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燃”的古字。燃烧。《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喻花果等的颜色鲜艳耀眼。宋·苏轼《惠州风物之美》诗: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3、正确;认为正确。《史记·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
4、犹宜、合适。《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5、犹乃、竟然,表转折。《庄子·天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6、用于句末,犹焉、也。表肯定。《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7、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状态。《诗·邶风·终风》:惠然肯来。
8、如此;这样。《孟子·梁惠王上》:河东凶亦然。
从造字方法来讲,“然”是一个形声字字的上面部分是声旁,读作“yàn”;形旁是“灬”(即“火”)它的本义是“引火点着”,所以《说文解字》将“然”字解释为“烧也”如:以须炉火然之也(《墨子·备穴》)\x0d后来“然”引申出其他意义了,人们就造了“燃”字来表示它的本义,以示区别在文言文中,“然”字常常有如下意义:\x0d①用于形容词词尾,可以译作“……的样子”,如:\x0d杂然相许(《愚公移山》)\x0d②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那样”,如:\x0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x0d③表示“是的,对的”之意,可用作形容词:\x0d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x0d如果是动词,则翻译为“认为……是对的”,如:\x0d沛公然其计,从之(《高祖世家》)\x0d有时候也可以用“然”来表示肯定的回答:\x0d然,有是言也《论语·阳货》\x0d④“然”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如:\x0d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x0d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含有“然”字的短语:“然则”和“然后”“然则”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如:\x0d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x0d“然后”意思是“这样以后”,与现在的副词“然后”不同,如:\x0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0d“然则”和“然后”的相同之处是:在肯定上文的同时,引出下文\x0d在现代汉语中,“然”字继承了上述大多数用法,如:\x0d①不以为然(然,对)\x0d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x0d③飘飘然(然,……的样子)\x0d④事情虽小,然不可轻视(然,然而)
古同“燃”。
然[动]
rán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然[连]
rán
(1) 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史记》
(5) 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然[形]
rán
是,对 [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然[代]
rán
(1) 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然[助]
ran
(1)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宋·欧阳修《卖油翁》
(2)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4)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县子而问然。——《礼记》
然[名]
Rán
姓
然而
rán'ér
[yet;however;but]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袁枚《祭妹文》
然后
ránhòu
[then;after that ] 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编辑本段]然诺
ránnuò
[promise] 允诺,答应。——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对未来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某些事所做的保证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史记·游侠列传》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后汉书·申屠刚传》
重然诺
[编辑本段]然则
ránzé
[then] 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来源于
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俗字作“燃”。2、明白。3、耀;照耀。4、以为…对;同意。5、形成。6、宜;合适……
然基本字义
1、是:~否。不~的话。
2、以为对,答应,信守:不以为~。~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3、这样,如此:当~。~后。~则。
4、表示一种语气:
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
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5、……的样子,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6、古同“燃”。
7、然而。
8、主宰:~物。
然在文言文中的含义1、俗字作“燃”。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西晋·陈寿《三国志·刘馥传》
2、明白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3、耀;照耀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4、以为…对;同意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5、形成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6、宜;合适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1、燃烧。后来写作“燃”。
西汉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译火还没来得及燃烧,因此说这是安全的。
2、这样;那样。
汉代司马迁《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译不这样,(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3、是的;对的。
先秦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译王说:‘对的,如果有百姓的。
认为……对的。
清代蒲松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译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分之一找到的希望。’成也为是这样的。
4、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译因而愉快而自安,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
5、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
明朝魏学洢《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译那个人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6、然而;但是。
汉代司马迁《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译但是连我自己也没料到竟先攻入函谷关灭了秦国
扩展资料今义:
1、作为连词时:
(1)但是,然而
(2)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4)于是
(5)然后;才
2、作为形容词:
(1)如此,这样,那样
(2)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3、作为助词:
(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2)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3)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4、作为名词:姓
