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秦朝的都城皇宫,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咸阳秦朝的都城皇宫,为什么现在没有了?,第1张

不要说秦朝时的宫殿了,连唐宋时期的都早已化为了尘土。

当前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上的南禅寺大殿,属于中唐遗构,它是因为藏在穷乡僻壤才幸运的躲过了无数战乱和天灾,得以幸存的。

古代中国的宫室建筑都是木结构,保存本就不易,如果无人维护是的话几十年间就会损毁。而改朝换代之际,这些木构宫殿又经常遭到胜利者焚烧破坏,秦末项羽入咸阳的一把大火,就让秦宫荡然无存了。

祁山堡 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是三国时蜀汉承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扎营之地,因而闻名于世。“祁山暮雨”为礼县八景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祁山堡为宽阔秤地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出祁山攻魏,街亭一战,蜀军溃败,挥泪斩马谡。建兴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今天水),卤城(今盐官)等地与魏兵周旋,于木门道射杀魏将张郃,终还祁山堡。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堡内建诸葛武侯祠。相传城堡始建于西汉,今城垣遗迹清晰可见。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多系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有房20余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殿内有孔明、关羽等人塑像,有壁画、匾额、楹联、碑刻数十方,形态生动,字迹劲秀,概述了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业。游人身临其境,古趣盎然。 礼县文庙大殿 在县城东街县政府招待所中院。据《秦州新志》记载:“文庙初建城东锦屏山麓,后迁县南之西关,顺治十三年(1656)署县事欧阳瑊改迁兹地,后经康熙年间、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九年(1839)先后重修,”原以大殿为中心,有棂星门、魁星阁、乡贤祠、名宦祠等群体建筑,规模宠敞,计有3院,房屋40余间。1958年由县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为新型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五间,长期2米,进深四间,宽大7米。重檐歇山顶,上复琉璃筒瓦,正脊两端施龙吻,中置麒麟火球,看面饰二龙戏珠浮雕。垂脊、戗脊饰云雷、卷草纹,玲珑秀丽。梁架结构为十架椽,身内双槽,六椽栿前后乳筏扎牵用五柱,柱子排列规整。檐柱与老檐柱之间以穿插 枋加固。上层檐下斗拱为单拱三踩单下昂,下层檐下斗拱为重拱五踩二下昂,该殿除门窗改换外,其余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维修后辟为文物陈列馆。卤城古盐井 在礼县城东30公里的盐官镇。汉代置盐官,三国时称卤城。因盛产食盐而驰名。诸葛亮率师伐魏,兵出祁山时,在卤城做过粮仓;郦道元称盐官食盐“相承营盐不辍,味与海盐同”;杜甫入蜀经盐官有吟咏《盐井》诗;吴璘抗金于兹地,设地网、筑二连城。现存有古城垣两段,约长50米,宽7米,高3至5米,古盐井一口、井院中的盐神庙尚有硬山顶式正殿三间,内有盐神塑像;制盐工具全套,有关盐井的碑刻,匾额,典籍和书画多种。其中,明嘉靖丁未年(1547)《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清代无名氏撰写的《盐泉赋》,民国时《甘肃盐法志略》等文献,对进一步研究卤城及盐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 位于礼县县城南郊农田里。碑刻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外观雄浑,整体宏丽。碑首高13米,顶拱形,上雕六龙盘踞左右,威丽壮观,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碑身高2米,宽13米,厚042米。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纹,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列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龟趺长2米,宽13米,外露02米。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三代六英,为创立元朝所建的丰功伟绩。因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此碑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较高价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建了保护碑亭。王仁裕神道碑 在礼县城西南15公里的石桥乡斩龙村。碑外观高大雄浑,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细巧娴,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由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通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首拱形顶,上覆六龙盘踞,威武壮观。碑额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九字。碑面两边阴刻缠枝牡丹与石榴花纹。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行71字,共2500余字,主要介绍了王仁裕的家世及生平事迹。王仁裕为天水人,五代周兵部尚书,工文祠,其门生多为一时名公。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门生李昉撰文,“天水江得山刻”。1983年在王仁裕神道碑附近又出土王仁裕墓志铭。同列为现级文物保护单位。寨子里遗址 在礼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一个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1947年至1988年,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遗址。地表遗有较多的陶片,历年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几何纹及动植物形象。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从器形和纹饰可以认定为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区域的开发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初冬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坪遗址 位于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乡蒲陈村,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6年农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数十件,铜鐎斗一件,人骨数十具。陶器有双马鞍口罐、单耳罐、双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领罐、圆腹罐及盆、豆、簋、鬲等。泥质有夹粗砂陶与细砂陶两种。陶胎大部分为褐色,表面色泽不匀,多为褐、灰、黑相杂。全部陶器有褐、橙、黄、灰、黑色多种。陶器皆为手制,以素面为主,也有彩绘、附加堆饰,刻划纹、镂空等形式;此外还有刻划符号,多饰于双马鞍口、豆、鬲和罐类的颈部。属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对研究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中游先民生活具有重要价值。郑家磨遗址 在礼县盐关镇中川村境内,西距县城约35公里。遗址位于茅水河西岸的第一台地里。东近上磨村,西临下磨村,天水至礼县公路由该遗址南边穿过。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1958年以来,省、地、县进行过多次复查。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05—1米不等。地面及断崖上均暴露有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等遗存,经鉴定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保存尚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坪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圣泉村境内,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5—28米,历年有陶、石、骨器出土。陶器有夹沙、泥制两种,有灰、褐、红、黄等色,纹饰有绳纹、旋纹、附加堆纹,彩陶为红陶黑彩,有勾叶圆点纹、网纹、鲵鱼纹等。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器形有钵、盆、罐、瓶等等。出土完整器物有变体鲵鱼彩陶瓶一件,高44厘米,口径9厘米,侈口、平唇、细高直颈、圆肩、深斜腹、平底、腹中附双鼻耳,颈间绘二横线与数点,肩绘弧线三角和似双角样图案,腹绘双变体鲵鱼纹,弧线勾叶圆点纹。该遗址遗存比较丰富,多属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周代遗存次之。1947年裴文中首次发现,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高寺村境内,遗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灶址、居住面等遗迹,地表遗有大量夹沙、泥质、细泥质的灰、红、橙**陶片。纹饰有细绳纹、彩绘等。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另外还有石刀、石斧、陶纺轮、骨锥、骨鱼钩等生产工具。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女头塑像 1964年礼县高寺头村出土,属仰韶文化遗物。残高125厘米,宽85厘米,陶色橙黄,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双目深沉,嘴唇微启,以极为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时期的少女形象,为原始人像杰作。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纳入《中国美术辞典》。

