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呕吐病因病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呕吐病因病机,第1张

(一)呕吐常见病因

 外因:外邪侵袭 风、寒、暑、湿之邪,以及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

 (二)呕吐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胆有密切关系。

 主要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病理性质:虚实两大类。

 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郁气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发;

 虚者由气阴亏虚等,使胃失运化失常,不能和降。

 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痰盛者尚可见痰声漉漉。

实邪积肠胃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湿热下攻,可见下痢里急后重,水湿内停,气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湿热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漓涩痛。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故脉盛有力。湿热蒸腾则舌苔多见厚腻。

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现已分别介绍如上,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分述如下:

(-)虚实错杂

凡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错杂证。例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虚实错杂的证候,由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所以在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但在攻补兼施中还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虚实错杂中根据虚实的多少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三种情况。

1。实证夹虚:此证常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可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它的特点是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例如《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本来是阳明经热盛,证见壮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由于热炽伤及气阴,又出现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等气阴两伤的症状,这就是邪实夹虚。治疗以白虎攻邪为主,再加人参兼扶正气。

2。虚证夹实;此证往往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病人;亦可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其特点是以正虚为主,实邪为次。例如春温病的肾阴亏损证,出现在温病的晚期,是邪热动烁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证候。症见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绛,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热。

3。虚实并重;此证见于以下二种情况:一是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大伤,而实现邪未减者;二是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他们的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重。例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二)虚实转化

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在疾病过程中,有些本来是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而转为虚证;有些由于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为患,成为因虚致实证。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可导致津气耗伤,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赢少气,舌苔光剥,脉细无力等,证已由实转虚,又如病本心脾气虚,常见心悸,短气,久治未愈,突然心痛不止,这是气虚血滞引致心脉瘀阻之证,虚证已转变为实证,治当活血去瘀止痛。

(三)虚实真假

虚证和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错杂的证候中,辨别真假,以去伪存真,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辩虚实之真假与虚实之错杂证绝不相同,应注意审察鉴别。

1。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身属实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虚的现象。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积大聚之实证,却见神情沉静,身寒肢冷,脉沉伏或迟涩等症脉。若仔细辨别则可以发现,神情虽沉静,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形寒肢冷,但胸腹久按灼手。导致这类似虚之症脉其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古称之为“大实有赢状”。此时治疗仍然应专力攻邪。

2。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实的现象。如素体脾虚、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而痛,脉弦等症脉。若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腹部胀满,即有时减轻,不似实证的常满不减;虽有腹痛,但喜按;脉虽弦,但重按则无力。导致这类似实之症脉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身体虚弱的结果,故亦稳定之为假象。古人所谓“至虚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治疗应用补法。

虚实真假的鉴别,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作为辨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指导临床辨证。

(l)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质的胖嫩与苍老。

(3)言语发声的亢亮与低怯。

(4)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

虚实常通过表里寒热几个方面反映出来,形成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类。

(一)表虚证

表虚证有两种,一是指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为特征,为外感表虚。二是肺脾气虚,卫气不能固秘,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的表虚者,属内伤表虚。

临床表现外感表虚: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内伤表虚:平时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有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怠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虚表现。

证候分析表证之表虚证,是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表证,由于风邪外束于太阳经,所以头痛,项强;正气卫外,阳气浮盛而发热;肌腠疏,玄府不固,故汗出恶风;风邪在表,故脉浮缓。

里证之表虚证,主要因肺脾气虚。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气虚则肌表疏松,卫气不固,而自汗出。卫外力差,故常常感冒。肺脾气虚,必见气虚的一般表现,如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怠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白,脉细弱等。

(二)表实证

表实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感受外邪,阳气向上向外抗邪,便出现发热,邪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而恶寒。邪阻经络,气血流行不畅而致头身疼痛。寒主收引,营气不能通于表,玄府不通,则无汗。脉象浮紧,是寒邪束表之征。

(三)里虚证

里虚证的内容也较多,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亏损,都属里虚证的范围,将于以后各有关章节阐述。里虚证若按其寒热划分,则可分为虚寒证、虚热证两类。详见于后。

(四)里实证

里实证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不但有各脏腑经络之分,而且还有各种不同邪气之别。许多具体证型将在以后的各篇辨证中介绍,里实证若按寒热划分,亦可分为实寒证、实热证两大类。详见于后。

(五)虚寒证

虚寒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的病机是阳气衰虚。阳气推动和气化功能不足,则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阳气温煦不足,则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六)虚热证

虚热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人体阴液耗损,故人渐消瘦;阴虚,则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火上升,则见两颧红赤,咽干口燥,舌红少苔。阴血不足故脉细,内有虚热,故脉细兼数。

(七)寒实证

寒实证是寒邪(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

证候分析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阴寒凝聚,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拒按,阳气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寒邪困扰中阳,运化失职,故肠鸣腹泻。若为寒邪客肺,则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皆为阴寒之征。

脉迟或紧,是寒凝血行迟滞的现象。

(八)实热证

阳热之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所致的实证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或神错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证候分析热邪内盛,故身见壮热喜凉;火热上炎,而面红目赤;热扰心神,轻者烦躁,重者神昏谵语;热结胃肠,则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热伤阴液,则小便短赤,口喜冷饮,引水自救;舌红苔黄为热邪之征,舌干说明津液受伤;热为阳邪,鼓动血脉,所以脉象洪滑数实。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执业药师栏目诚意整理“2017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师考点:邪正盛衰病机”,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邪正盛衰病机[了解]: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在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一般来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

 实,即指邪气亢盛。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如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邪正盛衰导致的疾病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常见的有实中夹虚和虚中夹实两种。

 (1)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主要表现,就属于实中夹虚的病机变化。

 (2)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即属此类。这是由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所致。因为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故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而邪实则居其次,属于虚中夹实的病证。

 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变化,在临床上形成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如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赢状”;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总之,分析病机的虚或实,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中医认为,实主要指邪气盛实,多见于新患之疾。虚主要指正气不足,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中医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多见于新患之疾。虚主要指正气不足,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

  一、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二、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1~2年开始发病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常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立法:理气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暗,质稠粘,为肝郁化热象,当佐以清泄肝热,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证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陈皮、茯苓;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上方加吴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样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瘦软+小便清长:舌苦白润,脉沉。

立法:温经暖宫止痛。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加减:若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质淡嫩,宜去麦冬、阿胶,以其阴柔碍阳滞血。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疼,菩白腻,脉沉紧,立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加减:痛甚而厥,证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细辛,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低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糯数。

立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瘤。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加减:若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立法:益气补血止痛,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减:血虚肝郁,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乌药;血虚甚,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兼肾虚,腰腿疫软者,加丝子、续断、桑寄生

5肝肾虚损

临床表现:经居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瘦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潮热,耳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立法:益肾养肝止痛。

主方:调肝汤(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尿频清长,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挟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次髎,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

2耳针

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穴,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或用耳穴埋针。

3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子宫、三阴交)敷贴。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2丸,每日4次。

(2)伤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于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呕吐病因病机

(一)呕吐常见病因 外因:外邪侵袭 风、寒、暑、湿之邪,以及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 内因:饮食不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