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起源是怎样的?“印”是什么?“章”又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印章”的起源是怎样的?“印”是什么?“章”又是什么?,第1张

最早的印章,记载于古代文献上的,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印章的起源也记载于汉代的一本书《春秋合诚图》中,相传帝尧和当时任太尉的舜,一同泛舟的时候。突然空中飞过来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他们的面前不动了。这时,帝尧和太尉舜看到凤凰的背上背负着一个赤玉匣子。拿过赤玉匣子之后,凤凰就飞走了。君臣二人打开玉匣,只见里面有一本图书。这本书长三尺,宽八寸,上面还带着黄玉检斗,书用绳子捆扎得很结实,两端还有泥封着,加盖着“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从那以后,帝尧时代也开启了官印制度。在官印制度中,皇帝所用的印章被称为“玺”,大臣用的印章称为“印”。在汉朝时期,印章的别样叫法随着用途的不同,开始多了起来。比如诸侯王和王太后们的印章仍是用“玺”,大臣的印章叫“印”,而“章”则是军中将领使用。古代官印使用有个特点,认印章不认人,如果官印丢了,那是会惹大麻烦的。比如项羽就杀了殷通,然后把他的官印戴在身上,自封为新郡守,居然行令各县,还得到八千精兵。

在当代社会,印与章已经不分开叫,都叫印章,办事需要证明时统一称为“盖章”。印章也没有古代使用的“认章不认人”的弊端,公章和人事任命没有必然的关系。从古至今,印章大都是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和某些特殊场合出现的,比如有限公司、公司法人等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会用到印章。

不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非是爱好,或者是书画家,否则一生也不过拥有一两个印章就罢了。说到印章爱好者,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一生拥有1800多枚印章的乾隆皇帝。在他在位的60年间,差不多十几天就得刻一个印章,堪称“印章达人”。乾隆皇帝还喜欢在自己欣赏的书画上盖印章,几乎把画都盖满了,很有特点也让别人无法欣赏书画,惹人垢病。

古时候,又一个非常之广义的词啊~那么就先讲一下官印吧!古籍上讲,印章起源最早就是为了昭显权力,也就是说印章最早就是以官印的身份出现。它可是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的尧、舜时代。《后汉书·祭祀志》下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所以综上所述印章先从王开始,然后再流传至各级官吏以行使其职能。天子用章叫玺,属下大臣就叫印,所以问题就是问大臣之章的材料咯~我从网上整理了一下,就说个大概吧:战国印章大多用铜铸,也有玉刻,但是相对较少,所以官印那时大概是铜印居多(而且官印是国家机构印章的统称,还没有分天子和大臣)。然后秦朝开始有天子“玺”百官“章”或“印”区分,一般官吏一样用铜质。汉代文武百官印以黄金为材,按官员不等有鱼钮、鼻钮等(就是把手吧)。然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不过材质出现有镀金镀银印(啧啧啧,不评论)。唐代后就有更多丰富材料了,包括金银、宝石、翡翠、珊瑚、琥珀、蜜蜡、黄杨、竹根、玉制印章等,宋代印章开始押字(网上好像是签字的意思)清代的私印变为石章,至于官印尚未了解%>_<%(个人推理应该还是金银铜居多),然后民国印章多为石印,更有铁、有机玻璃、橡胶等材质!以西泠印社印章较为名贵。嗯,大概就是这样纸。

盖印章的雅称叫落印。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盖印章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遇见的一种办事方式。工作中,好多文件需要加盖单位方能生效,大到国家通告小到领用劳保福利,都需要后面有国家政府部门公章或者个人的私章。通常把这种行为叫“落印生效”。

古往今来,大凡喜欢藏书的名人雅士无不爱在自己的藏书上钤上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留有别的文字,用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和气质,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最早的藏书印章要追溯到唐代,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的“贞观”二字连珠印。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李泌“端居”宝印,李煜“建业文房”之印等也颇有名气。

明代以后,使用藏书印的风气逐渐普及开来,私人藏书尤为重视藏书印的应用。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 明代“汲古阁”主人毛晋藏书之丰举世皆知。他有一方56个字的大藏书印章,印文为“赵文敏于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耻非其有,无宁舍旃”。 可谓蔚为壮观。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私人印章寓人品于字里行间,颇具韵味。常见的钤印有“七品官耳”、“动而得谤,名亦随之”。初看印文平淡,细究方觉可贵。 藏书大师马太龙自刻一藏书印章,印文为“印奴”。由于藏书甚多,他的书常被人盗走。他一气之下又刻了“警印”,钤于书之扉页:“窃书非雅贼”。

现代许多文艺家藏书印章独具特色。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扉页,印文是“秋之白华”,含二人名字在内,构思巧妙,用意深刻。 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盖有他的“玄珠68岁后所读书”的藏书印记,颇有深意。 郑振铎对洋装书籍,往往只在封面签个名,线装书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魏建功替他镌刻了两枚印章,长形者曰“长乐郑氏藏书”,方形者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都是朱文写经体,前一枚每字加框,古风纯然,令人喜爱。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藏书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比较耐人寻味的有“大千掌握”“藏之大千”“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鲁迅先生藏过不少石刻拓本、古籍和其他书籍。他用过的藏书印章有“周树人所藏”“会稽周氏收藏”“俟堂”等。鲁迅曾结识著名国画家、金石家陈师曾。陈师曾先后为鲁迅刻过“周树人所藏”、“俟堂”等5方印章。邓拓先生的藏书印也别有格调。他曾刻有一枚“书生之气不可无”的藏书印,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学者风度。董必武爱藏书,他所有的藏书均钤上一方椭圆形“乐益堂”的藏书印,“乐益堂”是他居室客厅的匾额。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解放后他的个人藏书达数万册。他曾有一枚藏书章,是1963年委托陈叔通请上海博物馆的篆刻家吴朴堂刻的一方钱线朱文“毛氏藏书”印章。吴朴堂在刻这方印时,妥善处理了“毛氏”和“藏书”四字笔画疏密和布局的矛盾。这个印章深得毛泽东喜爱,他的所有藏书上均有这枚藏书印章。

“印章”的起源是怎样的?“印”是什么?“章”又是什么?

最早的印章,记载于古代文献上的,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印章的起源也记载于汉代的一本书《春秋合诚图》中,相传帝尧和当时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