣人。
陈寿在国子监完成学业后开始了他的仕途。年底,他被任命为将军魏的主簿,接收公文,处理日常军事事务。后调任中央图书馆东关馆任郎秘书一职,侍奉皇帝,宣读圣旨。
陈寿在黄门任侍郎时,正是蜀汉国力衰退、曹魏被迫北伐的关键之秋。之后,上帝整天无所事事,毫无预判。宦官黄浩借此机会专事威权,韩曙政治空虚。刘禅的哥哥刘墉以前一直处于混乱状态,他对黄浩的独裁统治非常不满。刘禅竟然听信了这些简单的谗言,将刘墉逐出朝廷,调任地方官员,并拒绝让他回京。大将姜维遇黄皓大树亲信,权势熏天。他建议刘禅除掉黄皓以确保长治久安,但刘禅根本不听。所以黄浩更讨厌姜维。陈寿也因为不愿依附而在仕途上遭遇挫折。
就在陈寿事业失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葬礼期间,他因为极度悲伤和过度劳累而卧床不起。作为最后的手段,我不得不请这位女士的仆人为自己准备药丸。村里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全世界都鄙视他,因为他违反了“男女有别”的封建戒律。就这样,陈寿又一次停滞不前,多年不能升迁。
二十三日,分兵攻蜀。此时蜀军已无抵抗之力,最后不得不向曹魏投降。24年,蜀汉去世。一直忧国忧民的陈寿回到家乡,住在万卷公馆。他埋葬了亡父的选举,怨恨他的死和蜀山灭国的痛苦,沉入了墨海就这样,陈寿出头了
公元25年,司马燕抛弃了魏元帝曹桓,建立了西晋,并改称太师。为了实现消灭孙吴、统一全国的宏伟目标,晋武帝司马燕广纳贤才,采取了魏、蜀及其先辈子弟的措施。28年仲春,晋武帝在华林园设宴款待群臣。宴会上,晋武帝让大家推荐人才。群臣中,有一个襄阳人叫罗先,是武陵太守。早年与陈寿同为蜀汉国子监进士,陈寿也很富有,才华横溢。罗先说,陈寿等人研究过,叙利亚要用圣推。晋武帝立即下诏,命令陈寿匀速进入罗京。
陈寿入京后,被授予助理员的职位。同时,他也是巴西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书中,管内侯、焦奉命上马,请求晋武帝把编撰丞相诸葛亮故事的重任交给陈寿。不久,陈寿奉命在平阳补侯乡。在平阳,当西晋中央大力提倡农民增收的时候,勤政爱民的挤出他的闲余继续编纂《诸葛集》。几年后,二十四本书《104,112安》《诸葛季梁》编成一本书。本书全面整理和保存了诸葛亮为人民服务、强国富民、治军富民的成功经验。2073年二月一日,陈寿从平阳回京,呈上此书。晋武帝看后非常欣赏,封他为作者郎。此后,陈寿从平阳调任京都洛阳,继续在巴西中正为官。
蜀人陈寿,历来重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一步调旧传》的书写就是具体体现。这本书记载了汉初至晋末宜都的数百位名人。这本书不仅受到司马燕和儒生的称赞,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呕心沥血写了十卷本《易卜生传》,把它当作珍宝送给了他的朋友。这说明世界对这本书非常重视。东晋著名地方史官常璩不仅与《史记》、韩曙齐名,而且在撰写《华阳国志》时也借鉴了此书。此后,长款《许仪布旧传》也沿袭了这一制度。后来有裴松之《三国笔记》,李道元《水经笔记》,徐健《初学笔记》,宋代《太平广记》。都广泛引用这本书,以填补旧历史的空白或拓宽旧轶事。可惜这本书在宋以后就夭折了。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汉朝分裂100多年后中国重新统一。出于政治需要,陈寿现在承担了研究和撰写三国历史的重任。他夜以继日地搜集整理大量三国时期的档案,走访历史人物的轶事、民间传闻、歌谣,探访三国名人遗迹,评点旧史人名,为官一任,开始撰写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三国志》。历经十年风雨,十年前在太康基本完工。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续录》卷,近37万字,简要叙述了中国自汉末至晋初的全部历史。之后,陈寿修改更正,直至洛阳病逝。所以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成功写作持续了近二十年。在陈寿寿65年的人生旅途中,他把三分之一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不幸的工作中。
三国志的作者是晋代陈寿,宋代裴松之为其做注解。《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
本文2023-10-25 04:12: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