李唐故里在临洮

临洮,古属九州之一的雍州,是人文始祖伏羲后裔的食邑地,周朝称陇西邑,自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为临洮建县之始。从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9年)设陇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从战国到秦汉近五百年间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就是说,那时的陇西,是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辖地。古狄道今临洮是战国秦长城西端起首,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和要冲、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就因在临洮发现而命名,同时它也是李氏文化的发祥地,李唐宗室的故里。

  陇西李氏是最初扎根于临洮(古陇西狄道)并随后扩展到全国各地的我国著名的家族,这个家族肇兴于秦汉,发展于魏晋,臻盛于唐代。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老子的曾孙叫李昙,李昙的儿子叫李崇。李崇“建功狄道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狄道),在秦时曾任陇西郡郡守,驻防郡治狄道(今临洮)”。李崇就是为后世所称颂的陇西房始祖。此后,李崇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到西汉初,李信之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史书所载李仲翔讨叛羌于狄道,因寡不敌众,临阵战殁。其子李伯考奔父丧,将仲翔葬于狄道东川。随后,李伯考把子孙安置在狄道东川槐里,也就是现在临洮龙门镇槐树里庄。据史学家考证,临洮东二十铺汉墓群,就是李仲翔家族墓群。这里曾出土“尚方仙人镜”和雕刻精美的石墓门。现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个大名人“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史记李将军传》称“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徏成纪”。查《唐书宗室世系表》:李广父李尚,乃伯考之子,而伯考之家在狄道东川。则李尚生于狄道东川槐里,是他任成纪令时才举家迁居成纪的。可以说李尚是陇西李氏“成纪房”的开拓者,成纪李氏是狄道李氏的后裔,统称“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的第一个皇帝西凉王李暠是狄道人。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开国化家,杰出的中兴代表人物,乃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十九代孙。李暠由于家庭出身和才干,被敦煌汉人大族推为敦煌太守,接着成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公元400年李暠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武昭王,后迁都酒泉。

  李暠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在位十八年颇有政绩。他在外交上,一方面对远在江南的东晋政权奉表称臣,借以争取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远交近攻,结好南凉对抗北凉。在政治上李暠更是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广揽人才。在经济上,李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以至在他统治几年后,西凉“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在文化上,他大力倡导儒学,兴办学校,并在各郡设五经博士。他统治西凉十八年中“兴儒重农”使西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李暠不但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著述有《靖恭堂序赞》、《嘉纳堂图赞》、《述志赋》、《大酒客赋》、《槐树赋》等数十篇诗赋,至今读来仍很感人。李暠的政治业绩赢得了历代史家的好评。临洮城北在四、五十年代曾有一块“西凉武昭王李公讳暠之故里”的石碑,附近有乡人纪念他的衣冠墓、俗称皇陵,其遗址犹在。

