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临床应用 8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sháo yào shēng jiāng gè yī liǎng rén shēn sān liǎng xīn jiā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

3 处方

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

4 功能主治

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用法用量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金匮玉函经》)、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医统》卷十四)、桂枝人参芍药汤(《伤寒大白》卷一)、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新加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1两以去邪,用人参3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②《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放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③《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1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1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④《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临床应用

①误治伤正身冷痛《皇汉医学》引《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1服不得下利,服3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3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23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②妊娠恶阻《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刘某某,24岁。月经3月未行,四肢酸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纳食,眩晕,嗜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复诊:诸证较前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于次年分娩,产后健康。③剖腹产后高热《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43):蔡某某,女,29岁。因妊娠毒血症治疗无效,行剖腹产手术,术后高热持续4天,虽用退热药,静滴葡萄糖、氯霉素等,热势不减,体温394℃。苔薄白,脉浮数,发热,汗出,微恶寒,口不渴。病属手术后气血两伤,卫阳不固,营阴不守,风邪乘袭。治宜调和营卫,处方:红参10g、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3g、生姜1片、大枣3枚、白薇10g、青蒿5g。服头汁后,体温由394℃陡降至378℃,续服2剂告愈。

8 摘录

《伤寒论》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摩腰膏。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玉函。脉经。千金翼。身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四]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新加汤证十(太阳八十)

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伤寒悬解》

《医述》:[卷四·伤寒析疑]问难

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方中桂枝、麻黄、石膏、生姜,能不发汗耶?答∶太阳病,风伤卫则用桂枝汤解肌,

《伤寒论类方》:[卷一桂枝汤类·一]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八)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云岐子脉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fù zǐ tāng

2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21 处方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22 功能主治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23 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调养如桂枝汤法。

24 摘录

《伤寒论》

3 《云岐子脉诀》 31 方名

桂枝加附子汤

32 组成

桂1两,附子(炮)1两,甘草3钱半。

33 主治

腹中痛,脉迟缓。

34 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古籍中的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辑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玉函。脉经。千金翼。汗上有其字。漏下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

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注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邪气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阳明病]自汗

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制,一个)桂枝(去皮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小柴胡汤》—— 并非护肝养肝舒肝之方!

作为《伤寒论》中的一味神方,小柴胡几乎是最常见的。滥用的危害基本也是十分之大。

随处可见滥用小柴胡造成肝脏损伤的例子,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如果没有对证,而滥用,对整体气机的危害,也十分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

不过由于对《伤寒论》的吹捧,对于专家学者的盲目轻信等等,小柴胡的滥用便是屡见不鲜。

大量柴胡作为透发少阳邪气之君,确实力拔山兮。如果使用对证,一剂知,二剂已,确实没有任何夸张的成份。很多人甚至把小柴胡当作感冒药来用,比如我岳母,基本上感冒了以后,一吃就好。都不用等第二天。

但是,如果并非对证的情况下,盲目的把小柴胡当作护肝,养肝,舒肝的养生药。那就大错特错了。

《伤寒论》

“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小柴胡的滥用,有一部分是因为这句话引起的。很多所谓的网络讲师,也是把这句话歪曲了。令很多初学者,辩证不清,便根据所谓的“但见一证”,便盲目试服。于是便乱证蜂起。

对于伤寒,我会在日后详细谈论。这里只说这句话,仲景的这句话,是建立在从脉象及病情,确实判断为外感风寒,并且确实中于少阳经,然后再去检查是否有少阳证的其中之一。很多初学中医的人,因为判断不清,跳过了第一步,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而且,对于古时的情况,也跟今时不同,今人的情况相对复杂。气机相对较乱,很多时候,即使确实对证,也要做一些适当的加减,甚至还有情况不可用小柴胡。这些在古迹中都有详细记载。

郑重光曰: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胁满痛,心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一证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证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审者,如胁下满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证,此等又当细为详辨者也。

成无己曰:若夫阳气虚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实,脉息小弱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当,皆可杀人,不独峻剂也。近世医家不分表里寒热虚实,凡见发热概用此方,去参投之,取其平稳。设遇虚症,岂不误甚!

此两条对于辩证失误不可用,以及有少阳证者亦有不可用之时。做了比较良好的说明。小柴胡适用面确实很广泛,但是禁忌也确实值得注意。

尤其以整体气机来说,下陷之人,用之或无大碍。气上冲,下元不固,头晕自汗等人,如用小柴胡或者其他含有柴胡的药剂,比如升陷汤,逍遥散,四逆散等。都会引起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

总而论之,下元虚损,而气机上逆者,所有升发之药都当慎重而用,或不用。比如清代名医张锡纯,在遇到气机上逆时,凡柴胡,升麻,桔梗等升提之药,一概不用,免生他患。

《医学入门》: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食。

这种滥用在古代就十分广泛,现在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随处都可以买到小柴胡颗粒的成药,很多人便根据药后的功能主治来盲目服用。后果十分严重。

顺便一提的是,小柴胡或者补中益气,升陷汤等药方,由于补益和升提之性,很多不对证的人在初期服用时,甚至会感觉到很舒服,很有力气,甚至犹如兴奋剂一般。如果这时以为吃对了药,继续长期服用下去,那么就会伤到肝肾之本。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树摇摇而拔其根。不可不察。

最后说一下关于很多中医学者讨论的关于柴胡“劫肝阴”的问题。

《本草正》:“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物。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

《陈瑞春论伤寒》

“柴胡劫肝阴”有一定的认同,他说:“从柴胡有升散外达的功能来看,如肾阴亏损、肝阳亢旺者,当慎用或忌用。但临床上三阳外感用大量亦无碍,对肝胆疾患为必用之药,量大些亦无碍。若用量大,服用时间久,却有伤阴之弊,应当注意”。

升散的药都有透发之性,而透发自然会散气,散气自然会伤阴,伤阴自然会损肝肾,并非只有柴胡如此,但大量使用柴胡的方剂,只有小柴胡。所以关于小柴胡的争论就相对多了一些。

其实“劫肝阴”是由吴鞠通,叶天士,王孟英,从日常经验中总结和实践出来的。因为此三人都是温病大家,所以在对应的年代,由于外在环境和古时不同,再加庸医随意施用补法,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内热,大部分都会产生热盛伤阴的问题。而其中不乏庸医见发热,胸胁涨满等证状,便用柴胡透发。于是变症蜂起,久治不愈。所以才提出“劫肝阴”一说法。

所以,在对证而又没有特殊的禁忌时,用小柴胡是无可厚非的,甚至用量可以达到几十克。都没有任何危害。但是相反,如果本身有内热阴亏等问题,再用柴胡散少阳之气,则确实会有“劫肝阴”的情况。

《本草正义》

“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

总结:小柴胡汤,确实为仲景之神方,辩证明确,药到病必除。但世易时移,中医体系,人文环境和饮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辩证比古时更加复杂,更加需要细心判断。方可用药。

百药易寻,名医难求。中医并非儿戏,中药并非食品。

学医者,行医者,求医者,信医者,不可罔顾古籍之律,查证不明,滥用方药。为患甚多。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 拼音

fú líng guì zhī gān cǎo dà zǎo tāng

2 处方

茯苓25克 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5枚

3 功能主治

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800毫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5 摘录

《伤寒论》

古籍中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溯源集》:[卷之二太阳中篇]伤寒证治第二

足怪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奔豚者。即前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所发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水煎服。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奔。玉函。脉经。作贲。)〔魏〕此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悸

取一升去滓顿服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悸

取一升去滓顿服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三]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加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