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是古代世家子弟专属高档武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马槊是古代世家子弟专属高档武器?,第1张

马槊是古代世家子弟专属高档武器?

网络上一直盛传马槊造价高昂,杆子是积竹木柲,药用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要历时三年,而且成功率还不保证,网上说几成的都有,大多是说三、四成。说是做出来的马槊杆子刚柔相济弹性惊人,所以使用起来也很需要功力,只有世家大族才能装备得起训练得起。

实际上这种论调不过是七拼八凑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可靠的信息来源。没有任何古籍的记载,同样也没有任何这种所谓复合材料的马槊杆子的实物出土。出土马槊不少,其中也有相当一些马槊出土时套筒里还有残留的马槊杆子,没有一个是这种所谓复合结构的。要知道生漆的防腐性能相当的好,浙江跨湖桥遗址甚至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漆弓,要真按照网上吹的这种工艺,这种马槊杆不管你扔水里还是埋土里,现在都还能见得到。然而没有任何这种马槊杆的实物出土。

我们来梳理一下网上盛传的三年乃成的马槊杆子的传说来源,首先的一个来源是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积竹木柲。实际上这种杆子在汉代以后就没有任何实物出土了,仅仅是先秦时期流行过的东西,这种杆子是木杆贴竹皮然后刷漆,外面在手柄处缠一段丝线或者麻线,但是竹皮非常薄,不到一毫米,根本起不到什么加强弹性的作用。而且有很多一米到一米五的戈杆用的积竹木柲,这种长度根本不需要什么弹性。而且积竹木柲的工序也根本不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做出来一杆,贴个竹皮刷个漆,不需要多久。

这种传说需要三年才能制作完成的来源是传统角弓制作周期,传统角弓南方需要制作三年北方两年的记载。工艺是木胎贴筋贴角片然后缠丝刷漆,听起来跟积竹木柲的工艺有些相似,所以被人联想过去,发明出马槊杆子三年才能制作完成的神论。角弓所谓三年制作那是从选料开始,木材砍伐下来要阴干才能用,北方一般要阴干一年,南方潮湿往往阴干木材就要两年。处理材料是冬季伐木,因为冬季天冷木材不容易被虫蛀。春季取角,古人认为春天牛的血气最旺,所以取下来的牛角最好。夏季制筋,因为夏天气候热方便去油处理牛筋。到了秋天秋高气爽的时候,上胶干得快,所以秋天开始制作角弓。虽说这周期长点,但是工序时间大头是在阴干木料上面,木料每年都能囤一大批,所以每年秋天都能出一大批弓,并不是一个人花三年才能做出来一把弓。批量制作角弓,平摊到一把弓上面的成本来说虽然不算很便宜,但是也是精兵都能批量装备的起的。

而马槊杆子弹性很好的传说那是武术枪杆需要弹性被挪用到马槊上面,于是吹成马槊需要很高超的技巧从小开始训练才能掌握。但是只要想一想,生漆是没有弹性的,硬度很高,刷那么多层生漆那玩意还能有弹性?

如果真的是马槊这么昂贵,而且需要从小脱产训练才能掌握,那么真·世家大族子弟,从小习武的李元吉也不会被尉迟恭吊打了,《旧唐书》记载尉迟恭不但轻松闪避李元吉的马槊攻击,还能顺手把李元吉的马槊夺过来,还是连续三次。而尉迟恭的出身贫寒,这也是尉迟恭自己说的,《旧唐书》记载:“ 敬德辞曰:敬德起自幽贱,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窜身无所,久沦逆地,罪不容诛。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藩邸,唯当以身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

不过依然有人说尉迟恭墓志铭记载他是世家大族,但是这个墓志铭可信程度较低,《新唐书》《旧唐书》皆记载尉迟敬德是朔州善阳人,而这个墓志铭则记他为河南洛阳人。墓志铭说“曾祖本真,后魏西中郎将,……祖孟都,齐左兵郎中、金紫光禄大夫、周济州刺史。”但是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孟都伯孙伽生敬德”,也就是说,敬德并非孟都之孙,而是孟都兄长的曾孙。这个墓志铭的记载和所有官方文献均有冲突,而且中国传统来说墓志铭一般都是请有名望文采好的大儒写的,比如韩愈就经常接写墓志铭的活,而且收费极高来者不拒。到现在也一样是死者为大,人死了美化一下生平没人去深究。所以这篇墓志铭所说的尉迟恭是世家大族的取信度很低。

其实很多人想象中的世家大族子弟从小习武用高级装备这种事,在商周时期倒是真的,这也是为什么积竹木柲大多是先秦时期出土的。有些人觉得是因为青铜武器才需要积竹木柲,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因为在当时青铜价格贵,盔甲还是犀牛皮上生漆的,价格高昂。确实是贵族武士才有财力装备,春秋时期诸侯王亲自上战场砍人都是有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上来了,青铜装备广泛列装,这种有钱人亲自抄家伙上的情况就越来越少。而到了汉代进入铁器时代,铁甲都能量产广泛装备,真的贵族大族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跟人拼命了,带着一群亲兵,在亲兵保护下冲杀一下都算是勇猛了。

