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曾被什么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本草纲目》曾被《物种起源》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人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物种起源》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此书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晚年因子建中为官,遂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
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
图经本草指的是油菜。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油叶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易肥,上田壅苗堪茂。”
宋之前,油菜主要当作蔬菜来食用,到了宋,人们发现油菜籽可以榨取食用油,苏颂记载的就是油菜籽榨油的用途,可以加入蔬菜中,可以制作灯烛,榨油剩下的渣饼可以喂猪,可以当作肥料。
油菜的营养价值:
1、油菜为低脂肪蔬菜,且含有膳食纤维,能与胆酸盐和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并从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故可用来降血脂。中医认为油菜能活血化瘀,用于治疗疖肿、丹毒。
2、油菜中所含的植物激素,能够增加酶的形成,对进入人体内的致癌物质有吸附排斥作用,故有防癌功能。此外,油菜还能增强肝脏的排毒机制,对皮肤疮疖、乳痈有治疗作用。
3、油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体积,缩短粪便在肠腔停留的时间,从而治疗多种便秘,预防肠道肿瘤。
《图经本草》在传统生物学上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作者在考察、描述药用动植物时,不仅借鉴了历代有名的本草著作,而且还参考了有关生物记述、注释的作品。如《诗》、《山海经》、《尔雅》及郭璞的《注》和《说文》、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古今注》、《博物志》、《广雅》等。一些方物著作,包括《南洲异物志》、《南方草木状》、《岭表录异》以及一些植物专谱象《竹谱》、《茶经》、《荔枝谱》等也都为其所引据。毫无疑问,唐代《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图经是《图经本草》的先行性著作。但应该说苏颂的工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发展。可以说是对前人有关药用生物学工作的初步总结。它对后来生物学和医药学的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
油菜。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油叶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易肥,上田壅苗堪茂。”指的是油菜。
油菜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有着很多歌颂或者描述油菜的脍炙人口的诗文,还有很多关于推广油菜种植技术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悠久的油菜文化,直至今日,古时的油菜文化依旧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
图经本草简介
由唐至宋,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医药学进步和药物日渐繁杂,原有本草已经不能满足当时需要。宋仁宗决写诏修《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参与修书的有苏颂等人。
《图经本草》将所载药用动植物分为草部、木部、禽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部,另外还列有本经外草类和木蔓类。在草部和木部内再分为上中下三品。基本上采取了《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分类方法。
对药用植物的形态描述一般是按苗、茎、叶、花、果、实、根的顺序,对花萼、子房、果实、种子形态的描述十分精细,使用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术语,以描述植物的特殊形态。书中清楚地指出牛膝节部藤状膨大,叶对生,穗状花序等基本特征,可以鉴定为苋科植物中的怀牛膝。
还有,书中根据若干植物形态性状相近的特点,把它们排在一起这也意味着植物自然类群关系的进一步了解。这对以后著作都有很大启发。苏颂写作《图经本草》,采取了"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的科学态度,使本草学中的博物学内容更加明显,对古代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已知最早药物专著现存早完整本草《证类本草》
唐氏鉴于《嘉佑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因此,本书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本书在宋代曾几次修订,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再次改名为《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于淳佑九年(公元lop年),有平阳张存惠将寇宗爽的《本草衍义》随文散人书中,作为增订,因又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běn cǎo gāng mù 》
2 概述《本草纲目》系本草学、博物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万历21年(1593年)。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为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
