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如何分类?文学占何位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典籍如何分类?文学占何位置,第1张

一、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有:

1、《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文学在诗赋略。

2、《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文学在集部。

二、《汉书·艺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具体为:

(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

(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

(三)诗赋略,著录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类文学作品;

(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五)术数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扩展资料:

《七略》分成六类的原因:

一、 学术有所不同。《六艺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学。《诸子略》所收为个人及他那个学派的书,是私门之学。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则因为各有专门,必加分列。

二、校书有分职。刘歆是这次校书工作的主持人,他负责校理经传、诸子、诗赋,而他不熟悉的兵书则由步兵校慰任宏分校,数术由太史令尹咸分校,方技由侍医李柱国分校。

三、卷篇有多寡。群经、诸子,性质不同,当然应当分开,至于后世史书出于《春秋》,诗赋出于三百篇,然而《七略》却将史书附在《春秋》之后,而诗赋却自成一略。

源流虽然相同而处理各异的原因就在于篇卷多寡不同。史家之书,自《世本》以下,仅八家四百十一篇,不足成略;而诗赋自屈赋以下,达百六家千三百十七篇,非单独自成一略不可。

——七略

——四库全书

东晋古书《拾遗记》中,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在秦始皇时期,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神秘的种族,他们开着潜水艇来到秦国,这种代步工具可以在天上飞,也能轻松潜入水底,他们拜访了秦始皇,短暂的停留了一段时间,告诉秦始皇自己的国家叫做“宛渠国”,在他们的国家有一种米粒大小的石头,可以在夜晚发光,若是放在水里,沸腾出的泡沫可以流到十里开外。就连上古神话中的炎帝,他们也曾拜访过。随后的秦始皇就跟开挂了一样,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难道真有神秘的地外文明,暗中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吗?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段故事的真假,想要知道两千年前的秦国,究竟经历了什么,到底有没有和神秘的种族有过联系,我们就要从秦始皇陵下手,这也是现在唯一的线索了。1974年的春天,考古队在西安市的东面31公里处的骊山,找到了秦陵的位置,整个古墓的布局,完全是按照秦朝都城咸阳的规格打造,主要分为内外两城,内城25公里,外城63公里,整个陵墓的大小是5600万平方米,里面有陪葬坑和地面建筑,还有我们熟知的西安兵马俑,也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在考古队深入的研究中,发现了秦始皇陵的特别之处,第一个就是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坟头,从空中向下看是一个正方形锥体,就像是黄金做的金字塔,长宽都是350米,高是76米。即便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自然风化,依旧没有一点的变化,当然这个是可以解释的,和埃及的金字塔并不一样,秦陵的“封土”用了三种不同的土掺和到了一起,然后又用糯米浇灌,最后加上铁钉加固,就像是我们现代的混凝土建筑,自然的风吹雨打自然不怕,即便是有人想要盗墓,用炸药也炸不开。

封土里面的结构,和九十年代在青海发现的“血渭一号大墓”一样,都是复杂的九层结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修建九层之台的习俗,象征着九五至尊的地位。只不过除了这层寓意外,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青海当地的人说,九层夯土之下,镇压着妖怪,它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看守大墓,在过去有无数盗墓贼,想要偷走血渭一号大墓的宝物,全部都空手而归,只挖到了第二层,据说在挖第三层的时候,有人看到了木质鸟复活,都吓得纷纷逃走。

说到木质鸟复活,乐穆就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楚霸王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传说了。晋朝时期有一本记录长安事迹的书籍,里面提到了一个异事,相传西楚霸王项羽入关以后,动用了自己的三十万大军,想要盗掘秦始皇陵,在挖掘的过程中,忽然飞出来一只黄金机械大雁,随后就消失在了天空中。虽然只是传说,但这只黄金飞雁确实在史书中有提及,原文是这样说的“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那秦始皇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机械黄金鸟呢?陵墓中究竟隐藏着什么黑 科技 呢?我们还需从项羽有没有盗掘地宫说起。据说在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时候,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力,搬了一个月都搬不完,这种故事的记载,确实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文学夸张手法,转念想一下,三十天三十万的兵力都搬不完的宝贝,秦始皇又是如何放进去的?

所以想要知道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掘,我们还是要从秦陵的地宫开始研究,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地宫的深度大约在26米左右,里面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更神奇的是,地宫的上面是一个金字塔的混泥土结构,地宫里面的结构,则是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形状,二者结合到一起,就是一个阴阳相反的镜像结构。同时秦陵的位置建造在了水流丰富的地段,考古队员用核磁共振看到里面,是一个干燥的环境,完美地避开了大水的侵袭,这究竟是谁设计的,怎么修建的,直到现在也是一个谜题。

只能说当时的秦始皇,汇集了最顶尖的 科技 ,建造了一个防洪堤,我们也可以说是“排水工程”,促使河流顺理成章地改道,尤其是地宫内部的排水堪称完美,根据里面的地势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管道,只要有水涌入,立马就会汇入低洼口,顺着管道排出地宫外围。除了完美的排水工程外,史书中记载“地宫中有水银,模仿的江河大海”,利用现代手段,我们也可以确定,在秦始皇陵中,确实汞的含量超标,若是贸然进入,促使里面的水银蒸发,吸入过量会即刻致死。