那些武勋贵族世家弟子主要学习的是如何指挥打仗,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侦查敌情如何排兵布阵,他们不需要亲自带头冲锋。那些世家名将没有哪个是以斩将夺旗而著名的,都是如何指挥作战用兵如神。真正那些斩将夺旗的猛将基本都是穷苦出身,因为没有资源,想博功名只能靠拼命。而格斗能力向来都是战斗经验越丰富的人越厉害,这就是为什么尉迟恭能轻松吊打有更好习武条件的李元吉。

而实际上懂得兵法对于战争的作用才是最大,如何指挥战斗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再猛不过杨再兴,土匪出身,敢一个人冲进金军中试图斩首金兀术,还能全身而退。但对于士气提升巨大,对于整体战局左右有限,最后还是饮恨小商河。那些想象世家大族子弟从小习武穿一身神器上战场所向披靡的情况,其实和想象皇帝用金锄头一样可笑。真正家里有钱有势的根本不需要亲自去冲杀。

许多没有读过史书的普罗大众,了解唐代历史,往往要借助小说——《隋唐演义》。而在《隋唐演义》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无过于武将的排名。而在小说中,作者也给出了明确排名:

正所谓第一好汉李元霸,第二好汉宇文成都,第三好汉裴元庆,第四好汉熊阔海,第五好汉伍云召,第六好汉伍天锡,第七好汉罗成,第八好汉杨林,第九好汉魏文通,第十好汉杨方,第十一好汉辛文礼,第十二好汉尚师徒,而十三条好汉,便是小说的主角——秦琼、秦叔宝。

然而实际上,隋唐演义中的诸多好汉,绝大多数出自小说家的杜撰,历史上查无此人。李元霸,是李世民亲弟李玄霸和堂弟李道玄的合体,裴元庆的原型是猛将裴行俨,而罗成的原型是罗士信(《隋唐演义》将罗士信拆成罗成和罗士信两个不同的人),杨林的原型是隋朝卫王杨爽。而秦琼,乃是大唐开国名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将的护国公。在史书中,秦琼一般以表字行世,即秦叔宝。

根据史料记载,秦琼最善于的武器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双锏,而是马槊。与普通长矛不同,马槊不仅长,而且重,专门用来对付敌方全身披挂的重甲骑兵。而秦琼,就是一个使用马槊的好手。根据《新唐书》记载:

“”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

也就是说,只要马槊在手,秦琼就能所向无敌,以寡击众,横行于万军之间。和其他普通骑士相比,秦琼所用的马槊相当特殊,沉重无比。

根据《隋唐嘉话》记载,秦琼在作战前,往往会在两军阵前表演一个绝技,即将自己的马槊插在地上,任由敌人来拔。但是敌军即使派几个人一起拔,却仍然拔不出。而此时,秦琼则会拍马而来,一只手就能将马槊提起。为了纪念秦琼的神迹,唐朝官方甚至将他的马槊供入太庙。每当到了祭祀活动,就会抬出来供奉。

拥有这样的神力,再加上战马的速度,秦琼的冲击力将非常恐怖,常人在他面前甚至连一回合都过不了。

根据史书记载,秦琼投靠唐朝后,立即成为李世民手下的王牌。只要对方出现一位猛将,李世民便会让秦琼去灭一灭他的威风,而秦琼每次都会单枪匹马杀入敌群,在万军之中取得敌首,不管敌人身边围绕多少士兵。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秦琼的神勇到达了顶峰。当时,唐朝正在与反王刘武周和宋金刚作战。当时,唐军在刘武周面前接连战败,甚至连自己的龙兴之地——山西都丢了。无奈之下,李渊只好派李世民为前敌指挥,但是收效依然不大。

与此同时,宋金刚的手下还有尉迟恭。在夏县,勇猛无敌的尉迟恭再次击败了唐军,战场局势岌岌可危。而在这关键时刻,秦琼站了出来。

在美良川之战中,秦琼奋勇出击,以一己之力击溃了尉迟恭,取得了唐军对阵刘武周、宋金刚的第一场胜利。凭借着秦琼的大胜,李世民乘胜追击,最终逆转了战场局势,将刘武周和宋金刚彻底击溃。而尉迟恭,也选择向李世民投降。

此战后,李渊为了嘉奖秦琼的功劳,专门将他召进宫中,夸奖道:“你抛妻弃子来投我,立下如此大功。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割下自己的肉给你吃。”在此后的战斗中,秦琼又多次陷阵,立下了盖世奇功。

唐朝一统天下后,秦琼仍是秦王府中最勇猛的将领。李建成、李元吉之所以不敢轻易对李世民对手,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秦琼的存在。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李元吉甚至还有骗出秦琼,将之暗杀的计划。此计划败露后,李世民立即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由此可见,秦琼的震慑力之大。