  李暠卒后,其孙李宝向魏世祖拓拔焘奉表归诚,并深得宠信,被授于“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沙州牧、敦煌公”等官职,李氏在北朝的尊崇地位确立了。

  李宝之后,李氏子孙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他的少子李冲。李冲是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魏孝文帝时著名的改革家,他不仅自身文化素养极高,以儒学致显,而且通过与皇室联姻的关系,成为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魏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得力助手。

  李冲在北魏朝廷中曾任秘书令、中书令、侍中、仆射等要职。他一生才思敏捷、勇猛精进,为北魏的统一改革立下汗马功劳。魏孝文帝时,因连年战乱,许多农民依附世家大族,“民多隐冒”,造成北魏政府财税的损失和社会的不安定。李冲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实行“三长制”及新的赋调制度。此外,在改革律令,迁都洛阳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中,都有他积极参与。他不仅在政治上为北魏政权做出极大贡献,而且也是营建魏都洛阳的总设计师。《魏书·李冲传》载他“机敏有巧思……及洛都初建奠基,安处效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另外,他还将一个女儿嫁给彭城王勰,一个女儿嫁给魏孝文帝为夫人,其兄辅则以女儿嫁给咸阳王禧,通过这种与皇室联姻的关系,更加巩固了陇西李氏在北魏政权中的地位。李冲一族子弟,以儒学进身,官高位显者甚众,李冲长兄李大师、李延寿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陇西狄道李氏除李宝子孙外,李贤、李远、李穆兄弟“子孙代居北狄”、“随魏南迁、复归陇”。李贤在北周为柱国大将军、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河州总管;李远曾为北周左仆射;李穆更是杨隋的开国元勋,拜太师,赞拜不名,其家“一门持象笏者百余人”。在北魏时又兴盛起来,被史家称为“自周隋,郁为西京盛族”。

  创建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自称:“自贯狄道,布在方策,为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武德年间,李渊追封“陇西堂”。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把陇西郡李氏列为李氏十三郡望之首,全国姓氏第一。李唐王朝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李唐皇室是“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的后代。临洮也就是李唐王朝宗室的故里。千百年来,大量的史料和已出土的李唐宗室墓志表明:淮安靖王李寿、虢王李凤、越王李贞、汝南公主李字、长乐公主李丽质、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潞王李贤、云麾将军李思训……等都是“陇西狄道人”。

  此外,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自道家世,称为凉武昭王第九代孙,他诗中自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清代临洮著名诗人吴镇在他的“我忆临洮好”十首中也有,“我爱临洮好,诗家授受真,高岑皆幕客,白贺是乡人”的名句,无疑为临洮李氏文化增添了一个亮点。

  临洮县城西洮河对面的西坪山上有一地名为“钦王湾”,这里有被封为西平王的李晟之父太子太保唐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与其妻王氏代国夫人之墓(群众称上王坟和下王坟)。这里的车刘家村石碑滩曾竖有一块“李钦神道碑”,文革中被毁,但墓址遗址尚在。

  “李晟、字良器,陇右临洮人。祖思恭,父钦,代居陇右为裨将”。李晟是中唐代宗、德宗时陇西李氏家族中的显贵人物,勇敢绝伦,在与吐番、藩镇的斗争中屡建奇功。李晟有十子,其中以李愿、李愬、李听最为知名。特别是李愬,在唐中央与藩镇的斗争中,雪夜袭蔡州,平定吴元济淮西之乱,成为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成功战例,李愬因而也名扬天下。

  综上所述,陇西李氏最初扎根于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并随后扩展到成纪,以至全国,成为关陇集团中的豪门大族。从秦汉到隋唐,在绵延一千多年的家族兴衰历程中,伴随着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从古陇西这块土地上征战杀伐,走向全国,或以文治,或以武略,建功立业,闻名于世,终于创建了李唐王朝。从汉代边将到唐朝帝王,涌现出一大批叱咜风云,英姿独标,伟业赫赫,彪炳史册,留芳百世的英雄人物,因而也使临洮成为李唐故里而声名卓著,历史辉煌,光照陇原,声振中华。  

打开了。汪家洞是位于中国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一处石灰岩溶洞,因当地农民汪福在1947年发现而得名,汪家洞被发现后不久,就成为当地农民采石、烧石灰的场所,1997年,汪家洞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汪家洞被打开了。

咸阳秦朝的都城皇宫,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不要说秦朝时的宫殿了,连唐宋时期的都早已化为了尘土。 当前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上的南禅寺大殿,属于中唐遗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