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哪几个方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第1张

引言:中国传统哲学都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只要传统哲学的源头就是在诸子百家的时期。当时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还没有定下来,百家争鸣的文化更是让中国传统哲学得到了一个融合,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最后虽然封建统治是以儒家为主要的主旋律,但是依旧有其他的思想相以衬托,所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是比较悠久的。

一、先秦诸子百家

先秦诸子百家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在诸子百家中有很多都是带着有人民的忧患意识的,这也是很多哲学中所拥有的必要的元素,那么传统哲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虽然没有大环境的相互交流,但是意见是有指导人们进步的思想的。就像中国这传统哲学肯定也是有弊端的,西方的哲学也是有弊端的,所以中西方哲学各有各的好处,在当时没有交流的环境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哲学。

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哲学的来源就是在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从封建制转变为时期的哲学。其实也是在封建统治下,有相对让人们幸福的一种哲学来管理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皇帝也不知道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才是最适合时代发展的,因为哲学的意义就是有指导人民进步的一个意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的思想。也是让人们更加有对美好的向往和忧患意识,儒家就是一种柔中带刚的,一个哲学的特色。

三、中国的礼仪

中国的礼仪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从传统的哲学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是有很强大的规矩的。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学生的看法或者是君臣之分等等这些在古代时都是比较严格分明的,并且阶级层次也是比较固化,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其实这些思想不仅是友好的同时有坏的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礼仪都是更加礼待他人的一种好的方面。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即①“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③“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 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是其至理名言。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2]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

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

礼家:是萌芽于西周后期并在东周中前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东周时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刿、子产、晏子等都崇尚礼治,特别是子产和晏子,还分别有著名的《礼论》(6)。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最先萌芽于郑,创始人是邓析,第一个“铸刑书”的是子产(子产前期是礼家,后期转向了法家),继之是晋范宣子、赵鞅等的“铸刑鼎”。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后无名氏之《经法》亦属法家文献等。过去,理论界认为《经法》是道家著作,这是从哲学上着眼的,不确。

墨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义”。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根据不充分。

术家:创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过去,理论界认为申子属法家,不确。申子自己宣称其学术思想是“术”,秦汉人一直都说“申子之术”。

义家:创始人是韩非。韩非的“义”与墨子的“义”区别在哪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墨子的“义”包含经济利益,如《墨子·经上》说:“义者,利也。”韩非的“义”则完全排斥利。义家的代表作有《韩非子》、《公羊春秋》等。

那就是中庸哲学,《周易》讲的是中庸,儒家讲的也是中庸,中庸哲学里面包含了一切的优秀传统思维。中庸,就是中用,中行,秉持中道,物各得宜,各得其利,人各得其分。

中庸真正的内涵,其实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取中间、或者是和稀泥那种。普遍认为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刚刚好”,也只是对中庸的模糊理解,下面我们对中庸的内涵做一个清晰全面的阐述:

1、“正”的思维。正者,无偏私也,至少要“己所不为,勿施于人”,不要老想着歪门邪道、损人利己,那样不得人心。

2、“位”的思维。做好分内事儿,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试图包揽超出职位或者能力范围的事儿,做了也是达不到预想的结果,还会搞糟。

3、“时”的思维。时机不成熟,不能勉强,不急不躁,水到渠成。做好准备,等待胜利向你走来,而不是去追逐胜利,胜可知而不可为。

4、“势”的思维。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势只能顺,只能借,而不能违抗,要善于观大势。

5、“德”的思维。就是那种宽厚的品性,抽象地说,德指容载万物、培育万物,成其所成,成其所美,是其所是,皆大欢喜。通过这些作为,也增进了自身的能力,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成就了最优秀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6、“适度”的思维,不要非红即黑,不要都两个极端,适度是一种“度”的把握和拿捏。

7、“条件”思维,也就是做事考虑外部环境,不要自己心里想啥就做啥,自己觉得无比正确,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和内心想的恰好相悖,那就是不正确,就不能实施。

8、“序”的思维。做任何事,都有的方法流程,都有它的次序、秩序,这是方法的本质所要求的。

9、“层次”思维。层次是无处不在的,在某一次层次,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不能同一个层次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各种职位就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或者说的等级,再比如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市场之间也有层次关系。

10、“礼”的思维。礼是仪式,是程序,是文明礼貌,“礼”在不同社会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始终都有,得讲究。

11、“阴阳”思维。阴阳同时存在,也就是阴阳相对,阴就是阳,阳就是阴,正就是反,反就是在正,好就是坏,坏就是好,这是辩证思维;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好也不是纯粹的好,好中有坏,坏也不是纯粹的坏,坏中有好,就是不要走极端;阴阳互变,阴极反阳,阳极反阴,过犹不及嘛;阴阳也是合一的,阴阳一而二,二而一,万物皆太极,都是一个真假虚实的阴阳组合,不能单方面地看。

12、“君子”思维,中庸是君子秉持的思维,小人则无所不用其极。

13、“亲和”思维。亲者,仁爱也,是“德”的最好表现,仁爱是德发出的光(德之光也)。如果动辄打打杀杀,鱼死网破,这是无德。

当然,仁爱,不光有亲,有赏,还有刑罚,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就得用狱,对于强盗就得用师,这是维护正道所必须要做的。

14、“管理”思维。从某个方面说,中庸其实讲的是管理之道,是做官的学问。任何事情,如果不主动去管理,任其发展,就会搞得一团糟,这也是熵增原理所要求的。道法自然,说的也是顺势自然,而不是纯粹不管不问,放任,甚至放纵。

15、“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致中和”的精神状态理解中庸,它的实质就是控制情绪,追求理性,做正确的事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甚至让“负面情绪”这种概念在你的心智里消失。人最大的困扰是情绪化,导致人不够理性,中庸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所当损者,莫切于此。损什么呢?怒和欲。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大矣哉,它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考虑方方面面,全面思维,而不是偏执一面。在儒家那里,中庸就是其道德标准、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现代人来说,中庸也确实有能力作为大家立身做事的思维之一种。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哪几个方面?

引言:中国传统哲学都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只要传统哲学的源头就是在诸子百家的时期。当时是因为中国传统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