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吴越争霸时期越国范蠡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谁了解吴越争霸时期越国范蠡的故事?,第1张

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居越(今绍兴),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简介

[编辑本段]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勾践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最终赢家。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诸侯争霸中,越王勾践凭借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负重的耐力最终获胜,留下了许多为后人称道的典故,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的帝王发愤图强的典故,竟然成了欲盖弥彰的弥天大谎。

春秋时期,兵强马壮的越国在与吴国的战争中被吴军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到吴国宫廷中服了3年的劳役,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勾践回国之后,决心复兴越国,报仇雪耻。为了不忘亡国的痛楚,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在屋中吊了一个猪苦胆,出来进去、起立坐下、吃饭睡觉时,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他疲倦了要休息时,不用床铺,不垫被褥,而是把硬柴叠起来睡在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经过这样十多年的磨炼,再加上各项措施的得力,越国终于灭了吴国。

《左传》的“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中,大量记述越王勾践的事迹;《国语》中有《吴语》和《越语》上、下共三篇,详细记载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战争胜败的经过。但在这些史书中,完全没有关于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的记载。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虽然记载越王勾践曾经“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而并没有关于越王勾践曾经卧薪的事。到东汉时,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专门记述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史事。这两本书,在先秦古籍的基础上,又掺人了一些小说家离奇的传闻,记载的内容已经难以令人相信。

但《越绝书》既没有说到卧薪,也没有提及尝胆;后书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提到卧薪的事。由此可见,尝胆之事,最早出现于西汉的《史记》;而卧薪之事,到东汉时还没有记载。

据专家考证,最早将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北宋的苏轼。在他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这是一封答曹操的书信,信中苏轼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时曾“卧薪尝胆”,它的内容原与勾践是不相干的。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

吴国阖庐率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迎战,打败了吴军,还伤了吴王阖庐。阖庐伤口溃烂不治,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了勾践杀你父亲之仇吗?”夫差回答:“不敢忘记。”

阖庐死后,夫差继任为吴王,拜伯嚭为太宰,加紧练兵,两年后终于击败了越军。越王勾践战败后,派人送太宰伯嚭厚礼,以求和谈,伯嚭收到好处后,为越国献美言,吴王于是答应和谈,伍子胥劝谏说:“勾践能忍辱负重,此人不除,将是吴国的祸患。”吴王不听,还是与越国和谈了。

后来,夫差听说勾践在训练军队,很不放心,准备出兵攻打越国,可是又得到另一个消息:齐景公死后,新立的国君很弱势。从而改变主意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进谏说:“臣听说,勾践吃东西不注重味道,且经常凭吊死者、探视伤者,似乎别有用心。今天吴国有越国在旁边,就像有心腹有病的人一样。大王不攻打越国,反而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吗?”但夫差还是听不进去。

吴王夫差带兵攻打齐国,打了大胜仗,齐国请求议和。夫差派伍子胥为和议大使,伍子胥看出吴国即将灭亡,便带儿子同行,并把儿子寄留在齐国。夫差得知后很生气,命令他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家人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下来,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见越国大军攻入灭掉吴国。”夫差知道后怒极,于五月初五把他的尸首抛弃于钱塘江中。[1]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越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支,中心是宁绍平原上的绍兴和金衢盆地上的金华。

 吴越之地在先秦古籍当中不叫江南,叫江东。先秦的江南明确指的是以楚国为背景的长江以南,在今湖南、湖北南部一带,所谓楚江南。而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几乎呈现南北流向,故江之东为江东。中原人看今湖南一带是江南,而看今江浙一带是江东。乃至汉末三国时,吴人仍然称自己为江东人、江东子弟,不称自己为江南人。

 然而时过境迁,先秦时代的“江南”如今被称为“江湘”、“江汉”,而先秦的“江东”则被称为“江南”。这个“江南”不单单是地域上的长江之南,还必须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长江与钱塘江(浙江)组成的“江浙”则是小江南、狭义江南,或可直接代表“江南”一词。当江东改称江南,文化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吴、三吴、吴越地区。

 吴越是百越的一支。指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吴越一名来自于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各取一字。因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越国,自此“吴越”一名便以用来指代吴越国疆域所包括的该些地方。

 春秋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而又出风雨同舟(吴越同舟)之典故。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且,《吕氏春秋》有写:“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故,“吴”与“越”虽然曾经是有着深仇大恨敌对的两个政权,但自古以来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当地的住民乃同一民族。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第六章 三皇事迹

第一节 纬书三皇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第七章 五帝事迹

第一节 炎黄之争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第一节 夏后氏事迹

第二节 殷先世事迹

第三节 夏殷兴亡

第四节 殷代事迹

第五节 周先世事迹

第六节 殷周兴亡上

第七节 殷周兴亡下

第八节 西周事迹

第九章 春秋战国事迹

第一节 东周列国形势

第二节 齐晋秦楚之强

第三节 五霸事迹上

第四节 五霸事迹下

第五节 齐顷灵庄晋厉悼楚共灵之争

第六节 吴越之强

第七节 楚吴越之争

第八节 战国形势

第九节 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第十节 齐湣王之强

第十一节 秦灭六国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节 先秦时诸民族

第二节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即婚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等级

第十二章 农工商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泉币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衣服

第三节 宫室

第四节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学术

第一节 文字

第二节 古代宗教学术上

第三节 古代宗教学术下

第四节 宦学

第五节 先秦诸子

第十六章 结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