所以从目前勘测到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项羽,并没有进入地宫内部,因为里面设施保存完好,水银也没有挥发,那很多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只能说,秦始皇陵和普通的帝王陵墓大不相同,其中的黑 科技 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超越当时认知的高 科技 排水工程,防腐防盗的绝妙方法,这都是哪里来的黑 科技 ?或许看到这里的朋友,一定会和乐穆上一期视频,开头提到的宛渠国联系到一起,古籍中提到的代步工具,就像是我们现代人口中的不明飞行物ufo和uso,宛渠国的人还说自己见过炎帝,就像是定期来地球查看人类的 历史 进程一样,或许史书中的黄金机械飞雁,就是他们留下的。

当然了这一切都只是乐穆的猜测,黄金飞雁是否存在,还待进一步考究,至于故事中的宛渠国子民,在古代被看作是“神仙”,若是放到现代来看,就像是人类一直都在寻找的“地外文明”。如果真的想要揭开这些谜团,恐怕就得等到人类技术成熟的那一天,打开秦始皇陵地宫后,所有秦朝黑 科技 的来源就真相大白了。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一个字 乱。为啥乱?户籍所起到的作用占80%。出于统治者的私人目的禁止危害其统治的技术发展占20%。

中国的古人智力绝对高,但是最不擅长的是将已经高度发达的文明技术加以传承。在中国千奇百怪的工艺发明和技术创新中,能够流传的除了极少数被官府朝廷加以产业化的发明创造之外,一般仅限祖传?而祖传恰恰最难流传,一旦身负秘术的先人逝世,那先进的技术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何解?这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的户籍了。古时候的户籍和现在并不完全相同,除了证明人的出生和身份,实际也规定了人的职业,也就是如果你是农民按照户籍你生出的所有子孙都是农民,如果你是军人,那么你的子孙也是军人,如果你是工匠,那么你的子孙也是工匠。户籍为所有人提前安排了社会角色,这就使有产者恒有其产,也使每个人在不发生特别重大灾难的情况下,始终能够安居乐业。周朝甚至更早我们就有了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可以稳定农民们,安心种田,但是农民绝不是唯一的周朝公民。当时的户籍制度也不甚完善。东周到了管仲,将周朝的户籍制度加以精细化。管仲通过户籍来藏兵于民,平时以村为单位进行军事训练,战时以村里为单位集结士兵,这样的政策不至于在编制上引发军备竞赛。但也说明了户籍的深入应用。到了商鞅变法时户籍更进一步细化。工匠,农民,商贾基本都各从其类了,户籍为稳定本国人民安居乐业贡献极大。但也随之带来了副作用。如果你是农民,你的儿孙就始终都是农民。如果你是工匠,你的儿孙也都是工匠。那么如果我发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从人的自利性出发,我就没有必要将这提高效率的方法告知我的同行们。而为了子孙计,好法子是为了自己人将来能够轻松的应付官差,而获得更高的额外收益的。同样对于胸怀天下的帝王们如果发现了好的方法,第一想到的并不是推广出去造福万代,第一想到的是会否动摇自己的执政统治。所以制造秦始皇宝剑的方法不可能流传,所以能早在千年前就发明的机关之术难以推广。秦始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户籍制则起到的作用更为深远。医生发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于是做成祖传秘方。为什么要祖传,因为自己的孩子以后还是医生,如果人人都会了一种治疗方法,以后自己的孩子混饭吃就困难了。工匠发现了好的施工方法也是如此。农民发现了更好的种植方法,有的告诉长官,获得钱粮奖励,有的呢?倒也不告诉长官,自己闷声大发财吧。如此种种,能将自己的好方法推而广之之人还是有的,但是少。中国历史几千年,王侯将相的个人传记可以占古籍留存比例的50%,而科学,技术,技巧之类所传无几,不得不说正是由于这种世袭规定造成的副作用恶果。

1、结绳记事:

指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2、电报:

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3、电话: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贝尔于1876年3月申请了电话的专利权。

历史上对电话的改进和发明包括:碳粉话筒、人工交换板、拨号盘、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双音多频拨号、语音数字采样等。

4、传真机:

传真机将需发送的原件按照规定的顺序,通过光学扫描系统分解成许多微小单元(称为像素),然后将这些微小单元的亮度信息由光电变换器件顺序转变成电信号,经放大、编码或调制后送至信道。

5、卫星:

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相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古代中国有很多记载纺织技术的典籍,比较重要的有:

《天工开物》:隋朝职方书,介绍了丝绸、毛纺和棉纺的原料来源、工艺过程和相关设备,是研究古代纺织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2《齐民要术》:唐朝王仁裕所著,对丝绸、棉纺和毛纺工艺作了较详细记载,包括选料、纺线、织布和印染工序,是研究唐代纺织业的重要资料。

3《武经总要》:宋朝徐祯所编,详细记载了丝、棉、麻、毛的来源、性能和选料标准,以及纺织机械的结构、纺织工艺流程等,是研究宋代纺织业发展的珍贵资料。

4《工部典略》:元朝郭子兴编撰,系统记载了丝绸、棉绵和麻绵的生产工艺,并对相关机械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研究元代纺织业较权威的资料。

5《天工开物续编》:明朝徐渭编撰,对麻、棉、丝的种植、选料标准和纺织工艺作了详尽记载,同时也介绍了许多纺织机械,是研究明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长物志》、《三才图会》、《武经总要图解》等也对古代纺织技术作了一定的描述。这些典籍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丝绸、棉纺和麻纺技艺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古代典籍如何分类?文学占何位置

一、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有:1、《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文学在诗赋略。2、《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