《本草纲目》产生于明代中叶,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各种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采矿业发达。在自然科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使之系统化; 在工作方法方面,发展了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这些都是《本草纲目》产生的客观条件。作者李时珍搜罗百氏,穷览群书,躬亲试验的实践精神和勤奋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是《本草纲目》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本草纲目》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把药物分成十六部;同一部的药物,又以相近的类别为目,全书分六十类目。这一本草条目的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原有本草书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它条分缕析,读者可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的植物药,是根据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外形、皮核以及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而进行分类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最为突出的是《本草纲目》对动物类药物的分类方法,书中把444种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根据其中各类所列,虫类相当于无脊柱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又有一部分爬行类、介类相当于两栖类(其中含有少数软体动物在内);禽类则相当于鸟类;兽类系指哺乳动物,最后则是人类。这样的排列顺序,《本草纲目》认为是“从贱至贵”的顺序。这里指的不是各种药物的经济价值,也并非动物体型的大小,而是指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书中把那些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动物如龙、凤等,均列入相应的低一级的类别,说明这个贵贱是指动物机体的复杂性,这正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概念。《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丰富的关于生物学的资料,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对每一类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充分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例如:“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中关于动物的相关变异,如乌骨鸡但验舌黑、红花莲藕及白花莲藕在莲藕方面的量有所不同的事实,说明作者对生物的适应和变异已有一定认识。《本草纲目》还指出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发生生活习性改变的特性,如野生动物可人工驯养,家种植物优于野生植物,等等,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动物遗传的某些特征。
《本草纲目》对矿物质所做的科学分类,表明当时的无机化学已具备一定的水平。书中记载了19种单体元素,即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锌、锡、铝、锰、铅、铁、硼、碳、硅、砷及硫等,如以化合物论,则多至数十种。对每一种物质的来源、鉴别及化学性,都有较详细的介绍。书中以各种单体元素为纲,对各种化合物做了分类,基本上澄清了过去这方面的混乱。书中对药物的分类学,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是划时代的。它采用了“双名法”的命名方法,这种双名法虽则不如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的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在制药化学方面,也有较突出的成就,书中记载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各种化学反应。其制取堿式碳酸铅(粉锡)及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以制备铅丹; 区别软石膏与硬石膏等方法,都说明当时的化学水平。其制备没食子酸的方法,系先以浓茶煎熬五倍子后,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这是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的最早记录。有关其他学科的记录也不少,如指出古代动物粪便可以变成化石;月球中的“阴魂”、“婆娑”,并非有树,而是“山河之影”。书中对雨中降落金钱铅汞、毛血鱼肉等物,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还有以瓦瓶精确称量空气含水蒸汽(湿度)之多寡,而预测晴雨等等,说明这确实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古代科学巨著。书中还记载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的附方、验方及不少精彩的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病症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法、蒸汽消毒法以及辛烈香窜原料薰烟消毒法等等。在人体生理解剖学方面,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大脑是全身的主宰,即“脑为元神之府”,这就打破旧有的“心为君之主官”的传统概念。还认为古代所说的脾,即俗名“联贴”亦即今之胰脏,这些见解都是有启发性的。
李时珍详细地阅读过大量本草文献,并亲自对许多药物作过细致观察,因此他对药用动、植物形态描述方面通常比前人的详尽。这在指导人们寻找药物和鉴别药物有很突出的价值。如蛇床子,在《神农本草经》中没有形态描述;《名医别录》只记载了别名、产地;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的描述是:“近道田野墟落间甚多,花叶正似蘼芜”;《蜀本图经》(后蜀时《新修本草》图经部分的修改本)的描述是:“似小叶芎,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出扬州、襄州者良”;《图经本草》是:“蛇床子,生临淄川谷及野,今处处有之,而扬州襄州者胜。三月生苗,高三二尺;叶青碎,作丛似蒿枝,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似马芹类,四五月开白花,又似散水,子黄褐色如黍米,至轻虚”;《救荒本草》是:“一名蛇粟、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绳毒、一名枣棘、一名墙蘼……生临淄川谷田野,今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青碎,作丛似蒿枝,叶似黄蒿,又似小叶蘼芜,又似藁本叶,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开白花如伞盖状,结子半黍大,黄褐色”。《本草纲目》在罗列了上述除《救荒本草》外的有关文字后,接着说,“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本草著作对植物形态的认识逐渐从表及里,从粗到细。《救荒本草》的描述对《图经本草》而言,在花的描写方面更富于概括性,对种子的描述也准确一些。但到了李时珍的笔下,种子的描述就更加细微了。当然,李时珍的描述可能借鉴了《救荒本草》书中对茴香种子的描述。总体而言,《本草纲目》在形态描述方面在前人基础上有一定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植物和动物的认识的进步。
本草纲目曾被什么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本文2023-10-25 06:30: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