1 古文中然字有哪些用法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
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
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④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
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法互瘁就诓脚搭协但茅然。
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
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
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
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
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
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
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资料:
然 一、指示代词。
相当于“如此”、“这”、“这样”、“那样”,有时在对话中也做对答词,相当于“是的”、“对”等。例: 吴广以为然(对)《陈涉世家》 然后知吾向未始游(这)《始得西山宴游记》 然则北通巫峡(既然这样)《岳阳楼记》 谓为信然(这样)《隆中对》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这)《上枢密韩太尉书》然,胡不已乎(既然这样)《公输》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例: 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陈涉世家》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可是)《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然志犹未已(然而)《隆中对》 三、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的样子)《醉翁亭记》满目萧然(……的样子)《岳阳楼记》。
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然”字的几种用法然
一、指示代词。相当于“如此”、“这”、“这样”、“那样”,有时在对话中也做对答词,相当于“是的”、“对”等。例:
吴广以为然(对)《陈涉世家》
然后知吾向未始游(这)《始得西山宴游记》
然则北通巫峡(既然这样)《岳阳楼记》
谓为信然(这样)《隆中对》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这)《上枢密韩太尉书》
然,胡不已乎(既然这样)《公输》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例:
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陈涉世家》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可是)《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然志犹未已(然而)《隆中对》
三、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醉翁亭记》
杂然而前陈者(……的样子)《醉翁亭记》
满目萧然(……的样子)《岳阳楼记》
4 文言文中然、者、以、之(根据我写出的用法写出例句)之:做动词,之:做动词,相当于“到、往……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以:做动词做动词时,一般用作“认为”、“以为”例句:皆以美于徐公然:1……的样子例句:杂然相许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例句:不以为然、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例句:沛公然其计,从之4转折关系的连词:“但”、“但是”、“可是”、“然而”等例句: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者: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5 文言文中“谓,法,虽,为,然”的用法1。
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
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
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
~往不咎。 ⒊副词。
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
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
~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⒌既xì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3。弗 (1) 通“沸”(fèi)。
泉水喷涌的样子。 (2) 通“怫”。
怫郁,不舒畅。 (3) “弗”为“不”的同源字。
4。甚 ◎ 很,极:~好。
~快。 ◎ 超过:日~一日。
◎ 方言,什么:~事? ◎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非 ①不对;错误,跟“ 是 ” 相对: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为。②不;不是:非卖品|答非所问|非笔墨所能形容。
③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口是心非|无可厚非。④不合于(某种规定):非法|非礼|死于非命。
⑤表示否定,跟“ 不 ” 呼应,表示必须:非去不可|你非答应不可。 7。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6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1,而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暮而果大亡其财连词,表承接丁壮者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堕而折其髀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学而时习之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相委而去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而疑邻人之父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2,然 忽有庞然大物助词,……的样子果然鹤也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助词,用于句尾,“像……似的”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典故:
一个齐国的国君问他的军师一个问题,那军师点头一笑,说:“然”。 那国君就回去琢磨了半天想这个然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结果就积劳成疾了,弥留之际就把自己考虑的答案和军师说了,问军师当时是不是这个意思,那军师呵呵一笑:“然”。那国君就气断了气。
典故:
有位皇帝想攻打某国,但举棋不定,便把他的军师叫道跟前,问该攻打?军师想了想说:然。皇帝没听明白,又问 不攻打? 军师想了想又说:然。皇帝听后有些愠怒,问 到底是攻打还是不攻打? 军师点头微笑道:然。听后皇帝晕过去了。 这个故事只是说“然”这个字在古代有很多意思,比如说“对,是”“以为对,答应,信守”“这样,如此”或者表示一种语气
然
rán
<连>
但是,然而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虽然。表示让步关。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于是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史记》
然后;才。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然
rán
<形>
是,对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然
rán
<代>
如此,这样,那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然
ran
<助>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宋·欧阳修《卖油翁》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县子而问然。——《礼记》
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本文2023-10-25 07:05: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