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说话的时候,古代人是不是都用文言文交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平常说话的时候,古代人是不是都用文言文交流?,第1张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懂学习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师表》为难过多少求学道路上的芊芊学子。

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如果不是对文言文足够了解,哪怕(fan)优(zi)秀(dian)如我读起来也是磕磕盼盼,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每每此时都忍不住佩服古人,毕竟日常如此沟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不过,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正常的说话方式吗?人人见面打招呼出口都是“之乎者也”吗?非也~非也~如果古代一个正常人没事就讲文言文,是会被人笑话的。

古人平时都怎么说话的?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灵魂人物孔乙己吗?小说《孔乙己》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为什么会让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不这么说话。古人说话,其实也是讲白话文。

这一点用历代皇帝的白话文圣旨举例子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时期,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吓个半死不知所措,这时朱元璋一道圣旨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除了熟悉的首位固定格式,中间的内容实在熟悉又亲切,跟现代的语言一般无二。

有了朱元璋这个先例,明朝后面的皇帝也都喜欢用白话文宣旨,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有一道圣旨:

“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如果说明朝皇帝的圣旨已经足够通俗,那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张献忠的圣旨,则是十足的接地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哉。”(《明季南略》)

另一位明确喜欢用白话文的还有咱们的网红皇帝雍正,他在大臣的奏折中批注: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年羹尧出征西北,上折子讲到西宁战事紧张,他已经有十一天脑袋没挨着枕头了。雍正在奏折中批复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

这还不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又在奏折中批复: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除了朝代较近的明清皇帝,就连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也在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他的白话文习惯:

连皇帝和知名才子都说大白话,老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说的是白话,可为什么古籍中的语言都是文言文呢?

这是因为,古代其实有两套语言,说话用白话,写文章都用文言文。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现象叫做“言文分离”。

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写作?

说话和写作还要分两套语言?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为何不直接统一用白话,或者统一用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一种精简用语,为的就是节约书写成本。你想想看,先秦时期还没有纸,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简,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用刀刻竹简,往上追溯还有用纺织物、石碑和青铜器来记录文字 这样一来,记录成本太高了。为了用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这有点类似于早前的电报。)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据说,先秦时期,还是言文合一的,那时人们说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 方便交流,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将言语简化,到了汉代,普通人读文言文一般都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而此时仅距离秦代才仅仅百年。

那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将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改成白话文呢?这就体现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续沿用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是因为古人发现,白话的口语变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区的口语差别太大了!可谓“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当时用白话写下文章,可能过个几十年后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换个地方就读不懂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规避地域和文化代沟,实现人类的跨时空交流呢?

当然是定下一套固定不变,贯通古今的语言,专门用来写作!这样一来,后世子孙只需要加以学习,就能够畅读祖先的文章,通晓其意,实现跨越千年的沟通!

这套语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读懂《史记》,能有幸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用当时的方言撰写《史记》,如果古人都用如今看不懂的白话记录珍贵的文学古籍和名著,将是中国历史文明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也会发现,古代“言文分离”的做法,在现代也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用的是标准的汉语语言,但到了日常交流,还是会保留各地方言。虽然时间和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方言。但无论何时何地何肤色国籍,只要使用汉字,只要切换标准普通话,就能实现零障碍交流,这便是古今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越了解历史,越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也越爱我的祖国!

古代人说话用白话文。

古人的普通话与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发音方面,词汇的组成和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

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非常精简,例如《春秋》记录了鲁国三百年的历史也不过一万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写作技巧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古代的识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时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会文言文也要说话交流,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文。

到了后来口语发生变化,才渐渐的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变成了专门用来书写的文体。唐朝时期开始文白参半就开始流行起来,所以白话文开始逐步走进文学作品之中。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里面的文字就已经比较白了。

西晋到宋朝期间,因为北方一直被异族统治,南方汉人也是和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中国人的口音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语言开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统一时期,虽然他们语言还是文言文,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已经很大了。

明清时代,古汉语与现在的发音已经很小了,语法区别也不大,这个时期士大夫们书面语还是文言文,难度与现在一样,但是底层文人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话。

扩展资料: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白话文

-文言文

文言文只有在现代的时候才被成为文言文,在古代标点都没有,所有在古文之中有一个词语叫做句读。

文言文以古代的诗词歌赋为例,那都是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弄出来,平民百姓哪里会这个,自然在古代之时,文言文仅仅流传在知识阶层和贵族,生活之中更多的还是白话文,顶多加一个之乎者也罢了。

因此就可以知道古人的话很容易理解,第二就是文言文也并不是很难,俗话说抒情言志,文言文都是抒情类的很简单掌握分段之处就可以理解意思了。

在上古先民时期文字还没有,人们的交依靠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嘴巴,正如很多的人说这个字但是却不认识,自己也写不起,在诗经之中的我们看到古代人民知识的结晶那页不是很难,更多的就像白话文一样,不过多了一部分的韵律,有了韵律才叫做诗歌。

在古时候读书的人是很少的,书本非常的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书本,不识字只能说,难道还能够说着之乎者矣这个词语了。文言文在上层社会之中流行,更多的一部分是在押韵和填充词律这一方面。

比如说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本来就只是一个混混,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还是写出了一个诗歌。大风起兮云不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已有猛将兮守四方,这是多么简单地对话,在这个里面你看到的都是很普通的词语,语言也是言简意赅,你在里面看到的顶多就是多了几个感叹词,因此文言文根本就不难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出自于古诗文之中,这里面表达的一部分就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从事这个行业的都是有知识的,肯定不会有白丁的,没有知识的人哪里懂这些高深的东西。

在古代的文言文和现在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基本上差距不大,只要自己看的多了,理解能力上去了就可以看得懂了,我家里面的族谱就是文言文,历经传承了很多年,从我先祖开始一直就有记载,上面都是同样的话,只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的感叹词。

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文言文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那是在文学上面才有的。

听得多了就能懂了,另外不是每个人都说文言文,因此古人的话并不是那么难理解。

1 古代人都说文言文吗

古人和我们说话完全不一样,古人要是复活我们肯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现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语,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难听懂,比如吴语、粤语。当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做官的人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当然官话我们也听不懂。

具体到书面语,你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是古代读书人统一使用的书面文字,你说的史官有可能是说民间很多人不会读书写字,有文化的人根据他们口语的意思记录下来。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写史不是民间采集,只是从古籍中选材料,你说的从事民间语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诗官,就是统治者派往民间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诗经》就是靠这些诗官做成的,他们写下的基本还是民间的本色语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学加工的可能。

总之,简单的说,官话写下来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话写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传》是用吴语写成。

2 中国古人都说文言文吗

肯定不是!!

古人说话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古人的口语和我们现在的口语习惯差不多,只是基本词汇和发音有所不同;

古代的书面语分为文言文和古白话,比如《西游记》里的语言,文言文则是我们经常所接触到的古文,例如:《师说》里面的用语。

再日常生活中,古人不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用语。

现在我们所讲的普通话和古代的语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方言当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例如:古音当中的入声在现代语音中已经消失,但是仍然保留在南京话,广州话等一些方言当中

平常说话的时候,古代人是不是都用文言文交流?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懂学习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师表》为难过多少求学道路上的芊芊学子。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