玄武门之变时,秦琼也有参加。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在玄武门内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而秦叔宝则驻守在城外,带领800士兵对阵东宫与齐王府的2000精兵。毕竟东宫带头将领,是具有万人之勇的薛万彻,而这一任务,也符合秦琼每战必对阵敌人最强猛将的设定。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获封胡国公,入选了凌烟阁,其官位和尉迟恭、程咬金大致对等。

不过可惜的是,天下统一后,秦琼就病了。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常常冲锋陷阵,流出的血都有几十斤。公元638年,秦琼去世,没有参与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

而这一点,也在1974年出土的秦怀道墓志铭中得到了佐证。而秦怀道,正是秦琼的儿子。在墓志中,曾这样描述道:

“祖叔宝,隋龙骧将军,擒尉迟敬德于美良川。”

也就是说,尉迟恭是秦琼单枪匹马擒获的。两人在美良川,恐怕有场酣战,而尉迟恭不幸落败。两人武艺强弱,一看便知。

而在《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道:

“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斩首二千馀级。顷之,敬德、寻相潜引精骑援王行本于蒲坂,世民自将步骑三千,从间道夜趋安邑,邀击,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悉俘其众,复归柏壁。”

武术是我国的一项国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武术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拥有极为深厚的民众基础,是因为它具有几个重要功能。首先,对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一支强大而善战的军队,是长治久安的立国之本,而武术恰恰是提高和保持士兵战斗力的一项基本素质。历代王朝还专门开设武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武术人才进入军队。

其次,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武术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普通人练习武艺,既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也可以防身自卫,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点,武术还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从武术衍生出的武馆、镖局乃至走江湖卖艺等行当,都给很多人提供了饭碗和衣食之资。

但是,传统武术发展到近现代,却一度遇到了发展瓶颈,遇到了很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是因为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各种高精尖现代兵器的涌现,现代战争对于士兵个人武技的要求已经大为降低,导致武术的实战效能也日渐降低。二是因为武林中有一些陈规陋习代代相传,很多武林绝技被人为地秘而不宣、缺乏实战检验和同行交流,逐渐失传。

其实,中国传统武术中,还是有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绝技存在的。在以冷兵器贴身肉搏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古代,对武将士兵的个人武技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拥有一身过硬的武功,才能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上击败对手,保全自己。数千年来的实战经验和千锤百炼,确实也孕育了很多绝技。

古代武术的一项绝技,五千年只有二个人学会。这项绝技看似平淡无奇,没有武侠**中那么酷炫浮夸,但却是实实在在记载在史书中的。这项绝技第一次露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史》记载,北魏大将拓跋虔,就是当时一位名震天下的武林高手。

史书记载,拓跋虔“姿貌魁杰,武力绝伦”,他身为北魏皇族亲王,身份尊贵,每次作战却总喜欢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拓跋虔的兵器是一杆马槊,也就是加长加重版的长枪,他的封号是桓王,他的长槊也被称为“桓王槊”,是当时最有名的兵器之一。每次与敌将交战时,拓跋虔往往能一槊就把对手刺穿,然后“贯而高举”,把对手挑起来举在空中,见者无不色变。

拓跋虔还有一项成名绝技:跑马植槊。如果遭到敌军围攻,他就催马狂奔,然后把手中长槊脱手抛出,深深刺入地中。拓跋虔的“桓王槊”制作精良,锋利无比,价值高昂,此时敌军往往会围拢上去争抢他的槊当战利品。然而任凭敌方将士好几个人同时发力,却好比蜻蜓撼石柱,休想动的分毫,根本就没有拔出来的可能。

拓跋虔跑出一箭之地,趁敌军正在拔槊,张弓搭箭,开弓如满月箭发似流星,一箭一个箭无虚发,“箭杀二三人,摇槊之徒,亡魂而散”,然后拓跋虔才徐徐上前,一手拔出长槊,逍遥而去。

跑马植槊,看似简单,但要把枪或者槊刺入地面,达到让几个壮汉都拔不出的程度,可难比登天,对刺入地面时的速度、角度、执行者的膂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故此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到。

到了唐朝初年,才出现了第二个学会此绝技的人:秦琼。真实历史中,秦叔宝的兵器也是一杆马槊,“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隋唐嘉话》记载,秦琼“勇力绝人”,攻打洛阳之战中,秦琼在两军阵前也秀了一把“跑马植槊”。

秦琼只身一人手持长槊来到洛阳城下,“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在飞驰中把长槊甩出刺入地中,扬长而去。城中守军出来十几个人,想把秦琼的槊拔起来,“城中数十人,共拔不能动”,满面羞惭退回城中。秦琼策马而来一手轻松把槊拔走,一时威震三军。可见,古代武术中,还是有一些实打实的真功夫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湮没失传而已。

马槊是古代世家子弟专属高档武器?

马槊是古代世家子弟专属高档武器?网络上一直盛传马槊造价高昂,杆子是积竹木柲,药用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把细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